要一个实实在在的发展速度———九九六年工业发展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六年论文,发展趋势论文,九九论文,发展速度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我国将实施第九个五年计划,根据党中央的建议,“九五”期间必须贯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针。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经济发展速度低了不行,速度过高也不行。据国家信息中心最新编著的《1996经济展望》分析认为,全国年均保持8%至9%的发展水平是必要的、可行的,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须保持在14%左右的发展速度。
从总体看,1996年国民经济将在进一步实现软着陆的过程中,重点突出具有全局性的两个根本转变:一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两个转变,主要任务将由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来完成。所以对工业来说,不仅需要有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需要一个讲质量、讲效益、没有水分而有市场的实实在在的发展速度。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两个转变和九项重要方针、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建议,又一次明确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此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这就给工业发展提供了体制条件,勾画了生产经营的良好环境。同时,《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振兴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等支柱产业,以及调整、改造、提高加工工业的指导思想,为工业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据有关部门对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初步意见,全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安排为8%。从保持经济总量相对平衡和工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较大的实际情况考虑,工业增加值应增长12%左右,工业总产值则需增长15%。安排这样的工业发展速度,与我国现有生产能力有较大矛盾。在前几年工业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的生产能力利用率约为70%,一些加工行业不足50%,大量生产能力放空,而结构调整进度又很缓慢,造成一部分企业限产压库或停产半停产,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经济效益和职工的工资收入、生活保障,对保持社会稳定极为不利。所以,只要宏观经济环境许可,企业的潜能就要充分发挥,工业发展速度的实际运行态势可能会更高一些。
1996年工业增长率按计划执行或超计划运行,都面临着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十分艰难的问题。因此,对1996年的工业发展,要按照党中央的建议精神,进一步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有质量、有市场、有效益的前提下,保持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保证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目的在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关键,与农业基础地位具有同样重要性,要立足现有企业,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合理配置经济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能力,注意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使我国工业有一个实实在在、区域协调的快速发展。
二、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确保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国有企业具有主导作用,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作用尤为重要,这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家确定重要发展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促使其加快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三、在安排投资规模时,要立足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根据我国现有生产能力利用率低,许多行业生产过剩的实际情况,对现有国有企业实行兼并、联合、重组,组建大型集团性公司,促使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增加技改投资比重,加快工艺设备更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优势的规模经济,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扩大再生产的重点放在技术改造上、而不是靠铺新摊子的重要方针落到实处。
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搞好综合配套改革。中央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企业自身进行改革,而且涉及到与其相关的一系列改革,特别是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应在权衡多方面特别是国有企业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进行同步配套改革,以理顺产权关系确立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减轻企业的沉重负担,使国有企业面貌得到根本改观,真正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经济机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保持社会有效需要的适度增长,促进工业生产走上良性循环轨道。增加社会有效需求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增长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应增加,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发展后劲、加快结构调整的需要。前提条件是改善投资结构、把握投资力度,加大对农业、水利、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现有优势骨干企业更新改造的投资比重,采用先进技术尤其是高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促使企业调整结构,上质量上水平,增加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整体素质。
六、培育市场环境。引导企业面向市场。居民生活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一样,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相应的经济体制过程中,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强市场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同时,要搞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逐步做到由市场引导企业,适应供求变化体现竞争原则。
七、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环节,抓紧落实。党的十二大提出“把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受到国内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有所体现。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整体经济效益不理想,特别是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还不高。在实施“九五”计划时,提高经济效益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对此,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又重申“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的重要方针,各个方面要在深化体制改革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有利于企业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外部环境,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结构优化、规模经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要效益,不断提高工业企业的投入产出水平。
(谢文乔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