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_精神文明论文

精神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_精神文明论文

精神贫穷同样不是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穷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同志多年来一直反复强调的一个著名论断。本来,这一论断中的“贫穷”是内在地包含有物质和精神这样两个方面的意义的。但不少人,包括一些理论宣传工作者和领导干部都只是从物质这一方面的含义去理解和把握,认为“贫穷”就是或主要是物质上的贫穷。因而,在抓经济建设方面理直气壮,干劲十足,而在抓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方面积极性不高,措施不力,即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实际上是一手硬一手软,或对精神文明建设只是口硬手不硬。近些年,相对于物质文明建设的成就而言,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未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成就,人们的精神状态、党风和社会风气不尽如人意,与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论断的含义的片面理解和把握不能说没关系。因此,在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有必要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论断作一阐发,帮助人们对其含义予以全面、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从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和水平的同步提高。

精神贫穷同样不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论断的含义所以产生模糊和片面之误,应该说直接的原因就在于对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思想缺乏融会贯通的理解和全面系统的把握。诚然,邓小平同志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都是在阐述和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后提出的,而且他也没有直接地阐述和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的“贫穷”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含义,没有提出“精神贫穷同样不是社会主义”这样的明确论断,但却不能就由此得出邓小平同志的论断本身就只是说“物质上”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样一方面含义的结论。因为,学习、宣传、贯彻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思想不能孤立、片面和机械,而应坚持联系、全面和融会贯通的原则和方法。实际上这是邓小平同志的明确而一贯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明确而一贯地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搞好,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一理论和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特别是第三卷中的一条红线。众所周知,关于这一理论和思想的论述非常之多。从1979年10月起,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仅从以上这些著名的论述中就不难看出,邓小平同志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极为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任务、内容以及其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等都作了一系列的论述。在他关于两个文明建设都要搞好,必须两手抓这一明确而一贯的思想、理论中,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论断的“贫穷”,是内在地包含着物质和精神这样两个方面的含义的。

要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对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紧迫性有深刻而牢固的认识。

要解决好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使精神文明这一手真正硬起来的问题,还应首先从思想认识入手,着重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必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的现代化固然相当重要,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也同样必不可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面、全方位的,既要使人们物质上富裕,又要使人们精神上富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又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一个社会,如果只是经济上发达,物质生活丰富,而政治、文化封闭、保守、落后、精神生活贫乏,这个社会就只能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畸形的社会;一个人,如果只是满足于物质追求,物质上富有,而没有精神追求,精神上贫穷、愚昧,他的人生必定是苍白的、空虚的。社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现代化,是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然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决不能把经济上发达、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看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唯一目标、任务或主要目标、任务,而应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把精神文明和人们精神上的富有同经济现代化、物质文明和人们物质上的富裕一样都看作是同等重要的目标、任务。

第二,必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作用。一是要进一步克服和纠正在两个文明建设关系问题上的“主次论”、“代价论”、“自然论”等错误认识。应当明确,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没有主次之分的,也不能有主次之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是单向的服务关系,而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精神文明建设则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此,必须全面地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深刻认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不能因为经济建设是中心,一切工作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而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处于次要地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应该懂得,物质文明建设搞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决不会自然而然地解决。先把物质文明建设搞上去,再腾出精力抓精神文明建设,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二是要进一步明确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有精神来导向。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会误入歧途并失去动力,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如果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市场力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话,那么,文化力量、道德力量也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两只“看不见的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文化力、道德力这只“看不见的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和显著。要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健康发展,我们的社会得到全面进步,除了必须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进行各项卓有成效的改革外,还必须培养一种与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内在要求相适应的文化精神、道德精神,培养具有较高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新一代文明人。三是要充分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忽视和放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危害性。对经济建设搞不上去,物质上匮乏带来的危害人们容易有充分的认识,而对文化教育事业搞不上去、精神上的贫穷造成的危害则往往认识不足。事实上,经济搞不上去、物质匮乏会出大问题,而文化、教育搞不上去、精神贫穷同样会出大问题。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精神贫穷比物质匮乏更可怕。外国哲人赫尔岑和蒙田说得好:“饥饿只要一块面包就可以医好,饱的毛病却没有这样好医。”“财产之匮乏容易补足,精神之贫困则无法弥补。”邓小平同志说过这样的话: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控制通货膨胀可以很快见效,而教育的失误补起来困难得多。”文化教育落后,党风、社会风气不正会祸及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如果我们的物质文明搞得好,而精神文明搞不上去,物质文明的成果最终也巩固不住。所以,邓小平同志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强调,决不能对忽视和放松精神文明建设给现代化建设造成的危害熟视无睹,麻木不仁。

第三,必须对当前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问题的紧迫性有足够的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问题是极为重视的,这方面的思想、理论也比较明确、系统和完整。但是,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对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指示精神贯彻不力等原因,相对于物质文明建设来说,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就,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党风、社会风气不尽如人意。近几年来,虽然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但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危害仍然十分严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人中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挥霍浪费,以及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迷信赌博、卖淫嫖娼等丑恶现象在一些地方已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物欲横流、信念淡簿、精神空虚、信誉危机、道德低下,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变形等在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身上表现更为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和蔓延,直接间接地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极大地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损伤了人们的积极性。我们必须认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尽快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素质,重在建设,贵在行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真正做到始终不渝地两手抓、两手硬,把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除了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外,最为重要的,是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两手抓、两手硬的领导体制和格局。如果说,把物质文明建设搞上去不容易,把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更难的话,那么,只要领导真正重视,切实下大气力去抓就不难。关键是应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两手抓、两手硬的领导体制和格局,推行两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也就是要做到,考察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政绩,不仅要看其抓物质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成果,还应看其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成果。要把是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是否善于抓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衡量政治上合格不合格、领导水平高不高的重要标准,并把是否重视和卓有成效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作为衡量一个地区、部门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志。凡是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够卓有成效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领导不能提拔重用,问题严重者,还应受到免职降级等处分,即使经济建设一时搞得比较有成效的也不例外。这样,才会真正形成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的领导同志集中精力抓、主管部门具体抓、各个部门共同抓的体制和格局。

第二,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党中央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一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任务、总目标的要求,象抓经济建设那样,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制定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然后层层分解,加以落实,做到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有检查,有奖惩。这样,就会比较有效地解决多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缺乏规范性、操作性、难以量化、难以实行责任制的问题。

第三,进一步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不言而喻,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的。由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短期内往往难以见到明显成效等原因,多年来,从上到下程度不同地存在对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不足、欠帐太多问题。这种状况必须尽快加以改变。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和全局的眼光看待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问题,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能总是以财政困难为由不向或少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投入。要做到宁可不上或少上几个经济建设项目,也要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当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也要讲求效益。

标签:;  ;  ;  ;  ;  ;  ;  ;  ;  ;  ;  

精神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