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贸组织后西部农业结构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入世贸组织论文,西部论文,结构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当代最大的多边贸易体系,WTO 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WTO的条款虽然很复杂,但具体到农业方面, 其实质就是农业资源流动的国际化,就是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形成以各国的资源禀赋为基础,各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出售用丰裕资源生产的农产品,买回本国难以生产或者即使能够生产也是使用稀缺资源生产的农产品,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中国加入WTO后,为我们利用国际资源调整国内农产品供求关系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也为我们按照比较优势原则配置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国际市场,大力增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适当缩减不具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实现在参与国际市场运作状态下的农产品供求平衡。简而言之,调整农业结构是大势所趋。因此,以加入WTO为背景,西部如何在WTO确定的农业政策空间内,面向国内外市场,调整农业结构,无疑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我国一些学者通过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与主要国际竞争者的比较分析,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中国耕地密集型的大部分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等生产成本较高,而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畜产品生产成本较低。据比较,中国主要农作物生产成本均高于美国和加拿大,只有劳动密集型而又不利于机械化的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占有一定的优势,如水果蔬菜是劳动力较为密集型的农产品,同其他大田作物相比,许多果蔬产品的生产活动很难完全实现机械化操作,必须投入相当数量的劳动力,而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加之,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规模效益很难显示出来,这是中国果蔬产品生产成本比发达国家低的主要原因。畜产品生产有别于种植业,因为它不占有耕地(或占有耕地较少),劳动力机会成本(工资)较低的国家多是采取农户散养的方式,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的国家多是采取机械化大规模饲养的方式。畜产品生产成本取决于三个因素:劳动力与资金的相对成本差异、肉饲转化率以及饲料成本。从某种程度上说劳动力与资金的替代程度较高,两种饲养方式各有优势。中国的肉饲转化率略低于发达国家,因为饲养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但中国的农户散养(猪占70%以上,牛和家禽占60%左右)所采用的饲料成本低,相当一部分饲料是各种剩饭剩菜、廉价的青饲料等,使投入的物质成本低于完全用精饲料的大规模饲养方式。因此,中国农户散养的经济效益不比大规模饲养的经济效益低,在很多情况下还要高,而且,由于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户散养的饲养方式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还会存在下去,所以中国畜产品生产成本较低的局面不会消失。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人认为,加入WTO后, 中国西部农业结构调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西部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
西部地区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许多有利条件。首先,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环境污染较轻。西部地区开发较晚、现代化程度较低、化学要素投入较少,从而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较轻,加之地域辽阔,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状况要明显优于我国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东部及中部地区。其次,西部生物物种繁多、分布广泛、野生比例大、珍稀比重大、经济利用价值高、利用程度低。西北仅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野生植物资源种类多、用途广,已查明食用、药用、工艺、固沙、观赏等植物3000多种,稀有植物100多种;西南仅以云南省为例,有植物物种30000多种,号称植物王国、香料王国、天然花园、药物王国。再次,西部农村劳动力价廉而丰富。西部地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十个百分点以上,而且,从农村就业结构看,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也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8年全国为70.3%,西部为78.3%)。综合这些有利条件,考虑特色农业的基本定位,加入WTO后, 西部地区应发展以下特色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
1.水果业
西部的地域条件,为发展水果业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和气候资源,水果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西部水果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多,其中陕西省居全国第二位。尤其是陕西的苹果、新疆的葡萄、四川的脐橙、云南的芒果,是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即使拿到国际市场上去比较,也不逊色。对于西部来说,加入WTO后,按照参与国际分工,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要重新定位西部水果各品种发展战略。(1)苹果、柑桔、梨、葡萄等大宗水果品种,近期要以提高品质、控制产量为主。要逐步淘汰品质低劣的品种,积极发展市场销路较好的品种。(2 )应尽快开发新品种,改变目前水果树种比例不合理的状况。只要将品种改良、加工质量搞上去,就能扩大西部水果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3)对于西部特有的水果品种,要组织力量提高品质,发展加工制品,采取各种方式,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使其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就地区布局来说,在西南地区发展优势柑橘、南方梨等热带水果,在西北地区发展猕猴桃、苹果、梨、葡萄等优质水果,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建设特色优质水果生产基地。重点扶持四川、渭北高原及陇东地区优质果品基地,新疆、云贵高原和河西走廊特色瓜果基地,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树立水果名牌,带动基地生产。
2.无公害瓜类蔬菜业
近年来,西部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在一些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蔬菜生产已经达到了设施化、规模化、高技术化。如甘肃河西走廊利用光热资源充足优势,推广基质栽培和保护地栽培等技术,发展“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阳光产业”,目前已建成我国西部最大的对外制种、啤酒花和蔬菜生产基地。加入WTO 后,只要将绿色瓜类蔬菜的生产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并和国际市场上无污染、高营养、精包装等要求相符合,西部的瓜类蔬菜产业必将能够闯出一番天地。在云南省元谋、甘肃省河西走廊、青海省河湟谷地、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等地发展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和野菜及其人工驯化栽培,在新疆、宁夏、甘肃等地发展西瓜、甜瓜(哈密瓜、白兰瓜)等瓜类生产,建设特色优质无公害蔬菜瓜类生产基地。立足资源优势,建立一批绿色食品示范园,向全地区农村推广绿色无公害蔬菜、瓜类和其他农副产品生产方法,以此带动西部绿色食品种植业的发展。
3.花卉业
花卉产业是朝阳产业,这已被世人公认。西部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适宜,是“北花南迁,南花北移”理想的驯化场所。加入WTO后, 西部完全可以设法打好花卉产业这张牌。况且,花卉产业又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国外一些劳动力相对紧缺的花卉生产大国(比如荷兰),正在将其花卉生产向境外转移。西部完全可以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捷足先登,捕捉这个发展契机,借加入WTO 将花卉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迅速挤占国外市场,如甘肃临洮全县已引进、培育和发展以大丽花、百合花、唐菖蒲、郁金香为主的球根花卉50多种、300多个品种,以紫斑牡丹、月季为主的灌木花卉10多种、60多个品种,形成了一批品牌产品,被誉为中国“花卉之乡”,“十五”期间将发展成为西北最大的鲜切花基地。从地区布局上,西部在云南、贵州、四川应发展高档鲜切花,在新疆、青海、甘肃等地主要发展干花,在西藏及青海等地发展高原特色花卉的低海拔引种和人工栽培,建设特色花卉生产基地。
4.中药材业
西部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丰富,家种药材培植历史悠久,仅甘肃就有中药材1270多种,常用药材300余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称, 是我国四大药材主产区之一。这里生产的当归、党参、旱半夏、马蹄大黄、红皮甘草等以品质优、产量大而驰名海内外。其中,当归年产1.2万吨, 占全国总产量的90%;党参年产60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0%;家种药材年产量在33吨以上,在全国名列前茅。云南号称“药物王国”,也是我国药材主产区之一,还有宁夏、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区盛产枸杞、甘草、红花等中药材。作为“国之瑰宝”的中药材,以其生长的季节性、地产性等特点,应该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撑点,成为一个产业。中草药经过精深加工后,其价值将得到15至30 倍的增长。 加入WTO后,要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切入点, 建立名特优中药材生产基地,如在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区分别发展枸杞、当归、甘草、红花等中药材,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形成生产、加工、贮存、保健饮品研制开发和名贵中药材品种繁育为主的产业链条,进行药材的精深加工,打造成品牌,占领国际市场。
5.杂粮杂豆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杂粮的保健和营养功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市场行情越来越好。西部由于所处地域和气候条件,适宜于生产多种国内国际市场上俏销的小杂粮,如甘肃省就盛产玉米、青稞、荞麦、糜谷、莜麦、豆类等杂粮。西部应因地制宜,重点扶持黄土高原杂粮杂豆基地,创建小杂粮绿色食品开发基地,采取创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办法,对小杂粮产品进行精细加工,开发生产小杂粮的系列产品,占领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如甘肃会宁县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已开发小杂粮优质农产品8种, 产品远销俄罗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市场前景良好,其开发的荞麦系列产品、燕麦粉、莜麦粉、荞麦速溶营养茶等10个产品,使会宁县杂粮优势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拳头当家”名牌。
6.籽种苗木业
西部地区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用途广,许多物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应选择气候条件、地形条件、水源条件适宜和植物病虫害低发区,改良培育作物种籽、树木种苗和草种繁育,建设优质高效的籽种农业区,为西部农业的发展提供优质而适宜的种籽、种苗。
7.生态旅游观光业
旅游观光业是以农业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项交叉性产业,也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改变单一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的一条重要途径。西部农村天地广阔,空气新鲜,自然环境优美,山村野趣、民族风情浓厚,绿色食品多样,农事活动新奇,乡土文化丰富,对国内外居民来说,是一种别具情趣的享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西部地区应在大中城市郊区、旅游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特色农业区等交通便利、条件适宜的地区,面向城市居民及国外游客,发展融特色农业景观、生态景观及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在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组建多姿多趣的农业观光园、自摘水果园、农俗园、农果品尝中心、农庄渡假村等;在牧区建设具有观光性的牧场、养殖场、狩猎场、森林动物园等。
除上述特色农业外,西部在全国农业中具有绝对优势的还有油菜籽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的依次为烤烟、谷物及甜菜。西北地区的优势是“双菜”,即油菜籽和甜菜;西南地区的优势是油菜籽和茶叶。应针对各区域的资源特点及产业优势,重点扶持四川盆地及关中平原优质小麦基地、四川盆地及关中平原油菜基地、云贵高原优质烤烟基地、秦巴山区特色林特产品基地等,建立一批绿色农产品出口商品基地;在云南及四川等地发展优质甘蔗,在新疆等地发展高糖甜菜,建设糖料生产基地;稳定新疆棉区、甘肃棉区的生产,调整棉花品种结构,大力推广受国际市场青睐的彩色棉生产,建设优质棉花和彩色棉花生产基地。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西部的实际情况看,最具潜力和优势的是开发绿色食品产业,这既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重点,也是加快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最佳切入点。据估计,世界绿色食品产值在今后10年内将从现在的110 亿美元增加到1000 亿美元, 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市场消费量年增长率将达到20%至30%,甚至50%。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制定了环境国际标准(ISO14000)与质量标准(ISO9000)两大国际标准体系。因此,西部要遵照两大标准,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抓好绿色食品的开发,以出口创汇为目标,构筑西部农业的新优势。
最后,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特色农业与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问题。我们虽然提出发展特色农业,但并不否定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在种植业方面,就粮食而言,调整的前提是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保证粮食的总量平衡,调整的目标是调优。国家固然不要求西部地区为国家食物保障做出多大贡献,但其内部的食物保障问题仍应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况且,西部的部分地区,如四川盆地、甘肃河西走廊、新疆绿洲、陕西关中地区等,均是我国著名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区,它们对本地乃至全国的贡献不容小看。无论如何,保障本地区粮食有效供给仍是西部多数地区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二是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食品与节水的关系问题。特色农业中的蔬菜、水果、瓜类、花卉等均是耗水作物,因此,应处理好发展此种特色农业与节水间的关系,积极发展节水的特色农业,大力采用农业节水措施。否则,特色农业即使经济效益再高也是难以为继的。
二、西部农业结构的调整要立足于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业(绿色饲料业)和畜牧业
1.草业(绿色饲料业)
总结多年实践,绿色饲料业具有如下功能:(1 )强大的经济功能。1999年国内市场上每吨苜蓿产品价格为1100-1400元。其中苜蓿草块价格甚至高于这一水平。在国内主要农产品大幅度降价的形势下,草产品价格能够基本保持不变,而且已有批量苜蓿草块产品由加拿大进口事实本身说明,我国绿色饲料市场近期内依然是卖方市场。另一方面,目前国际上绿色饲料市场集中分布于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年进口量在200万吨以上。主要出口国为美国、加拿大。未来发展中, 西部完全可能依靠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贸易平衡原则形成绿色饲料出口创汇产业。(2)多种生态功能。研究表明, 草地植被水土保持能力高于农田40-100倍,大面积草地上的湿度比裸地高20%; 一般草地每平方米每天可释放200-1000个负离子,还可以吸附尘埃, 分解有毒气体,减少噪音污染,降低风速;草地生产可减少化学品污染,草地植物可以固定气态氮,恢复与保持土壤肥力,等等。以上对于解决严重的荒漠化问题,调节气候,控制环境污染,进行农产品清洁生产,保持土壤肥力完善耕作制度意义重大。
另外,从成本角度看,种草成本远低于造林。根据甘肃省林业厅测算,在甘肃,加权平均后,经济林苗木平均每亩约为138元, 实际上在2000年的试点中,造林成本都达到了每亩200元以上, 最高的达到每亩550元,生态林苗木也达90元左右。种草成本,以紫花苜蓿计, 每亩约为30-40元,最高不超过60元。劳动力成本方面,不少地方提出工程造林,每亩地投入劳动力15个以上,种草一般每亩只需4个劳动力。 此外,为了确保林木成活,有的地方兴建了上水工程,一般情况下,种草无需此项投入。西部正在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必须充分考虑成本。退耕还草刚好能解决投入过高的矛盾,是个投入少、效果好的好办法。从宏观战略分析,草业特别是农区草业的兴起,将从根本上减轻天然草原目前承受的巨大压力,由此缓减草原退化态势,这对于中西部地区持续发展,并最终对全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牧区总面积约300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30%左右。草地和牧草是畜牧业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西部草地作为一种生产资料为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但由于人们对草地进行掠夺式利用和人为破坏,草地退化十分严重,草地资源面临枯竭危机。有关资料表明,新疆、青海、西藏、甘肃的草原大约有30%的面积已发生退化,宁夏退化草原面积已占其总面积的97%;内蒙古草原退化面积为2992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44%。草地退化,饲草的数量与质量严重制约了西部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当务之急,只有休牧育草,加快退耕还草的步伐,大力推广人工种草和飞播改良天然草场,重新恢复草地生态和实行“以草定畜”、季节性轮牧等草原保护措施,才能缓解畜草矛盾,保持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畜牧业
草本身是一个产业,依托草业可以发展畜牧业。西部地区正是依靠丰富的草地资源,成为中国畜牧业生产的主产区,其肉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其中,四川猪牛羊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约10%,居全国第一位。而且,西部的牧区大都处于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大气含氧量低,人口分布稀疏,每平方公里不足20人,居住其中的牧民基本上沿用着传统的自然形式发展牧业生产,有适应当地独特生长条件的种畜,而且品质优良;饲料、原料主要来源于无公害区域内的草场和种植地;各类化学合成激素、化学合成促生长素、有机磷和有机药物、饲料添加剂基本不使用,兽药的使用完全符合《生产绿色食品的兽药的使用准则》,具有畜牧业发展的优越条件和良好基础。发展畜牧业,一方面,可以拉动种植业、促进加工业的发展,是形成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拉长产业链条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还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只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畜禽良种繁衍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的建设,发展饲料工业和畜产品的深度加工,畜牧业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西部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一个大产业。
加入WTO后,在畜牧业方面,要加快生猪品种改良, 优化猪群结构;大力发展肉牛生产,积极发展城市郊区奶牛业,加快发展乳品生产和加工业;保持羊的适度发展规模,加快肉用羊品种改良,大力发展优质细毛羊生产;重点扶持青藏高原草地畜产品基地、四川盆地及关中平原生猪基地建设。此外,要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增加进口较为便宜的饲料粮,对进一步降低西部畜产品生产成本,促进畜产品出口有利。
三、西部农业结构的调整要突出重点,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品种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业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农业将由动植物产品向微生物产品,由初级生物性产品向食品、生物制品、医药保健品、能源产品,由实物性产品向知识性产品等方面拓展。为了推动和适应这种变化,应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对提供就业、增加收入、消除贫困以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地方经济实力都有着更加明显的效应。要把农产品加工作为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使其成为推动西部农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积极力量。另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也是西部农业应对WTO 挑战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步骤。当今世界各国的农业竞争,已不仅表现为初级农产品和单个生产环节的竞争,更表现为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农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有利于保持和扩大西部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而且可更充分地利用西部的劳动力资源,相对降低某些初级农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从而使比较劣势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比较优势。
加入WTO后, 西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总量扩张应通过调整结构来实现。首先,应发展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加工业。要适应市场细化的需要,重点发展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搞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开发。从横向讲,应继续扩大农产品加工覆盖面,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的比重。在这个领域,加工业还有较大的发展范围。例如,目前在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中,对粮食、水果、蔬菜等的消费基本上还是初级产品,加工品消费比重极低。从纵向讲,企业应围绕某一产品进行系列加工品的开发。如中国对玉米产品开发出的品种很少,而美国已开发出加工品达3000余种。今后,不管是进行横向还是纵向开发,都要:一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开发;二搞好农产品的精细化加工;三争取多出优质名牌产品。因此,加入WTO后,建议政府重点扶持粮油精加工业、淀粉精加工业、食品深加工业、蔬菜及果品深加工业、肉类及奶类深加工业、低度酒类及饮料加工业、棉毛丝深加工业、皮革深加工业、木材及家具深加工业等主导产业。
其次,农产品加工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相结合,走产加销一体化的道路。农产品原料的生物特性、季节性、易腐败性以及品种品质都决定了农产品加工质量,因此,原料生产与加工有必要紧密联系起来。加工业对农产品的形状、大小、质地、颜色、气味、酸性、粘性、成熟度、轻重和营养含量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如果能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用公司+农户或基地的形式连接起来,可以产生“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以此协调供求矛盾,带动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面发展。政府应为这种联合形式提供支持。一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更新农产品品种,改进农产品质量;二是教育培训农民,提高他们对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三是继续重视对农业进行公共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既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也有利于加工企业以较低的价格购进原料。
再次,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农产品加工转化,必须狠抓龙头企业建设。一是要选好项目。农产品种类繁多,特点各异,搞加工必须选准项目,适合本地资源特点,符合市场需求,不能盲目乱上项目。二是要科学布局。龙头企业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能一哄而起,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要瞄准大、高、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三是要提倡工农、农商联手。引导乡镇企业向农业开发和农产品加工延伸,组织城市工商企业参与产业化经营。四是要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关系。利用各种合作方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血肉联系,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最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重视防治环境污染。一是政府要制定或完善防治污染的法律、法规和体制框架,确定和颁布科学的技术检验标准,不断强化监督和检测机构的作用。二是应鼓励和支持企业治理废物污染。对于一些农产品加工业的废弃下脚料,可采用综合利用技术变废为宝。如乳清(奶酪和干酪素制造的液化残留物)可制成乳清粉用于饲料,也可制成沼气,并能进一步转化成有机肥。
最后要强调的是,加入WTO后西部农业结构调整应注意的问题。
1.农业结构调整应先调整政策
为应对WTO的冲击,西部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时, 首先需要及时调整农业政策。而为了确认和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有必要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在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后不久,为了应对贸易自由化的冲击,日本在农业调整方面,制定并实施了系统而具体细致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成效显著。
2.农业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通过价格干预或直接补贴等传统方式来保护农业,然而这些政策不符合WTO农业协议的贸易规则,终将会被取消, 而且,西部目前的财政状况也不允许实现较高的价格保护。因此,西部的农业保护只能采取非价格保护,特别是利用WTO允许的“绿箱政策”。 与价格保护造成国家巨额财政负担和阻碍市场经济改革相反,“绿箱政策”往往只需少量财政投入。如增加农业科技研究方面的投资,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护基本农田及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结构调整,间接减少农民的成本支出等。这些措施都不需要很多的财政支出,但间接经济效益较大,能通过降低农业的综合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达到持久保护的良好效果。
标签:农业论文; 农产品论文; 特色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产品加工论文; 三农论文; 种植业论文; 国际市场论文; 畜牧论文; 西部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