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发展模式选择_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发展模式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部崛起论文,战略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 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7636(2006)11—0032—0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已经保持了26年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目前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时期。能否再保持20年左右的快速增长与发展,举世瞩目。从经济学原理来看,一个国家要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要么需要保持持续的生产要素投入,要么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改变,或者二者同时实现。从中周期角度来看,一个国家要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保持持续的生产要素投入。由于资本是不断积累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能否保持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东亚的一些小经济体,正是因为无法实现劳动力投入的持续增长,最后在不可避免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下出现了产业外移而使高速增长难以持续。从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来看,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在沿海地区的带动下完成的。当沿海地区不可避免地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现象的时候,如果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中西部地区的后发增长再促成全国2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就可以有效地克服东亚小经济体持续高增长过程中面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紧张等约束,依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使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再持续几十年,实现现代化目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部崛起”不仅关系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建设和谐社会大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和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和战略选择。

作为国家的又一个区域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可以在充分总结前几个区域战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和战略措施。首先,实施“中部崛起”要避免陷入认识上的误区。一是不要把“中部崛起”问题复杂化、理想化、情绪化,甚至政治化。要吸取西部大开发政策出台初期的一些经验教训,政策宣传和鼓舞人心是必要的,但不能止于宣传,需要实干,更不能进行非理性的过分煽情和概念炒作。要防止无限吊民众胃口、最后难以兑现,甚至误导地方和群众的现象发生。二是要避免把“中部崛起”概念地理化。能够作为经济梯度转移和政策扶持着力点的中部不能局限于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上的中部地区,而应当是作为第二梯度的中等发达地区即经济上的中部,除了地理上的中部外,还应当包括东部的西部(山东西部、河北南部、福建西部等不发达地区)和西部的东部地区。三是要避免把“中部崛起”政策孤立化,与其他区域战略割裂,而应当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低端产业的区际转移相结合,应当与西部开发的第二步安排和老工业基地的第二步战略结合起来,构建整体最优化的区域政策组合,使各种区域战略和措施政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发挥合力。四是要避免把中部发展道路简单化,忽视或轻视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变成单纯的要投资、要政策。中部崛起应当多在体制改革、机制转换和新的发展机制和增长方式的探索方面下工夫,探索出真正符合中部地区特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地区的代表性发展模式

从各地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作为一个地域广阔的大国,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不可能齐头并进,必然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增长极性质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相对发达的高增长区域。这些高增长地区在我国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对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经济的三种主要成分和产业结构的不同组合。珠江三角洲是以三资企业为主、民营经济和国有改制股份制经济为辅的轻工和电子产业密集区域;长江三角洲是民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国有改制股份制经济三足鼎立的轻工、电子和装备工业密集区域;环渤海地区则是以国有改制股份制经济为主、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为辅的装备、电子和轻加工工业相对密集的区域。如果进一步从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和发展机制来看,可以说基本形成了“外资密集开放地区”、“内生性高增长地区”和“改造再生的老工业基地”等三个经济发展比较快、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经济发展区域,以及相对应的“外部投资密集推动的外生性发展模式”、“民营中小企业带动的内生性发展模式”和兼具前二者特点的“改革推动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更新模式”三种重要模式。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机制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以上三种模式的变形或派生组合(见表1)。

外部投资密集推动的外生性发展模式,就实质而论,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新的“嵌入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由跨国公司和国外企业主导,与国际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基本保持同步发展。由于其“嵌入式”的特点,外资密集开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对全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可推广性较差,其成功经验难以大面积推广,至少不能通过大规模引资的方式直接走“外部投资密集推动的外生性发展模式”。处于“外部投资密集推动的外生性发展模式”周边的其他地区,在该地区发展到一定规模或阶段、外资因为成本或其他因素开始外移时,可以通过产业或资本在地区之间的梯度转移,接受已经与国内资本结合、实现本土化的外国资金转移,间接地走“外部(国)投资密集推动的外生性发展模式”的道路,或接受发达地区的国内资金和产业转移,走外部(地)投资密集推动的新的“外部投资密集推动的外生性发展模式”的道路。内生性高增长地区主要依靠国内民间资本,走的是以轻型制造业为主的低成本扩张道路,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特征,进一步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发展信息产业等典型的高技术产业,而是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提高技术含量,发展新技术产业,从相对单纯的低成本优势向低成本与高技术含量兼顾转变,同时要注意将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起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聚集效应,内生性高增长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内生于我国的具体国情环境之中,在一定意义上比较接近工业革命初始阶段的发展模式,对全国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可模仿、可推广的性质。老工业基地地区包括解放前形成的东部工业基地和“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依靠布局和沿海企业迁入内地形成的嵌入型工业(城市)基地,这些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基础和科研实力比较强,有些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在内生性高增长地区后起产业的竞争压力下逐渐丧失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因此,老工业基地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应当是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快传统制造业的体制改革、结构升级和技术改造步伐,有效发挥技术优势,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计划经济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通过国家布局和自身积累的方式,发展了一批国有企业,创建了一些规模不等、水平各异的老工业基地,因此,通过传统产业和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模式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推广性。

三、“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中的发展模式选择

全国其他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中部地区及部分东部和西部地区等,由于不可能吸引大量的外商投资,因而没有较强的科技力量和高新技术产业,更没有充满活力的民营加工业企业,现有工业基础是以传统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为骨干的加工业为主,既缺乏技术优势,又缺乏体制优势和机制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比较差,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更多。因此,中部地区发展进程中需要选择有效的发展模式。

总体来看,中部地区要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和具体的特点,有效组合上述三种模式特点,并与国家的东部地区结构升级、西部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相结合,选择复合型的发展战略模式,即“实现三个结合,组合三种模式”。

短期来看,需要更多地借鉴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成功经验,以现有的老工业基地等发展极为依托,与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战略相结合,走改革推动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更新道路。尤其是在启动阶段要依靠已有的包括中心城市在内的各种区域和产业发展极的带动,依托武汉、洛阳、西安、重庆、成都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老工业基地,率先在局部突破,带动全局。

中期应当重视吸引国外和发达地区资金,发挥其技术和管理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西部地区人才东流的推动作用,与东部地区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以及西部开发战略相结合,走“外部投资密集推动的外生性发展模式”道路。要充分利用靠近东部地区的地理优势,与东部沿海开放战略相结合,利用东部地区结构升级、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机遇和中部作为全国梯度转移过程中的接力站或二传手的优势,实行梯度转移对接战略,吸引国内外尤其是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在中部地区迅速形成一定的聚集效应,形成以长沙—武汉—郑州—洛阳—西安—成都—重庆为内环的腹地经济圈,使国家经济地理的中心区域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地理的重心地带。

长期来看,中部地区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必须依靠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与体制改革和科教兴国战略相结合,更多地走依靠民营中小企业带动的内生性发展模式。中部省份尤其要依托农业地区的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以当地丰富的劳动力和农产品资源为依托、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老工业基地和省会城市等,是中等发达地区的增长极和“中部崛起”的主要带动力量,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武汉、郑州、长沙、合肥、南昌等近年来民营经济及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的省会城市;二是太原、株洲、洛阳、大同等主要依靠老工业基地改造获得较快发展的地区。民营经济及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的老工业基地初步形成了兼具“改革推动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更新模式”和“民营中小企业带动的内生性发展模式”二者特点的“内生+改造”二合一模式, 下一步要注意进一步吸引国内外资金,包括直接吸引国外投资以及东部地区的外资和民间资本的转移,选择并逐步形成以“改革推动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更新模式”和“民营中小企业带动的内生性发展模式”为主,兼有“外部(外国、外地)投资密集推动的外生性发展模式”特征的“外生+内生+改造”三合一模式。主要依靠老工业基地改造获得较快发展的地区,要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及高技术产业,同时要利用相对更加接近东部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下一步要注意进一步吸引国内外资金,包括直接吸引国外投资以及东部地区的外资和民间资本的转移,选择以“改革推动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更新模式”为主、兼具“外部(外国、外地)投资密集推动的外生性发展模式”和“民营中小企业带动的内生性发展模式”特征的“外生+内生+改造”三合一的新模式(见表2)。

邻近东部发达地区的中等发达地区,如安徽、江西和湖南南部等中部地区,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慢、工业化水平比较低、地理位置相对不利、人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的中部内陆省份,像大部分中部及部分东部和西部等其他地区一样,不可能像东南沿海地区那样直接吸引大量、集中和持续的外商投资,因而没有较强的科技力量和高新技术产业,更没有充满活力的民营加工企业,现有工业基础是以传统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为骨干的加工业为主,既缺乏技术优势,也缺乏体制优势和机制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比较差,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更多。因此,这些地区应选择有效的发展机制模式,应当更多地采用依靠民营中小企业带动的内生性产业发展模式。同时重视发挥毗邻东部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走“外部投资密集推动的外生性产业发展模式”的道路。

收稿日期:2006—10—08

标签:;  ;  ;  ;  ;  

“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发展模式选择_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