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引用”及其应用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及其应用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的。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略谈学习国文》,见《叶圣陶教育论集》第四页)陶东风教授认为“基本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却可以遵循基本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这套程序和方法是可以普及的,甚至是模式化的。”(《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不是培养天才》,《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6期,卷首语)写作的要义是表达,表达能力是写作能力中最基本、最直接的能力,表达训练是写作训练的切入点。作为重要的表达方法之一,多变灵活地引用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但对于究竟该怎样引用,谈的人却很少。本文在对大量典范例句(以人教版七-九年级、苏教版必修1-5教材为主)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梳理出“全引用”的一些规律,提出了相应的应用策略。
一、“全引用”及其种类
“全引用”是指对原语言材料(他人言语)的忠实借用。用于“全引用”的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几个句子形成的段落或者一个句子中的某一部分,形式上表现为使用引号。被“全引用”的语料就叫“引言”。根据引言作用的不同,常见的“全引用”可以分成替代式、解证式、被解证式、引入式四大类。
(一)替代式
替代式“全引用”就是全引用某言语以替代当前语境中要说的话。有时候,语境中要表达的意思恰好与某一现成言语的意思相同,就用这一现成的言语(引言)替代当前语境中要说的话。这时,引言与其替代的言语在意义上是“同一”关系,它自然“镶嵌”于那一语境中并使其意义完整,不可或缺。比如: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你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王实甫《长亭送别》)
(二)解证式
“解证”即解释、说明、评析、证明等,“解证式”全引用就是“全引用”某言语以解释、说明、评析、证明事物、现象、观点认识和作品等。从解证对象上有解证事物、解证现象、解证观点、解证作品等几类。这时,引言服务于被解证的对象。表达解证对象、内容的言语称之为“正言”,除了引言、正言外帮助完成表达的言语称之为“助言”。一般来说,在解证式的“全引用”中,引言、正言必不可少,助言可有可无,可一处可多处。从表达结构上看形式多种、自由灵活。比如:
“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陈从周《说“屏”》)
【析】解证事物,说明“屏”的富有诗意。表达结构:正言+(助言+引言+助言)。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到了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析】解证现象,证明“劳动人民据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以安排农事”这一现象。表达结构:正言+(助言+引言)。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冰心《谈生命》)
【析】解证观点,证明“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表达结构:正言+(助言+引言)。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韩愈《师说》)
【析】解证观点,证明“圣人无常师”。表达结构:正言+助言+引言。
(三)被解证式
被解证即被解释、说明、评析、证明等,被解证式“全引用”就是“全引用”某言语以备其他语句解释、说明、评析、证明等。这时,引言即正言。表达结构常见有“引言+解证”、“助言+引言+解证”、“引言+助言+解证”“(助言+引言+助言)+解证”等几种形式。举例如下: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析】被解释。表达结构:引言+解释。
《鸿门宴》中“项王今日即留沛公与饮……立诛杀曹无伤”一部分近千字的内容,在《汉书·高帝纪》中只有不到两百字。(必修(3)P107)
【析】被说明。表达结构:(助言+引言+助言)+说明。
“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来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眼泪”,这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被每个读者所认可的最震撼人心的描写,原因就在于它突出了少女爱斯梅拉达的善良天性,揭示了伽西莫多被唤醒的人性中的美与善,也折射出了作者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光芒。
(必修(4)P55《要有描写意识》)
【析】被评析。表达结构:引言+评析。
(四)引入式
引入式“全引用”即“全引用”某言语以引出某个相关话题、观点。这时,正言即表达引出的相关话题、观点的句子。
从引言与正言的关系上看,引入式有两类:引言只起到引子作用的“点引入”和引言与引入的话题、观点形成意义上的某种关联或某种解证关系的“意引入”。
从引入方向看有四类:正引类、进引类、侧引类和反引类。
正引:就是顺着引言中的话题或意思引入某个相关话题、观点。在这一引入点上,话题或观点与引言大致形成顺承关系。这一类最为常见。
进引:就是顺着引言中的话题或意思更进一层引入某个相关话题、观点。在这一引入点上,话题或观点与引言大致形成递进关系。
侧引:就是从引言中的话题或意思的侧向转而引入某个相关话题、观点。在这一引入点上,话题或观点与引言大致形成并列关系。
反引:就是逆着引言中的话题或意思反向引出某个相关话题、观点。在这一引入点上,话题或观点与引言大致形成转折或并列关系。
从表达结构看,常见的引入式“全引用”也有“引言+正言”、“助言+引言+正言”、“引言+助言+正言”、“助言+引言+助言+正言”等多种形式。
下面举例说明。
1.正引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日是观赏荷花的季节,在神州大地上,有许多赏荷胜地,著名的有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台湾台南县白河镇等处。(八年级上册P188《莲文化的魅力》)
【析】正引。点引入,由夏荷的美景顺而引出赏荷胜地。表达结构:引言+助言+正言。
列夫·托尔斯泰说:“诗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这种火焰燃烧着,发出热,发出光。”让我们激活诗情,放歌青春!
(必修(1)《写作指导激活我们的诗情》)
【析】正引。意引入,引言的意思是诗有火焰一样的热情,作者借以号召“我们”用诗歌点燃青春激情。表达结构:(助言+引言)+正言。
2.进引
“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鲁迅《灯下漫笔》)
【析】进引。表达结构:引言+正言。
“时日(指夏桀)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鲁迅《灯下漫笔》)
【析】进引。引言表达人民对残暴的统治者夏桀的痛恨,诅咒他死亡,甚至甘愿与他同归于尽。正言由“说”进一步谈“做”。表达结构:引言+正言。
3.侧引
常言道“春雨贵如油”,诗人却能写出“天街小雨润如酥”。(八年级下册P222)
【析】侧引,由引言说春雨珍贵转而侧向引入初春小雨细滑润泽的特点(说“不珍贵”是反引,说其他特征就是“侧引”)。表达结构:(助言+引言)+正言。
4.反引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般来说,旁观者未必清。(吴桐《“旁观者”未必清》)
【析】反引。意引入。表达结构:(助言+引言)+正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虽然这些风流人物的生命早已消逝,但他们的故事至今传扬,他们的精神永放光芒。
(九年级上册P212《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析】反引。意引入。表达结构:引言+正言。
三、“全引用”的应用策略及应用举例
(一)替代式
1.应用策略
引言的替代式“全引用”的应用操作步骤和方法可以表示为:明意→设境→表达。“明意”就是弄清引言的意思;“设境”就是创设包含这一意思的语言环境。一般句子都有多个不同的意思,每一个意思也常常可以创设多个不同的应用语境。“表达”就是把引言自然“镶嵌”于预设语境中,用言辞陈述出来。引言的替代式“全引用”的应用,其实质就是“造句”:用句子或句子的一部分来造一个或一组意义密切相关句子,而不是一般的用词或某种结构来“造句。”
2.应用举例
如果一个人真的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他就很可能是个“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人。
(二)解证式
1.应用策略
引言的解证式“全引用”应用操作步骤和方法可以表示为:取点→选技→表达。
“取点”就是确定解证对象(意义点),解证对象包含在引言之中,所以当从引言入手,可取多个解证对象;“选技”就是选定具体的解证方法,是解释、说明、评析还是论证等,这由解证对象和引言来决定;“表达”即按照某种结构形式组织语言,用特定的解证技法解证确定的对象。
2.应用举例
保持简单是最好的做人原则之一。一位哲人曾说:“头脑清楚,讲求实际的人最简单,未来也一定属于简单思考的人。”爱因斯坦说:“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创造的原动力。”乔布斯重返苹果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大刀阔斧削减研发项目和人员。一位同事说,“他是最简单化主义者。”
(三)被解证式
1.应用策略
引言的被解证式“全引用”应用操作步骤和方法可以表示为:取点→选技→表达。
“取点”即选取被解证对象(意义点);“选技”即选取解证方法解释、说明、评析或论证等;“表达”即按照某种结构形式组织语言,用特定的解证技法解证选定的对象。
2.应用举例
庄子认为,“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意思是真正通达生命真相的人,不去追求生命中不必要的东西;通达命运真相的人,不去追求命运中无可奈何的东西、命运中达不到的目标。
(四)引入式
1.应用策略
引言的引入式“全引用”应用操作步骤和方法可以表示为:取点→定向→定点→表达。
“取点”即选取引入话题或观点的原点;“定向”就是确定引入话题或观点的方向,即正、进、侧或者反向;“定点”即确定引入的话题或观点;“表达”即按照某种结构形式组织语言,由引言引入话题或观点。
2.应用举例
韩愈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我则认为此言有严重的片面性。
下面再以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里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为例作引言的各种“全引用”应用举例。
替代式“全引用”
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多少挫折和失败,多少压力和苦痛,正是这种“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精神在一直支撑着他。
解证式“全引用”
解释观点:常言道:“物极必反。”这也可以用大家熟悉的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加以解释。
说明现象:寒来署往,四季更替,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正如雪莱的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证明观点:希望是黑暗中的一缕阳光。英国诗人雪莱说:“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啊,明媚春天就在不远处招手,眼前暂时的寒冷又算得了什么呢?
评析作品:刘禹锡的《秋词》写于革新失败后,改革派遭到了无情打击,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作者及柳宗元等被贬。但诗中那只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举,排云直上,矫健凌厉的仙鹤所寄托的正是“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那样的乐观、奋发与激情。
被解证式“全引用”
被解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意思是说,在最艰难的时候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被说明:“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两句诗出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之手,写于1819年的秋天,当时欧洲大地上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被评析:“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两句诗是雪莱的不朽名句。这是雪莱在歌唱西风,同时在激励和鞭策自己。诗人受到时代革命情绪的激发,把它体现在对大自然的理解和描写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诗人在表现自然力上能如雪莱这样充满着浓郁的革命激情。
被证明:“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希望如严冬里的火把能温暖人们的心灵,希望如黑暗中的阳光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有了希望,我们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引入式“全引用”
点引式:“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春天是一个令人心醉的季节。
意引式:“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面对人生中最严酷的寒冬,坚信属于自己的春天定会到来。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面对现实的苦难,我们不仅要心存乐观,相信未来,更要加倍努力拼搏,用行动创造未来。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其实,生命中的四季可不像自然界的季节那样分明而依次轮回,常常,冬天过后而来的是秋天、夏天,而不是春天。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时候,生命中的冬天是很漫长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春天。
不难发现,任一言语都可以有多种“全引用”表达,也就是说,以上大致是一般言语的通用规则。“全引用”技能的熟练掌握当经过引言的“自觉应用训练”和“自发熟练应用”两个阶段。前者从引言入手,主要是有意识地运用;后者从语境开始,寻求所需的引言,很大程度上是对语言的半自动化甚至全自动化(下意识)的运用。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全引用”的常见种类和规律,笔者不揣浅陋,挂一漏万,以抛砖引玉、求教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