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摘要:1637年,在大清的胁迫下,朝鲜与大清正式建立了宗藩关系。在清军入关前,清政府根据当时朝鲜所起的战略作用,制定了从示好拉拢到威胁压迫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清朝入关前;朝鲜;政策
一、示好拉拢
后金时,努尔哈赤就意识到了朝鲜在战略上的优势地位,竭力讨好朝鲜,试图割裂明朝与朝鲜的关系,向朝鲜表达共筑反眀战线的意愿。皇太极继承汗位,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当时正值清军和明军在关外争夺呈白热化,而朝鲜扼守着关外与关内的要冲。皇太极为了得到这个可以对抗大明的砝码,派遣使者致书朝鲜示好。但是朝鲜很快拒绝了大清的示好,这让皇太极十分恼怒。其实朝鲜在当时的决定是具有合理性的。明朝建立伊始,就与朝鲜建立了良好的朝贡关系,“壬辰战争”中万历皇帝派兵入朝,驱逐日本军队出朝鲜,拯救朝鲜于危亡之中,眀王朝更成了朝鲜李氏王朝的救星。“世守忠贞,永资屏汉”①,是李氏朝鲜向大明许下的誓言,朝鲜对明朝的忠诚,大清仅凭借一纸文书是难以撼动的。再者,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当时明清角逐,孰赢孰输还没有定论,任何一个草率的决定都会让朝鲜饱受灾祸,而且从表面上看,当时明朝所占之地和兵员都超过大清,故朝鲜继续选择维系与明朝的关系也在情理之中。
二、发动战争,确立宗藩关系
明朝也尤为重视朝鲜的战略地位,希望通过联络朝鲜,构筑关外明军和朝鲜军队的联合战线,确保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海上通道的畅通无阻,随时接济关外的明朝军队,起到牵制大清的作用。皇太极十分担忧朝鲜与大明联合,所以当朝鲜拒绝他的请求后,他就改变了自努尔哈赤时就实行的对朝鲜的讨好拉拢政策,转而用征服战争来强制朝鲜归顺大清。
1627年皇太极以“四大罪状”攻打朝鲜,并主要攻打驻扎在朝鲜的眀军,削弱明军力量。此战中朝鲜大败,后金胁迫朝鲜签订《江都和约》,与之形成兄弟之邦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战争中,大明王朝因为本国混乱,无暇顾及后金在朝鲜的为所欲为,并没有尽到一个宗主国保卫其附属国的责任,这让朝鲜对眀失望的同时也再也不敢公开支持明朝。但是,朝鲜仍对后金提出的建立统一战线攻打明朝的建议不予合作,因为在朝鲜看来,明朝与朝鲜的关系是父子之国,攻打明朝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朝鲜在战后的十年期间,依旧保持着对明朝的效忠和臣服,连年派遣使节前往北京,表现出对眀的高度忠诚。
为此,后金为了彻底斩断朝鲜与明朝的宗藩关系,在1636年12月27日发动了对朝鲜的第二次战争,朝军再次大败。1637年2月24日,朝鲜国王李倧向清朝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俯首称臣。大清逼迫朝鲜王朝签订了《丁丑约条》,明令禁止朝鲜与明朝的一切往来,奉清朝为正朔,需要出兵帮助清军作战。但朝鲜虽然在形式上臣服于大清,但在内心深处却十分蔑视后金。这种对后金的蔑视在行动上体现为暗中继续保持与明朝的联系,在被迫出兵攻打明军时,消极作战,拒绝攻打明军。
这两次战役从战略上来看是大清的一次极大的胜利,打破了明王朝联合朝鲜的计划,结束了朝鲜与明朝的君臣关系,使辽东、皮岛两地失去了重要的依托,大明失去了战略优势,有利于清军打破明朝构建的战略链条。朝鲜因为政治附属关系不得不接受清政府的调遣,成为清朝兵源的补充地,战略物资的供应地。皇太极用战争这种强硬的手段逼迫朝鲜与后金形成了联合统一战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施以高压
清军入关之前,明清对峙,朝鲜由于在两国交战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故大清极力防范朝鲜在政治上倒向明朝,皇太极用两次征服战争切断了朝鲜与明朝政治上的宗藩关系,以条约形式强迫朝鲜向清朝称臣。但是崇拜春秋义理的朝鲜在心理上拒绝承认朝鲜,政治上的压迫让朝鲜不得不低头听命于清朝的号令,但是心理上的不情愿往往会反映在对命令的执行效果上。比如,在被迫与清政府结成对眀联盟,攻打明朝时,朝鲜国王李倧仍然派密探前往明朝,通报情况,在攻打明朝时十分消极,“而不放炮,虽放而不伤人”②。1641年的锦州之战这种关键性战役中更出现了“时星州军金得平放炮不中,李士龙去丸虚放”③的现象。朝鲜的这些举动仍旧在彰显着对大明的忠贞,渴望有朝一日明朝能像当年驱逐倭寇一样将清“胡虏”驱逐出去。清政府也清醒的认识到,朝鲜对自己并不是真心的臣服,对大明朝仍然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为了彻底征服朝鲜,巩固清、朝两国的对眀统一战线,清政府一方面用战争不断瓦解明朝的统治,打消朝鲜的幻想,另一方面,用高压政策来巩固清、朝的宗藩关系以及战略合作关系。
首先,这种高压政策体现在对朝鲜的无度索取上。从1627年第一次征服朝鲜,到1644年入主中原,大清每年都要向朝鲜索取大量的人力、物资。清政府长年与眀对垒,粮草兵马消耗量非常大,《江都合约》签订之后,朝鲜需要每年春秋两次向大清进贡,大清因为朝鲜进贡的次数和规格都小于对明朝的进贡而对朝鲜大加谴责。1632年,大清派遣大将以强硬的态度责问朝鲜,并在朝鲜面前“咆哮不已”,面对后金的咄咄逼人,朝鲜只能听命。1637年,《丁丑条约》签订之后,朝鲜正式被纳入清朝的宗藩体系,承担起了要帮助宗主国一起攻打朝鲜的责任。自此之后,大清更是把朝鲜当做一个兵马粮草的供应站点,时常无度索取,朝鲜苦不堪言,稍有微辞便会遭到大清的辱骂、恐吓。饱自身难保的大明也无力顾及朝鲜的安危。朝鲜每一次的抗清换来的不是明王朝的援助和支持,却是大清变本加厉的谴责,这也加剧了朝鲜对于大明的失望。
其次,高压政策还体现在对朝鲜的严密防范,严厉谴责朝鲜的不忠行为。早在朝鲜和大清约为兄弟之国时,皇太极就对朝鲜游离于眀、清之间的行为大加谴责,并写信讽刺朝鲜国王。清、朝正式建立宗藩关系之后,更把朝鲜作为对眀用兵的一个重要战略要地,时刻警惕朝鲜倒向大明。1640年3月,朝鲜向大清的运送军粮的船只“尽行漂没”。皇太极又对朝鲜国王大加训斥。1642年和1643年皇太极因为朝鲜与大明私相往来贸易而大为恼火,连续两年向朝鲜下诏书对朝鲜的行为进行谴责,并以军威相逼:“自谕之后,再有与眀贸易,私通往来,汉人船至,不擒获者,必治以法。不贷。”④从皇太极的这些对朝谕令来看,大清十分关注朝鲜的动向,动辄得咎,抓住问题就大做文章,大加威慑。
再次,横加干涉朝鲜内政,强制朝鲜政府裁撤反清官员。1942年锦州之战结束之后,清朝加快了铲除朝鲜内部亲眀势力的步伐,大量亲眀的官员被革职,被杀害。这一政策的实施让朝廷中反清的呼声大大减弱,臣服于清的局势逐渐明朗起来。
由此可见,清军入关前对朝鲜政策的制定主要依据当时的战争形式,在与大明相抗衡的阶段,大清不能失去朝鲜这个两军交战中能够发挥重大作用的战略要地。当时后金发现仅仅用讨好的方式来获取朝鲜支持几乎不可能的时候,就及时转变策略,用强有力的战争手段来强迫朝鲜与自己建立宗藩关系,并强制朝鲜与自己形成战略同盟。清政府也深知朝鲜处于眀、清的摇摆之中,故在形式不稳定的时候,只能通过高压政策,来胁迫朝鲜服从命令,通过严厉的斥责和清理亲眀官员来达到压制朝鲜国内“反清”呼声的目的,让朝鲜充分发挥在助清灭眀中应有的战略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八),第2993页。
[2]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九),第3662页。
[3]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九),第3680页。
[4]《清太宗实录》,卷64,崇德8年3月.
作者简介:于璐,(1995年—)女,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论文作者:于璐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朝鲜论文; 明朝论文; 大清论文; 大明论文; 太极论文; 关系论文; 战略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