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眼观世界》是主题整合课程群,是我校课程向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发展的一种探索。 这一主题课程群紧密联系学生的当下开发了“母爱有多深”“父爱如山”“师恩难忘”“生命的奇迹”“神秘的大自然”等课程。下面以《童眼观世界-母爱有多深》为例做具体阐述。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课程呢,首先是我们的校情所致。我校为九年一贯制民办寄宿学校,学生从6周岁入学,周一入校,周五回家。从娇生惯养到学会独立生活,这个巨大落差给孩子心理上造成较大冲击。第二是学校的课程发展使然,目前我校正在构建3.0课程,学校课程发展向着“跨界”与“融合”迈进,以多维联动、有逻辑的课程体系为标志、是文化建构与创生层次的课程建设。基于以上两点,我们一直在考虑构建一种课程,主要目标是让孩子真正懂得母爱之浓烈与深沉;学会用不同学科语言向母亲表达爱;能够以实际行动替父母分担。
课程选择了四年级上册四门学科和四年级下册一门学科教材进行统整,并用一个周完成课程。课程以 “母爱”为主题,循着“积累——唤醒——体验——触发——聚焦——表达——实践——传递”的逻辑将“音乐”“道德与法治”“语文”“美术”“信息技术”五门学科中的课例统整起来,各学科教学形成基于主题、相辅相成的合作育人样态,最后螺旋达成主题目标。课程确定先于四年级四班试行,然后其它班级借鉴经验全面推开。本课程四年级四班班主任叶老师为课实施领导组长,协同学科老师共同组织与授课,课程注意评价内嵌于教学活动中。教导处全程进行观课。课程实施分以下几部分:
(一)积累
(1)分组搜集有关母爱的诗词歌曲、新闻故事、动物的母子故事或图片、成语、谚语、绘画广告等。
(2)阅读“母爱”主题的名著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二)唤醒
围绕主题,音乐老师这样引导:同学们,音乐中蕴含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哪些歌曲是歌唱妈妈、赞美妈妈的?《世上只有妈妈好》《鲁冰花》《听妈妈讲那过去》,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来学唱一首献给妈妈的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初听歌曲想像画面、再听歌曲感受节奏、学唱歌曲体会情感,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唤醒孩子们心中那环绕在身边,却司空见惯的母亲对儿女的挚爱之情,回想起一个个母亲关爱自己的故事。
拓展环节,老师播放小乌达木的歌声,小乌达木用深情的歌声表达着自己对去世妈妈的思念之情,孩子们不禁潸然泪下。课至此已近尾声,老师趁热打铁,布置了课后作业将《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唱给妈妈听,课后当一回小记者“采访母亲”十月怀胎的生活、开展“护蛋”活动等,继续体验妈妈的辛苦。
(三)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少让父母为我担心》以《唱给妈妈的歌》开课,一下子就会唤起学生内心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在活动探究一部分老师让大家交流了自己听到了有关“母爱”的新闻或故事、双休日在家里对母亲的采访;在活动探究二部分老师让大家谈谈持续背着书包上课的不方便。早晨上学的时候,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一个个圆圆的生鸡蛋放在兜里,课前叶老师还叮嘱大家坚持到周末将鸡蛋安全护送回家,课上交流展示时就有孩子们跑到叶老师面前报告任务失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孩子们明白了:在妈妈肚子里的十个月,给妈妈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这真是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尽管这样,妈妈仍用自己无私的爱守护着宝宝。这使孩子们逐渐体验到了母爱的伟大。一节课、几个活动,孩子们发现如此小的一件事,也要我们付出极大的细心和耐心,更不用说其它事情了。母爱的伟大油然而生。
叶老师一句话就将孩子们带入新课程的学习:古今中外,你知道文人墨客是怎样表达对母爱的赞美吗?下节课我们来学习指向表达的阅读课《慈母情深》。
(四)触发
前面课程的学习,是一种情感的积淀,孩子们逐渐有了要表达的欲望,怎样表达正是我们继续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恰好时机,此时进入语文课《慈母情深》,正是一种既增量又增值的学习。在回顾了道法课上的体验后,教学先进行了有关“母爱”诗词谚语的经典学习,自然过渡到课文研读。艺术表达方式是相通的,电影艺术中有一种表达方式叫特写镜头,被梁晓声先生运用在《慈母情深》的描写之中,深刻地表现母恩如同一本厚厚的书,深沉而又丰富。语文老师带领孩子们先通过朗读寻找到了这种细节描写,接着又从中发现这种表达的密妙,触发了学生也要表达的欲望,并适时进行了片断的迁移仿写。为后面的成文打下了坚实基础,实现了语文学习人文与工具双主题的突破。但学生是否就能用文字入木十分地刻画出母亲的特征呢,我们并不急于求成,而是继续让孩子们观察、思考并在美术课上通过另一种形式再表达。
(五)聚焦
美术课上,孩子们的思路在美术老师的点拨下豁然开朗了,特写镜头不光可以聚焦在人物样子与表情上,也可聚焦在场景中,即同一时空下母亲最感人的活动。而孩子们对人物特征的抓取因为有了语文课的学习也更从容,这正是课程融合的魅力吧。孩子们的画作有聚焦于妈妈的手的、有聚焦于妈妈的头发的、有聚焦于妈妈的雨伞的、还有聚焦于妈妈的情绪的等,说明了课程到这里孩子们对母爱的认识趋向多维立体了,他们从不同的方面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妈妈,并通过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
(六)表达
语文老师第二次语文课要让孩子们围绕主题开始成文,她给出了一个话题: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她可能是一堵无形的城墙,给我们挡风遮雨;可能是一棵无比巨大的树,给我们乘凉;也可能是妈妈的围裙,让我们对餐桌上的饭菜念念不忘,请你通过具体的事情写一篇表现母爱的习作,要求语句通顺,能表现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因为有了音乐课上的情感唤醒、道法课上的生动体验、语文课的学法指导及美术课的焦点刻画,孩子们素材选取典型,特征抓取鲜明,表现生动具体,写出了诸如《妈妈的围裙》等优秀习作。对母爱描写之情深意切,让人动容。
(七)传递
一个周的母爱之旅孩子们感触万分,心中荡漾的情感无以复加,信息技术教师这样来引导这节课:贺卡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新年快要到了,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让我们把对母亲的爱浓缩成一张张精美的电子贺卡送给妈妈吧。在老师引导下,孩子们不断探究。想要制作一副动态的电子贺卡需要哪些素材?那这些多彩美丽的背景是如何展现在舞台上的呢?他们又是如何动起来的呢?孩子们兴致盎然,很快使用编程Scraino编写出了丰富多彩的贺卡并通过邮箱传给了自己的妈妈。在班主任叶老师的协同下,妈妈们通过QQ纷纷给予了视频回应——新年祝福。
课程评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过程性评价,将评价指标内嵌于各个教学活动中;第二部分为结果性评价,跟据过程性评价的量化最后评选出“母爱信息员”、“母爱小歌唱家”、“母爱小作家”、“母爱小画家”、“母爱小记者”等。
当然回过头来我们也做了课程反思:我们试图做的是一种“探索课程”用来取代“定向课程”,可这是否意味着冲击了现行学科统编教材的知识结构与编排体系?第二是我们的课程仍趋线状结构,缺少回环交融。如何在在尊重学科基本属性和独特价值基础上的深度整合,如何在不去冲击现现行教材编排体系,而只是用不同学科语言来表达一个主题呢,这些都值得我们继续思考与探究。
论文作者:杨洪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孩子们论文; 母爱论文; 课程论文; 妈妈论文; 老师论文; 主题论文; 学科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