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决策中公众参与模式的比较研究_公众参与论文

公众参与技术决策模式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众参与论文,模式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欧美国家公众参与技术决策的模式主要有四种,即评论模式、社会学习模式、接合设计模式和认同模式[1]。每种模式的全体参与者都可以划分为三个范畴:提议者、调解者、公众代表。这些范畴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代表某个群体。公众对于技术决策的参与并不是说公众本身已经形成了可行的决策方案,而是对已有的技术方案或者待确定的方案进行讨论,由此必然存在提议者。在公众与提议者之间,需要一个“中介”,这就是调解者,他起到中间人的作用。同时,就公众方面来说,所有公众都参与到决策过程当中是不可能的,因而,真正进入决策过程的是一些公众代表。这样,由提议者、调解者和公众成员构成的全体参与者就成为了技术决策的整体力量。需要指出,上面四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虽然有所差异,但是它们有着共同的一些操作原则,包括技术决策过程为公众所理解、技术决策过程具有开放性和透明度、为技术议题的讨论和审议提供充分时间、在决策过程中努力培养公众对于相关技术问题的决策意识等。

一、公众参与技术决策模式解析

1.评论模式(commentary model)

评论模式假定提议者拥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能够提出可接受的技术决策方案,普通公众成员有机会对提议者的技术决策进行评论。在这种模式下,拥有技术决策最终权力的是提议者。评论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能够保证公众参与的最广泛性,技术方面的相关信息并非由全体参与者共享,参与者并未积极形成替代方案,并且他们之间并无真实的关联。关于该模式下参与者间的关系,见图1。

附图

图1 评论模式关系图

2.社会学习模式(social learning model)

社会学习模式能够为提议者和公众间的交互提供途径,从而有利于听取公众对于关键技术议题的建议,有助于实现各种观点的创造性综合。在采用该模式的技术决策过程中,所有参与者的观点都得到了一定的尊重。社会学习模式的典型参与者是具有参与经验、热心公益的公众成员,他们根据预先制定的时间表参与到技术决策过程当中,技术方面的复杂信息被转化为书面资料。但是,公众并不积极形成替代决策方案。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参与者通常最终能够建立起相互关联,公众对于技术议题的理解有助于促使提议者的决策方案更具支持力。关于该模式下参与者间的关系,见图2。

附图

图2 社会学习模式关系图

3.接合设计模式(joint planning model)

接合设计模式将公众视为与提议者同等的参与伙伴。这种模式的典型参与者是有所选择的,它是一种以公众为核心的模式,因而参与公众的技能和经验极其重要。同时,这种模式要求提议者对公众提出可行建议的能力给予信任。该模式依靠所有参与者的集体智慧来积极形成所有参与者都承认的替代技术决策方案,并且决策过程中的信息是共享和开放的。运用接合设计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为决策过程设定刚性的时间框架,否则,这种“接合”过程有可能无限延续下去。关于该模式下参与者间的关系,见图3。

附图

图3 接合设计模式关系图

4.认同模式(consent model)

认同模式是以全体参与者为核心的参与模式,全体参与者都对技术决策的制定负有责任。保证公众中的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及其对参与条款的认可,这是认同模式得以运用的必要条件。认同模式假定参与公众根据既定协议、法规和法律而有权力对当前的技术决策进行否决,即承认参与公众对于提议者的技术决策方案的否决权。同时,只有获得参与公众对于方案的“认同”,技术决策方案才最终形成。关于该模式下参与者间的关系,见图4。

附图

图4 认同模式关系图

二、公众参与技术决策模式比较

1.关于参与者和管理者定位之比较

四种模式所吸纳的是不同类型的参与公众。同时,每种模式对推动整个技术决策进程的管理者定位也不尽相同。关于各模式的典型参与者与管理者定位详见表1。

表1 关于参与者和管理者定位之比较

操作参量评论模式 社会学习模式 接合设计模式认同模式

范围广泛,从高知 作为典型个体而持有与议题相关 持有与议题相关

典型参与者 专业人士到积极积极参与的、热心 的利益和立场的 的利益和立场的

参与的“普通”公 公益的公众成员关键组织中的决 关键组织中的决

众 策者策者

管理者定位 提议者调解者提议者或调解者 提议者与公众,

调解者为辅助

2.关于信息与知识和技能要求之比较

四种模式的可用信息与信息开放度有所不同,参与公众对于提议者技术方案的讨论深度也有所差异。在评论模式和社会学习模式中,讨论是很封闭的,参与者并未积极形成替代技术方案。而在接合设计模式和认同模式中,讨论更为开放,对于议程的限定也较少,参与者可以积极创建合理的替代技术方案,全体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成一致。同时,每种模式对于知识和技能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关于信息、知识与技能要求方面的差异详见表2。

表2 关于信息与知识和技能要求之比较

操作参量 评论模式 社会学习模式 接合设计模式 认同模式

可用信息状况·技术方面的信

·与替代技术决

·鼓励共同寻求

·科学的、经验

(各种数据如何 息可用,但是 策相关的特定 事实、鼓励信 的、定性的和

使用、谁来使用)

并非必然容易 信息是可用的 息共享

定量的数据都

理解

是可用的重要

内容

·技术方面的信

·只是公布提议 息被转化为外

·参与对话的所

·参与对话的所

信息披露程度 者认为最相关 行公众所理解 有成员将信息 有成员将信息

的数据和信息 的词汇,以方 予以高度披露 予以高度披露

便讨论

·通过信件、会

议来进行公众

·公众可以在参

·要求对于群体

·要求对于群体

评论,群体参 与对话的过程 动力学、与其 动力学、与其

公众的知识与无需特别技 中获得相关背 他人的交流、 他人的交流、

与技能要求能

景资料

积极反馈等技 积极反馈等技

·需要掌握一定

·群体参与技能 能有相当的理 能有相当的理

的公共演说技 是重要的 解能力

解能力

·要求掌握便利

·要求掌握便利

沟通、处理冲 沟通、处理冲

·应当理解并能 突的知识与技 突的知识与技

够运用不同协

·应当能够将技 能,以便与调 能,以便与调

商工具(如会 术性信息转化 解者协作 解者协作

议、资料等) 为外行公众所

·要求对群体动

·要求对群体动

提议者的知识 的优势

理解的词汇

力学、参与者 力学、参与者

与技能要求 ·应当能够将技

·应当理解群体 间的交流、积 间的交流、积

术方面的信息 参与活动的基 极反馈等有充 极反馈等有充

转化为外行公 本原则和方法 分的理解,以 分的理解,以

众所理解的词 便作为平等的 便作为平等的

汇和内容 参与伙伴而与 参与伙伴而与

其他参与者共 其他参与者共

同起作用 同起作用

3.关于参与者职能与责任之比较

四种模式中的全体参与者的作用不同,最为明显的体现在权力归属方面。在评论模式和社会学习模式中,提议者拥有决定技术决策过程的所有权力;而在认同模式中,公众则决定整个参与过程如何展开。关于全体参与者在技术决策过程中的不同职能和责任详见表3。

表3 关于参与者职能与责任之比较

职能与评论模式 社会学习模式 接合设计模式认同模式

·引导提议方法的发展

·识别公众中的

·识别公众中的关

提议者 ·决定参与公众的选取 ·筹备预算 关键利益相

键利益相关者

·提供广泛的专业知识 ·拟定时间表

关者

·在整个过程中为

·拥有最终决定权 公众创造便利条

·进行对话以便

·权衡相关因素或对相理解技术问 ·与提议者共同

·有权完全终止技

关因素进行分类题

鉴定技术议

术决策过程

公众·发表评论·权衡相关因素 题、做出技术

·对技术选择和决

·通常被要求服从于技或对相关因

决策 策进行独立评论

术专家素进行分类、

·有权做出最终

·支持平等对话和

比较和选择

决策 参与

·与提议者共同

·为各方之间的

决定谁应当

讨论提供便

参与以及如

利 ·处理分歧,实现

调解者 ·几乎不使用调解者 何协商 ·有时负责对参 共识

·吸收各种观

与技巧进行

点、开发讨论 引导

材料

·协调信息共享

4.关于力量对比与决策结果比较

四种模式中参与者的力量对比是有差异的,同时公众对于技术决策的支持力也并非均等。关于参与各方力量对比与决策结果的比较详见表4。

表4 关于力量对比和决策结果之比较

操作参量评论模式 社会学习模式接合设计模式

认同模式

·重要的是识别 ·所有各方都被 ·所有各方都被

·参与各方都独 出未被充分代视为平等的 视为平等的

力量对比与 立于其他方而 表的个体和群 ·立足于付诸努 ·立足于付诸努

地位差异进行参与,因 体,而不仅是力去支持未被

力去支持未被

此不试图改变 找出热心公益充分代表的个

充分代表的个

力量对比差异 的个体和群 体和群体,以

体和群体,以

体,以确保达确保全面综合

确保全面综合

成广泛的理解的技术决策方

的技术决策方

案 案

·参与者对既定

·参与者对既定 ·参与者积极创 ·参与者积极创

参与者创建 方案进行评

方案进行评 建新的、反映

建新的、反映

可行的替代决策 论;不积极形 论;不积极形集体智慧的技

集体智慧的技

方案的可能性成替代决策方 成替代决策方术方案 术方案

全体参与者·最低限度关联

·充分建立关联 ·很可能建立关 ·很可能建立关

之间的关联性 联 联

·支持平等讨论

·通过公众评论, ·公众对不同的 ·公众可能达成 ·公众在调解者

由提议者最终 技术选择进行部分共识,但

的协助努力达

做出决定 反馈不可能达成充

成充分共识

公众对于技术 ·公众并不创建

·由于能够达成分共识

·积极创建方案

决策的支持力替代决策方

一定的谅解, ·积极创建方案

的公众通常对

案,因而对技 公众通常不会的公众通常对

其所协助创建

术决策没有多 对提议者的技其所协助创建

的新方案是有

少责任

术决策造成障的新方案是有

支持力的

碍 支持力的

显而易见,四种模式中对待争议与冲突的态度有所不同。评论模式中的提议者在决策过程的最终阶段通常不会更改技术决策方案,其关注点集中于让公众提出建议,即便存在强烈的争议和冲突,提议者也不会主动为解决争议而做出决策改变。而在接合设计模式和认同模式中,参与者努力将冲突和争议表面化,从而直接关注技术议题并促进决策优化。

5.关于各模式的优势与缺陷之比较

这四种模式各有优势和缺陷。欧美国家公众参与过程的实践者为这些优势和缺陷提供了进一步的实证[2]。关于这些优势与缺陷的比较详见表5。

表5 四种模式的优势与缺陷之比较

模式类型优势

缺陷

·长期收益有限

·易于使用 ·整个过程缺乏创造性的交流,从

·启动快速

而限制了公众能力的发挥

·直接 ·没有建立参与者间的相互信任

评论模式 ·相对费用低

·没有太多真实价值

·可以在任何地点和各种情况下使用

·操作结果并非必然会传递给各种

·任务和规则明确 各样的公众/听众

·参与者非常广泛

·参与者的能力发展机会有限

·没有形成交互式学习氛围

·在一项计划或项目的早期,该模式

·技术决策过程的稳定性较弱,如

非常有益

果公众低估技术议题和参与者间

·当技术决策过程具有开放性的时

协商的重要性而不严肃对待参与

社会学习模式候,该模式是积极、有益的

过程的话,就会导致决策过程无

·能达成共同理解 效或停止

·在开发替代方案方面是有一定作用

·所需时间长

·费用昂贵

·需要精密筹备,耗时耗力

·如果作为某个技术决策过程的子部

分且组织完备的话,该模式能够发

·需要对参与过程负有责任和义

挥良好的作用

务,并且要努力将参与过程坚持

接合设计模式 ·弹性时间界限

下去

·高度的可接受性

·需要提前备有特定的知识储备

·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培养 ·需要一个刚性的时间框架,否则

·技术决策过程本身和技术决策结果 决策过程可能会无限延续下去

都具有积极作用

·公众能够提高主动权,并且对最终

·限制了参与者范围

技术决策更具支持力

·需要责任与义务承担

认同模式 ·能够改进参与者间的相互关系

·旷日持久——在决策过程和能力

·技术决策权力共享

培养方面都耗时较长

·为技术决策方案进一步优化提供了

·需要提前备有特定的知识储备

可能 ·可能引发争执和冲突

实际上,在技术决策形成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许多环境因素,例如外部企业、组织、技术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法律部门、大学和研究机构等诸方面对于决策的可能影响[3]。另外,就参与技术决策的公众而言,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普通个体公众、利益相关的个体公众、利益相关的利益集团(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等[4]。本文的研究弱化了这些方面,重在对公众参与技术决策的模式进行内在的微观分析。在实践中,这些模式不仅可以用在技术决策过程中,许多决策过程、甚至包括国家范围内的一些有争议问题都可以参考这些模式来发展决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5]。

三、对我国公众参与技术决策模式的思考

公众参与技术决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发展起来。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力图实现从精英控制的技术决策模式向民主控制的技术决策模式的转型。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公众参与技术决策的思想目前尚未被广泛接受。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历史积淀下来的政治文化和思想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消除,“官本位”的意识抑制了公众的民主参与热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决策民主化的进程。近些年来,公众参与的意识虽然较过去有所提高,但是整体上还是处于被动参与状态。为此,如何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成为了当前的首要问题。

从传统上看,我国的技术决策模式主要以政府为主导,以技术专家为辅助,公众在决策中没有位置,这种模式在今天已经受到了质疑。随着公众科技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技术的社会、伦理和文化效应,技术决策者、技术专家和公众之间不应再停留在“专家提议、政府采纳、公众接受”的模式上,倾听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呼声和意见,提高决策能力,在促进技术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进步,这是当前我国技术决策走向更高水平所必须具备的战略思想。

然而,就我国的现实而言,要提高社会对于公众参与的认可程度和效力,需要付诸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公众自身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培养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这种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仅限于与技术相关的内容,还应注重培养群体意识、协作意识,进而提高在社会动员、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其次,提高公众对于技术决策过程的认识和对自身民主价值的认识。公众参与技术决策归根结底是一个民主权利的实现问题。我国公众几乎没有参与技术决策的民主意识。为此,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官方讲座和创建网站等途径来宣传和提高公众对于民主与技术决策过程的理解。第三,实现利益取向的转变。我国过去的技术决策往往出于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考虑,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公众参与技术决策能够使决策结果向后者倾斜,从而有助于避免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实现这一点,需要全社会对于公众参与的信任。第四,对技术专家和工程师进行教育。公众与技术专家的对话是民主参与的重要环节,需要增强技术专家的民主意识,在双方之间培养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信任的态度,促进技术专家与公众的沟通和相互理解,从而扩展决策研究的主体范围。此外,舆论宣传、信息开放等也是促进公众有效参与技术决策过程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技术决策的主体力量主要应涉及三方:政府、技术专家和公众。我国政府的权力形态正在随着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发生着转变,政府决策的一元化决策模式正在衰退并正逐步走向多元化。公众参与技术决策是一个过程,从我国的现实来看,政府还不能放弃决策过程中的协调和监控职责,公众参与技术决策的过程似乎要重于参与的结果。在这里,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努力开发保证公众“实质性”参与而非“形式上”参与的模式。在我国公众参与技术决策的过程中,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需要根据现实状态做出调整。在公众参与的最初阶段,可以考虑一种“中心评估模式”,即以政府和专家共同体的提议为中心,公众参与对提议的评估,而后由“中心”来确认公众意见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这与西方的“评论模式”有相似之处,但是二者的提议主体有所差异。随着公众参与技术决策的逐步成熟,可以转变为“分权对等模式”,即政府保留对公众参与技术决策过程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的监督,决策权力则为专家与公众共享,二者通过协商,最终形成技术决策。民主排斥的是专制,而不排斥专家,技术决策过程的公众参与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公众决策,专家也是民主政治的主体之一。因而,相对成熟状态的民主决策实质上是公众、专家以及政府的共同决策。实现这一步并非能够一蹴而就,政府、专家和公众三方之间需要不断的相互融合。

在技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今天,将公众纳入到技术决策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然而,一些失败了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公众对技术决策的参与来获得富有价值的决策方案,也并非易事。实际上,不论技术决策中公众参与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也不论公众参与技术决策的模式如何演变,从整个社会范围内来看,这些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的确为优化技术决策提供了可能性,从而也为促进技术价值与人类价值的协调提供了可能出路。西方国家的公众参与技术决策过程对我们而言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但是,西方国家与我国在体制上的根本差异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在吸收其合理内核的同时,更要立足国情。公众参与技术决策模式的开发仍需进一步深入,同时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成熟,这一切需要所有社会成员共同付诸努力。

标签:;  ;  

技术决策中公众参与模式的比较研究_公众参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