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超市的冲击波_沃尔玛论文

国外超市的冲击波_沃尔玛论文

洋超市冲击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冲击波论文,超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中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世界超级商业连锁企业纷纷抢滩登陆。近年来,日本的八伯伴、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荷兰的万客隆等海外超市“巨人”利用合资、控股、合作、输出管理各种方式,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相继布局设店。其所到之处都以咄咄逼人之势,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购物旋风”,给国内超市乃至整个零售商业带来了一阵又一阵的强烈冲击波。

海外“巨人”抢滩登陆

1991年4月11日,日本八佰伴国际流通集团总裁和田一夫率团抵沪,14日,八佰伴集团与上海第一百货商店签订协议书,在上海浦东建造当时世界最大级别的综合商厦——新世纪商厦。在此之前,中国政府一直禁止外商对零售业进行投资,和田一夫此举首开先河,而且“第一口螃蟹”就吃下了55%的出资额,取得经营权。1995年12月20日,新世纪商厦开业,当日客流量竟超过百万之众,相当于中华商业第一街——上海南京路的日客流量,着实刮起了一股国人从未见过的“八佰伴旋风”。

随“八佰伴”之后,“家乐福”、“麦德龙”等众多洋超市也争相进入上海滩。如果说这些先行一步而占据沪上“好码头”的洋超市令上海人怦然心动是意料之中的事,那么位于浦东城郊结合部的“易初莲花”则为人始料不及。今年7月初,泰国易初莲花购物中心正式开业,使昔日偏远、清静之地突然热闹起来。半个月来,每天从早到晚,购物人流不绝。平均每天的客流量达10万人左右,最高的一天营业额突破了500万元人民币。购物中心不得不将预先准备的手推车从2500辆增加到5000辆。“易初莲花”尽管不属于货仓市超市,但以1.5万平方米的销售面积,堪称大上海最大的零售商场,也被称为“万吨级”特大超市。

在深圳特区这个经济试验场,迄今己有10多家大型洋超市安营扎寨,从“华润超市”、“百佳超市”、“7一11店”,到“家乐福商场”、“沃尔玛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沃尔玛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这两家超市由美国沃尔玛连锁公司去年8月开办,沃尔玛公司是六七十年代崛起于美国的商业企业,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

沃尔玛购物广场位于深圳商业最繁荣的罗湖区,和中国的大型仓储式商场相比,其营业面积并不很大,但商品丰富,价格便宜,每天通过20多个出口通道的顾客几乎都是“满载而出”。坐落在靠近市郊福田区香蜜湖畔的山姆会员店,商品则更加便宜,加之实行会员制,会员购物的价格比非会员还低5%左右。而成为会员的手续,只要一次性交纳150元会员费。因此店内的会员登记处总是宾客不绝。此番沃尔玛劳师远征,开业不到一年,就在深圳零售市场上占有了相当大的份额。

“抢滩登陆”的成功,使那些海外超市“巨人”信心大增,纷纷意欲加大投资,扩大战果。沃尔玛中国公司称,沃尔玛两家商店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正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寻找新的投资地点,以稳步发展在中国的事业。易初商贸(上海)有限公司认为,一次性买齐的大型超市将是今后超市发展的趋势,因此计划近期再开3家大型超市。而德国与瑞士合资的麦德龙批发超市则准备在近期再设两家大型购物中心,并计划在沪宁高速公路上每隔一百公里设—分店。特别是八佰伴可谓信心十足,看好中国整个沿海地区,和田一夫说:“可以设想,开店再多也不够的时代,将会来到拥有3亿人口的中国太平洋沿岸地区。”八佰伴制定了令人惊叹的超市发展战略:2000年前,在中国沿海城市建立1000到1500家超级市场。

实力竞争时代已经到来

与特大型、大型洋超市相比,国内超市尽管数量众多,布点广泛,但充其量只是中小型。据统计,全上海连锁的超市公司有40余家,单体超市超过300家,超市公司属下大大小小门店有几千个,超市数量甚至超过了商业发达的香港。然而,过多而分散的市场主体并没有形成强大竞争力。面对外国大型超市础咄逼人的气势,就连称为中国超市二强的上海“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在这场中外超市大战中也处于下风,他们承认上海超市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特别是面临着诸多外国大型超市的竞争,后者确实有着一定的优势。在深圳,万佳百货股份有限公司颇有声誉,其董事长徐刚说得直言不讳:“和沃尔玛相比,我们当然是比较弱小的。”

以弱对强,以小搏大,这不能不使国内商界产生恐慌和压力。悲观者抱怨洋超市的低价销售是不公平竞争,应加以制止或限制;乐观者则是一面向竞争对手学习,以取人之长,一面坚定信心,调整经营,欲与洋超市背水一战。华联超市表示:“我们面对的是自己熟悉的本国消费者,销售的是国产商品,所以我们有信心与国外的企业竞争,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继续成长发展。”华联超市目前已在上海设有158家超市连锁店,打算今后以每年100家分店的速度扩展。深圳万佳公司董事长徐刚说,我们要达到沃尔玛的水平并非不可企及,我们现在是沃尔玛在深圳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之一。沃尔玛的进入更大的作用还在于刺激了深圳商业的发展,这也正符合政府开放零售业的初衷。

然而,信心归信心,竞争更靠实力。在大型洋超市的冲击下,一些实力较弱的中小型超市已成为第一批“牺牲品”。在深圳,“沃尔玛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一开业,其周围各商场超市的营业额即普遍下降了10%以上,一时间沃尔玛将垄断深圳商业零售额大半的传闻也沸沸扬扬。在上海,正当“易初莲花热”兴起之时,一度在沪上颇有盛名的“广客隆”商品批发集散中心,却因债台高筑而倒闭。“广客隆”两年前的出现,曾开沪上货仓式销售之先河,而如今这个拥有一个总部、7家连锁店的企业,一下子就垮掉了。

其实,垮掉的并不只是一家“广客隆”。据有关资料显示,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城市都有10家以上毗邻洋超市的当地超市倒闭,就全国零售业而言,目前212家大型商场中有119家也首次出现了利润下滑。国际著名的麦金西公司预言,未来几年将会出现四五个称霸全球的超级零售商,它们将在价格、货源以及后勤方面享有显著优势,并能够从世界各地搜集最佳营销做法。面对此情此景,国内不少商界人士感叹,在海外超市巨人不惜代价抢滩登陆的背景下,如果国内商界仍维持原来的运作模式,在资金实力严重不足的条件下仓促应战。那么最终倒闭的命运就将在所难免了。

马上关门还是继续开门?

面对洋超市冲击波,政府该采取何种政策呢?是阻止境外资本的进入还是继续对外开放?内贸部权威人士称:从总体上说,商业零售业的对外开放是利大于弊的。同时、开放要循序渐进,要讲究节奏。

对于洋超市的一大“代表”——沃尔玛成功登陆中国的经验,内贸部部长陈邦柱还在全国流通会议上专门提及,并归纳了其三条成功之道:一是企业的流通规模大,在全世界有3000多个连锁店,年销售额高达1000多亿美元,统一采购配送,订货批量大,从而降低了费用,实现了低档价格经营。二是企业经营中的科技含量高,沃尔玛公司在美国的总部,拥有仅次于美国联邦政府的计算机系统。在深圳开设的市场中,也拥有包括客户管理、配送中心管理、财务管理、商品管理和员工管理的计算机系统,随时可以全面反映各种商品的进、销、存状况、对市场应变能力很强。三是企业坚持“天天平价、始终如一”的经营原则和“顾客永远无错误”的服务原则,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购物感受,从而吸引了大批顾客。对国内超市来说,限于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些洋经验有些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有许多则是很值得国内超市学习和借鉴的,也是能够做到的。

有关专家也提醒道,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国外超市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国内超市仅仅是在几年前才出现,无论从经营手段还是经营资本来说,两者的实力都相差甚大,所以政府对国内超市应有一个保护期,这就像“一个孩子长成人之后才能面对社会的考验”。当然,国内超市最终还是要依靠提高自身的实力来迎接挑战。如果说洋超市的大举进入在给国内商界带来危机感的同时,能够促使他们改善自身形象,提高经营品质,与外来伙伴在竞争中获得共同发展,这就未尝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好事。

标签:;  

国外超市的冲击波_沃尔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