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中基于抗震措施的分析论文_叶凯凯1,任振宇2

建筑结构设计中基于抗震措施的分析论文_叶凯凯1,任振宇2

1.杭州九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2.浙江省建工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地震灾害的发生,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如何让将危害降到最小,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所以,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问题应该受到业内人士额高度关注,就国家和政府而言也应该大力支持这项研究,不论是为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还是从人们的生命安全角度考虑都是具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的。本文探讨了建筑结构设计中基于抗震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与其整体质量息息相关,尽管对地震无法给予有效控制,但可采取应对措施,实现建筑结构抗震性的提升,进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对建筑所造成的损害。所以,在未来的应用实践中,相关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结构时,需将抗震性要素考虑在内,优化整体结构布局及设计,最终促进建筑在整体质量方面的提升。

1 关于建筑结构设计抗震的概念解析

针对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概念的分析,要能够从多方面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因为整个建筑结构设计往往是涉及到多方面因素,所以在进行建筑结构的建设设计中,只有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探讨,才有助于建筑工程的建设工作。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能够根据地震灾害及建筑工程以往总结的工作经验来进行相关抗震设计的理论和观念的总结。其中整个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整个建筑设计的方案进行制定和最终实施,中间主要包含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甚至随机性的东西,尤其是针对地震这一地理灾害,人们很难能够把握整个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所以在进行抗震结构设计上,要能够综合考虑各方因素来进行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为了能够达到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的要求,要能够结合工程建设标准和实际的地理环境来进行抗震设计。一般来说,在进行抗震设计的过程中,要能够在依靠对建筑工程的数据和信息的计算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建筑抗震设计经验,参考众多的抗震设计数据,设计出一个符合建筑工程和工程所在地理位置的抗震设计方案,只有将抗震设计方案设计的科学合理,才能够保证建筑结构性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进一步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

2 建筑结构设计中基于抗震措施

2.1场地与基础的合理选择

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之前,首先应当考虑的便是建筑的场地选择以及基础设计,建筑的场地以及基础直接影响着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在进行建筑场地的选择时,应当尽量的避开一些地壳断裂区域,避免在一些山丘、断层、软弱土等不良地段上进行施工。如果实在不可避免,需要在这些不良地段进行施工,那么应当做好建筑的地基加固处理,在进行地基的加固时可以采用沙井预压法、重锤夯实法、振动水冲法、深层挤密法、换土垫层法等方法来实现对于地基的加固。在施工之前,一定要选择一些较为平坦开阔的区域进行建筑施工,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建筑的稳定,只有确保建筑地基的稳定才能够给建筑的整体结构稳定提供一定的保障。

2.2选择高质量材料

根据建筑抗震性能要求级别的不同,抗震材料的选择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时一定要明确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材料选择,加强对抗震结构设计和施工材料的重视。一般材料选择要求正规渠道采买,且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即可,但抗震结构设计施工对型材要求较高,因此设计师要在设计方案中明确标注材料要求。通常来讲,建筑结构抗震材料选择应当考虑一下几个方面:①如果选用混凝土小型砌砖,其大小、规格及强度都应当符合标准,且在建筑砌砖时所用的砂浆的强度也要高于M7.5。而如果是黏土砖,则强度要大于MU10;②如果建筑结构所要求抗震等级为一级,那么混凝土的框架梁、柱体和连接点处的强度最低为C30,而圈梁、构造柱、基础建筑结构及所有构件的强度也要高于C20;③钢筋强度要求一般为纵向钢筋要选择二三级变形钢筋、构造柱和芯柱的钢筋要选择一级的为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在实际施工时没有所规定的钢筋材料,则要根据构件的对钢筋屈服度分析并准确换算后,选择比现有标准更高的钢筋来替代,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建筑薄弱位置结构转移,避免构件由于屈服度过高而出现损坏,且确保了建筑结构抗震性能。

2.3选择合理建筑结构体系

(1)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应当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建筑结构丧失抗震能力。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结构应当具有必要的赘余度、良好的变形能力和内力重分配的功能。地震中,即使一部分构件退出工作,其余部分构件仍能承担起竖向荷载,避免整体建筑结构失稳。

(2)建筑结构体系应当具有清晰明确的计算简图和恰当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在进行竖向建筑构件的布置时,应尽量使竖向建筑构件在垂直重力荷载作用下的应力水平接近均匀;楼屋盖梁体系的布置,应尽量使垂直重力荷载以最短的路径传递到竖向构件墙、柱上去;转换结构体系的布置,应尽量做到使上部结构竖向构件传递来的垂直重力荷载,通过转换层一次至多二次转换。

(3)建筑的结构和体系都要有合理适度的刚度和强度,还应该合理而均匀的分布,在抗震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因为建筑局部的削弱和变形,对建筑物产生过大的影响。在建筑的结构设计中要保障薄弱部位,尽可能的对薄弱部位进行加强设计,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得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4)概念设计在结构构件上的应用。抗震的实现还要有构件的支持,因此在抗震结构设计中各构件都应当具备合理的强度和刚度,并且形成可靠性连接。建筑结构是一个多次超静定结构,抗震结构应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在地震作用下允许部分构件先屈服或破坏,剩余的结构依然能形成独立的结构,可以承受竖向荷载和地震力,这是结构抗震耗能的一种措施。合理预见并控制结构先屈服或破坏的部位,适当处理构件强弱关系,使结构形成多道抗震防线,是结构概念设计的重要内容。概念设计中应避免非结构构件的设置不合理,从而影响到整个结构的受力情况,导致抗震效果的下降。所以在设计中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做好局部构造的设计,防止非结构构件直接进入到抗震体系;防止非结构构件在地震的作用下出现平面性的损毁;避免非结构性构件的连续损毁。

2.3 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在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时,应当尽量的多设置抗震防线,这样在发生地震时,建筑的多道防线能够有效的对地震应力进行交换的分散抵抗,从而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如果仅仅依靠单一的抗震防线是无法实现对建筑的有效保护的,一旦遇到大型的地震,将会导致建筑的构建严重破坏,甚至导致建筑的倒塌,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而如果设置多道防线,能够有效的对建筑进行控制,在地震来临时依靠多道防线来进行有效的预防,确保了建筑结构的稳定,避免了建筑的损毁。

2.4 加强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

在进行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建筑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设计,在建设结构设计过程中,建筑构件的承载能力直接影响着薄弱部位的承载能力,因此要想有效的提高建筑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首先应当对建筑的构件承载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计算。此外,在进行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设计时,应当注意,不能过分的重视局部的强度和承载力,以免破坏建筑整体的协调。应当以整体的提高抗震性能的手段对建筑抗震性能进行加强,这样的强化效果比较明显。

总之,建筑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之间密不可分,只有保证两者实现相互协作,建筑物抗震效果才能有所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胜荣.建筑抗震设计问题分析[J].驾驶园.2016(12).

[2]周庆杰.建筑抗震设计策略研究[J].电子制作.2015(06).

[3]吴卫华,张云庚,郭兆儒,赵丽敏.关于建筑抗震设计中细节的问题分析[J].四川水泥.2015(07).

论文作者:叶凯凯1,任振宇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1

标签:;  ;  ;  ;  ;  ;  ;  ;  

建筑结构设计中基于抗震措施的分析论文_叶凯凯1,任振宇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