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不渝地维护稳定——学习江泽民关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论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稳定论文,始终不渝论文,论述论文,维护社会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稳定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是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键问题。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们党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始终强调要保持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他明确指出:“稳定压倒一切”,“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331、357页)在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根据形势发展和时代条件的变化,对保持和促进社会政治稳定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论述,这些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维护稳定的思想,为进一步做好稳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中国不能乱,这是进行改革和建设的前提条件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要抓住机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不仅需要有党的正确理论、正确路线作指导,还要有社会政治稳定作保证。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我们不能容忍动乱”,“目的就是要稳定,稳定才能搞建设。”(同上,第331 页)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反复强调:“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中国不能乱,这是进行改革和建设的前提条件。”改革和发展必须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这是我们党付出了代价才得到的宝贵经验。
当前,我国进入了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保持和促进社会政治稳定有着更为紧迫的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正确指引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共同奋斗,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地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为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国际局势来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我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积极促进世界和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了比较有利的国际条件。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天下仍很不太平。美国倚仗其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一些敌视社会主义、企图阻止中国发展的势力不断变换策略,对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文化渗透,妄图搞乱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极不平等、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的条件下,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斗争面临更艰巨的任务。在国内,还存在着一些可能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因素。我们的工作中也还有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干部作风简单粗暴,干群关系紧张;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群众意见很大,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加以预防,不能有效地予以解决,有可能成为危及社会政治稳定的突破口,会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二、在改革与发展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稳定,指的是社会政治发展的一种有序状态。从稳定的实现机制及其对改革发展的作用来看,人们理解和追求的稳定有消极稳定和积极稳定之分。消极稳定是一种把稳定与改革、发展对立起来的稳定观。这种稳定观的基本特征,一是安于现状,害怕改革,过分夸大改革中产生的矛盾和磨擦,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不愿接受新事物。二是画地为牢,力求把社会政治稳定建立在封闭的体系之中,搞闭关自守。三是思想僵化,条条框框很多,固守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追求消极的稳定,必然会使社会矛盾不断积累,最终会出现一个总爆发,引起社会更大的动荡。
邓小平同志始终反对把稳定与改革、发展对立起来的观点。他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强调:“真正要巩固安定团结,主要地当然还是要依靠积极的、根本的措施,还是要依靠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同时也要依靠完备法制。”(《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4—255页)1992 年在视察南方谈话中,他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时再次强调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上述重要思想,他明确指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他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放在第一位,强调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在改革与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由此可见,我们党所追求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即在改革不合理的旧体制,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之中实现稳定;在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持续提高综合国力中实现稳定;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人民的凝聚力和团结中实现稳定。
在改革与发展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与政治制度的保障作用的统一,体现了基本政治制度长期稳定与其具体形式不断发展完善的统一,体现了国家政权的权威性与人民群众向心力的统一,体现了“变”与“不变”的统一。要达到这四个统一,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经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保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不变,这既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实现未来社会政治稳定的根本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走上强国富民之路,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只有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才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而四项基本原则只有在改革开放中,才能获得新的时代内容,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正确处理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正确处理坚持改革、发展与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都是不可缺少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会遭受挫折。因此,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到第三代领导集体,都始终如一地强调,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保持稳定,必须紧紧把握主动权
江泽民同志指出,保持稳定,必须紧紧把握主动权,不能被动应付。维护稳定的根本措施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同时也包括通过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做好群众工作,防患于未然。也就是说,要善于居安思危,主动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种不利于稳定的因素,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而不能等到问题和矛盾已经扩大,甚至蔓延开来时,才被迫采取措施。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发展的转折时期,出现某些不稳定因素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关键是要善于及时发现矛盾,千方百计促使矛盾向积极的、有利的方面转化,把不稳定因素控制在一定的“度”之内,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失控的程度,并逐步加以抑制和消除。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切实防范不安定因素的滋长蔓延,防止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性问题,非政治性问题演变为政治性问题,非对抗性矛盾演变为对抗性矛盾。任何破坏稳定的因素,只要一露头,就要坚决把它消除在萌芽状态。这是我们党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必须加以坚持。
紧紧把握保持稳定的主动权,必须掌握好改革的时机和节奏,把积极推进改革同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结合起来。我们既要看到,改革是为进一步的发展和实现持久稳定奠定基础,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也应该看到,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益,每一步改革都会影响成亿的人。改革是对传统利益关系、权力格局、社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它在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会引起一些新的利益冲突和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出现了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并由此带来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使我们面临诸多错综复杂、利弊相伴的问题,遇到不少十分棘手、难以处理的矛盾。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这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另一方面,要掌握好改革的时机和力度,注意改革的策略,力求使改革达到既促进发展、又巩固稳定的双重目标。为此,我们在改革中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在制定各项政策、出台改革措施时,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要把确保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纳入改革的总体规划之内,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也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只要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拥护改革,我们就一定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和矛盾。而要赢得群众的拥护,最根本的是要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基本群众共同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紧紧把握保持稳定的主动权,必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我国社会上的绝大多数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但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向对抗性矛盾转化,并有可能被少数敌视社会主义制度、敌视党和政府的敌对势力所利用,危及社会政治稳定。因此,江泽民同志指出:“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涉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性问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把握它的新特点,采取适应时代大背景的新形式。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内部矛盾明显增多,有的还日益突出起来。例如,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我们党的一个大政策,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途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措施,但它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不同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发展市场经济,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必然会产生价格的波动,而价格的波动必然会影响一部分人特别是工薪阶层的生活;调整经济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然带来一些产业衰落、一些企业停产、一些工人失业,从而引发一些矛盾。加上国内外一些敌对分子相互勾结,不仅利用所谓人权、宗教等问题制造麻烦,而且利用我们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人民群众中造谣惑众,企图从内部搞乱我们。因此,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区分不同情况,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认真加以解决。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物质利益关系。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手段。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都要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主动、及时地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让群众了解真实情况,有困难要向群众讲清楚,求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减少误解和冲突。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社会事务。要满腔热情地关心和帮助下岗工人、贫困群众,切实把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安置好。
紧紧把握保持稳定的主动权,必须坚持“两手抓”,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破坏稳定的各种活动。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人民内部矛盾,主要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来加以解决;对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势力,对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分子,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对敌对势力蓄意破坏稳定的各种活动,要提高警惕,依法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实践证明,近年来出现的一些严重经济犯罪活动,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使国家利益和人民财产蒙受了重大损失,有些成为爆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线;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各类刑事犯罪,特别是暴力犯罪、毒品犯罪、有组织犯罪等严重犯罪活动,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还有极少数敌对分子同国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进行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颠覆政府、分裂祖国的活动,严重危害了国家安全。不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就会严重危害社会政治稳定。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
四、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更好地担负起维护稳定的政治责任
江泽民同志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十分重视分析国际局势变化对我国的安全和稳定可能提出的挑战,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清醒的头脑。
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带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要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工作方法,提高处理问题的科学性。要经常分析本地区、本部门的形势,有针对性地制定维护稳定的工作预案。要健全和落实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确保社会政治稳定。要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保证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密切干群关系。江泽民同志最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身作则,更好地担负起促进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重任。
做好稳定工作,还必须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作用,防止敌对势力欺骗、拉拢不明真相的群众。实践证明,凡是党的基层组织健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的地方,干群关系就比较融洽,社会也相对稳定;相反,党的基层组织涣散、党员作用发挥得不好的地方,干群关系就比较紧张,积累的社会问题也较多。因此,要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打牢维护稳定的基础。
标签:政治论文; 人民内部矛盾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矛盾处理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