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条件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条件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条件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宏观经济政策对于确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客观规律,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形成科学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体系,从而为经济增长方式的提供充分的保证。“九五”期间我们亟待着力完善、优化以下五项政策。

一、完善和优化产业政策,全面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水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高级,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能否得到恰当的配置和有效使用。所以建立合理高级的产业结构,既是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要求,又是推动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因素。“九五”期间,按照五中全会精神要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这就需要对我国原有的产业政策加以完善和优化。笔者的想法是:

一是在产业结构政策上,大力支持基础产业,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政策应当把协调结构关系与提高结构水平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升。“九五”期间必须加大建设步伐,充实基础产业,缓解“瓶颈”制约,这是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重要方面,也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要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以使经济运行更加趋于协调、稳定,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是在产业组织政策上,注重提高产业经济规模。首先必须建立灵活高效的投资融资机制,政府在制定与融资有关的各项政策时,应尽量为那些直接增强国力的,符合经济规模要求的产业融资创造条件,适当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投资力度。其次要依靠市场的充分展开,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迅速兼并那些规模不经济的弱小企业,在兼并中达到规模的扩大。再次,要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鼓励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产业重组,提高生产集中度。特别是对于那些宜于组织批量生产,规模效益显著的产品,应采用联合的方式,组建企业集团以及加快公司改造等途径,迅速形成大批量生产体系,从而获得规模效益。

三是在区域产业政策上,积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中面临的一个大课题。就产业政策而言,应进一步加强区域产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促进资源空间配置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的高度化,逐步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具体政策的制定中,应注意使各区域的主导产业相异,实现区际间的合理分工和区际产业结构的协调。在各区域内产业结构应呈现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以相关产业为两翼,以基础结构产业为依托的结构特征,这对消除我国目前地域分工不明显,区域产业结构雷同,地区优势得不到发挥的不合理现象非常重要。

二、完善和优化投资政策,全面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结合是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特别是在我国,这种作用体现得尤其突出。现实情况表明,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把握,投资方向、重点的选择,投资项目的监管,投资主体责任的确定和权益的分享等等,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政策导向如何,直接影响投资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就投资政策而言,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和优化。

一是控制投资总量,正确把握适度投资率。投资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经济增长速度。依据近年来我国投资率变动与经济增长的轨迹,以及目前我国经济的运行趋势,投资率似以宜控制在30%—35%之间。高于这个比率,就可能出现效益下降,质量波动和结构失调问题,给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困难。把握这个适度投资率,必须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杠杆、经济信息进行引导,注意从资金源头上控制投资规模膨胀。

二是改善投资结构,确保投资重点。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同时也借鉴新兴工业化国家成功经验,“九五”期间,我国的投资重点应从重视外延型、数量型转为重视内涵型、质量型投资,通过提高后一方面的比例,来推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重视内涵型、质量型的投资,首先必须加大对技术更新改造投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投资,以此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开发创新能力。其次是加大对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投资,以便提高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熟练程度及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上述投资重点,应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以及相应的法律规定,使加大的投资尽快到位。

三是建立和完善各项投资制度,严格约束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要建立科学决策制度,坚决改变领导个人决定投资项目,违背科学决策的现象;建立项目投资责任制,形成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激励和风险约束机制,使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规范化、内在化、高级化;要完善投融资政策,建立项目资本金制度。此外一切建设项目应在政策建设部门和新闻单位监督下,实行公开招标竞争制度,谁报价低、工期短、质量好,工程就由谁来承建,建设单位应委托社会性机构对承建单位进行资质调查,因违反资质调查程序而使工程受损的,应追究当事人责任。

三、完善和优化货币供应政策,全面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具有更强的调节效应。科学合理的货币政策既能在宏观上确保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又能在微观上促进各经济主体的资金有序、高效运行。为了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在具体政策的设置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投放政策,创造较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的松紧,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至关重要。在需求过大,价格过高,经济过热的形势下是难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把过高的通货膨胀降下来,一种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住基础货币的发行,逐步使货币发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为了有效地控制物价总水平,还应把信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要采取适当的利率政策,继续保持城乡居民的高储蓄率,防止超前消费。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下,国际收支对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坚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原则下,根据物价波动状况和趋势,合理把握外资流入的数量、结构和速度,降低国际市场变化对物价形势的不利影响。在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的同时,要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金投放结构,增加社会有效供给,努力实现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控制高位通货膨胀的产生,为经济的集约型增长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条件。

二是完善融资政策,重视市场配置资金的基础作用。由于目前国家在资金运用上仍然包得太多,对企业行为约束不健全,银行企业运行机制又未能得到根本转换,因而资金运行的整体效益不高。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在于积极发展市场融资,发挥市场机制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即国家主要保证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资金筹措,让一般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通过市场解决。在一定的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的前提下,放手让其在市场中竞争,优胜劣汰,保证有限的资金流向高效率的企业,从而促进资金整体使用效益的提高。欲达此目的,在资本市场上,可适当扩大直接融资的范围,增加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负债约束力,促其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适当发展股票市场。发行股票与发行债券相比,可大幅度减少企业筹资成本,从而减少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债券只允许从事长期信用业务的银行或经中央银行特许的银行发行,对其发行的规模应按其资本规模作适当的比例规定,否则也会加大筹资成本,失去了货币政策的操作意义。在货币市场上,总的政策导向是既要放开搞活,又要严格管理。此外还应该积极发展和完善统一对外的外汇调剂市场。

三是健全货币政策手段,积极试验,运用三大政策工具调控资金运用。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实践证明,用贷款的规模控制、资金的计划管理和贷款限额为主的金融调控手段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调控效果差,难以摆脱“一控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与金融市场化和国际接轨的要求相差甚远。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特别是公开市场这一金融宏观政策工具,可以有效地进行社会总需求的控制,实现社会总量基本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因此,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要积极为这三大政策工具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中央银行要认真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努力探索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三大政策调控货币运行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切实有效地搞好货币调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四、完善和优化利用外资政策,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九五”期间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外开放政策需要实行一系列调整,这里笔者主要就如何优化利用外资政策提几点看法。

一是积极从政策上引导外资投向,优化投资结构。要把利用外资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意识地引导外资尽可能投向我国基础产业脆弱的农业、交通、邮电业、科技研究开发、文教卫生及社会福利,再适当开发部分金融保险业和地质勘探业。要调整现有的优惠政策,加大产业倾斜力度,对于优先发展领域的外资给予更多的支持,正确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对国家鼓励的投资额较大的技术密集型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让出部分国内市场。沿海举办的出口加工项目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发展。要更多吸引西方大跨国公司的投资,参与国际间高层次水平分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从而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发挥其对我国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是对中西部利用外资实行倾斜政策,加大中西部引资力度。中西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不少产业领域具有与东部相比的比较优势或独占性优势,存在着较多外资进入的机会。为鼓励外资从东部向西部转移,我们应加大产业倾斜的力度。还应采取国际通行的办法,对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实行重点投资,以便形成良好的吸引外资的环境,这将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层次分布、梯度转移和升级,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经济上一个新台阶。

三是逐步给外商企业以国民待遇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把直接引进外资中的政府导向转为市场导向,倾斜政策转为国民待遇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公平竞争作用,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一大推动因素。

根据目前我国情况,首先要消除外商投资企业低于内资企业的差别待遇,其次要改善内资企业的待遇并创造条件逐步调整外资企业的各种高价收费;在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方面,外商投资企业享有内资企业同等的信贷待遇;调整税收政策,实行统一税赋。鉴于这项政策调整力度较大,在目前过渡阶段,应考虑不再向外商投资企业提供新的优惠政策,对各方面条件许可,外商可以接受,影响又不大的优惠政策可酌情取消。

五、完善和优化科技政策,全面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的提高非常缓慢。我国经济发展中全社会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只有28%,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已达60%—70%。由此看来,推动科技进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根据当前我国科技进步情况,完善和优化科技政策需注意下述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科技政策,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要促进科技进步,必须改变目前我国科技投入过低的状况,从多方面统筹资金,增加科技投入量,这应当成为当前发展科技的一项大政策。要研究考虑建立企业技术和开发基金,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引进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随着经济实力增强,提取的比例要不断增大。金融部门要增加对科技贷款的额度,并实行优惠利率。建立科技进步投资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科技事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同时还可考虑建立地方融资机制,广积科技资金。

二是完善各类鼓励政策,调动各方面发展科技的积极性。这里包括要完善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多种形式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参与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合作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把院所和高校的技术优势深入到企业技术创新中去的优惠政策。要完善鼓励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向中西部转移,改变中西部地区生产技术过度落后的政策。对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实行激励政策,优先考虑其工资、职称的晋升,实实在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是坚持技术改造政策,努力改进企业技术落后状况。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是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加大企业技改投入的比重,应确保企业技术改造有个新的大的进展。其次,目前国有企业技改项目大都使用银行贷款,不少企业深感负担过重,因而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不改造等死,搞改造早死”的困惑,对此需要研究适当办法加以解决。再次,要注重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搞好企业技术改造。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来,掌握并消化创新,以开发出我国自己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四是强化技术推广政策,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我国目前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15%,这也是我国许多产业技术和管理落后,消耗大量资源而经济效益低下的症结所在。对此,我们必须加大科技推广政策的导向作用,强化科技成果推广,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具体措施是,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为科研成果供需双方提供交易场所,促进科技成果的交流、交易与合作。必须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加快建立企业技术进步机制,使企业具有技术进步的压力和动力、实力,尽快成为技术进步主体。

以上五大政策的完善和优化,是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和保证。而要充分发挥上述政策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功能和作用,必须十分注意各项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套使用,充分发挥宏观经济政策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重大作用,早日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标签:;  ;  ;  ;  ;  ;  ;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条件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