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相关实验在高中生物选修课1中的整合_电泳论文

高中生物学选修模块1中DNA相关实验的整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模块论文,高中论文,DN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选修模块1涉及3个与DNA相关的实验:DNA的粗提取及鉴定,PCR和DNA电泳,这3个实验是基因工程的基础实验,可以将这3个实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基因工程正是通过这3个步骤获得目的片段的,掌握这3个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有利于学生对基因工程的理解。但是PCR和DNA电泳两个实验开展的难度较大,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①学校硬件限制,PCR需要PCR仪,电泳需要电泳仪和电泳槽,这些仪器对于一般学校来说难以满足;②实验材料和试剂较贵且不易准备;③实验条件需要摸索。本研究针对后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力求这些实验能够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顺利地开展。

一、材料与方法

1.DNA粗提取

实验材料:菜花。

将新鲜菜花于-20℃放置24h,去梗,切碎,称取10g,加入10mL研磨液(100mmol/L Tris-HCl pH 8.0,150mmol/L NaCl,100mmol/L EDTA,20%SDS),置于研钵中充分研磨。研磨液经双层纱布过滤,滤液1 000转离心5 min,取上清,加入2倍体积95%乙醇,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将DNA粗提物缠绕在玻璃棒上。将DNA粗体物彻底晾干(注意:一定要使酒精彻底挥发,否则影响PCR反应),溶于500μL纯水,得到DNA粗提液。

2.PCR

引物设计:根据菜花ACO基因序,利用primer5.0软件设计引物pACOf:TTGAGAATGTTGATTGGGAAAG,pACOr:GTGCGTTATGCTCTTGTACCTTC,引物离心后溶于纯水(每OD引物加入200μL水)。按以下体系配制PCR工作液:PCR缓冲液2μL,pACOf(引物1)1μL,pACOr(引物2)1μL,菜花DNA粗提液(模板)1μL,dNTP(每种脱氧核苷三磷酸2.5mmol/L)2μL,Taq DNA聚合酶1μL加纯水将体积补充到20μL。

反应条件:预变性94℃5min,95℃变性30s,54℃退火30s,72℃延伸45s,以上3步重复30次,72℃延伸5min。

3.电泳

制胶:称取1g琼脂糖,加入99mL 1×TAE缓冲液,加热至溶液沸腾,从微波炉中取出冷却至60℃,倒入凝胶槽中并插入梳子。待完全冷却拔出梳子,凹陷处为点样孔。

电泳:将凝胶放入电泳槽,在电泳槽中加入1×TAE缓冲液,注意缓冲液要没过胶面,在PCR产物中加入1μL上样缓冲液,1μL荧光染料,混匀。将混合物加入点样孔,100V电泳30min。

在紫外灯下观察结果。

二、实验结果

目的片段的大小为649bp,通过电泳和紫外照片分析,PCR产物的大小在500~800bp之间(图1),结果与预期相符。

三、对教学安排及教学设计的建议

1.对教学安排的建议

这3个实验需要3~4个课时,用1课时讨论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如果把不同实验的实验原理放在不同的实验课中讲解则用3课时,但这种方式会使3个实验的整体性降低),然后通过连续的3课时进行这3个实验,课时需要连续的原因有二:①3个实验在内容上是连续的,连续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通过PCR的方法获取目的基因的原理;②DNA粗提取实验中获取的产物中很可能含有DNA酶,DNA在这种条件下的保存时间有限,因此,后续的实验要尽快进行。

2.对教学设计的建议

因为这3个实验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目的就是获取目的片段,所以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以探究如何通过PCR的方法获取已知目的基因为出发点,设置情景。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PCR,因此要从介绍PCR的原理入手,由于学生学过半保留复制的原理,所以容易理解PCR过程,但仍有3个难点:①DNA的合成只能在一段DNA后面延伸而不能从头开始,所以PCR一定要加入能够与模板结合的寡聚脱氧核苷酸作为引物;②DNA合成方向是一定的,只能从5′到3′的方向合成;③PCR中DNA分子解旋的方式是通过加热使其变性,通过退火(使温度降低至引物与模板可以结合)引物与模板DNA分子形成局部双链,通过延伸(温度升高到72℃,使DNA聚合酶活性最大)合成新链,所以变性、退火、延伸3个步骤完成一次复制,PCR循环次数相当于复制的次数。

通过对PCR的介绍可以明确PCR能够达到扩增DNA的目的,但是还不能解释为什么通过PCR能够获取目的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从细胞中获取的DNA分子是以高分子量形式存在的,其分子大小可以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个碱基对,通过基因组DNA的提取显然无法获得目的基因。而如果以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就可以特异性地扩增目的基因,因为引物是根据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人为设计并合成的,引物在退火时只能结合于模板的特定位置,而延伸的方向是5′到3′,这样在第1个循环的延伸步骤中,新合成的部分是从引物的5′端开始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图2a,b),而当新合成的这条链在第2个循环做模板时,就会合成一条新的以上游引物5′开始到下游引物3′结束的脱氧核苷酸链(图2d,e),这条链在第3个循环作模板时合成其互补链(图2g,j),这就是目的基因,而在第3次以后的反应中,每个循环过后,目的基因的数量就会增加1倍,因此PCR使目的基因以指数形式增长。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PCR使2个引物之间的DNA扩增,因此,只要知道目的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可以设计并合成引物,有了引物和模板DNA分子,就可以通过PCR扩增目的基因。这里的引物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而模板要通过提取相应物种的DNA得到,或通过逆转录mRNA得到。

虽然PCR扩增了目的基因,但是PCR产物中并不是只有目的基因,里面还混有作为最初模板的基因组DNA,引物自身配对后扩增出的引物二聚体,以及由于引物错配后得到的产物,如果要得到目的基因,必须进一步分离,这样就涉及分离DNA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琼脂糖凝胶电泳。DNA分子在溶液中电离,显正电,在电场中可以移动,通过琼脂糖凝胶时,移动的速度会受到分子量和分子空间构型的影响,相同的时间内,DNA分子在凝胶中的位置就会产生差异,形成不同的条带,达到分离DNA分子的目的。通过与已知分子量的Marker对比,就可以确定哪一条带是目的基因,将这一条带用手术刀切下来,就可以回收得到目的基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过DNA提取,PCR,电泳3个步骤就可以得到已知序列的目的基因,这就是通过PCR获取目的基因方法的基本原理。

通过对原理的讨论,一方面从实践的角度将PCR和获取目的基因2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通过PCR获取目的基因,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希望自己动手获取目的基因的热情,为实验做好铺垫。

四、讨论

这一部分内容从理论到实际操作都比较复杂,要不要做,做到什么程度,要视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而定。但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这3部分知识做联系,其原因有3:①PCR作为目的基因扩增的手段是容易理解的,但是为什么可以通过PCR获取目的基因,很多学生会产生疑惑,如果不解释清楚,这个知识点就变成一个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要解释清楚就必须把这3部分知识联系起来讨论;②很多物种的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越来越多的基因序列已经可以在数据库中找到,在这种背景下PCR已经成为实验室重要的获取目的基因的手段,因此这部分的教学符合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的目标;③近年来的高考中经常出现基因工程部分具体实验技术的问题,(如2009年福建第32题,2009年江苏第34题,2009年上海第37题,2010年福建第32题,2010年天津第7题,2010年江苏第27题),在这些问题中学生经常会因为缺乏实践经验而没有解题思路,而如果在教学中注意讨论基因工程的具体操作细节,甚至能够让学生亲自操作,那么教学效果会好很多。

标签:;  ;  ;  ;  ;  ;  ;  ;  ;  ;  ;  

DNA相关实验在高中生物选修课1中的整合_电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