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程技术论文,伦理论文,秩序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2)06-0030-03
工程和道德,同属于客观世界的两种事物与现象。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正是这种互动关系影响着各自的存在状态和变化发展规律。探讨工程活动对人类道德的影响,不仅可以深化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而且对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和政策,推动科技伦理学发展和人类道德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工程技术活动的伦理意蕴
工程,它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以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为目标的实践活动。工程是人类将基础科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应用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人工产品或技术活动的有组织的活动。它包括两个层次的涵义:(1)它必须包含技术的应用,即将科学认知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它应当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生产性活动,其宗旨是向社会提供有用的产品。如果从系统角度分析,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如下特征:(1)工程是科技改变人类生活、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决定人类前途命运的具体而重大的社会经济、科技活动,通过工程活动改变物质世界。换言之,工程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施阶段,是社会组织的物质文明的创造活动。科技的特征和专业特征是工程的本质基础。(2)工程活动历来就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规模大,涉及因素多。现代社会的大型工程都具有多种基础理论学科交叉、复杂技术综合运用、众多社会组织部门和复杂的社会管理系统纵横交织、复杂的从业者个性特征的参与、广泛的社会时代影响等因素的综合运作的特点。(3)工程活动能够最快最集中地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于社会生产,并对社会产生巨大而广泛的影响。这一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有社会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也有社会文化道德的。这就形成了工程的价值特征。[1]下面着重分析其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
工程和道德分属两个不同的社会系统。在道德系统的结构中,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道德观念层次,即在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影响到道德活动的具有善恶价值的各种观念形式。第二个层次是道德规范层次,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指导和评估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善恶准则。第三个层次是道德实践行为层次,即人类生活中一切具有善恶价值的活动。道德系统的实践行为层次和规范层次处于系统结构的外围,道德价值观念则处于道德系统结构的核心。
工程活动作用于道德的过程,首先表现在行为层次上,其次在规范层次,最后涉及到观念层次。这种影响过程可以用图式表示如下:
下面具体分析。
在道德实践行为层次,道德的特征以活动表现出来,这包括道德行为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等。在一般情况下,工程活动的影响首先作用于道德行为层次。当它作用于道德行为的层次时,从两个方面改变人们行为的选择性。它一方面表现为工程活动的影响可以更新人们社会行为选择项目的内容,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制造新的机会。另一方面,工程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选择自己行为时增加了新的选择项目。例如:医学技术,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人类的自然生殖的行为方式可以改变为人工操纵的过程。人工操纵生殖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人工受精;二是体外受精;三是无性生殖即克隆。人们可以选择其一。又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异性的交往增加一种虚拟形式。人们既可以选择在活生活现生活中的恋爱方式,也可以选择虚拟的“网恋”形式。
工程活动影响与渗透深入第二步是作用于人们的道德规范层次。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道德实践中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存在下去。但是,道德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工程活动的影响下,道德规范通过人们行为方式改变来达成自身形式的改变。例如,遗传工程、生物技术的发展,试管婴儿的试验成功,使婚姻家庭的传统的社会功能丧失,在科学技术指导下现代化避孕工具和手段的产生,使人类有更大能力控制自己的增长,这一切使得离婚率上升,婚前同居行为方式出现,并且日益作为一种道德规范逐渐被社会所接受。
上述分析是为了把问题简单化而作的抽象理论分析。事实上,在工程活动的影响下,人们的道德行为方式、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三者的变化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因此,在工程活动作用于道德行为、道德规范的时候,伴随着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变迁,当然这种变迁更具有深刻的意义,这就是说,道德行为、道德规范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总是要求相应的价值观与之相适应,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规范,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斯·韦伯在其名著《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作过精辟的分析。[2]工程活动对道德观念的影响首先通过改变或增加人们的行为选择影响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进而作用于道德的文化价值观念层次。其次,工程技术转移带来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技术转移伴随观念的转移,影响到原有的价值观念,从实质上说,技术转移的引进,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引进和转移。
工程活动作用于道德以后,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伦理后果。其一是工程与伦理道德整合,从而更导致道德的更新、进步与发展。其二是工程与道德(特别是传统道德)发生尖锐冲突,从而导致道德的变态、异化的产生。
工程与道德整合的社会过程,大致上经过适应→消化→吸收→更新四个步骤。当工程活动的影响作用于道德的时候,道德总是首先作出被动的适应性反映。质言之,面对工程活动的要求与影响,伦理道德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都不能熟视无睹,而必须努力调整内部的相互关系,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这恰恰是道德作为系统生存的需要。道德消化工程活动的影响主要是全面认识和理解这种影响,这就是说,不仅要看到工程活动所具有的道德价值观念的特征,又要看到工程活动对道德行为、道德规范的影响;不仅要看到工程活动对伦理秩序的良性影响,同时要注意工程活动对伦理秩序的负面影响。只有全面认识和理解工程活动对道德的影响,才能使工程与道德的整合更有目的,有选择性。工程活动在消化科学技术影响的基础上就要有选择地吸收这种影响。选择性吸收的前提条件是充分的比较和分析,也就是说,道德在吸收工程活动影响之前,首先要认真分析应该吸收什么,应该扬弃什么。道德吸收工程活动的影响,改变与调整自身结构,抛弃其糟粕,就使道德产生了更新与发展的社会效应。从实质上说,道德的进步意味着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吸收工程技术的影响。一旦道德在工程影响的基础上得到更新,工程与道德的相互整合过程也基本完成。必须指出,工程与道德的社会整合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唯其如此,工程对道德的影响才真正被道德吸收而使道德在前进道路上不断攀升。现代工程活动与道德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一般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变得非常尖锐。第一,随着现代工程活动对社会影响增长,使人们对事物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持双重标准时,工程与道德的冲突就不可避免。第二,工程活动的影响不顾及道德传统而强行作用于道德的时候,工程活动与道德的冲突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第三,当以科学技术传播为主体的现代化进程太快,超过社会与文化的容忍的程度时,工程与道德也会发生尖锐的冲突。
二 技术共同体(工程师集团)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
科学共同体是从事科学认识活动的主体,是生产科学知识的集团。在科技哲学史上,库恩较早地提出了“科学共同体”这个概念。他认为“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他们由他们所受教育和训练中的共同因素综合在一起,他们自认为也被人认为专门探索一些共同目标,也包括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这种共同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内部交流比较充分,专业看法也比较一致。同一共同体成员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同样的文献,引出类似的教训”。“共同体显然可以分评多级。全体自然科学家可成为一个共同体”。“低级是各个主要科学专业集团,如物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动物学家等的共同体。”科学事业就是由这样一些共同体所分别承担并推向前进的。[3]
那么,同样在技术领域是否存在一个“技术共同体”呢?我们认为应该存在。原因是:技术和科学分属不同的领域。科学的目的是认识自然,技术的任务是改变自然。技术共同体是改造世界(自然)的主体,是对科学知识进行物化的特定的社会集团。技术共同体主要就是指工程师集团或叫作工程师共同体。技术共同体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是通过技术规范进行的。
在技术共同体形成之前,也就是说,当工程师还没有形成为一个专业集团之前,显然不存在约束该共同体的特定的技术规范。当技术共同体形成以后,相应地产生了规范技术共同体的规范。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共同体成员数量急剧扩大,其成员的行为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的时候,技术规范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必然改变自己的形式,以适应技术共同体发展的需要。例如,近代以来,工程技术领域法规增多,这就表明技术规范的产生、形成、发展受技术共同体的制约。这就是技术规范的适应性。从更深层次看,技术规范的适应性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支持有密切相关性。
技术共同体影响到技术规范构建后,并以此为中介作用于社会伦理秩序。这种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如果当社会技术变化迅速,而技术规范来不及作出反应,规范尚未建立或构建不及时,则出现技术共同体行为空白失序状态,即技术规范的作用丧失,技术共同体直面社会伦理秩序,这种冲击可能会直接打破传统伦理秩序,例如,克隆技术、信息技术的出现后,社会还来不及建立相应的技术法规、道德规范。另一种情况是技术规范已经建立,但传统的技术规范和新的技术规范之间,这种技术规范和那种技术规范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在所难免,普遍的为技术共同体所认可的技术规范尚未确立,技术共同体行为突越局部技术规范对社会伦理秩序产生影响。例如:技术共同体成员产生违法现象,迫使技术共同体建构起制度化、法规化、结构化的伦理体系。第三种情况是成熟的完善的符合技术共同体根本利益也符合整个社会共同利益的技术规范的确立,它引导和约束技术共同体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从而对社会伦理秩序的构建产生良性影响。
默顿认为有四种规范指导科学家的行为,它们构成科学的“精神气质”:普遍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公有性和无私利性。[4]那么,现代工程师的“精神气质”是什么呢?美国工程师协会提出了工程师的五大基本准则:(1)工程师在达成其专业任务时,应将公众安全、健康、福祉视为至高无上,并作为执行任务时服膺的准绳。(2)应只限于在足以胜任的领域中从事工作。(3)应以客观诚实的态度发表口头意见、书面资料。(4)应在专业工作上,扮演雇主、业主的忠实经纪人、信托人。(5)避免以欺瞒的手段争取专业职务。[5]台湾的“中国工程师协会”提出了四大“中国工程师信条”:(1)工程师对社会的责任:守法奉献,尊重自然;(2)工程师对专业的责任:敬业守分,创新精进;(3)工程师对雇主的责任:真诚服务,互信互利;(4)工程师对同僚的责任:分工合作,承先启后。[6]这些提法有一些道理。我们认为,工程师共同体在科技时代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成员必须为其科技行为承担较传统社会更多的道德责任。工程师集团应具有如下“精神气质”:
(1)人道原则 人道原则要求工程师必须尊重人的生命权。这是对工程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所有技术伦理的根本依据。天地万物间,人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善莫过于挽救人的生命,恶莫过于残害人的生命。尊重人的生命权而不是剥夺人的生命权,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安全无害原则 这是人道原则在技术活动中的进一步延伸。安全无害原则要求工程师在进行工程技术活动时必须考虑安全可靠,对人类无害。工程活动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自身服务的活动。人既是工程技术活动的主体也是工程活动的客体,安全原则体现了这种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统一。
(3)生态主义 生态主义是对工程师新的道德要求。它要求工程师进行的工程活动要有利于人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的生活质量,要有利于自然界的生命和生态系统的健全发展,提高环境质量。
(4)无私利性 在这一点上,与科学共同体相同。无私利性要求工程师为“工程的目的”而从事工程活动,要求工程师不把从事工程活动视为名誉、地位、声望的敲门砖,谴责运用不正当的手段在竞争中抬高自己。
三 工程师个体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
工程师个体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首先与工程师的社会角色有关。约瑟夫.本-戴维认为,科学家是一种独特的智力角色、专业角色。[7]同样工程师也是一种独特的专业角色。这种角色具有独特的责任并具备存在的可能性。在古代社会,工程师前身多是巫师。工程师的社会角色并未得到公众的认同。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出现了"engineer"。他们摆脱了行会的束缚,用大胆的想象开发新技术,被称为“天才”。他们中大多数人都像达芬奇那样是军事工程师。在民族国家形成前后,国家办学培养工程师,成为国家官僚。随着教育机构的完善,进行技术科学教育,工程师也就是工程学家。在民用工程中工程师数量急增。可见,工程师作为专业角色是近代才出现的。
现代工程活动使工程师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专业角色,工程自身的技术复杂性和社会联系性,必然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不仅精通技术业务,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有关技术难题,还要善于管理和协调,处理好与工程活动相联的各种关系。最重要的是,工程活动对社会和环境越来越大的影响要求工程师打破技术眼光的局限,对工程活动的全面社会意义和长远社会影响建立自觉的认识,承担起全部的社会责任。因此,现代工程要求工程师除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外,还要具备在利益冲突、道义与功利矛盾中作出道德选择的能力,除对工程进行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判断外,还必须具备对工程进行道德价值判断;除具备专业技术素养外,还应具备道德素养,除了具备对雇主负责外,还要对社会公众、对环境以及人类未来负责。
工程师个体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工程师个体行为进行的。工程师个体道德行为是工程师作为道德主体出于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特定对象的活动。其中工程师道德行为选择是工程师道德行为的核心和实质部分。工程师道德行为选择是指工程师面临多种道德可能时,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根据一定的道德价值标准,自觉自愿、自主自决地进行善恶取舍的行为活动。与其它个体道德行为选择一样,工程师进行道德选择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从工程师实践看,工程师在工程决策、工程实施、工程后果等阶段都存在诸如“义”与“利”的抉择、“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两难抉择、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冲突矛盾、经济技术要求与人权保障矛盾冲突等。二是工程师主体意志自由,这是选择的主体前提。工程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道德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他的主体意志是自由的,如果没有主体意志自由,主体的行为就是被动的,也就无所谓选择。上述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可见工程师道德行为选择不可避免。工程师在道德行为选择中还存在着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问题。目的和手段都存在着善与恶的问题。只有善的目的和善的手段才能达成工程师的道德行为;善的目的和恶的手段亦或恶的目的和善的手段都会把工程师的行为趋向不道德的行为途径上去,从而产生消极影响,破坏社会伦理秩序。
工程师之所以承担社会责任,首先是因为工程师的社会职责事关人类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选择,其次是因为工程师行为选择决定的。选择和责任是分不开的,选择将工程师带进价值冲突之中,使他们在多种可能性中取舍。那么,工程师具有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呢。工程哲学家塞缪尔·佛洛曼认为工程师的基本职责只是把工程干好;工程师斯蒂芬·安格则主张工程师要致力于公共福利义务,并认为工程师有不断提出争议甚至拒绝承担他不赞成的项目的自由。“过去,工程师伦理学主要关心是否把工作做好了,而今天是考虑我们是否做好了工作。”这表明,传统观点认为,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是做好本职工作。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如前所述,当代工程技术的新发展赋予科技工作者前所未有的力量,使他们的行为后果常常大到难以预测,信息技术、基因工程等工程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还带来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危害甚至灾难,或者给一些人带来利益而给另一些人带来危害。可见,在现代社会,工程师的伦理责任要远远超过做好本职工作。
【收稿日期】200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