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海
(大庆康复医院中医内科 黑龙江大庆 163453)
【摘要】目的:分析自拟中药通脑汤在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中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在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实施治疗的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维脑路通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自拟通脑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22/30),观察组患者为93.33%(28/30),差异对比P<0.05;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高切、低切、血液粘度等指标明显偏低,差异对比P<0.05。结论:自拟中药通脑汤在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有助于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值得推广。
【关键词】自拟中药通脑汤;缺血性中风;血液流变学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6-0157-02
临床上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中,首先需要对疾病可能导致出现的严重后有明确认识,全面分析患者疾病实际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能够显著降低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本文特地挑选6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为探究自拟中药通脑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实施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30例。观察组中男性、女性分别为17例、13例,患者年龄(54岁~81)岁,平均年龄为(62.5±3.43)岁;对照组包括18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53岁~83)岁,平均年龄为(64.7±3.65)岁。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发现对比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选取的60例患者均实施气道通畅、脱水、吸氧及抗感染等治疗,以能够有效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其中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实施静脉滴注(0.8g)维脑路通融入250ml生理盐水治疗,1次/d;观察组在基础治疗方法基础上,加上自拟通脑汤治疗,药物主要成分:当归、红花、地龙、丹参均为10g,水蛭、川芎各15g,西洋参用量为6g。依据患者临床辩证分型进行适当加减。风痰淤血型患者添加半夏(10g)、天麻(10g)及胆南星(5g);气虚血瘀型增加黄芪、党参分别为20g、15g;肝阳暴亢型添加菊花(15g)、生石决明(30g)及钩藤(15g)。这些中药添加350~450ml煎到150~250ml,分为早晚两次温水服用,每日1剂。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对比其临床治疗效果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
1.3 疗效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应用《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关于中风的记分方法,主要对患者的语言恢复情况、运动功能及神志恢复程度进行评估。评定指标划分为五个等级,正常人分数为0;进行治疗前满分是28分,起点分是18分,治疗效果评估运用疗(治疗前-治疗后积分) 治疗后积分×100,用百分数代表(1)治愈:患者所得积分≥85%;(2)显效:患者得到的积分≥50%;(3)有效、无效患者的积分分别是≥20%、<2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方法,主要是评估分析患者的卒中严重程度,其中在评分中分值为0~42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神经受损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软件展开统计学分析,计量、计数资料分别用(x-±s)、%代表,组间数据比较用t、χ2进行检验,若P<0.05,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由表1可知,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22/30),观察组患者为93.33%(28/30),差异对比P<0.05。
2.2 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情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浆粘度、高切及低切存在显著差异,且观察组(41.47±4.31)红细胞压积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47.56±5.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评分,对比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是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原因是脑组织中出现局部动脉血流灌流减少,或者是出现供氧停止、血流终端,从而导致出现的脑组织坏死软化现象,临床上经常出现的有脑栓塞、脑血栓等,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语言障碍、肢体无力,严重可以出现昏迷等症状,在临床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中风大约占到70%左右[2]。在当前并出现一定的年轻化趋势,对患者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影响,其中在患者治疗中通常是采用吸氧、脱水以及抗感染等治疗,以能够对患者临床病情起到缓解作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自拟中药通脑汤主要作用是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该药方中的西洋参能够发挥补气兼滋阴的功效,促进患者血行;丹参、川芎、水蛭等药物主要功能是活血化瘀[2];地龙则发挥通经络的作用;菊花则有清肝明目、通于脑络的功效[3]。多种药物合用,能促使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直接到达脑部血管,大大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旨在探讨自拟中药通脑汤用以治疗缺血中风患者的效果。由此可知,运用自拟中药通脑汤治疗缺血性中风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血浆粘度,是一种可行性较强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综上所述,缺血性中风患者给予自拟中药通脑汤治疗效果显著,不仅能改善患者血浆粘度和红细胞积压情况,也能提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新侠.活血通脑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45例[J].中医研究,2015,7(28):7-8.
[2]白雪,罗钢,等.蛭龙活血通瘀胶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30例临床观[J].中医杂志,2014,09(14):768-771.
[3]马丽虹,赵广,李可建.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34)99-104.
论文作者:张继海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
标签:患者论文; 缺血性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药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血液论文; 《心理医生》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