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三医院 湖南株洲 412003
【摘 要】目的 观察通过循证护理的方式防范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月在我院精神科治疗的分裂症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循证护理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循证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模式。干预前后运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对患者7 个因子评分,统计干预期间两组各自发生的暴力事件。结果 循证护理组干预后精神症状、激惹的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循证护理组精神症状、激惹的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生攻击事件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分裂症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防范患者的暴力行为,值得在分裂症尤其是有暴力攻击史的分裂症患者中应用。
【关键词】循证护理;分裂症;暴力行为
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和因素的支配,常常会发生难以预料的攻击行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常见症状之一,危害极大。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给家庭、医护人员患者自身的人身安全及社会带来威胁。有研究显示,在精神疾病中发生率最高即为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如何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避免发生伤害事件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循证护理是一种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证据,用证据对患者实施最佳护理的方法,是从以往传统经验主义的护理模式向以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新型护理模式的转变。循证护理包含研究证据、医生及护士的技能及患者意愿三个要素和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及应用四个过程[1-2]。本研究运用循证护理模式,分析与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相关的因素,结合患者自身的特点及临床护理经验,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防范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精神科2014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48例,其中男性30 例,女性18例,年龄 23~40岁,平均年龄(30.2±7.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48例患者中对医护人员、家人或病友有过暴力攻击行为的占22例,因医患关系发生攻击行为者10例,因拒绝入院而引发攻击行为者16 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生暴力事件数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注:- 表示无此项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
1.2.2 循证护理组 护理人员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模式。具体模式如下[3-4]:(1)资料收集:护理人员通过回顾患者既往临床资料,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总结疾病的特点以及危险因素,确定护理目标。(2)相关因素分析:①拒绝住院:精神科病区为有铁窗、铁门、栏杆等的限制性环境,患者自觉被囚禁、欺骗,尤其是不承认自身患有精神疾病或治疗痛苦时,会把治疗和护理他们的医护人员看做是发泄的对象,而实施暴力攻击的行为。②精神症状支配:幻觉、妄想、易激怒、猜疑、焦虑、兴奋躁动、敌对及抑郁等是导致攻击行为的常见精神症状。受幻觉妄想尤其是受被害妄想的分裂症支配者,多在缜密的思考和安排下发生攻击行为,往往发生在攻击对象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导致受害者猝不及防。有些分裂症患者认为护理人员是“管制” 甚至是“迫害”自己,因而对护理人员产生敌对情绪,表现出态度冷漠、不配合治疗、拒绝服药、藏药等态度和行为,并找时机攻击医护人员。③医患关系:当患者某些心理需要和行为得不到满足。如极力要求出院不予以同意;或自觉个人利益受到损害,如人身自由受限制等,会对医护人员产生敌对的情绪,此时如果医护人员用强硬的命令语言对待患者,会导致患者被激惹,而发生攻击行为。④人格障碍:研究发现人格障碍越多越能够预测预谋型暴力行为的发生,尤其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预测作用。⑤既往史:既往有暴力史,教育程度低、男性、从事体力劳动及首次住院的患者,有易激惹、敌对性等精神症状的患者更易发生攻击行为。语调升高、语速加快、语量增多、坐立不安等表型往往是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先兆。(3)根据相关因素的分析及每位患者的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①全面准确评估患者的个人情况。准确掌握患者的发生暴力行为的既往史、精神症状、发病诱因、性格脾气、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等情况。对精神分裂症者进行例行的人格障碍评测及干预,以预防和降低攻击暴力行为的发生。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态度细致耐心,语气亲切温和。采取劝诱及协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避免与患者争辩,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③重点监护。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巡视,细心观察。如患者发生暴力攻击的先兆要严密监护,可给予保护性约束。④健康教育。采用启发、鼓励、暗示、督导等方法,指导患者培养良好的个性,学会用语言表达自身的需要、挫折及气愤等内心感受;正确应对各方面的压力,控制情绪,不轻易伤害他人,掌握正确泄愤方式,用正确的方式宣泄自身情绪,转移攻击行为。可结合具体成功实例进行讲解。
1.3评价指标 两组分裂症患者干预前后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7 个因子评分(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激惹、迟缓、抑郁、精神症状)及两组在干预期各自发生的攻击事件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OSIE量表因子评分比较 循证护理组干预后精神症状、激惹的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2 干预后两组患者精神症状、激惹的因子评分及发生攻击事件数的比较 循证护理组精神症状、激惹的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生攻击事件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注:- 表示无此项
3讨论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对分裂症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防范患者的暴力行为,降低患者精神症状、激惹的因子评分,效果显著。但目前我国对循证护理的研究尤其是对分裂症循证护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和护理研究者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艳梅,郑爱民.循证护理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2):3-5.
[2] 付相帅,袁国桢,赵幸福,等.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6):159-161.
[3] 王文君.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37(8):215-216.
[4] 张跃兰,邢改书,张润兰,等.循证护理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12):862-865.
论文作者:张桂香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6
标签:患者论文; 精神分裂症论文; 分裂症论文; 发生论文; 症状论文; 因子论文; 精神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第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