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家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土家族论文,优良论文,道德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立足于土家族灿烂的民族文化、优良的民族特性以及古朴淳厚的民族风习,挖掘和提炼出土家族一系列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珍贵遗产,同时她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传统美德 土家族 民族风习
土家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民族,土家族灿烂的民族文化,铸造了她优良的民族特性;土家先民古朴淳厚的民族风习,留下了许多优良的道德传统。
一、酷爱自由,反抗压迫,富于爱国主义精神
在土家族漫长的苦难历程中,土家先民酷爱自由,勇于反抗压迫,极富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的光荣传统。明代嘉靖年间,土家儿女背井离乡,到东南沿海清剿倭寇。他们英勇杀敌,连获王江泾、乍浦、沈家庄、舟山等大捷,使东南沿海倭患告平,并荣获剿倭平寇卫国“东南战功第一”。
在近代史上,土家族人民继承和发扬民族爱国的光荣传统。勇于站在反帝反封斗争的前列。鸦片战争中,土家族著名爱国将领陈连升,守卫国门沙角炮台战死疆场。八国联军侵略我国,土家族爱国将领罗荣光,主动请缨留守天津大沽口炮台,壮烈殉国。土家族同盟会会员温朝钟和革命志士黄玉山,在土家族地区高举“除暴安良,保国保种,扫清灭洋”的旗帜,英勇地组织武装起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家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湘鄂川黔边土家族人民参加了贺龙领导的湘鄂西革命斗争,并为创建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牺牲和卓越贡献。
解放战争中,土家族人民纷纷组织游击队,密切配合人民解放军的全面反攻,消灭了反动的地方武装,摧毁了国民党在湘鄂川黔边的黑暗统治。土家族人民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新生。
纵观土家族发展的历史,不畏强暴,反抗压迫,是土家族先民可贵的最重要的优良品质。土家先民为缔造我们伟大祖国和创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数不尽的可歌可泣的辉煌业绩。这些业绩集中地体现了土家族人民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团结互助,光明磊落,富于集体主义精神
土家族崇奉的氏族神祖,是八部大神,又名八部大王,土语为“洛蒙”,意即“神人”。八部大神是群体性的,是一个神的群体。传说女生育神苡禾娘娘,姑娘时上山采茶,口渴后嚼了把茶叶,回家后就怀孕了。怀胎三年六个月后,一次生下了八个弟兄,苡禾娘娘无法抚养,就把他们丢到山里。谁知八弟兄见风就长,靠吃虎奶长大成人。后来他们又回家孝养母亲。而且本领高强。能将天上雷公捉来,蒸熟盐腌给母亲治心疼病。后来,他们到土王破冲嘎处为将,作战有功,封地于龙山永顺交界地区。号称八部大王;死后,谥封为八部大神,立庙祀焉。这样一个土家氏族始祖神的美妙传说,她的可贵之处在于土家先民从来都是把自己民族当成一个坚固无比、无坚不摧的集体,大家只有拥护这个集体,民族才会发扬光大。
土家族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特别表现在土家山寨的许多公众社团,即“邀会”之中。土家人民重情尚义,邀会济危。依靠这些众多的“邀会”把自己民族团结成为一个个坚强的集体。土家族打猎有“媒山会”。“媒山”是打猎敬祭的猎神。山寨中组织媒山会,并选出干练有谋的老猎人为会长,主持围山打猎和祭祀猎神媒山事务,如围猎、分配、祭祀、处理伤亡事故等。值得一提的是,土家族打猎的分配古规是只要敬祭了媒山神,就“山上打肉,见人有份”。这是原始氏族社会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的遗俗。土家族最崇奉地母神,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他们就邀“土地会”。年年集资,祈祷土地神降瑞赐祥。祭祖扫墓,土家族有“清明会”,每年清明时节向族人筹措资金,既祭祖扫墓,又增强了族人集体之宗祖观念。同氏族的姑娘们有“姑娘会”,他们集资以备出嫁在外的急需之用。土家山寨的老人们有“老人会”。他们邀会集资,存放积累,以待无依无靠的孤老去世之用。土家族充分认识到耕牛是农家之要本,因此他们有“耕牛会”,一旦谁家没有了耕牛,他们就用这笔钱扶困济危。
即使在当代,土家族凡遇修屋安梁,婚丧寿诞等,乡邻亲友都慷慨解囊相助,毫不吝啬,颇有纯朴之古风。至于农耕守牧,劳弱力薄之家,群相代耕,不计劳酬,这种团结互助之美德世代承袭。
三、崇尚俭朴,鄙弃淫逸,富于艰苦奋斗精神
土家族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我国的西南湘鄂川黔边地区。土家族是山地民族,山,是土家族聚居地的主要特点之一。土家族世代居住在山,奔走在山,耕种在山,烧伐在山,吃喝在山,交往在山。山,既是土家族的宝库,同时,崇山峻岭,岗峦密布,崖壁陡峭,溪河纵横,飞瀑奔泻,溶洞峥嵘,云峡锁路,险象环生。这种独特的山地生活环境,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它给土家族人民带来了生活和发展的艰辛。
为了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土家人民世世代代就在这艰辛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奋斗不息,他们世世代代养成了崇尚俭朴,鄙弃淫逸、艰苦奋斗的精神。土家先民巴人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俗称“烧火畲”。每当春天播种时节,他们就头戴斗笠,脚穿草鞋,到荆棘丛生、腐叶朽木深厚的崇山峻岭去“砍火畲”;肚子饿了就啃坨包谷粑,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就是在当代,不少土家人还保留着这种颇有浓郁民族风情但又十分艰苦的耕作方式。唐代诗人刘禹锡,曾满怀激情描述了土家人的刀耕火种:“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川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土家人为了缅怀自己祖先艰苦奋斗、开辟家园的业绩,教育后代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特在古历三月初三这天过土地会传统节日。据说很久以前,土家祖先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住山洞,吃野果。过着原始生活。为了摆脱这种饥寒交迫的日子,土家先民在三月初三这一天,带领子孙,走出山洞,搭起茅屋,刀耕火种,开荒种粮。这样年复一年,茅屋变成了瓦屋,荒山变成了良田,土家人从此过上了好日子。后来,土家子孙不忘祖先开疆拓土,艰苦创业的精神,就把三月三定为土地会,既纪念祖先,缅怀祖先业绩,又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四、淳厚朴实,守信自约,富于仁爱之心
土家族人认为,“为人之道,情义为本”。土家族亲朋之间往来,不问贫富亲疏。“手心手背都是肉”。由于门第观念淡薄,遇婚丧喜庆,天灾人祸,亲族之间,相互体贴,相互济助。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急人之急。谁家过红白喜事,缺少桌椅碗筷,亲族邻居就会主动送来;安歇客人,亲族邻居也会借房让铺;抬轿抬丧,亲族邻居也会主动出人出力,一切不计报偿,互尽义务;如果谁家有丧事看中了谁家之地,也会乐以相赠;农忙季节,插秧打谷,抢夺天气火候,劳弱力薄之家也会得到众亲邻的全力相助。
土家族不仅亲族往来讲究优良的道德风尚和仁爱之心,就是与一般人交往,也很讲究仁爱道德。对别人的称呼,总要尊称,甚至一般人相互之间都要互称“您”;生意买卖,言谈必须和颜悦色,“生意不成仁义在”;人前人后,不谈人家“血疮”(即不谈人家隐私),不揭人家伤心处;土家人最忌讳拿人家生理缺陷取笑开心,“人到五十八,不笑人家跛和瞎”;遇人吵架打架,遇不公道之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主持正义,怒斥邪恶。总之,一切都要讲究仁爱善良,要千方百计维系本民族的传统道德。
土家族质朴淳厚,心地善良,守信自约,是一个具有很强自律性的民族。在土家村落,有很多良好的传统风俗习惯,世代承袭,形成了很多不成文的村规村约,大家都自觉遵守。如集体防盗匪,防野兽,防山火等定有村约;村寨用水有用水村约;本村人受到外来欺负,全村人要齐心协力捍卫本村利益,也有村约;在农事生产上,土家山寨的村约还相当严格;土家山寨村民如果发生纠纷,因土家族历来朴拙淳直,惧官怕讼,所以一般由族长进行调解,仲裁,“做客莫落后,见官莫上前”,或者由发生纠纷的双方赌咒发誓,自行调解。这些村规村约,虽然在当代被社会主义的新风所取代,但很多富有民族传统道德的,却仍在世代相传。
五、重情尚义,忠厚善良,富于礼义之风
土家族人,在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中,特别重情尚义。讲究文明礼行。土家族这种古朴的礼义之风,世代相传。
在家庭生活中,土家族特别注重讲古传谱和家教家风。家庭,一般是用夫妻关系与子女关系结成的最小社会生活单位。它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土家族家庭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几代同堂之家;翁婿同居之家;失去父母的兄弟姐妹同居之家;父子、母子之家;不同民族组成的民族之家等等。在家庭中,家长特别讲究族望、门风。家长总是把传授优良家世、家风、家谱作为神圣职责。家庭成员也把这些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土家人常说:“树要皮。人要脸”。土家人最忌讳家庭成员出外做出不轨之事,遭人骂为“没有家教”,“有娘养,无丫(爹)教”,有辱门风。土家族人往往在逢年过节,举行祭祀等活动之时, 长辈们 就向家人讲家世家风;讲礼典俗规;讲民族的发展建树;讲山川变化、风物掌故;讲先辈的艰苦创业精神;讲先辈的天性劲勇、行侠仗义、热爱祖国的民族传统等等。“老人不讲古,后人失掉谱”。 如禀家杨姓 土家族人,每逢过年祭祖,为了纪念其祖公在关西做官一世,两袖清风的美德,牢记祖公“我以清白传家,不亦乐乎”的家训。都在中堂悬挂“清白传家”的匾额,一代接一代,传为族训家风。所以土家族家世、家风、家谱的教育,很受人们称道和赞扬。
土家族人就是在山路的行走之中,也有一些不成文的“礼规”。路险地窄,要礼貌让路。一般是少让老,大让小,强让弱,男让女。男女相遇,要背靠背,男方站着不动先让女方过去;如是挑担走路,要将担子打直,不要碰着别人;若挑担的碰着抬轿的,就要让抬轿的。同伙人走路,要先宾后主,先长后幼。如夜间行路,碰上让路双方都要打个响声,招呼一下,以使互相不受到意外惊吓;打手电,不能照人家脸部,等等。
土家族人在其一生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之中,礼仪较多。但最重要的只有四大礼,即诞生礼,成年簪冠礼和婚礼,寿礼,葬礼。这四大礼所举行的仪式活动,既有社会特征,又有信仰特征,它们把土家族传统的人生观和吉凶祸福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多样、多得的民俗结构特点,而且还长期地支配着土家人的社会生活及信仰生活。这四大礼,是土家族礼仪之风的集中体现。
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土家族俗称“打三朝”(即小孩生下三天后要进行全身沐浴)或“满月酒”。这是为婴儿举办的诞生礼,既含有为新生命祝福、祈祷长命富贵之意,也有为产妇驱邪之意。在礼仪中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成年簪冠礼和婚礼,土家族是将其一并举行的,并且最为隆重。冠礼有男冠礼和女冠礼。男冠礼和女冠礼都是在结婚前一天举行。清《长阳县志》卷三,对成年冠礼和婚礼写道:“古冠婚为二事,长邑则合而为一。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发合笄。曰‘上头’。设席醮女,请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亲友合钱为金匾。鼓乐导送。登堂称贺,曰‘贺号’,不谓字也。是日设二(宴)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朗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冠婚礼并行和礼仪中的“双陪”活动,在很多土家族聚居地,至今尚存。这一大礼之后,就标志着青年男女已进入成年。可以在社会上进行单独交际。独立创家建业了。寿礼,土家族把它视为人生重大礼仪之一。土家族人祝寿,对小孩子称为“长尾巴”;成年人,叫“过生日”;五十岁后方称“祝寿”。但若父母健在,即使年龄再高也不能称“祝寿”,“尊亲在不敢言老”。土家族为老人祝寿要献鱼,上长寿面,敬寿桃,满六十花甲的寿礼最隆重。土家族人祝老人健康长寿,堪称民族之美德。葬礼,土家族俗称同庆“老龙归山”,又称“白喜”,“白会”。它既有社会习俗的特点,又是对死者的悼唁,信仰。葬礼也是土家族最为隆重的礼仪之一。并且,土家族在葬礼之后的每年清明,春节等节日,都要对死者举行祭祀活动,以缅怀其音容笑貌和人品业绩。
六、天性劲勇,骁勇异常,富于不屈不挠之志
土家族是一个世世代代与山打交道的民族,他们山里生,山里长。山磨炼了土家人,土家人也降服了山。土家人“上山进云间,下山到溪边;两山能对话,行走要半天”。
为了走路,土家人在悬崖绝壁上,开凿了盘山绕壁的栈道;在河谷溪涧上,架起了木桥、石桥、竹缆桥、藤索桥、铁链桥等。由于山路崎岖,土家人运输养成了背负的习惯,收粮打谷,运岩取土,砍柴取水等。都靠背负。土家人虽然背负沉重的背篓等,但仍然能攀石附蔓,翻山越岭,如履平地,矫健如飞。土家族境内,溪河密如蜂网,但河床陡窄。水势湍急。只有少数几条河流能通航小木船。这些河流往往十里九滩,水急浪高,小木船搏风急浪,过险滩闯急流。终能平安到达。正是这些险恶的自然条件,养成了土家族人民世世代代天性劲勇、体魄健壮、履险如夷、捷足如飞的粗犷的体魄;也养成了土家族人民勇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不屈不挠之志。
土家族人还具有尚武好勇习拳棍的民族传统。伴随着长期的渔猎、农牧、战争生活,土家族创造了种类繁多、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斗角、抵杠、摔抱腰、打马叉、甩叫岩、打飞棒、扭扁担、爬树、耍刀、打拳、射箭、练气功等等。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充分显示了土家族天性劲勇、争强好胜的民族性格,以及刚健强壮的良好体质。贺龙元帅的故乡桑植县洪家关,是湘鄂川黔边有名的“武术之乡”。贺龙元帅的父亲就是一位名望很高、功力深厚的武术师。大庸县闻名国内外的气功大师赵继书。他先后参加了全省和全国武术大赛,皆获一等奖。他还随中国武术代表团先后两次出国表演,到过卢森堡、意大利、英国、法国、比利时、罗马尼亚和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土家族的武术和气功,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和声望。
七、能歌善舞,挑花织绣,富于民族的审美情操
土家族在民族节日里,总以歌乐相庆;即使举行敬神祭祀,也以歌乐娱神。所以,歌乐是土家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充分体现了土家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审美情操的民族。而歌乐中最有民族特色的,要数跳丧、祭祀、农事、喜庆等。
“摆手舞”,它是土家族欢庆春节、祭祀土王或先祖八部大神所跳的大型民族舞蹈。每当祭祖娱神,土家族在神堂或神树下坪坝里,总要跳起绚丽多彩的“摆手舞”。“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摆手”是表演军功战舞,所唱曲调音域宽广,声音粗犷有力,感情奔放豪壮;“小摆手”是常年祈祷农事丰收之舞,旋律平稳,音调柔合低微,旋律婉转悠扬。清代土家族贡生彭施铎的竹枝词写道:“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曲缠绵摆手歌。”
“大摆手”每三年举行一次;“小摆手”每年都举行。土家族跳“摆手舞”时,伴着旋律清脆的竹管乐器“咚咚喹”,歌乐和谐,造成和声效果,异常动听。
“毛古斯”,土语叫“拔步长”,是老公公之意。它是土家人纪念祖先开拓荒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等创世业绩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它的形式、风格异常古朴、别致,似舞非舞,似剧非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家族所经历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
“梯玛神歌”,是一种古老而具有民族风格的巫歌。这类巫歌皆在巫师行巫,祭祀神堂时所唱,曲调变化随不同的祈祷活动而不同。若是天旱捉龙祈雨,曲调高昂急切,旋律跳动很快;若是祈求子嗣,曲调平和,满含诚笃;若是遣神赶鬼,曲调犷悍;若是丧葬,曲调则哀婉悲切;若是求婚娱神,则缠绵绯侧。土老司梯玛神歌,多为跳摆手舞前祭祀土王所唱,祈祷人寿年丰。唱腔优美舒展。梯玛手握八宝铜铃,伴以鼓锣,独唱独舞,摇铃伴打节奏,间隙夹吹牛角,烘托气氛。如是丧堂歌,属于悼亡挽歌,一人击鼓领唱,众跳相和,时而高昂跳跃,时而低回婉转,节奏自由缓慢,宛若相对而语,缅怀死者。
“哭嫁歌”,是新娘出嫁时为了表达离别之情,而由新娘哭诉亲人们劝慰开导的一种以哭伴歌的形式,它抒情性较强,曲调低沉,哀婉动人,催人泪下,音乐家们誉之为“中国式的咏叹调”。
“薅草锣鼓”,是土家族结合劳动生产的一种劳逸结合的音乐娱乐活动,颇有民族风味。土家人居住深山,每逢薅草季节,为抢天气火候,为调节劳逸,提高工效,就由一人在薅草人群前面,打鼓踏歌,鼓劲加油。《鹤峰州志·竹枝词》深动地描写了薅草锣鼓的动人情景:“栽秧薅草鸣锣鼓,男男女女满山坡;背上儿放荫凉地,男叫歌来女接歌。”
每逢新春佳节,土家族还有舞狮、舞龙的习俗。以表达欢度新年、庆贺丰收、祈祷来年五谷丰登的吉祥之意。土家族的民族审美情操除歌乐、能歌善舞之外,还特别表现在土家姑娘几乎人人都会挑花织绣上。土家族聚居地“山美、美在花;人美,美在心”。一年四季,山花烂漫,飞红流霞,蝶飞蜂吟,这种人间仙境养育了土家儿女爱花惜花的民族秉性。
土家姑娘爱花,戴花,更爱绣花。传说从前有个叫西兰的土家姑娘,她心灵手巧,飞针走线,挑花绣朵,招来蝴蝶、蜜蜂终日围绕绣楼飞舞。她为出嫁,要绣一床花被盖,先后绣上了99种花,只是白果花未绣上,白果花要三年一开,且半夜才开。她等候了三年,终于绣出了白果花。但她因此遭诬陷夜里出门不轨,受到残害。土家姑娘非常怀念她,将她绣织的白果花百花被盖,取名“西兰卡普”。“卡普”即花之意。土家姑娘认为:“美女不绣花,好比没养她。”可见土家姑娘对花的情爱何等之深!
总之,土家族是一个十分爱美的民族,她的歌舞古朴典雅,别具一格;一曲《龙船调》。誉满全球;土家姑娘织绣的“西兰卡普”。绚丽多姿,每种花纹图案都富有独特的民族魅力和审美情趣。
收稿日期:1996—01—08
标签:土家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