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开化县池淮镇星口村为例
□方 辰 贺培东 徐莉莉 许玲俊
【内容摘要】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开化县池淮镇星口村为例,当地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环境存在着不被关注、基础设施不完善、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要改变此现状,需要发展农村经济,减少留守儿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积极性和专业性;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转变农村家庭教育观念。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环境;农村经济;教育观念
【作者单位】 方辰,贺培东,徐莉莉,许玲俊;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一、开化县池淮镇星口村基本情况
开化县池淮镇星口村是一个移民村,是由1959年从淳安县迁移到开化县星口乡的移民组成的一个行政村,该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1979年,原星口、舒溪、寺桥三个大队合并为星口大队,归属星口公社,后改名为星口乡。2005年,星口乡被相邻的池淮镇合并。2011年,星枫、星西两村合并进星口村,即成为现在的星口村。星口村地处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中西南部,与城关、华埠、桐村、长虹、张湾五乡镇接壤,现有居民386户,人口1,384人。由于村子地处多山地区,村民靠山吃山,多以务农为生,经济效益较低,外出打工成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几年来,在当地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群众发展效益农业的积极性高涨,形成了苗木、名茶、草莓、食用竹为主的农业产业群,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部分村民的收入,但外出打工仍然是许多村民的首选。
二、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环境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留守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由其他委托人代为监护,年龄在16岁以下的农村儿童[1]。”池淮镇星口村现有留守儿童22人,占儿童总人数的5%,与十年前的10%相比,留守儿童的人数和比例都大大减少。近五年来,留守儿童的数量及比例均保持稳定,这主要在当地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群众发展效益农业的积极性高涨,形成了苗木、名茶、草莓、食用竹为主的农业产业群,部分家长选择在家就业;部分家长将孩子带到自己工作的城市就读;还有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留守儿童已不属儿童之列,这些因素促使星口村留守儿童人数减少。尽管人数不多,但留守儿童所处的社会教育环境仍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基层组织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容易导致人际交往能力障碍,从而增强了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此时的儿童一方面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属于不平等的教育模式[2];另一方面又正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对于儿童的身心成长影响很大。
笔者对星口村的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以及村里的老人进行访谈,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农村的留守儿童没有受到农村基层组织的关爱和特殊照顾。在十几年前,有极少部分的村级干部偶尔会在逢年过节时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走访,但也只是走过场,应付上级的检查,除了送上一个书包、一些水果之外,就是跟监护人聊两句“最近怎么样?小孩父母亲在哪里打工啊?”之类的客套话,转身便离开了。而现如今在发展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这些村级组织走访的身影也消失殆尽。留守儿童家庭的经济水平相对较差,当地基层组织并没有采取相关政策或行动对其进行经济上的支持;对于留守儿童家庭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相关人员也并没有采取定期座谈等方式对其进行专门的辅导。
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员职位,对国有资产建立专门的备查登记薄,对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及时登记国有资产的变动,从根本上解决账实不符、有物无帐、有账无物的问题。同时,可以防止国有资产的丢失和损毁,利于管理部门掌握国有资产的配置情况,减少资源闲置,方便部门间相互调剂。
据了解,本届绿色农药博览会共吸引了安徽华星化工有限公司、河北兴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克胜集团、北京裕丰金必来等21家企业积极参展,重点展示了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卫生用药、园林用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水仙芝想过一种全新的生活,认识全新的人。身边的夏梓桑是神秘的,让她着迷。青春时代想象中的那个世界,正在向她走近。这个浪漫的人,将带着水仙芝,到那离太阳最近的西藏去旅游,然后跟她一起在新疆生活,在天山放飞梦想。
三、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经济落后,外出务工人员多。星口村地处偏远落后地区,经济不发达,受到的社会关注很少,与城市相比,乡镇政府的经费少,投入到教育中的经费则更是少之又少。农村家庭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少,家中的青年劳动力不得不进城打工以养活全家人,但因户口、收入不高、城市消费高等原因,只能将子女留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星口村村民多以农业劳动为生,经济效益低,仅能解决基本的生活,为此,许多家庭选择外出务工。近年来,许多村民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投身到发展经济的队伍中去,形成了苗木、名茶、草莓、食用竹为主的农业产业群,尽管生产“轰轰烈烈”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因缺少宣传窗口,营销手段单一,大量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并不畅通,仍然以在当地消化为主,再加上一些无序的竞争,大部分村民收入实际增幅并不大。
(三)农村家庭教育中“重利主义”的价值倾向。在农村,成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在初中阶段,而有些老人则根本没有上过学,在他们眼里,能赚钱就是好的。相对于打工来说,漫长的读书生涯似乎遥遥无期,不知何时才能出头,就算出来了,也是为别人打工,别人在孩子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早就积攒了许多财富,而自家孩子才刚刚开始。一位村民谈起自家孩子时,自豪地说:“我家的小孩高中是读职校的,没毕业就去杭州打工了,一万块一个月,也不用文凭,比那些老师、公务员工资都高,年纪到了嫁个好老公就好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女孩子没文化也没什么关系的,农村里都差不多的。”从话中可看出,部分村民的观念仍比较守旧,在他们眼中,钱比文化重要得多。
(二)农村现有社会教育环境不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基本上没有家庭教育,我国现有的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承担儿童的教养责任,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个儿童的生活与心理方面[3],而社区教育也不尽如人意。调研发现,村子里几乎没有“留守儿童之家”之类的社区教育组织。乡镇为建设特色文化小镇在其镇政府旁建一个“文化站”,用于人们休闲。但这文化站十分“简陋”,一个小房间里面摆上一些书籍,主要是诗词、寓言故事、识字书之类的儿童读物,房间外有几台电脑,墙上有对当地文化特色的描述和介绍,楼上放置两张乒乓球桌,再无其他。虽然留守儿童也可以在文化站活动,但是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大部分都是老人在那休息娱乐,有极少的儿童在玩电脑。对儿童进行访谈得知,当地文化站并没有统一组织留守儿童进入文化站学习、娱乐,而是将文化站开放,“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对村民进行访谈了解到,文化站的建设其实只是为了应付一些检查,文化站的管理人员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发挥它的作用。当地组织和干部没有实际性的行动来建设文化站的“文化”,也没有系统有效地管理文化站,更没有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进行合理安排。
(二)农村基层组织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不到位。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缺少父母的关爱,这时来自外界的关心和照顾就格外重要。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外出务工造成了家庭成员的缺位,社区等基层组织扮演着家庭监护人的辅助角色。在对村干部的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当前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还只停留在表面,“走过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他们认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村组织主要是管理村里的大小事务,留守儿童那么多,每家每户都去关心,没有那么多时间;再者,人手也不够,无法面面俱到。第二,留守儿童每年都有,以前也是这样过来的,没什么影响。调研中发现,除了村委会和村文化站,几乎没有其他的社区文化组织,而相关负责人因为自身素质和人手不足以及经费问题,无法有效地组织留守儿童进行社区活动。星口村的下拨经费本身就少,且大部分都用于当地经济发展,很少投入到教育中来,因而,文化站基础设施简陋,请不起相关人员来管理和辅导孩子,不能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相关帮助。
(三)新“读书无用论”影响农村家庭教育观。在20世纪80、90年代的农村,“读书”是许多农村家庭子女改变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因而通过读书脱离农村是无比荣耀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之激烈,就业之艰难,导致人们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高昂的学费让贫困的家庭不堪重负,即便如此,孩子在大学毕业后也不能找到如意的工作,这样的现状,加上打工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农村青少年纷纷辍学加入了打工者队伍。在很多农村家庭看来,这些孩子即使没有文凭,甚至文化水平不如小学生,却依然能赚钱。还有一些赚了钱的人回农村后大肆炫耀,讽刺读书人——“读书能赚几个钱”,更是让自己的亲戚朋友早点把孩子送到社会上去打拼。再者,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疯狂地宣传一些虚假信息,“李某放弃学业去城市打工,短短两年赚得一套楼房”之类的新闻层出不穷。这对于少年儿童和没有多少文化的家长而言,无法辨识此类信息的真伪,极易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
四、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环境的优化策略
(一)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吸引留守儿童家长返乡就业。农村经济不发达、就业机会少是产生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因此,农村要能“留住人”,就必须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星口村属浙西丘陵地区,四季分明,农田较多,又依山傍水,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来发展农业和林业。该村可在原有基础上大力发展苗木、名茶、草莓、食用竹等当地特色农产品,秉持着“先把产品做精,再把产品做大”的创业理念,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酒香不怕巷子深”,产品自然就会在当地及周边的村镇中提高知名度。同时,当地乡镇政府也要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特色农产品村庄”,每年可组织举办“农产品文化节”,提高知名度并为农产品提供销售渠道。村民也可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利用视频软件、自媒体等方式宣传和销售自己的农产品来增加收入。与此同时,还可利用当地的农产品经济发展旅游业等。这样,外出务工农民数量减少,让更多的父母能留在孩子身边,从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二)提高农村基层工作者的专业性和积极性。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合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最终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利益的根本需要,也是关系祖国发展“后继有人”的战略大事[4]。培养、照顾、教育好农村留守儿童,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工家庭的负担,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作用[5]。作为农村的核心,村民的带头人,农村基层组织的相关人员有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关爱儿童成长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另外,相关人员还应学习一些技能,例如,书法、剪纸、绘画等指导孩子,来丰富留守孩子的生活,提升他们的素质。基础组织还应与妇联等联合开展在一些节假日走访留守孩子,共度佳节,让孩子们感受来自社会的关爱。这不仅能有效组织儿童进行社区学习、娱乐、生活,还能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民政部门也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聘请一些专业的教师来传授知识,加强基层人员的培训,成立专职人员定期在文化站开展讲座,为留守儿童解决问题。文化站也应不断增加功能和用途,组建“儿童之家”,设立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手工制作室等活动阵地,并购买适合儿童的书籍、文体用品、桌椅板凳等物品,配备多媒体设备及留守儿童活动长廊等,增添“培训留守儿童监护人”等项目,定期举办儿童乒乓球比赛、儿童知识竞答等活动,用行动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儿童之家”真正成为儿童的乐园。农村基层干部与社区相关负责人员可成立“儿童之家”管理运行领导小组,制定“儿童之家”各类活动运行机制及其相关制度,建立留守儿童、家长、临时监护人基本情况档案袋,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进行走访,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转变农村家庭教育观念。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学校应适应和满足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变化和需求,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联合社区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及活动,加强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向留守儿童监护人提供关于孩子教育和发展等方面的咨询,以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传授其正确教育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地影响孩子成长。作为家长,应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相关部门也须紧抓违法违规媒体,及时制止那些报道大多侧重于留守儿童生活艰辛、心理不健康的不良信息,避免影响缺乏选择和判断能力的少年儿童。媒体应当去挖掘留守儿童中自立自强、积极向上的优秀典型,以正确引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另外,社区、学校等机构应多宣传正能量,积极引导儿童成长。
为缓解青年教师的暂时性居住困难,今年杭州市江干区投入1000余万元,为辖区学校的青年教师量身打造集体公寓。这些青年教师集体公寓通过保留、改建、新建等方式建设,实行准物业化管理,配置消防安全、基本生活设施和青年教师学习空间,实现“拎包入住”。
【参考文献】
[1]胡婷炜,陈数妤.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环境优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5:1
[2]雷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湖南、广西、江西、浙江、安徽与河北省的样本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3]梁静.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研究[D].长江大学,2015
[4]翟庆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5]吴云.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管体系的探索——以江油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12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6年度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环境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编号:201611488014)研究成果。
标签:农村留守儿童论文; 社会教育环境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教育观念论文; 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