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工程施工是我国房地产建筑行业的主要环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也呈现稳步发展趋势,尤其是填充墙砌体工程的施工技术。因此,为了满足建筑行业的发展要求,技术人员要了解整个施工流程和施工要点,在保证工程整体施工质量的同时,积极提高填充墙砌体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填充墙砌体工程;工程施工技术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稳步发展,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也处于完善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填充墙砌体的施工技术。但是,由于监管部门对工程施工的监督工作缺乏重视,导致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施工问题,如植筋结构胶的质量较差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整体的质量。
一、建筑工程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意义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填充墙砌体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并且获得了施工单位、建筑单位、设计单位等诸多单位的认可。但是,将填充墙砌体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时,要严格遵守相应的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并且填充墙砌体技术是建筑工程施工的主要依托,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质量问题,后续的施工工程也无法继续开展,从而导致建筑工程整体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因此,技术人员要重视创新填充墙砌体技术,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避免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二、建筑工程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在建筑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用填充墙砌体工程技术进行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要求进行施工,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1、施工准备阶段
在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提前做好工程的各项施工准备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对堆存砌块的施工场地进行夯实和平整,保证砌块堆存施工场地不会出现积水现象,并且在卸载和装运过程中,都要严格做到轻拿轻放,砌块堆存要摆放整齐,从而将砌块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同时,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反复倒运问题的出生。但是,要注意将码放的高度控制在1.5米范围内。
②在进行砌体施工之前,要使用标高线找平施工场地的基础面,或者找平施工场地的楼地面,根据墙体的尺寸、砌块的规格,在砌筑平面上完成砌块的预排工作,同时,也要结合结构的高度、门窗的尺寸等,进行预排块设计工作。
2、明确作业条件
将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明确施工作业的条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进行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之前,要综合考量建筑工程的施工作业条件,检查施工作业条件是否符合施工行业标准,从而有效的避免出现不符合施工标准的施工工况。
②在主体分部承重结构的施工结束后,要积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工程验收工作,并且要将墙边线和轴线弹出,在建筑工程的复核工作通过之后,要做好工程预检手续的办理。
③要对相关工程部分施工材料的尺寸进行细致化和明确化的标注,如木砖、过梁、门洞、窗口等材料,并且要保证皮数杆彼此之间的距离保持在15m-20m之间,同时,在转角的位置要设立皮数杆,而皮数杆与墙皮之间的距离保持在50mm为宜。
④以最下方皮砖的标高作为水平标准,通过拉通线进行水平找准,如果水平灰缝的厚度大于20mm,可以使用细石混凝土进行水平找平,并且要注重避免使用砂浆进行灰缝找平。
3、合理应用技术
为了保证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技术在工程中的有效应用,施工技术人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进行工程铺灰施工工作时,要将铺灰砂浆的粘稠度控制在50mm-70mm范围内,而在铺灰施工的过程中,要注重采用分段的形式进行施工,并且每次的铺灰长度要小于5m,如果施工环境较冷或者较热,则实际的铺灰长度也要合理化的减小。
②在完成铺灰工作之后,要将砌块从远到近进行吊装,并且按照从上到下进行堆砌,以及在施工工段之间留设斜槎。在完成上述施工作业之后,要对吊装堆砌好的砌块进行检查,保证堆砌砌块的水平度和垂直度符合相关施工标准,如果不符合标准要及时调整。如图1所示。
图2 填充墙顶部与结构的连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要重视项目工程的施工工序质量和施工结构质量,其中常用的施工技术是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技术,因此,技术人员要积极完善和改进填充墙施工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我国居民对住房环境和住房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而这也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赖咏梅.建筑中砖砌块砌体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江西建材,2015(08).
[2]胥俊.浅谈建筑砌体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5(22).
[3]尹永滨.浅析房屋建筑砌体施工技术[J].民营科技,2015(09).
[4]张鑫.建筑工程中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技术[J].文摘版:工程技术,2015(33):30-30.
论文作者:章稀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0
标签:砌体论文; 砌块论文; 工程施工论文; 建筑论文; 过程中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工程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