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刍议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随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随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人才转型的认识

若用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素质(Quality )的英文简写来描述三者的关系:K—A(K)—Q[A(K)],似乎能更清晰地表达对人才转型的认识。

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说法,对高等教育来说未必确切,因为问题并不在于此。人类早已经历了从K到A(K )的认识上的飞跃,即已实现了从“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人才认识上的转变。

“知识型”人才是人类早期的认识。韩愈关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说法实际上把目光集中在知识上,未提及能力;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也反映了对知识型人才的崇尚。

“知识—能力型”人才是人类在近代的认识。爱因斯坦的观点比较典型:“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按爱因斯坦的看法,知识与能力不是平列的,能力是第一位的。本文把能力表示为知识的函数A(K),是想说明知识是培养能力的手段。

笔者曾经认为爱因斯坦本人就是一位典型的“知识—能力型”人才。但是目前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使笔者重新认识到爱因斯坦实际上是一位Q[A(K)]型的人才,即“基于高素质的知识—能力型”人才。 素质Q放在底的位置上,表明了素质的基础作用。关于爱因斯坦, 他的知识之广与能力之强勿需论证,这里拟说明他是一位素质发展很全面的人,作为研究素质教育的借鉴。

首先来看他的品德素质,这位反法西斯主义的科学家对人类有崇高的爱心,他曾因担心希特勒制造原子弹而致函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美国研制原子弹,后来美国在日本广岛、长琦投下原子弹,造成大量无辜平民伤亡后,他又自责自己的建议。他的高尚的品德在他如下的话语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熟方面还要大。”“现在这一代人,往往只注意我们这些人发明了什么,有哪些著作,实际上,我们这些人的道德行为,对世界的影响,从某种意义来讲更大。”

爱因斯坦高品味的审美素质,对他巨大的科学成就是有极大帮助的。他爱好文学、艺术,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斯妥也夫斯基和肖伯纳及其作品。他认为,“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来组成。”无怪乎玻恩认为他的广义相对论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在爱因斯坦与普朗克经常的共同演奏中,乐曲是贝多芬的,弹钢琴的是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而拉小提琴的则是他自己。

爱因斯坦的哲学素质也是异乎常人的。他从小喜欢哲学,13岁时就读了康德的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他在大学时选修了《科学思想理论——康德哲学》,1902年,他结识了两位爱好哲学的青年,每天晚上学习和讨论哲学问题,戏称为“奥林比亚科学院”,3 年中读了不少哲学著作:斯宾诺莎、休谟、马赫、彭加勒等人的代表作。哲学对他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有决定性的影响,他把当时物理学理论中所出现的困难提到哲学和认识论的高度来考察,使他有可能比同时代的物理学家站得更高,看得更深,以至于到了1905年他就在几个方面同时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为什么当今的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出现了一个对K→A(K)→Q[A(K)]的人才转型的认识呢?多数研究者从跨世纪人才需求的角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去论证;还有人从为了避免科技“双刃剑”的负效应,从根本上提高人才素质去论证。各种论述都有见地,但笔者更倾向于这一认识,即教育的宗旨原本就应该是培养综合素质强的知识—能力型人才,只是人类的认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必然要经历曲折的过程后才能返朴归真认识到这一点。

二、知识、能力、素质的职能与度量

这一小标题是如下英文的简写,可表述为K of K(King of knowl-edge),A of A(A one of Ability),Q of Q(Queen of Quality)。意思是“知识之王,能力拔尖和素质王后”。

国王是权力的象征,这就同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取得了一致的看法。然而权力、力量并不能保证国家治理得好,须用第一流的能力去治理,“能力拔尖”表达了对能力的要求。“素质王后”形象地表达了素质的潜在作用,素质好像一位贤淑的王后,进一步则可以把素质引申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一个强大的国家除了把握权柄的国王临政和能力拔尖的首相治理外,没有综合国力的支持也是不可能的。“K of K,A of A and Q of Q”,用扑克牌中的A、K、Q形象地表达了能力、知识、素质的职能分工,有助于我们较轻松容易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再进一步探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度量。知识的“多少”,能力的“强弱”和素质的“高低”,这里的“多少”、“强弱”与“高低”是不能换位的。原因就在于知识需要通过学习去积累,能力需要通过磨炼去增强,而素质需要通过熏陶而升华。不同的属性决定了必须用不同的量去衡量,正如质量、场强、位势这些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不同量纲的物理量去度量,而不能互易一样。

三、由外而内、由有形到无形——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

人类的认识总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K—A(K)→Q[A(K)]也体现了这一特点。知识的载体是书本,是有形的,知识像质量,大小易把握;能力像场强,较质量为无形,较难把握;而素质像位势,更难把握,因为它是更深层的无形。

我们常说,这个人素质好,那个人素质差一点,但稍一追问,又说不清楚。人们常说“书卷气”这个词,实际上也是对人的气质的感受。对于知识,古人用“学富五车”来描述,以之说明某人知识渊博,可用车载。而用“才高八斗”形容某人才华出众则略嫌勉强,内涵不清楚,才能似乎不太好量化。至于素质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个人认为,知识、能力、素质有如下的关系:

培养

──→──→

K

巩固

A 强化Q

←── ←──

(有形) (无 形)

(外在) (内 在)

素质Q随着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增强,在潜移默化地提高。这是一个长期地同步升华的过程,各自的量值由少、弱、低向多、强、高增长。

四、从美玉雕琢与水漫金山寺谈起——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作用

41岁的国家一级画家史国良在悼念他的老师,大画家黄胄时指出,美玉可以雕琢成烟斗或肥皂盒,也可以雕琢成价值连城的珍品,这取决于匠人的作用。这与笔者所说的“学术投胎”有相似的意思。史国良还指出,被雕成肥皂盒或烟斗,不是匠人不用心,他是尽力的,但是他的水平,他的品位就是这样。同样的技艺,素质高,可以成为艺术家;素质低,只能停留在匠人的水平上。笔者想借此引申出一个问题,即如何提高水平和品味呢?本行业的技能水准已经具备了,所缺的正是陆游所说的“功夫在诗外”的东西,这就是指人们的素质。

这里的素质高低就像位势的高低,在需要上层次的时候起着关键的作用。素质越高,势位越高,运用相同的知识、发展相同的能力,就能创造出高品位、高水平的成果。因此笔者将Q写在底上做为基础, 把知识作为自变量的能力函数作为指数,Q[A(K)] 反映了三者之间的综合效应。

五、素质的划分与隶属

图1(见下页)是笔者对素质划分与隶属关系的粗浅认识。

通过对素质的剖析,有利于我们澄清一些认识。(1 )以往有时误把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看成思想品德问题,伤害了某些学生,现在应对心理素质问题加强心理咨询,用医疗解决。(2 )以往有一种或多或少用政治思想工作代替伦理道德教育的倾向,今后应将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地协调起来。(3 )以往有一种把哲学思想素质培养当成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倾向,应当说,两者有联系,但有区别。(4 )以往在智育中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今后应当加强。(5 )以往在科技素质教育中对创新素质培养不够。

六、强化被忽略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整个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十分强调它的作用,研究如何强化这方面的培养。尤其对于理工科大学生,不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图1

首先来研究一下哲学思想素质。哲学思想素质是对哲学的爱好和善于进行哲学思考的习惯。要牢固地形成这种素质:对问题从根上进行思考,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在科研与开发中才能从根上去开拓与创造;善于把自己或别人所做的个别、具体的工作进行抽象的思考,上升为一般、抽象的结论,复盖面更大,适用范围更宽,更有意义;善于从对立统一的分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关于哲学思想素质的培养,有几点值得注意:(1 )哲学思想素质同政治思想素质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系,但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来代替哲学思想素质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没有终止,它的体系随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丰富和完善。(2)不光要阅读哲学家的著作, 还要阅读未来学家的著作,阅读大科学家传记以及他们写的哲理性著作、方法论著作,如《第一推动》丛书,《新视野》丛书,《科学大师佳作》系列以及《塞莱斯廷预言》一类的哲理小说等。(3)善于从新学科、 新技术的发展中培养哲学思想素质。如关注新老三论引出的哲学思考,阅读诸如《数字化生存》等分析与预测电脑对人类影响的书,从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电脑互联网络、电脑的虚拟现实技术、克隆技术、纳米相技术等新技术中进行更广泛的哲学思考。(4 )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培养哲学思想素质的营养,吸收精华,去其糟粕。(5)在培养哲学思想素质过程中,不要停留在解释世界的圆满上,要努力寻求一种能产生创新意识的启迪。尽管自然规律“经济性”与“美感”等命题还没有写进经典的哲学著作之中,但它们已深刻地唤醒了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创造潜能,这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关于审美素质的培养,也有一个可能走进误区的问题:一讲起美育,就想到了开音乐欣赏课、美术课和文学名著阅读课,号召理工科大学生去唱歌、弹奏、画画和读小说。应当说,适度地开一些这样的课,倡导学生们从事一些高雅的文艺活动是有益的,但是不宜“过”,过热就走到反面。对于文艺美素质与科技美素质的培养笔者更倾向于后者,认为开一些科学美欣赏与科学家审美素质的课程更为重要,更有益处,难度也更大。

最后谈一谈文字表达素质。驾驭文字素质的高低对于理工科大学生尤其重要。笔者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修养,与其开名著阅读课,不如开写作课。在写作课中介绍各种文体的写作规范,写作方法,布置阅读的范文,然后,让学生完成有关作文。

七、“引导+营造”——培养素质的外部因素

素质的形成与升华是一个点点滴滴积累的过程,不能指望开点课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素质的形成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必须使他们从潜移默化的被动形成变成自我培养的主动升华。

老师与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外因,有两个作用——引导与营造。要引导方向,使素质的培养走在一条正确、健康和有效的道路上。要营造氛围,使素质的培养有一个好的环境,使进入这个环境的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都能受到熏陶,这也许是名牌大学与一般高校的差别吧。

“引导”与“营造”的具体做法包括:

(1)在全校教职员工中展开有关综合素质教育的大讨论, 安排有见地的报告,组织大家在讨论中形成共识。

(2)教师从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内容、 重新组织自己的教学实践,使各门课程从以往的A(K)型上升为Q[A(K)] 型教育模式。顺便指出,正规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3)围绕素质教育的各方面, 尤其侧重于人文素质举行系列讲座。

(4)由有关专家学者开列推荐书目, 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向学生公布,书目中应尽少列小说,多列一些介绍新思想、新学科的书藉,定期请专家举行读书指南报告。

(5)开设同素质教育有关的选修课, 除了有关的文学艺术课以外,还应当加强哲学、历史、科学、美学、自然哲学、科学方法论和逻辑学等方面的内容。

另外,目前采用听了多少次报告的方式来评估学生素质的高低,这是很不科学的。

标签:;  ;  ;  ;  

素质教育刍议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