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需求增长内在动力依然强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需求论文,强劲论文,动力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在经济增速减缓、各种不利因素交互作用的情况下,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了平稳活跃的运行态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高。随着经济减速的负面影响逐渐波及到消费领域,2009年,继续保持消费品市场活跃有一定难度,但由于我国消费需求空间与潜能较大,推动消费增长的动力并未明显减弱,并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
2008年消费品市场运行呈高位回落态势
(一)消费仍在较快增长的区间运行
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8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加快4.8个百分点,增速创1996年以来的新高。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4.8%,增幅比上年加快2.3个百分点。
(二)前高后低,先升后降是全年消费品市场的运行特点
从2008年市场运行动态看,与上年同期相比,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6%,二季度增长22.2%,三季度增长23.2%,四季度回落到一季度水平,为20.6%,季度间增幅高低落差为2.6个百分点。
全球经济不景气对国内消费需求产生负面影响从9月份开始逐渐显现。从月度数据看,7月份零售总额创下新高(23.3%)后,9月份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出现降温,10月份零售总额同比出现下滑(22%),环比降低1.3个百分点;11月份继续减缓为20.8%,低于上月1.2个百分点,12月份回落到19%,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低于上月1.8个百分点,创10个月以来的新低。消费品市场变化轨迹与其他相关指标增幅减缓的趋势基本一致。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6%,同比上升8.6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提高0.3个百分点。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继续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表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由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从外贸拉动型向内需推动型转换。稳步攀升的新一轮消费增长,逐渐成为引领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显示出内需拉动的强大动力。同时表明,在投资和出口的实际增速下降的新形势下,消费需求保持平稳增长,对防止经济过快下滑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
(四)各类商品零售额结构变化不大
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增强,但消费结构变化不大。2008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的吃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0.9%,降低5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4.9%下降到2008年的14.5%,其中,食品、饮料和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4.1%;穿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4.8%,下降0.7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11.1%上升到11.2%,其中,服装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5.9%,鞋帽类零售额增长24.8%;用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4.6%,下降1.8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74%上升到74.3%,增速较快的是石油及制品类(39.9%)、金银珠宝类(38.6%)、汽车类(25.3%)、家具类(22.6%)、儿童玩具类(22.6%)和化妆品类(22.1%)。
(五)城乡市场发展差距趋于稳定
2008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3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加快4.4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零售额3.48万亿元,增长20.7%,加快4.9个百分点。城乡零售额增幅差距:2006年为1.7个百分点,2007年为1.4个百分点,2008年仍维持在1.4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29.7%提高到2008年的30.9%,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3.8个百分点提高到6.7个百分点。表明城乡消费品市场增幅差距趋于缩小,城乡市场增速同步加快。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近几年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县城零售额加速增长,全年消费品零售额达1.2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加快5.5个百分点,其增速不仅分别高于城市和县以下零售额0.7和3.3个百分点,也是近13年来最高的增长速度。
(六)区域市场均衡发展,中西部略快于东部地区
从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区域消费品市场发展变化看,零售额与上年相比,增速分别为21.4%、23.1%和22.3%,提高4.3、4.9和4.3个百分点。从各区域市场份额看,东部地区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8.6%下降到58.3%,中、西部分别由上年的24.3%和17.1%提升到24.5%和17.2%,分别提高0.2和0.1个百分点。
(七)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增速领先批发零售业
假日经济的方兴未艾、会展等商务活动的日益增加及价格上扬,共同推动了住宿餐饮业零售额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5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4.7%,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从所占比重看,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13.8%上升到14.2%,提高0.4个百分点。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相比,提高了3.1个百分点;与批发业和零售业零售额增速相比,加快3.2个百分点。
多种因素继续促进零售额呈快速增长态势
(一)高物价抬高零售额名义增幅
2008年下半年,尽管物价快速回落、呈下行趋势,但全年商品零售物价指数(105.9%)仍创下1997年以来的新高。物价高位运行直接助推了零售总额名义增长速度,2008年,由于商品零售价格上涨,拉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个百分点。
(二)新增因素加快了零售总额的增长
一是扩内需、促消费的力度加大,有效减缓了需求的下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2008年第四季度以“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为目标的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地减缓了消费需求的下滑,对进一步拓展国内需求空间,提振消费者信心,减缓国内消费需求的剧烈波动,维持需求平稳增长,产生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二是国家多项增收减负、促进消费的政策累积效应充分显现。近几年,一方面,国家加大了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加薪、减税、增加补贴补助、提高社保标准、减轻低收入居民生活负担等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城乡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三是抗冰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等因素助推零售额的增长。2008年,我国遭受了两次大的自然灾害,由此引起的大规模、大范围、长时间的救灾和重建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量捐献,增加了对相关商品的需求量,加之成功举办奥运会,成为零售额增长的因素。
(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使消费与其他经济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
从经济内在规律和历次经济周期变化看,消费与生产之间有较强的滞后联动关系,经济增长回落必然会导致消费的降温或减速。据有关专家测算,消费降温相对于GDP减速的滞后期大约为1年左右;消费回落大约滞后于工业增速放缓4~6个月。从全年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看,消费相对于其他经济指标呈较明显的滞后性,与经济运行状况大致吻合。
(四)商品性消费刚性增强,服务性消费增速偏低
近几年,我国服务消费增长慢、三产比重低,反映了居民消费中商品实物消费仍占较大比重。据统计,2003年~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为10.3%,比居民消费性支出低0.5个百分点,比商品性消费支出低0.6个百分点。2002年~2006年,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从27.4%上升至28.1%。但从2007年开始,比重快速下降至26.7%,甚至低于2002年的水平。城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速偏低,比重下降,表明居民对实物消费的刚性增强,商品性需求比重仍居主体地位。
(五)国内消费市场的独特因素,推动了零售额的快速增长
1.居民消费已进入快速增长轨道。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消费水平将得到一定提升。2007年,我国人均GDP达2490美元,已开始步入消费的加速转型期,消费市场的总体空间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转变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行,消费升级将通过衣食—耐用消费品—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和旅游等产业链不断演化,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变。加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有13亿人口的广阔市场,有较高的储蓄率(2008年底,城乡居民拥有21万亿元储蓄存款),在当前外需萎缩的情况下,扩消费、保增长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农村市场的潜力在逐渐释放。从农村市场看,我国有约8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如果其中大部分人能达到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则是巨大的。据测算,目前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120万人口从农村进入到城市,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农民进城打工也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促进部分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推动了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化。
(六)社会集团消费对市场的助推力不断加大
从购买对象看,消费市场主要由居民个人和社会集团组成。近几年,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加快了办公自动化建设的步伐,添置和更新了办公设备和交通工具。不少单位改善了办公条件和办公环境,加大了对装修、装潢等建材商品的需求。这些因素促使社会集团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据一些大中城市反映,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在17%左右,据此测算,约拉动零售总额年增长3.7个百分点。
保持消费需求可持续增长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8年,虽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但保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较大压力。
(一)一些不利因素将对消费需求形成下拉作用
1.居民收入增长预期不乐观。金融危机直接导向实体经济,使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受到冲击。2009年经济下滑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会扩大,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企业效益将呈下降趋势,减员降薪现象将会蔓延,居民收入增长预期将会明显下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企业和居民抱有观望情绪,消费信心将会继续受挫。收入前景不佳,将使一些居民产生节衣缩食的消费行为,不利于未来消费的增长。
2.支出预期继续制约消费扩大。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仍是广大居民紧缩开支的根源,医疗、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各项支出的有增无减,增强了居民的支出预期。
3.楼市、股市、车市低迷不利于消费的扩张。据专家估算,股市的资产价格每增加100元,我国居民就会相应增加大约1到1.5元的家庭消费。目前,我国的股票和基金账户已超过1.4亿户,拥有7000多万股民,且多为中高收入群体,股票和基金已成为居民的重要资产之一。股市的深幅下跌,使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大幅缩水,负财富效应显现,抑制了这一群体的消费热情,将对整体消费增长产生下拉作用。从市场反馈的情况看,目前,许多地方的高档化妆品、饰品、服装和汽车等奢侈品的销量已出现下滑,而受楼市观望气氛影响,与住房有关的建材、家电等产品的消费也远低于往年。
(二)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走低不利于消费的增长
2008年,消费者信心指数呈逐季回落的势态:一季度为94.8,比前季度回落1.7;二季度为94.1,回落0.7;三季度为93.8,回落0.3。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三个季度下滑是2005年以来的首次。10月份继续下滑为92.4%,11月份为90.2%。消费者信心指数高低与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收入以及零售总额等指标呈现高度的相关性,持续下行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对消费品市场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
(三)汽车和住房相关消费短期难以摆脱低迷,消费快速增长缺乏支撑
200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比上年下降19.7%和19.5%。从目前情况看,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远未结束,国家虽然出台了多项减轻购房者负担的政策,支持住房消费,但房价仍居于高位,将继续对装修、家具和耐用消费品消费产生连带影响。此外,居民对汽车的需求仍将处于低迷。汽车和住房是近几年推动市场销售的两大热点商品,拉动相关消费的作用功不可没,其销售增势的减缓,对消费需求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2009年消费需求的主趋势
从总体上看,支撑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和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家刺激消费的政策将进一步细化和明朗化,特别是继续贯彻“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的宏观经济政策,政策力度之大是空前的,将对2009年消费品市场的走势产生积极影响。
(一)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将对消费需求形成实质性利好
2008年11月5日出台的10条扩大内需举措中,有多项措施与扩大消费需求密切相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作为2009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扩大消费的宏观政策指向将更加明确,中央和地方相关政策出台力度还会加大。尤其是近年来中央提出了一揽子强农惠农政策和重振消费的举措,其成效将逐渐显现。这些都将进一步刺激和促进消费空间的扩大和消费潜力的释放。
(二)消费需求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三驾马车”中,相对于投资需求而言,消费需求的增长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目前,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的原动力作用还未完全释放出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也未完全显现。未来10~15年,将是我国经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经济总量和规模将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未来10多年,将是消费的黄金时期,发展空间十分巨大。目前,医疗、文化、体育、娱乐、旅游、餐饮、家政、物业管理等消费,不仅所占比重偏低,而且产品与市场相对狭小,预示着居民消费在这方面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三)农村市场将进一步活跃
国家将继续实行多项支农、惠农政策,扩大家电下乡服务范围,大规模组织家电下乡,增加对农民的购物补贴,活跃农村市场。据商务部资料,将连续4年在全国农村对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等产品实施家电下乡,可实现销售4.8亿台,累计拉动消费9200亿元,这将有利于提高农村对全国消费品市场的贡献。
防止消费需求减弱,保持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从目前来看,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减少对我国实体经济冲击的当务之急,是将经济增长的立脚点转向消费。只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好中央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各项政策,采取稳定、长期、有效的办法,促进消费,重振消费信心,重树投资信心,就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一是要把创业的优惠政策由新办企业扩大到所有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并对社区服务业给予倾斜政策,鼓励和促进服务业发展。二是降低相关税负,建立保护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三是通过增加社会福利支出的方式,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更多地关注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民生问题,从而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四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将适合于农村消费的产品送到农村,充分释放农民的潜在消费能力。
(二)完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要继续完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管理,加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可考虑加大对城市公共设施如更新供排水管道、门窗等的改造力度,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也可考虑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把补贴制度长期化、规范化。
(三)优化消费环境
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提升公众消费意愿的当务之急。缺乏放心的消费环境,会给消费信心带来严重打击。要以质量立国,品质立国,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四)稳定居民的财产增长预期
一是改革优化税收制度,适当减税,切实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二是可以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税收制度作灵活、富有弹性的调整,但要防止越权减免税;三是适时调整消费税的覆盖范围和税率,继续采取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措施。
总之,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必须使消费者形成持久性的良好预期,增强对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要针对当前消费需求发生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从增加收入、增强信心等方面入手,继续改善消费环境,消除消费障碍,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品市场的持续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