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_价值理论论文

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_价值理论论文

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的第一卷中,马克思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用 自己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思维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内容,尽管劳动价值理 论至今仍然闪耀着不可磨灭的思想光辉,但是在130多年后的今天,也出现了它所无法解答 或者当时并没有涉及的问题:第一,马克思建立劳动价值理论所处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 汽机时代,当时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指以体力劳动为特征的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 现在,已经是后工业化社会、信息社会,生产劳动的领域已大大扩展,生产社会化程度已大 大提高,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的作用已大大增强。第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划 清了劳动与剥削的界限,揭露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实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在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 义也存在生产商品的劳动。劳动价值理论既要应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要应用于实行市场经 济的社会主义,要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探索优化资源配置 的途径,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等。第三,马克思虽然十分了解世界贸易和国际市场的作 用,但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对劳动的分析,基本上抽象掉了国际市场这一重要因素。但 当前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商品交换已越出一国范围,要素资源跨国流动。国际分工将在更 大程度上和更广的范围内进行。第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但叙述 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为了揭示经济制度与运行机制的本质,探索和论述经济运行的一般规 律,在抽象分析阶段,马克思往往抽象掉许多具体内容,许多问题也没有具体化,因此需要 根据《资本论》的原理,结合经济实际,把研究问题具体化,把在抽象分析阶段抽象掉的问 题放在研究的视野之中。所有这些,都要求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一、深化对生产劳动的认识

马克思指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指“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以及“直接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 继续的劳动”,即运输、包装、保管劳动。这里,把第三产业的许多劳动都排除在生产劳动 之外。但现今社会,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三产业的劳动,在发达国家占到70%,在我 国已占1/3。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如果把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劳动,例如金融 、文化教育产业、服务产业、旅游产业等劳动排除在生产劳动之外,创造价值的劳动就会越 来越少,社会上依靠剩余劳动生存的人群就会越来越多,这既不符合实际情况,又会大大损 害第三产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实际上,第三产业的劳动与直接生产过 程的劳动一样,也是制造使用价值(商品或服务)和创造价值的劳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不 仅为社会提供了产品和服务,增加了社会财富,而且增大了一定时期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总量 。

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在我国,第三产业目前已明显落后 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结构性过剩也是我国经济中十分突出的矛盾,这种过剩 在供给方面主要是一、二产业的劳动过剩,第三产业明显供给不足。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升 级的需要,除了在政策上将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外,还必须在思想观念上确立它的 重要地位。即扩大生产劳动的范围,把第三产业的劳动当作创造价值的劳动,以调动第三产 业从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更好地推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深化对必要劳动的认识

按照马克思理论,工人的劳动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劳动的价值,相 当于劳动力的价值,包括: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抚养后代所 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教育训练费用。除此以外的劳动 都是剩余劳动,对工人都是不需要的,都被资本家剥削了。从实践看,马克思讲的必要劳动 ,只是必要劳动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必要劳动至少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维持 直接生产过程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子女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第二部分:维持包括经 理人员、科学技术人员以及企业服务人员在内的总体工人正常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第三部分:维护社会生产正常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第三部分:维护社会生 产正常进行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价值。例如宏观管理、中介机构、金融保险、信 息服务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价值。第四部分:维持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可持续 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五部分:维持社会生活正常运行所需要的生产 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值,其中包括从事宏观经济管理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策机关的经费。因 此必要劳动包括的范围比马克思当初的概括更广。

生产过程的必要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但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其物质财富 极大丰富的同时,健康向上的精神财富也应该及时跟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优美悦人的 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持续支持,这些无形财富也需要必要劳动的耗费,当然也是社会总劳 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衡量一个社会的发达程度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应该从总的社会必 要劳动来衡量。只有如此,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

三、深化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认识

马克思区分了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市场 价格以价值为基础。马克思还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形态。第一形态:即在现有的 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个时间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它 促使劳动者不断通过改进技术和加强管理节约个别劳动时间,提高生产力。第二种形态:社 会总劳动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各个生产部门,在社会总量中“能够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 一种商品”。如果这种商品的生产总量超过社会总量中它所应占的比重,就出现供过于求, 生产能力闲置,库存积压增加,价格低于价值。当前由于世界市场的发展,由于经济全球化 的速度加快,商品流通已超出国界。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应有第三种形态,即按照国际 市场水平、劳动效率、资源配置和供求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里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正常生产条件”要从世界市场来看。当前世界市场生产过程已进入自动化、电脑化 、信息时代,劳动生产率已大大提高,如果一国生产条件不能达到世界市场的水平,其生产 过程中耗费的超过世界市场正常生产条件的劳动,就不能形成价值。二是社会总劳动的分配 也要从国际市场来看。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市场扩大了,商品、技术、服务 交易范围扩大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结合得更加紧密,因此,社会总劳动及其分配也要从 国际市场上来考虑,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与国内生产条件。

中国经过二十年的对外开放,目前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从数量上的开放转向质量 上的开放,从简单的吸引外资转向更大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跨国公司时下正在重新分割和 布局世界市场,中国企业除了熟悉国内市场外,应该更多地关注国际市场,锻造全球性思维 , 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要素和资源,按照国际性的游戏规则规范自己 的经营管理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

四、深化对复杂劳动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因此生产过程不仅有体力劳动的耗费,而且 有脑力劳动的凝结,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同样重要。他指出,为了生产一个商品,需要包括 工人、监工、经理、工程师等等充当不同角色的人员,形成“总体劳动者”;在总体劳动者 中,有的人用手工作,充当直接的体力劳动者或者做十分简单的粗工,这部分是简单劳动; 有的人当经理、工程师等,他们用脑力工作,这部分劳动是复杂劳动。马克思认为,复杂劳 动 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其创造的价值可以比简单劳动高出若干倍。但是,马克思关注的重点是 使用机器设备、离原料加工最近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者,特别是当时还 处在工业化初期,马克思尽管论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创造价值中的作用,但也没有专 门论述科学技术创造价值的问题。现在情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工作是效率最高的创造价值的劳动。正如邓小平同志 所说:“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 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 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在传统体制下,不少科技人员的创造性成果虽被用于 生产经营中,创造了实际的经济效益,但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有的科技 人员由此得到了应有的精神鼓励,增加了无形资产。但这种“无形资产”实际上是“无资产 ”,经济上得不到实惠,这是对科技工作者的不尊重,也是对科技工作者合法利益的非法剥 夺。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对科技工作创造价值给予充分重视,必须在分配方面 充分体现科学技术工作的重要性,鼓励技术参与分配;必须把科技创新成果与收入分配结合 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从物质利益上激励科技工作者从事技术创新,推动科技不断进步。

五、深化经营管理在社会生产和创造价值中作用的认识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经营管理工作是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马克思十分重 视经营管理的作用。他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 活动。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乐队指挥。马克思认为,在资本 主义制度下,管理劳动具有二重性。资本家对企业的管理,一方面是行使资本对劳动的监督 职 能,这种监督劳动实际上是资本家的剥削活动,不能创造价值;一方面是由生产社会化和生 产规模大型化所需要的指挥和协调的职能,这种指挥劳动是一切共同劳动过程所共有的。但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往往是由资本家“一身而兼二任”。因此,马克思 没有专门论述指挥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而比较笼统地把属于指挥劳动的经理人员作为“总 体劳动者”的一部分。而现实情况是,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一部分人从 劳动者中分离出来,具体承担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特别是在企业所有权、占有权和经营权 三权清晰分离的情况下,行使占有权职能的经理层不是劳动的监督者,而只是劳动的指挥者 ,其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不仅如此,资产的所有者也对经理层的要求越来越 高。因此,经营管理劳动也应属于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畴,经营管理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 自然也是加倍的简单劳动。成效卓著的经营管理者的报酬理应大大高于一般劳动者的报酬。

在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劳动长期得不到经济意义上的确认,缺乏应的激励机制。 一方面产生“内部人控制”,经营资产的经营管理者侵吞国有资产;另一方面出现像刘汉章 那样有了贡献该拿而不敢拿的“小媳妇”现象。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无形资 产,特别是杰出的管理才能更是稀缺的资源。应该让无形资产有形化,以人力资本参股, 使管理能力成为一种证券化资产,并进而可以转化为货币资产。同时,要在企业推行期权制 ,给经营者以长期激励和约束,藉此大大激发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赋予企业新 的活力。

六、深化对私营企业主创造价值作用的认识

在马克思的分析视野中,资本和劳动始终是对立着的。资本家不仅不创造价值,而且雇佣 劳动的目的是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的所有者和劳动者是一种剥削和被剥削的关 系。但现在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首先,私营企业主与雇工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劳动与 管理的合作关系。守法的私营企业中的工人不仅享受各种保险和基金等福利待遇,而且实际 工资水平也高于国有企业。其次,私营企业主的管理也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劳动,私营企业家 积累的资本中,相当部分是由其经营管理劳动形成的。第三,在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 会主义经济制度下,我国的私营经济的性质与旧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 主义经济有着根本的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是在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 依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国家经济 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向国家提供税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应鼓励其发展。私营企业主利用生产要素参加分配,获取收入 ,只 要是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依法经营,依法纳税,应该允许和鼓励。同时,私营企业主从事经 营管理工作,其收入是劳动收入。在其积累的财富中,既有剩余价值资本化的部分,也有自 己 劳动创造的价值资本化部分。在生产发展和效益提高的同时,他们个人的财产也逐渐增加, 对待这部分人的政策和态度,也应该像对待其他社会公众的态度一样:“不能简单地把有没 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 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 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

标签:;  ;  ;  ;  ;  ;  

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_价值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