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学生问题意识观的探析——从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教育思想说开论文_胡能

应用型大学学生问题意识观的探析——从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教育思想说开论文_胡能

广州工商学院 510850

摘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是胡适著名教育思想之一。笔者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教育思想与应用型大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关联为切入点,对学生问题意识观的培养进行探讨。本文在概述“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具体内涵后,对其教育思想与学生问题观的关联进行了阐述,最后针对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观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问题意识;策略

胡适,因1917年提出文学改良的纲领在中国思想学术界“暴得大名”,到1962年在台湾一个酒会上因心脏病发作心力衰竭而遽归道山,在40多年的岁月中,他在中国思想学术界掀起过巨大的波澜。其学术活动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所谓的“科学方法”。因其整个学术活动,都是紧紧围绕“科学方法”而展开,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说:胡适思想中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化约论倾向,他把一切学术思想以至整个文化都化约为方法,他所重视的永远是一家或一派学术、思想背后的方法、而不是其实际内容。[1]其后,胡适又把科学教育方法简化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个字。

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具体内涵

1.“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具体内涵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是胡适1918年针对清代学者治学方法的一种概括,最初见于《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一书中。他在第八章中说:“清代学者使用的方法,总括为两点:(1)大胆的假设,(2)小心的求证。”胡适认为:“假设越大胆越好,求证需越具说服性更好。假设不大胆,就没有新的发呢;证据不充分,不能让人信服。但凡科学上有所成就的人,一定是富于假设能力的人。

2.“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形成脉络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是在杜威实验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总结、提炼而来。最初,他把杜威的实验主义思想方法归纳为“五步法”:第一,疑难的境地;第二,找疑难之点的出处;第三,假设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第四,检测每一种假设可能造成的结果,寻找最高效解决困难的假设;第五,积极验证。同时胡适发现:五步法中的核心在于第三步,第三步由前两步引起,又由后两步去验证。故胡适直接把“五步”优化为“三步”:第一,查找事实,了解病因;第二,提出可行性办法;第三,推断,确定解决方案。之后,又被进一步简化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治学方法。

从“五步法”到“三步法”,再简化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一过程中,笔者发现胡适主要欲突出两点:

(1)方法应用到学习之中主要包括两个环节,假设环节和求证环节。假设环节依赖于灵感,一旦有了灵感,思维就会源源不断涌来,即心念一动;其次过渡到求证环节。胡适强调:只有通过搜集材料,进行科学研究和求证,才能对悬而未决的事物进行甄别正误,排除不确定性。“不曾证实的理论,只可算作是假设;证实之后,才是定论,才是真理。”这一点也可在胡适写给罗尔纲的一封信中得到体现,信中说道:“我近年教人,只有一句话:‘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2)胡适的教育思想包含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杜威的“思想五步法”中的第一步到第三步偏向归纳,

第四步到第五步演绎。即先从眼前事实和情形中提出假设,再从假设出发,去证明是否真能引起某效果,典型的“从上往下”。这一点在胡适科学教育思想方法的形成中得以体现,他在清代学者治学中先广泛搜集个别整合,再排比分析,从个别到一般,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从下往上。”故笔者认为胡适的十字思想方法是演绎法和归纳法的结合。

二、“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启示

1.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基于心理学视角,问题意识是指个体在认识活动中因遭遇到疑难而产生的困惑、怀疑和欲求解决的心理状态。它能够促使个体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超越现状为目的。[2]作为一名应用型学校的大学生,首先要进行的是角色换位,从学生转为职业人,将在学校的所学运用到实际的企业工作中,去发现新事物、新现象,去揭示新规律。学习过程中,最注重的应该是培养其实操、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类活动中,提出一个好问题往往比后题的执行更为重要。然而,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头疼的并不是如何去学,而是不知道该学什么。当问及他们毕业打算时,他们通常会说,都还不知道能干什么;每到毕业实习、寻找工作时,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成了学生的一大难题,经常都是“海投”,“大海捞针”似的有什么做什么,而完全忽略了专业的优势及自身的优势,这足已能够表明,问题意识的缺乏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们的整个学习生涯。在这里,我想借用安德烈的一个比喻来更具体指明什么是问题,他说:“问题意识“是指因为知道非洲每天即将有小孩饿死,才迫使决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3]。所以说,在递出简历前,就该清楚为什么我要选这家公司,这家公司究竟哪些方面吸引着我。正如维纳所说:“只要我们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永远也不会获得对问题的正确答案。”[4]

2.“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与学生问题意识观的相关性

胡适认为,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围绕“疑”字展开的,是“无疑——有疑——不疑”的矛盾和过程。首先,需大量阅读、浏览,去发现未知领域;然后在此基础上大胆提出假设,推测若干个可能值得深入学习的课程;最后求证,确定学习方向。即1阅读存疑;2假设问题3求证求方向。切记:宁可“奇思异想”,也不可一味追求“人云亦云”。

对于应用型大学生的学习,假设环节与求证环节是最为关键的,第一环节能使自己拟定大方向,第二方向能更深入地剖析自身,清晰认准方向。

三、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1.多阅读经典,常写备忘录

胡适结合中西总结出:科学和艺术对历史的研究影响深远,究其因为严格的评判史料和大胆的想象力。

也正是因为胡适深厚的知识储备,才使得他有“创造”的可能。多读经典,细读经典,因为每个学科都有若干经典著作,而这些经典著作是每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它能加速使人成长,成熟起来,提高品位。又或一个人如果老读三四流的著作,久而久之,自身的眼光、格调,追求也随之降低。阅读经典也是一种熏陶,也是一种潜移默化。[5]阅读经典的同时,还须提醒经常写备忘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彼得斯(Peters,1992,p.123)就备忘录的作用引用了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的话:“那个恐怖的时刻,”国王继续说道,“我应该永远、永远不要忘记。”“但你会忘记的,”王后回答说,“除非你把它记下来。”[6]通过写备忘录,可以使读者从阅读中进行反思与自我批判,从中得到领悟,而不只是机械地记住自己看过什么。所以说,当代的学要常写备忘录,让备忘录养成一种习惯,为培养问题意识打下基础。

2.跨学科、专业交叉学习

纵观发现: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乃至新学科的诞生,常是在不同学科彼此交叉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给予我们启示:当代大学生若想拥有独特的见解,独到的眼光,必须多掌握跨学科知识,让自己对多方面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相反,如果局限于所学专业学科知识,往往会陷入“死循环”,以现有的知识结构去理解,去审视问题,反而阻碍了其思想上的创新。只有突破单一的学科知识,回到问题本身,以问题为中心,这才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关键。[7]

3.常参加实践活动,敢于提问

当代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大都掌握了一些专业的学科知识,对某个行业也逐渐产生了兴趣,或是已形成了一些比较零散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如能多多参加社会实践,例如:顶岗实习,技能竞赛,让学生有机会对某一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操能力,才能为学生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帮助。我记得有一位大二学生上课提及到:我认为自身对有一些行业是很感兴趣的,也有信心能够做好,但就是因为缺乏机会,梦想逐渐的被淡化,甚至遗忘。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开设的实训实践课就有些违背初衷。另外,由于在周边环境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往往害怕招致批评和嘲笑,而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羞于尝试。所以,学生可以多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校企合作”,实训讲座;积极参与校内校外组织的技能大赛,增长见识,开拓视眼,从而树立自身的择业观和价值观。

4.明确学习目的

按常理都认为,学生需要先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然后才能更清晰地明白学习目的。困扰的是任何一个学科所包涵的领域都太多,我们很难而也不可能逐个对每一个专业领域进行筛选,然后确定需要自己感兴趣,想深入的方向。正如梭罗所说,寻遍全世界去数扎尼巴尔的猫是不值得的。[8]所以,学生们首先须基于个人的目的、知识的目的等等,明白自己所想学习的领域,在此基础上筛选,然后通过分析、梳理,产生疑问,提出多个可能的假设问题。当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也犯此错误,往往是先选定某个课程或某个领域,然后再根据其选择的课程或领域来确定学习目的,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最后结果是:所制定出的目的及学习内容已经完全违背了当时脑中存有的问题,违背了自身意愿,甚至和其价值观相冲突。所以说学习并不是简单用十几个字来限定所要发现的问题,而需要先明了目的,把目的按条理理清,然后确定所要深入问题的范围。

参考文献

[1](美)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197-199.

[2] 欧阳哲生.胡适文集(5)[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郝明君,王光明.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9).

[4] 吴照云.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1).

[5] 王元元.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现象、归因及对策[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维纳著作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7] 苏醒,郝幸仔.胡适:我的朋友胡适之[M]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1) .

[8] 叶朗.多读经典细读经典[N] .中国教育报,2004-3-18.

[9] 约瑟夫•A•马克斯威尔.质的研究设计:一种互动的取向[M]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0] 胡适口述自传[M],页94.

[11] 四论问题与主义,胡适文存(1)页373-379.

[12] 原文见《胡适文存》(1).《三论问题与主义》:373.文字小有不同系参照《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论学近著》:632-633.

[13] 汪育才.方法论•教学观•创造学——四论创造教育[J] .航海教育研究,1995:20~22.

[14] 赖艳.问题意识的回归[J].江苏学人:高教论文.

[15 ]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3,140,369.

[16]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3,140,369.

[17] 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28.

[18] 潘庆.文科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归因与对策[D].四川: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9] 刘大椿.问题意识与超越情怀[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

[1](美)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197-199.

[2]郝明君,王光明.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9).

[3]王元元.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现象、归因及对策[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维纳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5]叶朗.多读经典细读经典[N].中国教育报,2004-3-18.

[6]约瑟夫•A•马克斯威尔.质的研究设计:一种互动的取向[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7]刘大椿.问题意识与超越情怀[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

[8]约瑟夫•A•马克斯威尔.质的研究设计:一种互动的取向[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论文作者:胡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6

标签:;  ;  ;  ;  ;  ;  ;  ;  

应用型大学学生问题意识观的探析——从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教育思想说开论文_胡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