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园林意境营造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_杨传亚

市政园林意境营造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_杨传亚

身份证号码:32038219890920XXXX 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对现有的园林意境及其营造途径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大致梳理了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内涵,归纳总结现存研究中园林意境的营造途径主要集中于诗格、画理、典故、风俗、道德、宗教等方面,指出园林意境营造途径研究局限于文化角度,仅体现了意境营造的外在因素。建议今后市政园林意境营造途径研究可结合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人的需求角度探讨现代市政园林意境营造途径,以期为市政园林意境的解读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市政园林意境;营造途径;文化

引言

本文是对市政园林意境营造现状的研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按照道理来说,研究对象应为所有与园林意境相关的学术活动、专著及论文。但由于受时间和能力所限,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现代国内市政园林意境及其营造途径研究论著,并按照专著、硕博学位论文、期刊论文进行分类研究,结合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方法,归纳总结目前研究成果中的市政园林意境营造途径,联系当今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现代市政园林景观设计的趋势,指出现存研究中的不足和以后可以拓展的研究方向,知往鉴今,也为今后现代市政园林意境营造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借鉴。

1中国古典园林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是造园家们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通常寓情于景,以物比德,来达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乘物以游心”般物我两忘的境地。正如王国维所说:“文人造园如作文,讲究鲜明的立意,使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一,形成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往往采用师法自然的手法来营造园林。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都是目前现存较为完整的古典园林,充分展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中也能发掘出造园手法的深层内涵[1]。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指的是意与境所统一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有着深厚的文化、哲学、社会、心理、美学等基础。孔子曾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流动的水与沉静的山虽性质不同,但运动结构相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也可以说是“异质同构”的同形关系,造园家重视季节、云彩、水体、倒影等无生命事物的表现性,将意充分表达在这些实景中,是客观景象与主观情思的契合,用实景来展现或暗示园主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景与人相迎而不相伤,超越了现实的束缚与功利的计较,心性得到了解放,感到从容悦适,达到审美自由之真乐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构成不外乎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艺术家直接通过对于大自然的观照,对人生意义的领会而激发的审美意境;第二种是艺术家间接借用他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对人生社会体验而创造的审美意境;第三种则综合了前两种,引用他人对人生社会的体会用传统文化中的素材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意境。这与我国园林界泰斗孙筱祥先生提出的“三境论”思想不谋而合。孙先生认为,触景生情可达到理想美的“意境”,从而进入生境、画境、意境三境互相渗透、情景交融的高潮[2]。

2市政园林意境及其营造途径研究现状

2.1相关专著

园林意境离不开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中国美学对意境这一传统范畴的阐释早就存在,其理论也随着时间的推动而不断发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解说就区分了和古代美学的不同。宗白华等在《美学与意境》《艺境》等专著中拓展了意境的研究范围。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讨论了意境说的诞生,意境的内涵与外延等,丰富了意境理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夏昭炎在意境概说:《中国文艺美学范畴研究》中从义界、形态、创作、鉴赏和源流这五个层次全面分析了意境理论的体系,从“点”的局部突破演绎成“面”的整体,让意境学更具完整的形态,在意境研究史上有着开创意义。李昌舒在《意境的在哲学基础:从王弼到慧能的美学考察》中从玄学、禅学的角度探讨意境哲学本源。赖贤宗在《意境美学与诠释学》中讲述了禅宗道家的意境美学,进行以诠释学为核心的中西美学对话。张炳煊在《意境文气的阐释及其他》中主要从“意境论”“文气论”“美学论”阐释意境的学术性。王德岩在《意境的诞生:以体验方式为中心的美学考察》中以“体验方式”为焦点,将“意境论”与佛家之间的多重关系贯穿全书,考察了“意境”在文化史中的诞生和自觉,进而分析意境的文化结构和文化界限。古风在《意境探微》中重新解释了古代美学史上关于“意境”的主要看法,从多个方面解说和探究了“意境”的内涵和本质等尚未有定论的问题,回顾了20世纪的“意境”研究成果,并对21世纪的“意境”研究走向作了预测和展望。

2.2研究总结

综上所述,关于园林意境及其营造途径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以期刊杂志论文、高校硕士学位论文以及学术专著为主,会议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类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研究者主要是园林从业人员和高校师生(以风景园林学、建筑学、林学为主)。现代学者对于意境研究中“境”的范畴多从唯识进行考察。“意境”中的“境”不是简单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鸟一鱼,而是整个造化自然。意境由“意”和“境”构成,是人(主体)与景(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文献资料中多以“景”为研究重点,缺乏对“人”这个主体的关注。目前的文献对园林意境的全局结构和层次做了深入的剖析,而有关园林意境营造途径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①运用借景、对景、引景、框景、隔景等构景方法改变空间布局;②采用写意、比拟、比德、联想等造园艺术手法;③借用山石、水体、植物、建筑、铺装、景观小品、气象变化、四季时令等虚实要素,主要从形、影、声、色四方面影响感官;④结合文化典故、神话传说等,以园名、题咏、匾额、对联、碑刻、诗词、绘画等为载体点景明志。其中从生理感官层面出发的园林意境营造途径研究其中以视觉、听觉、嗅觉为主,触觉和味觉相关研究相对而言较少。部分寺庙园林意境的研究中涉及了风水五行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其营造途径也不外乎以上4种。以“人”为切入点,目前的文献仅涉及如何从人的生理感官角度营造园林意境,体现了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最初级的生理需求,并未提及满足更高级的需求[3]。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受制于人的属性,“意境”中的“意”通过主体“人”得以实现。根据园林意境营造途径的归纳结果,目前我国对意境结构的专题论著和理论研究多集中在文化角度,这属于园林意境营造的外在因素,只有少部分研究人员提到了生态设计、场所感与归属感的营造、人的参与等,对园林意境营造途径综合的、整体性、内在的研究深化与优化不足。

结束语

现代市政园林意境营造应体现时代的灵魂与脉搏,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以生态为基础,关注人的基本需求,继承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璀璨遗产,怀有关怀文化的眼光,但不再局限于文化方面的设计,融合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手法与现代游赏理念,结合理性与感性,避免外在化、客体化、形式化甚至格式化,同时在重视民族精神追求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创造易于大部分大众领悟的、兼具文化内涵和人性需求的现代高品质市政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张叶琳. 清漪园匾联与园林意境营造[D]. 北京林业大学,2013.

[2]蒋维乐,刘琰. 论书法在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中的作用[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4):107-110.

[3]傅瑜. 中国传统园林意境营造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论文作者:杨传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  ;  ;  ;  ;  ;  ;  ;  

市政园林意境营造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_杨传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