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政:善官之路的律师_李世民论文

魏政:善官之路的律师_李世民论文

魏征:良臣之路的独行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魏征论文,独行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魏征生于公元580年,巨鹿曲城(今属河北)人。家族平庸,没多大背景,其父做过县令,死得很早。他从小潜心读书,读得有些过头,以至于不想种地,不愿经商,只好去当道士。在道观,他还是痴恋书本,苦学不辍,有段时间,还钻研了纵横学说。隋大业末,他脱下道袍,参加了反隋武装,先后服务于李密、窦建德和李建成。玄武门事件后,他被李世民收归帐下,从七品官开始,一步步做到丞相,643年辞逝,终年65岁。

身居道观,他是化外之人,离开道观,不过是个书生。战争年代,书生不能冲锋陷阵,不便当英雄好汉,时常不受待见。他很想露几手,曾炮制过若干谋略,写下许多漂亮公文,但从未真正受过重视。幸运的是,李世民给他提供了机会,成就了他的良臣梦想。从古至今,尽管官员多如牛毛,史上留名者也不计其数,但称得上良臣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魏征能负此盛名,他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

他是个建设性的思想家,其政治理念和统治者不谋而和,这是他成就良臣的根本条件

良臣良在思想,功在建设。早年苦读,让魏征找到了攀登的梯子,获得了思考的高度;社会动乱,为他揭开了现实之幕,提供了深度思考的客观条件。他的很多结论,至今人们仍然耳熟能详,仍具有建设性力量。他曾遭遇过身份困惑,在别人眼里,他是书生,谈天说地尚可,写写文章也行,别的却无以为用。在李密那里,他是文学参军;在窦建德处,他任起居舍人;在李建成手下,他做太子洗马,说到底,都是书生角色,舞文弄墨而已。他曾向李密献过谋略,关键时刻也提出过正确主张,但说了也白说,没人予以关注。

从隋大业末至唐武德末,十余年间,他表现平平,功绩不多,在若干重大事件中,说不上话,插不上手。但是,玄武门事件后,随着和平时期的到来,魏征终于有了锋芒,开始政坛走红,几乎所有的朝政问题,都能听到他的声音。他拙于破坏,精于建设,其思想深刻而质朴,是巩固统治、建设政权的绝佳构想。太宗李世民对此深有感触,曾说过:“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匡朕之违者,唯魏征而已。”

他的思想,就内容而言,原创并不多。但是,他紧盯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对前人思想予以重新概括和有效整合,系统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思路和办法,完全具有创新性意义。他认为统治者要牢记前车之鉴,“居安思危、戒贪以俭”;要正确认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慎用民力,减少徭役;要懂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广开言路,闻过则喜;要贯彻劝善罚恶的理念,“明德慎罚”,防止“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要坚持德义治国,营造诚信风尚,确保“内外无私,上下相信”;要知人善任,任之不疑,亲近君子,远离佞臣,等等。这些思想,暗合了李世民的政治追求,被李全盘笑纳,并广泛用于政治实践,终于打造了贞观盛世,也让魏征成了一代良臣。

走良臣之路,不用方法也许就是最好的方法

实现人生目标,必须选择方法。魏征的良臣追求,却没走这类老路。从政为官,他不需要铺垫和委婉,没有方法技巧和手段。他始终裸露着直白着,行走于庙堂之上,说话不讲场合,批评不顾及领导面子,甚至得理不让人,直到对方退让为止。这就是魏征:一个没有顾忌的人,不讲方法的人,被称作唯一诤臣的人。然而,这是真的吗?须知,官场讲究多,忌讳更多,说真话绝非易事。时至今日,因言获罪仍不可避免,敢于直言而遭遇不公者亦不乏其人。但是,司马光证实,魏征和那个时代都是真实的,不仅魏征,李世民手下还有若干个性鲜明、敢说敢为的官员。当然,说魏征不用方法,只是说他不用传统之法,抛弃了做官谏言的俗套。根据《资治通鉴》记述,他的良臣路数还是有迹可寻的。

魏征把握了三个要点:一是他把李世民推上圣君之路,从而为自己做良臣打开了空间。李世民追求贤圣,意欲建千年伟业。这一点,魏征看得最清楚。他屡屡利用机会,鼓动皇帝效法尧舜,走圣君之路。在他看来,皇帝求圣,臣子才能求名。每次奏事,魏征都忘不了说说尧舜,摆摆人家的丰功伟业,让皇帝自愧不如。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只要魏征一提尧舜如何如何,皇帝立马服气。李世民曾多次表白:“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当然,这样的日子不太好过,过起来也不舒服。对此,李世民体会最深,他说过:“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就这样,魏征成功地帮助皇帝走上圣德之路,使之不敢回头,他则紧随其后,推销他的理念,实践他的梦想。

二是他善于借题发挥,以事喻理。魏征没有著书立说,不作宏大论述,只是通过劝谏,针对问题阐述政治得失。比如,李世民曾下令征兵,包括年龄虽不够但躯干长大者。魏征反对,指出不能无视年龄,否则就是失信,并借机大讲无信不立的道理。皇帝心悦诚服,竟自责说:“朕过大矣。”再比如,濮阳刺史庞相寿因贪污被免官,该人曾在秦府工作,系李世民的老部下。李动了感情,想让他官复原职。魏征却不干,指出:秦王府的人现都在各地做官,如果迁就照顾,有罪不罚,天下将无以为治。皇帝只好作罢。

三是从自己做起,营造知无不言的清正之风。在他看来,做良臣就要敢说真话,知无不言,宁肯把话说过头,惹上面不高兴,也不能藏着掖着。千里之外的高昌王想赴京朝贡,皇帝很兴奋,他却认为这是劳民伤财,没有实际意义,大臣们建议太宗封禅,他以为封禅是图虚名,必招实祸。他说话直截了当,说了就坚持,从不妥协。皇帝对他既敬重,也有所顾忌。有一次,皇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还有一次,因为魏征说话不客气,皇帝备感羞辱,回宫后发着狠说:一定要杀了田舍翁(魏征)!话说完了,气也就消了,圣君还是圣君,良臣依旧良臣。

他不选择领导,也不取悦他人,唯凭忠直打造良臣之业

选择领导,事关个人前途,历来备受重视。过去有“良臣择主而仕”的说法,现代人炒老板更为流行。魏征有自己的信念和立场,在追求良臣的过程中,他没有择人的举动,也不刻意取悦他人。也许,他相信自己在哪儿都能轰轰烈烈;也许,他还没来得及作出选择。

他的经历比较复杂,最初,被隋朝武阳郡丞元宝藏召为属官,后在李密麾下公干,随李密降唐后,又被窦建德俘获,成了人家的起居舍人。四年后,窦建德兵败被杀,他又被唐太子李建成看中。数年间,他被呼来唤去,在多个互相敌对的领导手下工作。每次,他都很被动,都是人家选他。他既不推辞,也不逃亡,工作似乎也够认真。他长相丑,脾气倔,话不投机就拂袖而去。从属李世民之前,他一直是文吏,级别不高,难有上乘表现,但不管在哪儿,都有忠诚之举。他曾积极为李密建言献策,替窦建德加班工作,也曾屡次建议李建成干掉李世民。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认为魏征畜意挑拨自己兄弟关系,责令他说清楚。他却说:“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李世民没为难魏征,让他当了詹事主簿。魏征的良臣之路就是从这里起步的。若干年间,他竭诚尽忠,犯颜直谏200余事,对权力多有匡正。李世民对魏征评价极高,称之为镜,以为可以明得失。当然,魏征并非完人,有两件事让李世民心情不爽,其一是魏征推荐了两个人,称其有丞相之才,后来两人都犯了事儿,一死一贬;其二是魏征曾把自己的谏言诤词装订成册,私下送给起居郎传看,似乎想让人家写进史书,传之于后。

魏征是独特的,至今仍具风采。人们敬仰这位良臣,也希望身边多些魏征。至于自己,是否效仿,说起来大都含糊。

标签:;  ;  ;  ;  

魏政:善官之路的律师_李世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