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事业是人才创造的事业_任正非论文

企业的事业是人才创造的事业_任正非论文

企业之业是人才共创的事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事业论文,人才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一种流行很久的说法,叫“企业之‘企’始于人也止于人”。如果我们认同“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这一论断的科学性,那么也应该认同是“企业之‘业’始于人才也止于人才”、企业是人才共创的事业这一判断的客观性。

      放眼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化不断普及和深化,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不断深入,人才资源已或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不仅在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而且在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不但正日益成为国内外广大企业的共识,更为无数中外成功企业家及其企业的伟大实践所证明。

      人是企业唯一真正的资源

      世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对此,中外企业以自己的丰富实践作了雄辩有力的证明。

      早在20世纪初,世界钢铁大王兼20世纪首富安德鲁·卡内基就曾经自信并且自豪地宣称:“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但只要保留我的全班人员,几年之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

      享誉世界的宝洁公司认为它是依赖员工及其核心价值观而存活的:“假如你夺走了宝洁的人才,却留下了金钱、厂房和产品,宝洁将会失败;假如你夺走了宝洁的金钱、厂房和产品,留下了人才,宝洁将会在10年内重建王国。”在19世纪80年代,宝洁即实行了一周五天工作制。1998年,宝洁首创了全体员工享有认股权,而不限于管理层。宝洁坚持100%的内部提升政策,发展长期员工队伍是他的关键因素。宝洁的每个员工都是领导者,别让员工感到被过度管理,应该责任与决策下放到组织基层。宝洁将每天的经营活动视为学习和培训的源泉。

      在20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成为美国商业偶像第一人的李·艾柯卡,则强调企业管理人才的极端重要性。他以自己曾先担任过福特汽车公司的总裁,后又担任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总裁,并把这家濒临倒闭的公司从危境中拯救过来,奇迹般地东山再起,使之成为全美第三大汽车公司的实践经验说明:“一切企业经营,归根到底就是三个词:人才、产品和利润。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管理者队伍,你对其后两者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思科总裁钱伯斯则强调了优秀研发人才对于提高企业效率、效益的重要意义。他说:“一位A+级工程师员工加上5位A级的工程师,可以超过200位普通工程师,而一位很棒的软件工程师的生产力是一般工程师的10倍、利润的5倍。”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认为“松下公司先制造人,再制造产品”。他说:“不可把资金当作唯一的资本来看。对一个企业来说,人是最基本的,其次才是钱。我相信职员,把全套制法(很重要的商业秘密)全教给他们。我平时就贯彻光明正大的经营。坚持透明玻璃式的经营,才能产生明朗而有力的经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看作是对顾客的关系,‘我要给人满意’——没有这种想法的人,是没有资格请人上门来的。宣言必须是公布者比接受者更加深切地相信才好。必须使公司全体同事都有同样坚强的信念,否则变成演戏就不真实了。”(当然,松下也曾有另外的感慨:“人,不是什么都比动物强。如家里的宠物小狗,你喂它几次,它就不会忘记你,一见到你总是摇头摆尾地欢迎你。你一天忘了喂,它也不改变态度。可人不同啊!过去对他再好,只要有一次你伤害了他,他就不饶你,甚至咬你一口。”这可谓入木三分!)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以极富哲理的语言,说明人才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他说:“企业说到底就是人,管理说到底就是借力。”“盘活资产首先要盘活人。”“流程再造就是先要再造人。”“经营企业就是要经营人,经营人首先要尊重人。”“我们所有的质量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设备不好是人不好;零部件不合格是人不合格;我们所有发展不起来的问题都是思路问题,不是缺人是缺思路;不是缺件是缺思路。”“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是看一个企业的员工是增值的资产还是负债。”“海尔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主要是每一个海尔人的国际化,有了每一个人的国际化才能保证海尔集团的国际化。”“人的素质过去是海尔成功的根本,今后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人的素质问题。”等等。

      位列2011年《财富》中文版“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榜首的华为公司CEO任正非,则视对人的能力的管理为企业最大的财富。他说:“人才是企业的财富,技术是企业的财富,市场资源是企业的财富……而最大的财富是对人的能力的管理,这才是真正的财富。”任正非及其华为公司,以其对企业人才成长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运用,为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乃至中国企业管理,创造了堪称经典的样本或案例。

      企业是人才共创的事业。吉姆·科林斯的研究提示:从优秀走向卓越直至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秉持“先人后事”、“让合适的人上车,不合适的人下车”的用人理念。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200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的,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

      人才强国的基础是人才强企。按照十八大的精神,从宏观世界层面看,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从企业或组织微观角度看,许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提出了一些比较具体的人才标准。比如,有的科技企业提出,作为人才的衡量标准,首先一条是核心技术。因为科技型企业,核心技术是首要的驱动力。只有解决实际的生产问题,企业才能立足。第二,人才要有融会贯通的能力,不仅是在本专业,还要有市场开拓能力和市场视野。第三,人才是再创新的能力。人换到另外一个环境,在新的环境下,新的平台下,能不能继续创新、继续产生新的成果,这是企业能不能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第四是职业素养,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能冲动起来,能有全身心投入的热情。第五是健康,能够撑得住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能够带着一个团队有热情地工作,才能给社会创造价值,才能把一个事情做好。

      又如,有的专家提出,人才的第一个要素,应该将核心技术、工作经验、学历和海外经历综合起来看待,把它看成一种业务能力,要跟科技创新的能力结合起来。第二个因素,一个人要讲他的基本品德,应该忠诚于他自己的事业,要有基本的忠诚度和成熟度,就是对自己从事的业务非常感兴趣,有很高的情商。第三个因素是健康。现在的人才,他自己要注重健康,领导者要关心优秀人才的健康,经常鼓励他们多锻炼身体。

      再如,有学者认为,人才的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要素:第一要素,人才是广博的知识和精深的学问的结合体。广博是非领域的广博知识。精深的学问是本专业、本领域,甚至那方面的技术有开发利用的精深的学问。第二个要素,人才是多种能力的整合体。作为一位人才,能力是多方面的,有他的实践能力、把他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是一种多个能力的整合体。第三个要素最重要,作为人才,他是一个健全人格的拥有者。因为他不单是对自己的企业、对自己的地区和领域能够开拓,能够有贡献,他对整个社会,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等等。第四个要素,他要有一个开放的全球心态、全球视野和诚信的素质。

      也有的学者认为,从定义来讲,具有专业知识或者专业技能的、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叫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讲,核心技术是重要的标准。但光有核心技术,没有进行再创造的能力,最后也没有为社会作贡献的人,还不是人才。

      还有学者认为,人才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如一个大学的人才要有三大能力,一个是有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一个是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一个是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他们在推动我们国家的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时候,都会显示出他们的这些能力。

      联想柳传志则认为:“人才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能够自己独立做好一摊事;第二种是能够带领一群人做事;第三种是能够制定战略。”公司规模比较小的时候,更多的需要第一种人才。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较多的是第二种人才。当公司发展壮大之后,第三种人才就显得非常抢手了。每个企业因其性质不同,对人才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对于像联想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来说,人才的标准是相对于角色的要求而设立的。假定将人才视为可以在企业中承担较高责任者的话,那么他必须具备六个标准:一是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标准:二是忠诚与牺牲精神的标准;三是审时度势、独当一面的指挥能力;四是搭班子、建队伍的管理能力;五是团结多数、协调一致的合作能力;六是孜孜不倦、吐故纳新的学习能力。

      时代呼唤人才,人才推进事业。人才是打开事业成功之门、未来希望之门的一把钥匙。谁拥有了人才,成功之门、希望之门就在谁眼前。

      造就人才脱颖辈出的机制

      人才的成长与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拥有好的人才不如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与管理体制,这样,公司才能不会因某个人才的流失而导致整个系统瘫痪。无论是人才强国还是人才强企,都“需要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把全社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努力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都“需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服务人才,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广纳群贤。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才辈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这方面,华为、海尔、联想、格力等优秀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为广大中国企业作出了表率。

      让人才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任正非的《致新员工书》认为,是实践改造了人,也造就了一代华为人。你想做专家吗?一律从工人做起,这在公司里已经深入人心。进入公司一周以后,博士、硕士、学士以及在内地取得的地位均消失,一切凭实际才干定位,这已为公司绝大多数人接受。华为不是以学历、资历定待遇和报酬的,而是以能力和贡献来定待遇和报酬。华为逐渐建立了以能力定报酬和待遇、能力与职位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而能力和贡献又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华为希望每个人都要有实干精神。任正非在《追求专业造诣,走好专家路》中强调,专家要从一线中来,也要到一线中去,真正的专家是不能缺少一线经验的,华为最好的给养其实来源于华为的客户,在与客户的碰撞和交融中检查和修正华为人对待专业的标准,避免成为伪专家。

      联想柳传志的培养人才之道则强调“从基本工作做起,循序渐进,撒一层土夯实了再撒一层,待经验和能力都达到时再给予更高平台;在赛马中识马,折腾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所谓撒一层土夯实了再撒一层,柳传志以裁缝为例,进来一个人先给他一块布,先裁一只鞋垫看看怎么样,确实行再给他一块布做一个短裤,再行再给他好料子让他做西服。很多人出来不是踩鞋垫,已经在外面踩鞋垫,就从裤子做起,如果上来就做西服,也许大家未必放心,未必放心以后也有做法,可以跟踪时间长一些,有一个监察手段,所以比较注重在实践中自己培养人才。

      让人才在公平竞争机制中锻炼成长。早在1997年,华为就提出要用两三年时间理顺公司的内部关系,建立起科学合理、充满力量的内部动力机制。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高中级干部,形成华为的核心力量。任正非在《再论反骄破满,在思想上艰苦奋斗》中讲道:“大量的优秀人才正在成长,优秀的老员工正在加紧学习,强化管理层和员工内部竞争机制。你追我赶的热潮正在进行。由莫贝克开始招考基层干部后,生产总部也在实施招考,市场部较大规模地推出新建职位的考选计划,一场由人们竞投基层职位的有益的活动正在兴起,它深化了我们组织改革的内容,是华为人才辈出、欣欣向荣的一个侧面。”任正非说,在华为,员工之间要形成你追我赶的风气,通过竞争上岗,通过竞争定优劣。公司的人才也是通过竞争的方式脱颖而出的。华为实行绩效考核制、末尾淘汰制,这也体现了公司强调竞争的特点。同时,竞争也给企业带来了活力,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海尔CEO张瑞敏认为:“企业领导者的主要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去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他强调企业要发挥“鲶鱼效应”——即通过内部竞争机制,把每个人的活力激活起来。(挪威民间传说:渔民捕沙丁鱼通常很难活着返港。偶尔一次发现有一艘船的沙丁鱼全活着返回。秘密是原来里面有一条鲶鱼,它的存在使沙丁鱼们惊恐万状,左冲右突,结果反而都保全了性命。)企业强大难,保持长盛不衰更难;重要的不是个别人,一部分人,而是全体人员,即每一个细胞都充满活力才行。如果每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每个人都是一个太平洋,都是一座喜马拉雅山,要多大有多大,要多深有多深,要多高有多高。“海尔人才观念——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给每一个愿意于事的人才以发挥才干的舞台”。“海尔用工制度——三工并存,动态转换(三工: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三者之比为4:5:1)”。“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在位要受控,升迁要竞争,届满要轮换,末位要淘汰”。

      有竞争才有比较,才有利于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没有竞争,企业就没有活力,企业就显得死气沉沉,也就难以涌现出优秀的人才。

      让人才在民主和谐开放的环境中成长。在华为,民主集中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管理方式。任正非所说的民主集中制,主要是指让公司员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对所有的意见进行统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也是一种对人才的管理制度,谁有能力,谁做出的贡献大,都由全体员工说了算,都需要用民主集中的方式来完成。民主集中制也打破了传统企业任人唯亲的弊端,不是领导人说了算,而是按公司全体员工共同的意见和决定来执行。任正非认为,公司要避免对最高领导权威的迷信,反对各种形式的独裁专制,而避免这类现象的最好方法就是成立一套完备的体系,这样公司才能得到“无为而治”。在华为,工程化设计方法使软件的开发设计摆脱了对个别人才的依赖,不管谁离开公司,都不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作,为产品提供了安全性。因为每个人都必须开放自己,吸收他人的经验,形成一个和谐的奋斗集体,使集体智慧在产品设计、中试、生产过程中得到最佳的发挥,产品会越做越精良。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格力已经从黄埔军校升级为西点军校。她在2014年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去我们同行中有一些企业经常到格力来挖人,有人说完了,我跟他们讲,这标志着我们企业有竞争力,是件好事情。虽然挖走了一两个技术人员,但是企业不能依赖这一两个技术人员来保证企业的发展,企业应该有更多的新技术,你不可能躺在过去的技术上生存下去。每年我们都有许多人被挖走,但是我们一直有新技术出来,一直坚持行业的领头羊地位。我最值得欣慰的是去年凯蒂约克(音译)在我们这儿挖了30多个人,我们的人感到很紧张。我说,我们现在是从黄埔军校升级为西点军校了,别人来你的企业挖人,表明你的企业是受人尊重的。在格力,一线工人、技术人员,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感觉,不断地提高效率、研究技术。格力电器没有从外面引进所谓的专家,也没有高薪引进人才,更没有聘外国人。我们5000多个开发人员全部是大学毕业生,是格力这个平台在培养他们成长成才。

      请合适的人上车,不合适的人下车

      吉姆·科林斯在《从优秀走向卓越》中,通过对实现跨越公司与对照公司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其中的“三个简单的道理”,即:第一,如果你是从“选人”而不是从“做事”开始的话,就更加容易适应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第二,如果你有合适的人在车上的话,那么如何激励和管理他们就不再是问题。合适的人是不需要严加管理或勉励的,他们会因为内在的驱动而自我调整,以期取得更大的成功,并成为创造卓越业绩的一部分。第三,如果上车的是不合适的人,不论你是否找对正确的方向都无关紧要,因为你还是不能拥有最卓越的公司。光有远见卓识,而没有了不起的人,那也无济于事。因此,他提出:重要的是在你确定将汽车开往何处之前,首先,必须有合适的人在车上(不合适的人被请下车);其次,在人员确定上要严格把关。

      有世界第一CEO之称的杰克·韦尔奇,谈及自己在GE坚持实施“数一数二”战略并执掌GE20年的成功经验时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赌注压在我们选的人身上。因此,我的全部工作就是选择适当的人。”

      对企业来说,何为“合适的人”或者“适当的人”?不同的企业可能有不同的标准或有所侧重。

      比如华为认为,专才是比通才更合适的人。对于人才,任正非更看重的是专才,而不是通才。他认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多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是在自己的领域里面不断追求才成功的,他们不是杂家,而是专家。因此他希望华为员工“干一行,专一行”,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任正非说:“专家专家,懂一点叫专家,懂得很多叫什么专家呢?为什么会出现专家的名词呢?就是因为人的生命有限,只可能懂得一点,就在这一点上,窄频带、高振幅,这就是研发体系。”任正非认为要以有利于核心竞争力,包括个人成长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在他看来,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做出成绩,就是提高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任正非的这一观点与我国宋代名相王安石的人才观一脉相承。王安石认为,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每个人的才能志向各不相同,所谓全才是没有的。每个人都只能表现出在一定范围内的专长,正如美玉只适宜做玉器,而不适宜做其他工具一样。因此既不应因人才的某些缺陷而否认其长处,也不应对其缺陷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最主要的是敢于放手使用人才,使他们发挥专长,“修一官”、“守一事”,起到自己的作用。为此,王安石主张根据每个人才能的高下和特长而任以相应的职务,使其能够扬长避短,做出成就来。王安石反对不顾专长随意安排调动官员职务,比如,擅长文学的被派去理财,财税事务还未熟悉则被调去司法,案件刚刚接触,又被调到别的部门。这是任何人也难以胜任的,实在是一种毁坏人才的作法。这样做“虽有能者在职,亦无异于庸人”。“夫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中国古代强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当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要求越来越强,因此,21世纪需要的是专才,而不是通才。从企业的角度看,只有每个员工都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都成为专家,企业才有可能具备核心竞争力。

      又如联想认为,合适的人是德才兼备的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德与才曾有精辟的论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致颠覆多矣,岂特智伯哉(注:晋国大夫智宣子,选择有才无德的智伯为接班人,终遭杀身灭族之祸)。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恶而制人。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对此,联想坚持德才并重、以德为先。柳传志认为,德很重要,但选人的时候没法从德开始,当然首先是从业务的感觉做起,下面某一个领域,比如说销售薄弱换了一个人,销售能力比较强,连续做得比较高,连续几个季度要关注他。其实在这个时候就要360度考察了,我们的话要注意后脑勺了。前面一看很漂亮,后脑勺怎么样大家未必知道,这时候就要看所谓德的方面研究。德的研究不是跟你如何接触,要想办法观察他对待其他人、其他事,与老板无关的事是怎么对待的,是不是真有做事的基本道德标准、心胸,你所要的基本要求,这些事比较清楚以后,一过也有几年了,这时候就到“领军一面”的时候了。

      据报道,在联想集团高级干部管理培训班上,柳传志根据国外企业的管理经验,把实际遇到的人分成四种,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第一是认同公司价值观,能创造利润,怎么办?第二是认同公司价值观,不创造利润,怎么办?第三是不认同公司价值观,能创造利润,怎么办?第四是不认同公司价值观,不创造利润,怎么办?第一种人和第四种人大家都觉得好处理,第一种人重用,第四种不用。在第二种和第三种人的处理上,参加讨论的人产生了分歧。有人提出不用第二种人,理由是企业是追求利润的,没有必要录用不创造利润的人。有人提出可以视情况予以录用,企业用人不应太投机,也应该有投入,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更可靠。由于讨论者都是总经理以上的干部,所以大家对于第三种人的使用价值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有的人认为他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是会录用的,原因是人家创造利润。但另外有人认为坚决不用,原因是不能因小失大,队伍的纯洁性比一个人创造的利润更重要。对此柳传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第二种和第三种人才的培养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他说:“几十个能够独当一面的总经理,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必须自己培养。”

      再如格力电器认为,信任并放手让下属干事的人是合适的人。《孙子兵法》云:“将能而不御者胜。”刘邦在论及取得天下的用人之道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连百万之众,战必克,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抚百姓,筹军饷,不绝粮道者,吾不如萧何;吾能用之,所以能得天下。”其证之于企业经营管理亦然。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谈及曾经的上司前董事长朱江洪时说:“合作多年以来,他一直能够放手让我干,给我空间和舞台,绝不约束我。没有朱江洪就没有今天的董明珠。”据介绍,朱江洪和董明珠搭档时,前者低调,后者激扬;前者宽厚,后者霸气;两人互为补充,配合默契。事实上,性格强势的董明珠经常“以下犯上”,这在国企这种大环境中颇为不容,有人讥笑她为“不讲政治”。而敢于“犯上”的董明珠在朱江洪那里很幸运,因为朱给予她最宽厚的包容和施展空间。

      有些猎头公司认为,现在市场上好公司争抢的人才,除了诚实可信、勤劳努力,他们往往还具有五种特征和九种能力。五种特征:一是守时。不仅对工作守时,每个项目的关键时间点他们通常也很守时,绝不会因为拖延症影响整个团队进度。二是主动。他们常常主动提出新想法,并且采取行动、负责到底。三是有序。四是高效。做事速度快、质量高。五是合作精神。无论是对待同事、老板、还是合作伙伴,他们都保持友好、积极的态度。九种能力:一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专业技能,三是沟通能力,四是计算机编程技能,五是培训技能,六是理财能力,七是信息管理能力,八是外语交际能力,九是商业管理能力。

      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人说,企业里有四种“鸟人”不能用。其一是“疯鸟”,就是说话不着边际,前后矛盾,神经兮兮,见谁咬谁的人。其二是“骗鸟”,就是专门挖空心思骗取上司信任,然后谋划一定利益就走人,丢下烂摊子让老板自己收拾的人。其三是“小鸟”,就是损人利己的人。其四是“坏鸟”,就是损人不利己的人。这四种“鸟人”是不适合企业的人,应该坚决请他们下车。

标签:;  ;  ;  ;  ;  

企业的事业是人才创造的事业_任正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