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临床用药及效果分析论文_吴艳平

吴艳平

黑龙江省柳河农场医院 152443

摘要:目的 探究慢性胃炎的临床用药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针对性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16例(占53.3%),有效12例(占40%),无效2例(占6.7%),治疗总有效率为93.3%(28/30),1例出现不良反应,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1/30);对照组中,显效11例(占36.7%),有效10例(占33.3%),无效9例(占30%),治疗总有效率为70%(21/30),5例出现不良反应,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5/3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慢性胃炎患者个体差异,合理选药,实施针对性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胃炎;治疗原则;药物选择;作用机制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依照患者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并结合可能的病因,可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及特殊类型胃炎[1]。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慢性胃炎的临床用药及效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2例(占53.3%),女性患者28例(占46.7%),年龄36~67岁,平均年龄(50.5±1.6)岁。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针对性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具体如下。

2.1针对性药物治疗

2.1.1治疗原则

(1)改变不良用药习惯,停止使用刺激性药物。

(2)对于Hp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可进行抗Hp治疗。

(3)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胃动力等治疗。

2.2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

2.2.1 H2受体拮抗药

抑制组胺刺激壁细胞的泌酸作用,减少胃酸分泌,继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适用于腹痛、高酸分泌、非甾体抗炎药(NSAID)所致者[2]。主要药物包括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及尼扎替丁。

2.2.2促胃肠动力药

(1)甲氧氯普胺:促进胃及上部肠段运动;提高静息状态胃肠道括约肌张力,增加下食管括约肌的张力及收缩幅度,使食管下端压力增加,阻滞胃-食管反流,加强胃和食管蠕动,增强对食管内容物的廓清能力,促进胃排空;促进幽门、十二指肠及上部空肠的松弛,形成胃窦、胃体与上部小肠间的功能协调,这些作用也可增强本品的镇吐效应[3]。

(2)莫沙必利和伊托必利:通过刺激内源性乙酰胆碱释放并抑制其水解而增强胃和十二指肠运动,促进胃排空,并具有中度止吐作用。

(3)多潘立酮: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可增加食管下部括约肌张力,防止胃-食管反流,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与十二指肠运动,抑制恶心、呕吐,并能有效地防止胆汁反流,不影响胃液分泌。

2.2.3质子泵抑制药:通过非竞争性不可逆的对抗作用,抑制胃壁细胞内的质子泵,产生较H2受体阻滞药更强更持久的抑酸效应[4]。适用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所致者,腹痛、高酸分泌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

2.2.4黏膜保护药

对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所致者,腹痛、高酸分泌者,除了应用抑酸治疗外还可应用保护胃黏膜治疗。常用硫糖铝、胶体果胶铋、替普瑞酮等。替普瑞酮为一种萜烯类化合物,具有组织修复作用。

2.2.5抗Hp药物

对Hp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应实施根除Hp治疗。以质子泵抑制药或胶体铋为基础加上两种抗菌药物的三联治疗方案最为常用。主要药物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四环素、左氧氟沙星等。

2.2.6抗酸药

为弱碱性制剂,可中和胃酸,从而降低胃内容物酸度、提高胃及十二指肠内的pH,并降低胃蛋白酶活性,迅速缓解胃灼热、疼痛,适用于慢性胃炎伴腹痛、高酸分泌者[5]。常用药物有甘羟铝、铝镁加、氢氧化铝凝胶等。

2.2观察指标

(1)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2)不良反应发生率。

2.3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22.0中,计量和计数指标分别为平均数±标准差(x±s)、例数/百分率(n/%)的形式表示,检验方法分别为t和卡方,P<0.05,则表示两组间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数据分析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例数(%)]

4讨论

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症状或症状很轻,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无规律性腹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伴有贫血。X线检查一般只有助于排除其他胃部疾病,故确诊要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在我国有50%~80%患者在胃黏膜中可找到幽门螺杆菌[6]。本研究中两组慢性胃炎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中,显效16例(占53.3%),有效12例(占40%),无效2例(占6.7%),治疗总有效率为93.3%(28/30),1例出现不良反应,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1/30);对照组中,显效11例(占36.7%),有效10例(占33.3%),无效9例(占30%),治疗总有效率为70%(21/30),5例出现不良反应,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5/3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根据慢性胃炎患者个体差异,合理选药,实施针对性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芳,王玮,张红果,羿凤云.胃炎治疗药物用药处方的合理使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4,(6).

[2]周羽飞.三种方法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2):758-759.

[3]林世勇.基层医院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临床用药选择及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35).

[4]李娟.胃炎临床用药分析[J].医药前沿,2015,5(31).

[5]郭芹香,陈淡芬,陈伟鹏,吴朝鑫.门诊慢性胃炎用药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6,(21).

[6]王志梅.慢性胃炎药物治疗分析[J].家庭医药,2016,(9):75-76.

论文作者:吴艳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3

标签:;  ;  ;  ;  ;  ;  ;  ;  

慢性胃炎的临床用药及效果分析论文_吴艳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