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疗效论文_高亚宏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外一科)

摘要:目的 分析讨论对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使用血管内介入和单纯药物治疗的具体效果和实际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56例,根据入院先后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28例,1组为对照组,使用单纯药物治疗;2组为观察组,使用血管内介入。比较两组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和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动脉狭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依次为92.86%和67.8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使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延缓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时间,在临床上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单纯药物治疗

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对于该疾病有多种控制方式,其中药物治疗较为常见,但患者在服药后仍具有很高的卒中发生风险[1]。在深入研究中发现[2],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与患者血管有直接联系,进而可以对患者进行血管治疗。血管介入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预后,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我院对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使用血管内介入和单纯药物治疗,比较两种方法实际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其于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根据入院先后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28例,1组为对照组,2组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17/11,年龄61-74岁,平均年龄(66.8±3.5)岁;观察组男女比例18/10,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6.9±3.3)岁,两组患者在组间对比上无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患者单纯药物治疗。给予患者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药物,并且防止血小板聚集。

1.2.2观察组 给予血管介入治疗。在术前3天,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100mg/片,批号:国药准字J20080078),1天1次,每次1片;同时给予患者氯吡格雷片(赛菲诺制药有限公司,75mg/片,批号:国药准字H20056410),1天1次,每次1片。实施血管介入治疗时,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进行持续肝素化,保持凝血酶活性。穿刺股动脉至8F动脉鞘,将8F导引管头端置于颈动脉远端处,根据支架类型进行动态调整。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和总有效率。总有效率[3]:显效:患者1年内未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神经功能正常。有效:患者半年内未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神经功能基本正常。无效:患者在3月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且神经功能较差。

1.4统计学方法

将SPSS18.0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并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并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动脉狭窄程度

治疗前,两组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动脉狭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1:

3 讨论

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致病原因较多,多数与患者年龄有关。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当患者脑血管管腔狭窄程度<50%时,一般会通过服用药物进行治疗。阿司匹林(A)、丙丁酚(P)以及他汀类(S)药物是使用最频繁的三种药物,临床上也将该治疗方案成为APS疗法[4]。如果患者脑血管管腔狭窄程度>50%时,建议使用血管内介入,不仅对患者创伤小,而且可以同时处理多处狭窄病变,因而特别适合不能耐受或拒绝手术、手术后血管狭窄又复发、多支血管狭窄及狭窄部位手术无法抵达的患者[5]。

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是引发中老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通过合理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大大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显示[6],单纯药物治疗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一种常用方法,主要是给予患者抗血压、血脂、血糖之类的药物,对患者生理指标进行调控,并且通过服用阿司匹林来抗血小板凝聚,防止出现脑部血栓,造成局部缺血,形成缺血性脑卒中,但是药物治疗本身病程较长,而且治疗效果一般,对于病情的控制缺陷明显;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法,能有效防治脑血管疾病,该方法创伤较小,而且操作方法简单,介入部位较为精准,能快速疏通患者脑部血栓,增加脑部血液供应和循环,降低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本文研究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动脉狭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多处血管狭窄得到治疗,脑组织血流量明显增加,可有助于血液循环。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依次为92.86%和67.8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内介入治疗本身操作简单,而且可以缓解脑组织局部血小板聚集,使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保持正常。与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对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使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延缓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时间,在临床上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庄丽.经颅多普勒超声对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颅内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的评价[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9):982-983.

[2]蔡乾昆,陈茂刚,李永坤等.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长期疗效比较[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1):42-46.

[3]韩新生,钱伟军,徐建可等.64层螺旋CT检测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4):398-400.

[4]朱惠萍,李常红,杜志华等.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与临床表现的关系[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3,39(11):658-661.

[5]张卫清,石进,张英谦等.中青年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6,29(1):23-26.

[6]刘一强,杜丽娟,王天玉等.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70-71.

论文作者:高亚宏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9

标签:;  ;  ;  ;  ;  ;  ;  ;  

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疗效论文_高亚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