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资金安全控制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金论文,我国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伴随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巨额海外应收账款收回出现问题、科龙等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掏空”的案例、湘酒鬼4.2亿资金神秘失踪事件、号称中国最大民营企业的德隆集团突然资金链断裂事件等,资金安全问题成为上市公司和很多企业关心的热点话题。然而,在我国的财务教科书中找不到任何关于资金安全的文字描述。理论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来探讨这一问题,以解决我国企业现实面临的财务问题。什么是资金的安全性?影响资金安全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防范资金出现不安全的情况?本文拟对此展开讨论。
一、资金的安全性:概念与种类
重视盈利性和流动性分析是目前财务分析研究的重点,而对安全性的财务分析未能受到足够重视。实际上,如果“本”没有得到保全,所谓的“盈利”只能是虚假的盈利。安全是盈利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的财务分析应该向前延伸,将安全性分析包括进去。对资金安全问题研究的滞后与我国长期以来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有关。一方面,由于“财政主导财务”的纵向性体制原因,诸如国有企业亏损由国家“买单”,资产盘亏、毁损等报批就行,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国家可能“赦免”等,企业自主理财意识差,资金安全意识比较淡漠。另一方面,企业财务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运行,企业外部交易活动比较少,产权市场、资本市场很不成熟,企业发生委托理财、并购、对外投资等事项非常少,相应对资金安全关注比较少。然而,随着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不断进行国际化经营,资金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企业的关注,日益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资金安全问题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它可能发生在任何层面、任何资产、任何时候。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股东的资本交给经营者后可能被经营者挥霍、滥用或用于“寻租”而带来不安全。经理表面上控制着所有的财务资源,实际上有可能被相关人员“算计”而“损企利己”,造成资金不安全。例如,采购员接受“回扣”购买价高质次的商品;企业的对外投资可能被受资企业有关人员“私分”而造成资金不安全;银行的信贷资金可能被借款企业挪作他用而不安全;风险投资家的资本在投出以后由于疏于监控而不安全;国有企业的经理层“MBO”利用信息优势自卖自买国有资产导致国有资产不安全;等等。从资产形态看,任何资产的价值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都可能面临减值、被盗、被挪用等不安全隐患。会计上已经对八项资产计提了准备。实际上,现金也会发生价值减损,虽然名义上与货币一样,但由于通货膨胀、利率变动、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购买力是不一样的。在整个资本循环过程中,由于系统风险、员工道德风险、信息劣势等因素随时会对企业的资金安全形成影响。无论是企业界还是财务理论界都应投入更多的时间、人力、物力和精力对资金安全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便提高我国企业防范资金风险的能力,提升我国财务研究的水平。
笔者认为,资金安全性可以从狭义和广义角度加以理解。狭义上,资金安全性指的是资产安全性,即存量资金安全性。广义上,资金安全性还应包括流量资金安全性和增量资金安全性。
所谓资产安全性是指资产能够按照原持有目的正常周转,价值不发生减损之状况。理论上讲,任何资产都可能会处于不安全状态。例如,在通货膨胀状态下,企业的现金资产、应收账款、有价证券等货币性资产会发生持有损失;存货可能发生霉烂、错过季节等原因而减值;应收账款可能因客户破产等情况难以足额收回而发生价值减损;无形资产可能因技术进步等原因而变得一文不值;固定资产可能因企业投资项目变更而闲置减值;等等。
流量资金安全性是指企业的现金流入、流出能够按照预期的流量、流速和程序进行,不发生损耗之状况。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应该进入企业的现金却进入了业务员的腰包;应该由个人承担的费用却由公司“买单”;企业的“公款”被私存;应该“收支两条线”的却发生收入被截留、直接开支不合理项目等。在不少企业,潜在的流量资金安全性隐患相当严重。
增量资金安全性是指企业的增量资金能按预期进入企业,维持企业的再生产的持续进行。这里的增量资金指的是企业事先安排的银行贷款、增发的权益资金等资金筹措事项带来的新增资金。一旦企业发生存量资金安全性问题、流量资金安全性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寄希望于企业外部的增量资金来渡过难关。如果企业外部“见死不救”,企业有可能发生“资金链”断裂,从而陷入财务困境,严重的可能导致破产。
二、影响企业资金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1.财权不独立
财权独立是一个财务主体的必要条件。在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实际上只是一个核算中心、资金收付中心,而不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责任、自主理财的财务主体。没有独立财权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只是一个“钱柜子”,没有与大股东在机构、人员、业务、资产、财务上实行“五分开”,公司治理结构没有形成股东之间的制衡机制,上市公司财权无法独立,这些必然是大股东实现“私有收益”的“提款机”。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失效
近年来,财政部颁发了不少内部控制规范,虽然内部控制原本是企业“份内事”,但足见政府对内部控制问题的重视。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2002年发布了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等内部控制规范指南,2004年又发布了担保、对外投资等规范指南。一套适合企业规模和管理状况、低运行成本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确保企业资金安全,防范贪污、挪用、舞弊、差错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长期“人治”环境下形成的“制度是人定的”观念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非常差。有的企业不是没有内部控制制度,而是制度失效,对管理者“软约束”,特别是有些企业领导“带头”不执行内部控制制度,造成领导随意“批条子”突破预算,或者不按程序收取或使用资金而带来众多资金安全隐患。中航油事件十分清楚地告诉人们,对“一把手”失去内部控制约束,无论企业的历史多么辉煌,曾经多么强大,都可能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当然,在我国的一些私营企业中,“制度”的重要性尚未被认识到,或者只有部分制度,不够完善。只有在发生了“卷款潜逃”、“公款私存”、“贪污挪用”、“收受回扣”、“携密跳槽”等大量事例时,中国的私营企业才会逐步走向“制度性”控制之路。如果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图书宣传、公开报告、课堂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熏陶灌输,就能大大缩短中国私营企业走向正确、规范之路的时间。
3.价值链上游或下游的挤压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在良好的上下游关系之上。如果企业的上下游是垄断供应者和购买商,而企业自身谈判能力和实力都比较薄弱,又无任何金融工具可资利用以锁定价格风险,那么其正常发展可能受到制约,现金流入量越来越小,现金流出量越来越大,资金流量安全潜在风险会逐步累积。笔者曾经参观四川省一家大型化工企业,其价值链上游——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而价值链下游——化肥的购买者是农民,又受到政府的保护,其价格又只能下调,加上没有相应的期货工具可以利用,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资金安全问题一触即发。近年来,原油价格、矿产价格、水电价格等不断攀升,很多企业不堪重负,资金瓶颈严重制约相关行业的发展。
4.竞争对手的打压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一种常态。对消费者来说,竞争有利于降低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提升质量。而竞争,对于企业而言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企业转制的阶段,各种不正当竞争手段的使用,“潜规则”流行,“红顶商人”泛滥等等,会产生“劣企驱逐良企”之可能,从而使那些管理有方、经营得力的企业也会面临资金安全问题。对那些盈利空间本身不大的企业而言,有序、无序的竞争使它们始终在“走钢丝”,投资收回的难度会加大,资金安全威胁常伴左右。
5.客户破产或不守信用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根本。在一个诚实守信的国度,社会交易成本会大大节约,资信好的企业还可以获得低成本的运作资金。反之,社会上普遍失信,交易成本过高,坑蒙拐骗盛行,任何企业的资金,任何银行的资金,任何投资者的资金随时处于不安全状态,加上破产的潜在危险,使得交易双方都顾忌自身资金的安全。在我国现阶段,信用环境较差,信用中介缺乏,信用工具短缺,信用评级不规范,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十分重视信用风险的防范,切忌大量应收账款过度集中于一个客户,也忌讳账龄过长、大股东与关联方无理占用资金、债权资金比例过大等情形发生。例如,四川某上市公司的巨额应收账款难以收回。根据其2002年年报,该上市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42亿,其中某客户公司就欠38亿,占全部应收账款的90%多。对一个客户提供的信用资金巨大,而且比重奇高,使人们怀疑这家上市公司是否有相应的信用资金管理制度,是否执行了该制度,这些教训值得我国上市公司汲取。企业在赊销产品、预付货款等商业信用提供方面应具有相应的流程控制、人员牵制、额度控制、信用调查、欠款催收等管理制度,以确保企业信用资金的安全性。从2001年到2003年底,邓百氏国际信息咨询公司给某家客户公司的信用评级多为3A4。邓百氏公司创建于1841年,是世界上著名的信用评级公司。3A指的是该公司的净资产在100万美元与1000万美元之间,右边的“4”表示风险级别,最低为1,最高为4。该公司在2002年底、2003年年末和2004年年末对某一客户的应收账款分别是38.3亿元、44.47亿元和4.7亿美元[1],是其净资产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之多。可见,该公司对其客户的信用额度根本没有控制,而是完全呈放任之态。
6.资本获取成本承担过高,产出长期不能补偿
号称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德隆集团的垮塌令人唏嘘不已。其中的原因见仁见智。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该公司长期在资本市场以高达13%(资金链紧张时甚至开出过18%到20%)的利率拆借资金。笔者不否认该公司在个别项目的投资上会获得13%甚至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但随着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奢望全部资产都能带来13%以上的投资回报率无异于痴人说梦。这种资本获取成本承担过高,产出长期不能补偿,其结果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一旦支付危机来临,又没有增量资金增援,公司必然面临倒闭的命运。资料显示:德隆国际控股公司2003年6月30日的资产负债表上的总资产额为204.96亿,所有者权益为18.79亿,资产负债率竟然达到90.83%[2]。这么高的资产负债率就像一个普通人在高空“走钢丝”,随时都可能失足死亡。从Higgins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理论[3] 来看,一个企业应该主要依赖滚存利润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能依靠资本结构的巨大波动,特别是过度依赖举债来寻求快速发展。德隆的“快速”发展中隐含着根基不牢,其突然垮塌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对企业来说,发展过程中必须既要控制产品成本,又要控制资本成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在中国,很多企业家都有“企业发展了资金短缺会自动解决”的错误想法。实际上,任何发展都必须考虑资金的支撑,特别是自有资金的支撑。
7.或有事项困扰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虽然,股东利益是企业首先应该考虑的,但仍然应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例如:社区、环境等。如果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不注意利益兼顾或财务行为不够谨慎,很有可能因或有事项的困扰带来资金的不安全。例如,某化工上市公司为了上项目、快速发展,将原国家经贸委批准的2.68亿投资扩大到4亿元,并拆成7个项目后报该省经贸委批准。由于项目实施中缺乏配套的环境评价等原因直接诱发2004年特大污染事故,公司被该省环保局处以100万元罚款,下属第二化肥厂停止生产,公司因此每天将损失64.74万元毛利,一向业绩优良的这家上市公司第一季度出现亏损,声誉方面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4]。企业对社区、环境、员工与顾客的生命等未尽到应尽义务,有可能“引火烧身”,带来潜在的诉讼、仲裁、纠纷等或有事项,对资金安全造成威胁。
8.决策者自身素质低下或以权“寻租”
企业的管理层受命为股东的利益而经营,股东应构造良好的约束机制,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与调控,同时应塑造好激励机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通常通过职业化的市场经理人、有效的资本市场等来制约管理层背叛股东利益单纯追逐个人利益。在我国,目前仍然有不少国有企业的老总不是职业经理人,而是“国家干部”。他们可能不熟悉业务、不懂企业经营与管理,加上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和适当的激励机制,胡乱决策、以权“寻租”、独断专行等现象十分常见。例如,有的人收受贿赂,自作主张为风险很高的企业提供担保,结果背负连带责任,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资金安全灾难;有的企业老总花股东的钱不心疼,大把大把做社会公益之事为自己“长脸”;等等。
9.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在政治、经济、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它的基本意思是人们对同一事项、同一事件、同一客体所掌握的信息在质和量上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信息在不同经济主体、不同人之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信息均衡、信息对称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理想状态下进行交易,价格是公允的。在企业管理中,董事长与总经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总部与分部等各利益代表人或主体对企业的总体情况或个别情况所掌握的信息是存在差异的。换言之,可能有的员工或部门掌握了其他员工或 部门所不知道的信息,即“私人信息”[5]。这些“私人信息”的拥有者有可能将其用于“寻租”,从而引发“道德风险”,造成企业的资金安全出现隐忧。
一般而言,企业的经营者对企业内部情况非常熟悉,信息掌握上具有先天优势,而在外部与其他企业进行财务交易时信息不对称情况就比较严重,所造成的损失可能比较大,因此,外部财务交易中的严重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企业防范风险的重点。
三、防范企业资金安全威胁的主要对策
造成企业资金安全威胁的因素众多,企业应从点点滴滴做起,从细节着手,在程序化、规范化上优化财务业务流程。
第一,要充分重视风险,必要的决策成本要花够。在我国,很多企业家在决策时十分随意,合同细节不深挖,期望在执行过程中“好说好商量”,结果合同“漏洞”成为致命伤。中国企业要提高理财水平,必须在决策过程中充分重视对风险的事前驾驭。
第二,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管理结构,使企业有独立的财权,防止外部势力集团“掏空”企业资金,也保证资金在企业内部运转过程中按照预定的程序不断循环周转,防止贪污、挪用、舞弊等行为出现。
第三,控制或影响价值链上下游企业,提高自身盈利能力,改善盈利质量。在外部交易过程中,重视对环境、社区的责任,注重分析客户、合作合资者、供应商的资信防范信用风险。要理性理财,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将可持续发展与财力的支撑合理搭配,提高管理者素质,将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起来并有效运行。
第四,要重视解决企业外部交易中信息不对称风险。对付信息不对称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安全风险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信息劣势一方可创造条件让对方也处于信息不对称,例如:在采购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货源单一的潜在危害,尽可能采取招投标等市场化手段,有条件的甚至可推行“全球采购”系统,通过邀请多个国家的有关制造商为供应商人为增加若干“假想”竞争对手,迫使供应商降低价格,改善服务,提高质量;组织扁平化,优化信息传递制度便于每个职工有机会把企业的异常情况及时反馈到管理高层;企业内部建立内部审计和举报制度,必要时总经理可以设置专门的稽核人员秘密搜集信息以消除内部信息不对称;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培养员工的忠诚度;通过委派财务总监、外派董事等方式解决与受资企业、分支结构的信息不对称;采取定期轮岗、突然抽查等方式消除员工“损公肥私”的念头;通过实地调查、聘请中介机构提供独立顾问报告、设计问卷结合对方提供的资料分析交易对象的潜在风险。
研究资金的安全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1)丰富现有的财务分析理论,将安全性与盈利性、流动性、成长性等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并设置相应的财务指标体系。(2)完善风险理论,将信息不对称等纳入风险形成因素之中,并将相关对策纳入风险对策理论中。(3)完善财务基本理论。现有的财务基础理论中,暗含将信息不对称等作为一项财务基础假设。要将信息不对称作为一项明确的财务假设提出并加以深入研究,为财务经济学提供丰富的研究内容,提供这一假设研究外部交易中风险防范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