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台阶式”发展经济的思想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经济论文,台阶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更好地实现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经济的思想。他明确提出:“从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能够办得到的。”“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1〕
“台阶式”发展经济的思想,是邓小平同志从客观经济规律出发,对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进行的科学总结,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
邓小平同志关于“台阶式”发展经济的思想,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本文试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初探:
一、“台阶式”发展经济是同中国国情和经济规律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基本国情一是人口多,耕地少。二是底子薄。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现在仍然是世界上贫穷国家之一。整个社会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在这样的国情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积蓄一定的物质基础,“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2〕从我国经济发展规律来看, 建国40多年来经济运行的轨迹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飞跃——调整——再飞跃——再调整相互交替的周期波动过程。事实告诉我们隔几年上一个台阶,飞跃与调整,波峰与波谷相互交替运行的波浪式发展正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邓小平的“台阶式”发展经济的思想揭示了飞跃与调整的互为因果关系,不仅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而且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台阶式”发展经济是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的
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比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战略。”〔3 〕邓小平认为“台阶式”发展经济不只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是否充满信心,对共产党是否真诚拥戴,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巩固都同“台阶式”发展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只有经济发展了,上台阶了,人们才从内心真正信服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制度确实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
三、“台阶式”发展经济是同抓住机遇联系在一起的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在经济周期发展运动的长过程中,总会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的阶段,这个阶段用时间概念表述就是机遇。抓住机遇调整,就可使经济腾飞上一个新台阶。反之,抓不住机遇上台阶,经济的发展就必然缓慢,甚至还会倒退。这是被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历史事实所充分证明了的。因此,在经济周期波动中,当机遇到来时,能否抓住机遇求发展,使国民经济上台阶是至关重要的。邓小平认为丧失机遇,就谈不上发展,抓了机遇而不充分开发也同样不可能出现“台阶式”的经济飞跃,这两者也是一种因果关系。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4 〕“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善于把握。”〔5〕过去,我们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不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抓不住60至70年代国际经济出现的以电子为先导的新技术产业调整发展的高潮时机,大搞“文革”动乱。结果贻误了经济发展上台阶。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正是抓住这一时机加速发展经济,带来了本国经济的腾飞,与我国拉开了差距。我国改革开放16年来的事实也同样有力地证明了邓小平关于“台阶式”发展经济是同抓住机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想。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国内外正反二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语重心长告诫全党:“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者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6 〕“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要研究一下,我总觉得有这么一个问题,机会难得呀!”〔7 〕“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8 〕这些论述明确地把“台阶式”发展经济与抓住机遇联系在一起,提出了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必须贯彻抓住机遇“台阶式”发展经济的思想。
四、“台阶式”发展经济是同坚持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的
邓小平指出:“特别要注意,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9〕“改革的意义, 是为了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10〕邓小平同志“台阶式”发展经济的思想,不仅明确回答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仍然是波浪式前进,以及要抓住机遇上台阶的问题。而且还明确回答了怎样上台阶的问题。没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就不会产生由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不会产生国民经济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调节来运行的变革;不会产生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活力的变化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及各种非国有经济成分迅速发展;不会产生我国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农村面貌的大改观;不会产生我国进出口贸易连续16年雄踞全球外贸增长水平的榜首地位。总之,16年来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使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连续上了几个台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么样的困难和问题,仍然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才能解决。邓小平“台阶式”发展经济同坚持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十分准确地把握住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最重要的途径。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为“台阶式”发展经济创造必要的体制条件和运行机制条件,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在总体数量和质量上跃上一个新台阶,才能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五、“台阶式”发展经济是同正确认识和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台阶式”发展经济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这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经济思想。早在1983年初,邓小平指出:“长期计划留的余地应该大一些,年度计划可以打得积极一点,当然也要留有余地,重视提高经济效益,不要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 ”〔11 〕1985年9月,邓小平又指出:“速度过高,带来的问题不少, 对改革和社会风气也有不利影响,还是稳妥一点好。一定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要把摊子铺大了。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12〕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强调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13〕这些论述表明:“台阶式”发展经济与正确认识和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的思想包含三个主要观点:1、 “台阶式”发展经济是有条件的,决不是只要产值、产量的上台阶而不顾效益,而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台阶式”的发展速度完全统一在一起的,两者不是对立的。一方面提高经济效益并不必然要求降低速度,不上台阶。另一方面“台阶式”发展经济也不会必然降低经济效益。没有效益的速度是虚假的速度,速度过低也就谈不上经济效益。因此,好的经济效益是“台阶式”发展经济的重要因素,经济上台阶本身也包含着好的经济效益。然而在实践中,特别是在体制不合理的情况下,确实存在着片面追求产值、产量高速增长而忽视经济效益的问题,这同邓小平“台阶式”发展经济的思想相左,必须通过端正指导思想和深化体制改革加以解决。2 、“台阶式”发展经济是同稳定统一的。稳是需要的,但不能只讲一个稳字。“强调稳是对的,但强调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14〕“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15〕因为稳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稳是为发展服务的,没有发展,稳就没有意义。不能把稳同“台阶式”发展经济对立起来。也不能把“台阶式”发展同过去我们有过的大上大下,忽冷忽热,比例严重失调的经济波动等同起来,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搞好平衡,能快的就不该慢,尽可能搞快点。条件暂不具备的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快起来,不能一讲上台阶就不顾条件一哄而上,重新走上过去片面追求产值,争相攀比,盲目上新项目的老路去。3、 “台阶式”发展经济,必须是没有水份的。要老老实实计算。要最终体现到人民生活水平上。
六、“台阶式”发展经济是同经济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联系在一起的
邓小平提出“台阶式”发展经济的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服务的。“三步走”实质上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大台阶,要登上三大台阶,必须通过若干个小台阶才能一步步地实现。
“台阶式”发展经济并不意味着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都以同一速度齐头并进,而必须集中力量,保证重点。没有战略重点的突破,就不能实现战略目标。邓小平提出:“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16〕这是通过深刻总结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二方面历史经验教训而提出来的。过去,我们发展比例严重失调,根本原因在于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滞后,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今后要实现“台阶式”发展经济,必须下决心解决好这三个重点。这三个重点的发展又必须同其余“一般”的非重点部门的发展结合起来,不能靠牺牲非重点部门的发展来实现。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5—377页
〔2〕同上第36页 〔3〕同上第354—356页
〔4〕同上第365页〔5〕同上第354页
〔6〕同上第375页〔7〕同上第369页
〔8〕同上第375页〔9〕同上第368页
〔10〕同上第131页
〔11〕同上第22页
〔12〕同上第143页
〔13〕同上第375页
〔14〕同上第368页
〔15〕同上第377页
〔16〕同上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