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电压电泳芯片的研究

低电压电泳芯片的研究

陆嘉莉[1]2007年在《低电压驱动模式的电泳芯片性能分析和芯片电泳过程研究》文中认为微型全分析系统(μ-TAS)是基于微机电加工技术(MEMS),并结合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技术,将分析过程集成在微芯片上,以实现分析系统从样品处理到检测的整体微型化、集成化和便携化。而芯片电泳是基于在芯片上的微管道中完成电泳分离过程的微型分离分析技术。低电压电泳芯片通过在芯片管道侧壁布置阵列电极以降低电泳分离所需要的电压,这种芯片电泳方式能在低压下提供分离所需要的场强,避免了使用高压电源不安全和体积庞大的缺点,更有利于芯片电泳系统向朝集成化和便携化方向发展。本文主要进行了低电压驱动模式下的芯片设计和芯片电泳研究,建立起低电压芯片电泳系统,考察了此系统的电学性能和分离分析效能,并用于生化样品的分析,取得了一定的结果。本文设计制作了硅-PDMS复合电泳芯片,考察复合芯片的电绝缘性能、伏安曲线、电渗流等电学特性。以此为基础,针对氨基酸样品优化相应的电泳操作参数,实验表明:在5mmol·L-1,pH=9.0硼砂缓冲介质中,200V·cm-1进样场强下简单进样8s,分离场强为100 V·cm-1,样品分离度可达3.14。以此验证所制作复合芯片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将控制系统、硅-PDMS电泳芯片和检测系统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能够进行分离分析的低电压芯片电泳系统。在系统上进行氨基酸样品的分离分析,考察了进样时间、电压施加模式、电压大小和电压切换时间对分离的影响。通过参数优化,最终选择了双边电压施加模式,进样时间10秒,分离电压60V的最优条件,样品能得到完全的分离。通过总结和计算,得到了一些电压切换时间设置的方法。根据蛋白质的毛细管电泳分离所得到的结果,溶菌酶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淌度相差较大,理论上分离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在低电压芯片电泳上的分离效果并不理想,分离条件如缓冲溶液的种类和浓度、蛋白质吸附、低电压相关参数的设置都会影响分离效果。下一步的工作中,要优化相关的参数以得到更好的结果。

廖红华[2]2010年在《低电压毛细管电泳芯片集成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毛细管电泳芯片是一种微量分离分析装置,它具有高效、高速、高通量、低消耗等优点,已成为蛋白质组学、临床医学、药物筛选等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通常意义上的毛细管电泳芯片系统的进样和分离过程往往需要高电压才能完成,且毛细管电泳芯片检测器的体积往往远大于芯片本身体积,使整个分析系统微型化面临诸多困难。为此,本文以低压、微型化、集成化为目标,开展低电压毛细管电泳芯片集成系统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分析毛细管电泳芯片非接触电导检测器结构、检测原理基础上,采用VHDL-AMS语言,建立平面四电极非接触电导检测器的VHDL-AMS模型,研究了待测溶液介电常数、绝缘层厚度、检测电极宽度、微沟道深度以及交流电压幅度等参数对非接触电导检测器输出信号频率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适合芯片电泳信号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正交矢量锁定放大器以及互相关-Duffing混沌振子检测相结合的检测方法在电泳芯片非接触电导检测中的应用。并结合电泳芯片非接触电导检测特点,研究了小波消噪对电泳芯片非接触电导检测信号的降噪处理,并基于短时能量差函数对芯片电泳色谱的提取进行了探讨。研究了ITO微阵列电极、微沟道模具以及PDMS微沟道的制备工艺,并以ITO导电玻璃为基底制备了用于实验的低电压毛细管电泳芯片原型样品。基于SOPC嵌入式技术搭建了低电压毛细管电泳芯片集成系统。结合低电压毛细管电泳芯片微阵列电极特点以及阵列电极控制电路,提出了低压移动控制算法。并基于VHDL语言编制了低电压毛细管电泳芯片微阵列电极移动控制IP核,通过对8片MAX306多路选择开关构成的阵列电极控制电路的控制,使芯片微沟道内能产生驱动待测各组分定向迁移的电场;同时,为满足微阵列电极的驱动以及检测器激励的需要,采用模拟与数字两种方法设计了低电压毛细管电泳芯片微阵列电极控制、非接触电导检测所需的四相位信号源,一是基于MAX038信号发生器设计;一是基于DDS技术设计;结合非接触电导检测信号特点,设计了双差分阻抗/电压变换电路实现阻抗到电压转换以及信号放大,同时,采用模拟式锁定放大器实现检测器输出交流信号到直流信号的转换;采用SOPC Builder定制了以NIOSⅡ软核处理器为核心的SOPC系统,用于协调控制各功能模块,并基于C++Builder设计了低电压毛细管电泳芯片上位机电泳检测程序。在此基础上,进行低电压毛细管电泳芯片集成系统的初步实验,并提出了后续工作需解决的相关问题。

徐溢[3]2006年在《集成生化低电压芯片电泳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型全分析芯片系统是微型分析仪器发展的重要方向,以芯片电泳技术为主流的微型全分析系统(μ-TAS),以其高效、快速、微量、易自动化等优点,正以强劲的势头向生命科学等各相关领域渗透。特别是生化应用领域的集成微流控芯片电泳分析系统,已成为芯片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高集成度化、微型化和便携化的芯片分析系统是人们目前研发的重点和热点。本博士学位论文针对目前微流控芯片电泳存在的系统分离电压高、检测系统分离、芯片与外界的接口匹配、芯片系统一体化集成加工技术等问题,提出低电压运动梯度场电泳理论、集成芯片电泳的低电压分离模型与控制方法。通过对电场和流场的模拟计算和分析,确定了低电压电泳芯片的整体结构,并对系统的进样、分离和检测进行了结构和参数优化的设计;提出了在芯片微通道上双检测器的集成思想;提出了实现集成生化低电压芯片电泳分离的控制方法,并研制了实现低电压运动梯度场的控制电路;提出了以SOI-MEMS加工技术实现含阵列微电极的硅基低电压电泳芯片的加工工艺方法,实现了芯片的一体化集成;采用氨基酸样品体系对研制出的集成生化低电压芯片电泳系统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有效验证了本论文研制的集成生化低电压芯片电泳系统的可行性。本文主要工作如下:①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总结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在研究集成芯片电泳的低电压分离理论及其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集成低电压电泳芯片总体方案;②通过集成低电压电泳芯片模型的建立,采用ANAS和ConvertorWare软件分析系统进行了集成低电压电泳芯片管道中电场和流场的模拟分析,确定低电压电泳芯片整体结构和主要参数;③提出了在芯片分离微通道尾端进行非接触式高频电导检测和光学检测的双检测器集成的思想;实现了硅基电泳芯片非接触式高频电导检测方法;④提出了实现集成生化低电压芯片电泳分离的控制方法,成功研制了实现低电压运动梯度场的控制电路;⑤采用SOI-MEMS加工技术,探索了Si-PDMS电泳芯片加工兼容性,实现了芯片的一体化集成加工;⑥采用氨基酸样品体系对集成生化低电压芯片电泳系统进行分离检测实验,验证了集成低电压电泳芯片系统和相应电路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论文的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半导体集成芯片系统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

吕宏峰[4]2013年在《低电压电泳芯片分析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微流控电泳芯片是微全分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高效、快速、样品消耗少等优点,在DNA测序、氨基酸分离、药物筛选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当前生物科学和化学分析领域的重要研究平台。但是,传统微流控电泳芯片需要几百伏甚至数千伏的电压完成样品的进样和分离,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通常高压电源体积较大,不利于系统的微型化和集成化。针对上述问题,有学者提出低电压电泳芯片的设想,但目前它还处于初级研究阶段,需要完成以下关键技术才能使芯片系统得到更好的应用。包括解决阵列电极直接与样品溶液接触产生气泡影响样品迁移问题,芯片结构的优化设计,芯片制作的最佳工艺,芯片简易低成本的亲水改性方法,小型化控制系统与检测系统的研制等。为此,本文针对低电压电泳芯片系统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低电压电泳芯片和传统电泳芯片的工作原理相似,都以电泳技术为基础,区别在于具体的控制方式有所不同。依据传统电泳芯片驱动原理,分析了低电压电泳芯片的驱动原理,设计了十字形和螺旋形通道的两种低电压电泳芯片,并使用ANSOFT有限元软件对芯片进样和分离过程的电势、电场分布进行了仿真,验证了低电压驱动方式的可行性。分析了低电压电泳芯片通道深度、电极宽度、电极间距、绝缘材料及薄膜厚度等参数对通道内电场分布的影响,得出了芯片结构的优化参数。根据设计参数制作出低电压电泳芯片,使用磁控溅射法制作了铂金属阵列电极基片,利用湿法腐蚀工艺制作了玻璃盖片。分别选取硅和SU-8两种材料利用模具复制法制作了PDMS盖片,SU-8以其加工周期短、图形复制准确、微结构边缘陡直等优点,成为制作PDMS模具的最佳选择。为了解决严重制约低电压电泳芯片实际应用的气泡问题,采用在阵列电极表面制作绝缘薄膜的方案,开展了二氧化硅和PDMS两种绝缘薄膜的制备研究。使用电子束蒸发方法制作了二氧化硅绝缘膜,实验结果表明,在基片温度300℃条件下生长的4μm二氧化硅薄膜,可以承受500KV/cm场强,耐压200V,能够满足低电压电泳芯片应用的需要。采用旋涂法制作了PDMS绝缘薄膜,测试结果表明,厚度为4μm的PDMS可以承受560KV/cm的场强,耐压220V。从电绝缘特性可以看出,两种绝缘膜都适用于低电压电泳芯片的制作,但是PDMS绝缘膜与二氧化硅薄膜相比,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等特点,因此芯片最终选用PDMS绝缘膜进行制作。直接固化的PDMS盖片和绝缘薄膜因材料的固有特性,表面能比较低,呈疏水性,不利于生物样品在通道内的移动,需要对PDMS表面进行亲水改性。实验采用臭氧紫外法对PDMS表面进行改性,并与无臭氧紫外方法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对比,使用多种表征方法分析了改性机理。在相同的处理时间内,经臭氧紫外处理的PDMS表面水接触角更小,亲水性明显增强。红外光谱测试表明,臭氧紫外改性后的PDMS表面各种官能团变化较大,其中-CH3疏水基团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大幅减少,Si-OH和-OH两种亲水基团大量增加,并出现了二氧化硅的典型红外光谱峰。使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与能谱测试的结果证明,PDMS表面改性后生成了类玻璃态二氧化硅物质,亲水基团的增多和二氧化硅物质的生成是PDMS表面亲水性显着增强的主要原因。实验结果表明,臭氧紫外处理方法是一种操作简单、低成本的PDMS亲水改性手段。设计并制作了低电压电泳芯片的电极控制系统。系统以STM32芯片为主控制器,结合驱动芯片、阵列光耦、放大滤波电路、D/A及A/D电路,实现对芯片阵列电极电压幅值、进样时间、电极切换的精确控制。研究并设计了以FPGA芯片为核心,包括激光器、CCD传感器、预处理电路的荧光检测系统,通过上位机数据处理程序,系统可以实现低电压电泳芯片样品检测和电泳谱图实时显示的功能。利用低电压电泳芯片、电极控制系统和荧光检测系统,组建了低电压电泳芯片分析系统。使用该系统进行了两种绝缘薄膜消除气泡效果的测试,选用罗丹明6G和罗丹明B溶液为样品,在十字形和螺旋形通道的低电压电泳芯片上分别进行了电泳分离实验。测试结果表明,二氧化硅和PDMS绝缘薄膜在样品电泳过程中完全抑制了通道内气泡的产生,两种低电压电泳芯片都可以在90V电压作用下实现样品的电泳分离。螺旋形通道低电压电泳芯片比十字形通道具有更好的分离效果,低浓度样品分离度大于1,两种样品能够完全分开。本文研制的低电压电泳芯片分析系统,在100V以内就可以实现样品电泳分离的功能,与传统电泳芯片近千伏的驱动电压相比,不仅工作电压下降了一个数量级,而且系统体积明显减小,为电泳芯片系统的进一步微型化与集成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吴英[5]2002年在《低电压电泳芯片的研究》文中认为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以其高效、快速、微量、易自动化等优点在生命科学、医学药物、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随着“芯片上的实验室”思想的提出和微型全分析系统的发展,使得电泳芯片—在芯片上进行电泳分离的技术成为了当今国内外的重要研究热点。本论文的工作属于国际合作项目。以期在了解毛细管电泳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电泳芯片的低电压运动梯度场的分离和控制模型,对电泳芯片的制作和低电压控制电路的研发进行前期探索,为研制一种微型化、集成化的低电压电泳芯片奠定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本文主要工作如下:①本文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分析仪器的发展趋势,并对微型全分析系统以及电泳芯片的发展进行了阐述。②研究了毛细管电泳的相关基础理论,从理论上较深入地研究分析了传统的毛细管高电压分离模式与本文所采用的低电压运动梯度场分离模式。建立了电泳低电压运动梯度场分离的理论模型,提出了实现运动梯度场分离的控制方法和控制流程。对低电压电泳芯片的电泳效率进行了分析和讨论。③根据电泳芯片低电压运动梯度场模型,对芯片的进样、分离和检测及控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在分项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低电压电泳芯片的总体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计算机模拟。④针对低电压电泳芯片分离电极阵列的研制难点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完成了电泳芯片的工艺设计、版图设计和工艺实验,研制出了电泳芯片原理性实验样品。⑤研制了单片机低电压控制电路,进行了低电压电泳芯片的初步实验,提出了需解决的相关问题。

顾雯雯[6]2012年在《集成介电电泳检测芯片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流控芯片是生化微分析系统(Bio-MEMS,Bio-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由于介电电泳芯片可实现对细胞的非侵入式操控、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被测样品的生理活性,从而成为人们进行微环境中细胞、细菌等操控、分析研究的热点与前沿。本论文在研究分析介电电泳芯片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介电电泳芯片存在的细胞富集、分离、检测一体化集成加工技术等问题,提出了实现介电电泳富集电极、微通道网络、在线检测系统等一体化集成的介电电泳芯片系统新思想与新方法;研究分析了介电电泳富集、流体力与介电电泳力联用的连续细胞分离的机理和方法;建立了基于叉指式阵列电极和水力聚焦原理的介电电泳芯片的电场和流场模型,通过相应的模拟分析,确定了介电电泳芯片系统的整体结构;提出了在芯片系统上集成LED诱导透射式荧光检测系统和阻抗检测器两种不同检测原理互补的在线双检测系统的新思想与新方法;基于实验室MEMS加工技术平台,完成了芯片加工工艺流程、芯片版图、外围电路、检测电路、应用软件等设计,成功研制出集成介电电泳检测芯片系统原理样机。以红细胞和肝癌细胞的混合细胞液为样品体系,进行了介电电泳原位富集、连续分离、光/电在线检测等实验,验证了集成介电电泳检测芯片系统的主要功能。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①在研究介电电泳芯片及其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基础上,分析了介电电泳芯片分析系统存在的主要不足,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②分析研究了介电电泳富集机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了流体力与介电电泳力联用的连续细胞分离的方法,创新性地提出在介电电泳芯片系统上集成LED诱导透射式荧光检测系统和阻抗检测器的在线双检测系统的新思想;③建立了基于叉指式阵列电极和水力聚焦原理的介电电泳芯片的电场和流场模型,通过相应的模拟分析,确定了介电电泳芯片系统的结构参数;完成了LED诱导透射式荧光检测系统的构建和阻抗检测器的设计;④基于实验室MEMS加工技术平台,完成了芯片加工工艺流程和版图设计,成功研制出满足设计指标要求的集成介电电泳检测芯片;通过集成介电电泳检测芯片、光/电在线双检测系统、外围电路、检测电路等模块的集成设计,成功研制出集成介电电泳检测芯片系统原理样机;⑤开展了基于本论文研制的集成介电电泳检测芯片系统的应用实验研究。分别以肝癌细胞和人体小梁网细胞为实验样品,验证了小型LED诱导透射式荧光检测系统对单细胞的响应能力以及阻抗检测器对细胞生理状态的监测能力。以红细胞和肝癌细胞的混合细胞液为样品体系,进行了介电电泳原位富集、连续分离、光/电在线检测等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集成介电电泳检测芯片系统对肝癌细胞的nDEP原位富集效率达到87.5%,对连续分离后的肝癌细胞的捕获率大于85%,小型荧光检测系统和阻抗检测器分别实现了细胞计数检测功能和生理状态的在线检测和识别功能,验证了集成介电电泳检测芯片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任峰[7]2007年在《低电压电泳过程的参数优化和分析效能的模拟分析》文中指出电泳芯片是利用微光机电系统技术在玻璃、石英、有机聚合物等基片上刻蚀出预设计好的微通道网络,并在其中进行样品的电泳分离,利用光学或化学等方法进行检测。电泳芯片为分离分析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平台,已经开始在生命科学、药物化学、医学等领域得到应用。随着芯片研究的深入开展,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芯片的发展和应用,需要更精确地操纵芯片上的流体,以实现整个芯片的功能,因此芯片流体的定量研究对芯片功能的设计和分析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对芯片做出定量的分析,需要流体理论的支持。然而当尺寸缩小到一定范围时,许多物理现象和宏观世界有很大差别,这给我们进行芯片的定量研究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目前,微流体的微流体理论还十分的匮乏,基础研究尚处在发展阶段,其中许多问题尚无定论,从研究手段上,实验观测是必须的,但是会有难度。流体的数值模拟仿真技术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手段,它可以容易的改变计算条件,研究复杂边界条件下流体的流动现象,具有灵活、经济、限制较少的优点、对芯片的设计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不仅可使实验者对整个微流体系统的基本物理和化学过程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理解,激发新的设计思路和想法,指导芯片系统优化设计,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缩短芯片的研制周期。本文主要以数值模拟的方法来指导芯片的设计和优化。以实验室研制的两种芯片为例,利用商业化的微流体数值模拟软件(Coventor Ware)模拟了流体在芯片中的焦耳热和低电压芯片电泳过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影响芯片性能的参数,根据模拟结果对芯片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并设计了相应的实验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有效探索了数值模拟方法在芯片设计中的应用,为实验室下一步实验工作提供了参考。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有:考察了通过对芯片不同参数考察了焦耳热对芯片上分离效率的影响,并与常规芯片电泳进行比较,对其结果进行了讨论。根据焦耳热原理建立了数学模型,同时建立了对应的芯片实体模型,通过对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引起芯片电泳不焦耳热的分析,针对实际样品考察了其对芯片系统分离效率的影响,在样品分离中采用数值模拟,并设计了相应的实验,对其结果进行了验证,表明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常规芯片电泳理论的基础上对低电压芯片电泳进行了系统的模拟分析,建立了低电压芯片电泳分离的理论模型和实体模型,通过Coventor Ware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了在不同的操作条件下对其分离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实现了低电压芯片电泳分离蛋白质。论文的的研究表明,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芯片中流体特性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具有方便,准确的优点,突破了实际实验中操作及检测的限制,对流路设计和流体流动特性乃至芯片的整体性能优化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相信数值方法的应用会有力推动芯片研究的发展。

孙建新[8]2010年在《集成低电压电泳芯片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文中提出以芯片电泳技术为主流的微全分析系统(μ-TAS),以其高效、快速、微量、易自动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学药物、环境保护、刑事科学等相关领域,高集成、微型化、便携式生化芯片分析系统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论文结合国家“863”项目“集成低电压电泳生化分析系统芯片”的总体要求,开展集成低电压电泳芯片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在分析低电压电泳生化分离分析系统芯片结构与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低电压电泳分离模型的驱动分离控制系统;基于Altium Designer和ICCAVR平台,完成了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基于Visual C++平台,完成了集成低电压电泳芯片系统软件的设计。在完成系统加工及调试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实验验证,实现了氨基酸混合样品的分离分析。主要研究工作是:①研究集成低电压电泳生化分离分析系统芯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基于低电压电泳分离的运动场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基于扫描电路的分段循环施加分离电压实现低电压分离的控制方法;②基于叁段式同步循环扫描的控制思想,研究了基于电泳阵列电极的低电压分离驱动电路,完成了电泳低电压分离的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③结合电泳检测输出信号和检测电路的特点,完成了信号数据采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④针对低电压电泳芯片分析系统的分离控制、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的特点与需求,基于Visual C++软件平台,设计了集成低电压电泳芯片系统软件;⑤搭建实验平台,进行了集成低电压电泳芯片控制、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软、硬件测试和低电压电泳分离分析实验验证。

徐溢, 陆嘉莉, 胡小国, 任峰[9]2007年在《微流控芯片中的流体驱动和控制方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的发展,微流控芯片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流体的驱动和控制技术逐步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综述了微流控芯片上的压力驱动、电驱动和其他驱动方式,着重介绍了电驱动方式,并讨论了各种驱动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发展前景。

朱为维[10]2007年在《电泳芯片非接触电导检测器的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微全分析系统重要研究方向的毛细管电泳芯片以其高效、快速、微量、易自动化等优点,在生命科学、医学药物、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其检测器尚未实现与电泳芯片一体化集成,严重阻碍了电泳芯片分析系统向集成化、微型化方向发展。本论文针对这一问题,根据非接触电导检测器具有结构简单、易于与电泳芯片一体化集成的优点,进行非接触电导检测器的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本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围绕电泳芯片检测器难以微型化、集成化的问题,在分析研究国内外电泳芯片检测器集成化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在电泳芯片分离沟道上集成非接触电导检测器的方案;通过对两电极和四电极非接触电导检测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获得了这两种非接触电导检测器的相关参数。为在电泳芯片上研制非接触电导检测器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是:1.在查阅电泳芯片检测器集成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电泳芯片检测器集成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比较了几种检测器在集成技术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在电泳芯片分离沟道上集成非接触电导检测器的方案。2.在了解非接触电导检测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根据非接触电导检测器响应电流公式,分析了绝缘层、电极尺寸、电极数目、检测对象对电导响应电流的影响。3.建立了两电极和四电极非接触电导检测器等效模型,计算了等效模型中的电容、电阻,利用OrCAD软件,对不同的激励源频率、溶液浓度、电极尺寸、电极数目等条件下电导响应电流的输出进行了模拟分析。4.进行了两电极和四电极非接触电导检测器响应实验,对不同激励源幅值、激励源频率、溶液浓度、电极尺寸、电极数目等条件下电导响应电流进行了测试。5.研究了基于锁相放大原理的非接触电导检测器检测电路,并对信号发生器、相敏检波器、低通滤波电路进行了初步设计。

参考文献:

[1]. 低电压驱动模式的电泳芯片性能分析和芯片电泳过程研究[D]. 陆嘉莉. 重庆大学. 2007

[2]. 低电压毛细管电泳芯片集成系统研究[D]. 廖红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10

[3]. 集成生化低电压芯片电泳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 徐溢. 重庆大学. 2006

[4]. 低电压电泳芯片分析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 吕宏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13

[5]. 低电压电泳芯片的研究[D]. 吴英. 重庆大学. 2002

[6]. 集成介电电泳检测芯片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顾雯雯. 重庆大学. 2012

[7]. 低电压电泳过程的参数优化和分析效能的模拟分析[D]. 任峰. 重庆大学. 2007

[8]. 集成低电压电泳芯片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D]. 孙建新. 重庆大学. 2010

[9]. 微流控芯片中的流体驱动和控制方式[J]. 徐溢, 陆嘉莉, 胡小国, 任峰. 化学通报. 2007

[10]. 电泳芯片非接触电导检测器的研究[D]. 朱为维. 重庆大学. 2007

标签:;  ;  ;  ;  ;  ;  

低电压电泳芯片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