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学习有80%的时间在课堂,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创新教育。课堂已不仅仅是知识建筑的空间,更是师生实现自身价值的生命活动的场所;教学也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提炼生活经验、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自我实现和发展生命的过程。因此,构建一种以师生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把生命、命运、自由、自发性、不确定性等非理性因素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的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充满灵性、充满生命活力。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评价的主旋律。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中,最大的变化是教师角色的变化。要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命力,我认为教师必须做到五个角色转变:一是从课程的实施者向开发者、研究者的转变;二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向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帮助者的转变;三是从教案的执行者向合作者和课堂教学智慧的创造者转变;四是从单一的教育工作者向教育者与学习者并重的转变;五是从传道授业的“师者”向“亦师亦友”的教育促进者转变。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坦诚相对、彼此关爱、独立而不依赖、相互尊重、彼此适应对方,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创建“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
1.创设问题情景,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认知内容来自长期不变的教科书,对于一些教师而言,“常识”性的内容不需要学生问“为什么”,学生只能像容器一样地接受。这种强制性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问题”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没有“问题”的学生绝不可能成为天才,没有“问题”的课堂不可能具有生命力,不会设问的教师也不可能教好学生。
2.创设生活情景,感受知识的价值。知识来自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亲近知识、增强学习体验、感受知识的魅力,为教学环境提供宽松、自由的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个“智力背景”下,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思考,使学生对周围世界不懂的东西产生疑问,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新概念、新现象也会纳入这个广阔的、生机勃勃的“智力背景”,使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变得更有吸引力,也更容易。这样,觉得社会知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学有所得、学则有用;教师则会教得轻松、寓教于乐、其乐无穷。
3.创设欣赏情景,塑造美的心境。充满哲学的课堂是饱含人文关怀的课堂,是师生享受教育幸福的课堂,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美的升华的课堂。
第一,创设人文欣赏情景。马滋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有七种基本需要,其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能否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欣赏。可以说,获得欣赏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需要,善于欣赏别人是一个人尊重他人的重要特征,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在欣赏中实现精神的机遇相通、思想的交流碰撞、生命的共同发展。
第二,创设艺术哲学情景。广泛借助图片、文学、影像、实物、语言等多种艺术形式,以达到人的各种感官的协同共享,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感受、愉快地学习、潜移默化地深入作品,使较为空洞、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同时,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三、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开放课堂结构
设计教学活动传统和备课有很大差别,传统的备课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局限于单向的传授,把教学大纲、教材作为进行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教学活动设计则不同,它要求: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技能,还有情感资源;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异、创新。
开放课堂结构应是全方位的。一是开放教学过程。教师不要刻意要求课堂结构的完整,而是把一堂课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二是开放教学内容。课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而是以教材为载体,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三是开放学习形式。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个性的张扬,提倡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或自找学习伙伴,使读、画、逸、练自主采用,眼、脑、手、口、耳充分活动起来。四是开放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实际,以创新为主要目标,在评价形式上做到三个结合:笔试工、口试、操作相结合;自评、他评、师评相结合;成绩、等级、评语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做到四个延伸:从集中向平时延伸,从考试向考察延伸,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
总之,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应当是情智共生的课堂为。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使学生的人格和谐发展、生命的光彩得以展现。
参考文献
[1]李璟瑜 柳德玉 牛震乾 《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2]蔡汀 王义高 祖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论文作者:陈京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5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4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知识论文; 生命论文; 是从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5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