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震地下流体数字观测现状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数字观测现状

一、我国地震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的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方园[1](2021)在《地震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技术及应用分析》文中提出我国已经开展了多年的地震监测研究,经过这些年的经验积累,当前将水位、地热、流量、水氡、气氡、水溶气视为流体观测的六种主要项目。截至2020年年底统计数据,我国地下流体监测台网共有地下水位测点370个、水温测点394个、氡测点171个、汞测点154个、水质测点23个和气体测点51个。这些观测点均使用了先进的仪器,代表了目前国内地下流体数据化观测技术的最高水平。文章重点对目前常用的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技术进行分析,旨在使数字化观测技术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

高小其,何镧,刘佳琪,蒋雨函,樊春燕,李庆,王小娟,陈其峰,汪世仙,李志鹏,朱成英[2](2021)在《地下流体台网数字化气体观测新型脱气-集气装置的研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脱气-集气装置是地震地下流体溶解气和逸出气浓度连续观测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环节,装置的脱气效率和稳定性直接影响观测数据质量。根据我国地下流体观测井(泉)水位类型、水温、矿化度、流量等特征,新研制了5种脱气-集气装置,包括大流量低矿化度、小流量低矿化度、小流量高矿化度、真空脱气以及静水位井脱气-集气装置,并分别在甘肃成县台、四川姑咱海子泉、安徽庐江台、甘肃武山台、云南下关井和云南德宏芒邦井等多个台站进行了实验观测,结果表明新型脱气-集气装置基本解决了地下流体观测系统中老式脱气-集气装置易堵塞、脱气率低、脱气量不稳定等问题。

孙小龙,刘耀炜,付虹,晏锐[3](2020)在《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分析预报研究进展回顾》文中指出回顾了自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分析预报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从业务体系构建、新技术新方法探索、基础理论研究和震例回顾总结等几个方面梳理了相关成果与认识,并分析探讨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最后基于当前地震地下流体的科学技术积累和环境条件,提出了今后地下流体分析预报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在"大应急体系"新要求和"防灾减灾救灾"改革新形势下谋求学科自身的着力点和增长点。

陈其峰,温丽媛,连凯旋,颜丙囤,冯恩国[4](2018)在《山东省地下流体数字化水位与水温监测效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据监测效能评估结果对山东省地下流体地震监测井进行分级分类,分析数字化水位和水温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效能,对地下流体监测网从观测点布局的合理性、观测点条件、观测点环境状况、基础资料、地震映震信息反映能力、观测资料质量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部分点位仪器设备,改变以往增上的短临跟踪仪器无撤销机制、运行效能低、跟踪灵活性差的不良现象,切实形成根据震情发展进行短临跟踪强化监测机制,提高短临跟踪的时效性。

王喜龙,贾晓东,王博,王熠熙,王俊,向阳,靳浩,付聪[5](2018)在《利用概率密度分布提取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资料中的高频异常信息——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经过数字化改造以后,观测资料的采样频率显着提高。流体观测资料中的高频数据含有丰富构造信息,为我们捕捉地震孕育及发生过程中的前兆异常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高频信息的出现激发了对数据分析方法改变的需求,如何研发与数字化高频观测资料相匹配的数据处理和异常识别方法,从高频观测数据中挖掘潜在的前兆异常信息,成为目前地震地下研究者首要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应用概率密度分布法对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前南北地震带174组水位、水温分钟值高频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鲁甸6.5级地震前共有10个水位测点和7个水温测点出现高频信息异常,异常多集中在滇西南构造带的滇中次级块体两侧,且随着时间推移,有向震中区逼近的变化特征。通过对震源区及附近地区地壳结构、构造应力作用及更大范围的区域动力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异常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川滇地区地壳运动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概率密度分布可有效反映出区域构造应力作用,同时也验证了利用概率密度分布在流体观测数据的高频信息异常提取方面具有一定可靠性。

宋洋[6](2017)在《基于井水位同震响应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研究 ——以华北地块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地震地下流体监测台网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破坏性地震监测预报的效果与能力十分显着。然而,井网的建设与运行中也暴露了监测井监管部门层级复杂,监测井结构与质量参差不齐,观测仪器采样率低、数据缺失率高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地下流体在地震监测预报中作用的充分施展。如何选择监测井的点位,如何确定地震引起的监测井水位变化的影响要素,如何对监测井效能进行评估,都是值得深入探讨和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在当前的形式下,地下流体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研究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基于孔弹性理论与应变模型,以完整的典型构造单元的监测井为研究对象,依托井水位同震响应研究成果,首次尝试采用改进的FCE-AHP方法开展监测井效能定量化评价体系研究。可用于对现有地震地下流体监测井的筛选与评估,也可为在建及计划建设的地下流体监测井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同类块体构造单元的相似现象分析也具有借鉴作用。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监测井效能评价方法研究。通过对专家评价法、多目标决策方法(MODM)等7种现阶段主要的综合评价方法的评析与研究,认为改进的FCE-AHP法是最符合监测井效能评价指标特点的评价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与变异系数法计算组合权重,并引入隶属度函数确定模糊关系矩阵,从指标赋权和综合评价隶属度计算两方面对传统法进行了修正,有效地避免了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使评价结果更为合理。(2)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研究。强调以井-含水层系统为评价主体,分析了同震与前兆对井-含水层系统的作用过程,根据监测井效能评价的基本原则及评价依据,确立了基于井水位同震响应的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从观测背景、观测仪器与配套设施以及观测数据质量三方面,较全面地总结了监测井效能的影响因子及其评价参考值,共计29项。以此为基础对评价指标进行了初步筛选,选取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可量化指标20项。最终确立了多目标监测井效能综合评价的步骤,并给出了监测井效能评价指标筛选的流程。(3)典型构造单元井水位同震响应规律研究。以华北地块区为典型区进行实例研究,选取地块区161口地下流体监测井为研究对象,首先以远场大震为触发条件,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探讨华北地块区域大尺度面状井水位同震响应规律。继而探讨不同规模断裂带附近井的响应规律。由于采用分钟值序列数据,该统计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华北地块区同震水位变化影响要素分析。利用SPSS中的回归分析法确定井水位变化与震中距、震级的关系,采用Matlab对井水位变化进行频谱分析,揭示监测井水位同震响应频段,同时利用Baytap-G程序提取潮汐因子、振幅比与相位差,进而分析地震引起的井-含水层渗透性变化规律,并对地块区不同部位进行响应敏感度空间分析。影响要素分析结果充分体现了同震水位变化的复杂性,利用单一个指标无法真正揭示监测井对应力应变的响应能力。以上研究成果,也为华北地块区监测井效能评价指标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5)华北地块区监测井效能综合评价研究。结合监测井背景资料缺失情况,计算各指标权重,将同震响应率、同震响应幅度、潮汐因子、距活动断裂带的距离、距干扰源的距离、观测井深度、井径及含水层渗透系数8个最能体现监测井效能的参数,作为典型区监测井效能的综合评价指标。利用改进的FCE-AHP法对具有同震响应的74口“十五”观测井进行评价与等级评定。总体来看,华北地块区地震地下流体水位监测井整体效能偏低,优秀井数量偏少,良好、中等井比重较大。因此,以地震监测预报为目标的地下流体监测井网优化与完善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监测井效能评价尚处在探索阶段,本文的评价过程中存在背景资料缺失、指标参数计算干扰因素多等问题,导致评价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车用太,何案华,冯恩国,马玉川[7](2017)在《从二个地下流体典型震例论台网优化与升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1998年张北MS6.2与2014年鲁甸MS6.5二个地下流体的典型震例,进行前兆异常的重新筛选与异常特征的系统剖析,分析了异常与地震三要素关系,指出了异常特征与地震三要素关系的不确定性及以此实现地震预测的困难性。从场的动态监测与源的过程追踪的地震预测的科学思路出发,提出了中国地震地下流体台网的优化与升级的方向与方案,其主要内容有:1通过对现有观测井(泉)进行筛选并增建一批新观测井(泉),重建以强化场的动态监测为目标的全国地下流体基本台网,该网以地下水物理化学(水位、水温、氡、汞)观测为主,井(泉)间距在西部地区为约200km,东部地区为约100km,首都圈地区为约50km;2在天山带、南北带、郯庐地震带等地震潜在危险区,新建56个地下流体局部观测网,开展以捕捉M6.0以上地震的源兆与追踪其变化过程为目标的断层气体(含溶解气与土壤气)成网观测,井(泉,点)间距为约50km左右,进行突破地震短临预测的科学技术探索;3在建设上述二个层次观测网时,抓三项关键技术:进一步完善与提升现有的数字化观测技术,优化与规范观测井的内在质量,发展气体、离子、流量等测项。

孙小龙[8](2016)在《地下水动态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下水具有分布广、易流动和不可压缩等特征,当井-含水层系统处于封闭性良好的承压体系中时,地下水能起到“灵敏测压计”的作用,且具有可将井-含水层系统应力波动放大的能力。多年的观测实践及研究表明,中强地震发生前震中区部分观测井会出现明显的地下水异常变化,这种震前异常变化与地震孕育过程中的构造作用和岩体变形密切相关,断裂带或断裂带附近区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可能是构造变形乃至地震事件的敏感信号。《中国震例》中详细记录了地下流体前兆信息,前人也做过大量的流体前兆特征研究工作,随着地下流体观测技术的提高,观测资料的采样频率明显提高,这些高频采样的观测资料中蕴含着丰富的构造信息。但是,并非所有的地下水位异常变化都与构造变形有关,地下水观测井的水位也常常受到地下水开采、人工注水等因素的干扰,这些干扰不仅会引起地下水活动的异常变化,也会引起地震活动的增强。本文从远场地震引起的地下水同震响应、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地下水异常变化、注水作用诱发的地震活动和地下水开采引起的水位下降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地下水动态变化与地震活动之间的相关性,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Mw9.0地震引起的昌平井水震波特征,通过水震波与地震波响应特征的分析,证明了远场大震引起井-含水层渗透性增强的认识;2)系统总结了地震孕育过程中地下流体前兆异常信息特征,并基于数字化观测资料,引入概率密度分布法,分析了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南北地震带地下水观测资料中的高频异常信息,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探讨了异常与孕震过程的相关性;3)利用流体扩散系数法研究油田注水驱油、盐矿注水采盐引起的地震活动特征,基于三维地下水流动模型,运用有限差分方法分析了地热开采所引起的区域水位降落漏斗。论文基于应用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分析手段和方法,并分别探讨了地震活动引起的地下水动态变化和地下水作用诱发的地震活动特征。本研究的相关成果与方法,可为地下水动态的形成机理、地下水异常与构造作用的相关性、地下水诱发断层错动的机制等研究的实际需求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手段。

刘春国,孔令昌,杨竹转,樊春燕,陈华静[9](2015)在《我国地震井水位观测网监测效能评估》文中提出"十五"数字化网络项目完成后,我国地震井水位观测网已颇具规模。为了摸清其监测现状,为未来台网优化改造、仪器更新提供依据,开展了观测网的清理和监测效能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总体上,观测网中有61.8%的水位观测站监测效能良好。有73.5%的观测站的观测环境符合地震井水位观测要求;观测网的运维状态总体趋好,有75%的观测仪器的运行率在95%以上;大部分的水位观测站监测地壳应力变化、地震活动的能力较强。但仍然有些观测站,因观测井先天不足、环境干扰、仪器老化、运维水平低等问题,亟待通过观测环境改造、仪器更新、运维管理培训等措施来提高监测效能。大约有6.5%的观测站因观测环境不合格需要停测。

车用太,鱼金子[10](2015)在《我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台网调整与优化方案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台网的现状,然后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调整与优化的建议:1调整布局,重点加强我国中西部地区(105°E以西)的监测;2扩大规模,观测井(泉)数要达到1 000个左右;3全面提高观测井质量,淘汰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观测井(泉),改造不完全符合规范要求的观测井,新建一批完全符合规范的观测井;4优化观测项目的组合,大力发展观测井(泉)水流量观测,强化以H2、He、CO2等为主测项的断层带土壤气观测,建立断层带土壤气观测网;5优化现有的观测模式,开展平面上的台阵式观测与垂向的多层次立体化观测;6完善与提升现有数字化观测技术水平.

二、我国地震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的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地震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地震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技术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下流体数字化监测的发展历史
2 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
    2.1 地下流体前兆数字化特点
    2.2 地下流体观测中存在的问题
        2.2.1 背景干扰的影响
        2.2.2 观测系统的影响
3 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应用
    3.1 实现台网布局的调整
    3.2 台网规模化合理扩大
    3.3 逐渐提高观测井的质量
    3.4 优化预测项目
    3.5 扩大观测规模
    3.6 优化观测技术
4 结语

(2)地下流体台网数字化气体观测新型脱气-集气装置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气体脱气-集气装置现状
    1.1 “九五”与“十五”期间使用的脱气-集气装置
    1.2 自吸式脱气-集气装置
    1.3 台站自行研制的脱气-集气装置
2 新型脱气-集气装置工作原理
    2.1 大流量低矿化度脱气-集气装置
    2.2 小流量低矿化度脱气-集气装置
    2.3 高矿化度脱气-集气装置
    2.4 真空脱气-集气装置
    2.5 静水位脱气-集气装置
3 脱气-集气装置的性能及检测方法
    3.1 脱气量
    3.2 脱气率
    3.3 脱气量稳定性
4 新型脱气-集气装置观测台站试验
    4.1 小流量低矿化度脱气-集气装置与自吸气脱气-集气装置的对比观测试验
    4.2 大流量低矿化度脱气-集气装置的试验
    4.3 高矿化度脱气-集气的试验应用
        (1)安徽庐江台汤池1号井
        (2)甘肃武山台
    4.4 真空脱气-集气装置的试验应用
    4.5 静水位井脱气-集气装置的试验应用
5 结论与讨论
    5.1 充分利用最新技术,成功研制多种新型脱气-集气装置
    5.2 根据井泉地球化学特征选用不同的脱气-集气装置
    5.3 新型脱气-集气装置还需要继续技术完善

(3)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分析预报研究进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业务体系构建
    1.1 强化异常现场核实分析
    1.2 评估观测资料预报效能
    1.3 构建学科异常知识库
    1.4 研发会商技术方法
    1.5 推进年度学科会商机制改革
2 新技术、新方法探索
    2.1 数据处理与异常识别方法
    2.2 资料预测效能检验方法
    2.3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3 基础理论研究
    3.1 井水位对周期性加载的响应
    3.2 地震引起的介质渗透率变化
    3.3 断裂带土壤气逸出机制及影响因素
    3.4 流体活动与诱发地震
4 震例回顾总结
    4.1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
    4.2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
    4.3 2014年鲁甸6.5级、景谷6.6级地震
    4.4 2017年精河6.6级地震
    4.5 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
5 发展趋势展望
6 结语

(4)山东省地下流体数字化水位与水温监测效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下流体水位观测效能评估分析
    1.1 地下流体井水位观测网分布
    1.2 水位观测仪器类型及其规模
    1.3 水位观测评估分析
        1.3.1 观测环境
        1.3.2 观测系统
        1.3.3 数据产品质量
        1.3.4 运维管理
        1.3.5 数据应用
    1.4 水位观测评估结论
2 地下流体水温观测效能评估分析
    2.1 地下流体水温观测台网分布
    2.2 水温观测仪器类型及其规模
    2.3 水温观测评估分析
        2.3.1 观测环境
        2.3.2 观测系统
        2.3.3 数据产品质量
        2.3.4 运维管理
        2.3.5 数据应用
    2.4 水温观测评估结论
3 震例分析
4 结语

(5)利用概率密度分布提取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资料中的高频异常信息——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数据处理方法
    1.1 小波分析提取高频信息
    1.2 概率密度分布提取高频信息
2 数据选取及异常分析
    2.1 数据选取
    2.2 概率密度分布异常提取
3 讨论
4 结论

(6)基于井水位同震响应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研究 ——以华北地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井水位同震响应现象研究
        1.2.2 井水位同震响应机制研究
        1.2.3 我国地下流体监测井建设运行现状
        1.2.4 地震地下流体监测井效能评价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1.3.1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监测井效能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2.1 基本方法概述
        2.1.1 综合评价的定义
        2.1.2 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
        2.1.3 综合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2.2 监测井效能综合评价模型
        2.2.1 效能评价模型特征
        2.2.2 传统的FCE-AHP综合评价模型
        2.2.3 改进的FCE-AHP综合评价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井水位同震响应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
    3.1 效能评价原则及评价依据
        3.1.1 评价原则
        3.1.2 评价依据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2.2 监测井效能影响因子分析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3.3 监测井效能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北地块区监测井观测背景及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
    4.1 监测井基本条件及选定依据
        4.1.1 井的分布
        4.1.2 自然地理及区域构造条件
        4.1.3 水文地质条件
        4.1.4 井的结构及观测仪器
    4.2 地震目录
        4.2.1 区域大尺度面状井水位研究震例目录
        4.2.2 地块内部小型线状断裂附近井研究震例目录
    4.3 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及规律分析
        4.3.1 井水位同震响应率
        4.3.2 井水位同震响应形态
        4.3.3 井水位同震响应幅度
        4.3.4 典型构造部位井水位同震响应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北地块区同震水位变化影响要素分析
    5.1 同震水位变幅与震级、震中距的关系
    5.2 高响应率-高变幅监测井观测背景解析
        5.2.1 构造部位
        5.2.2 含水层岩性及地下水类型
        5.2.3 观测井的结构
    5.3 监测井水位变化频谱分析
        5.3.1 分析方法与实现程序
        5.3.2“一震多井”频率-振幅谱分析
        5.3.3“一井多震”频率-振幅谱分析
    5.4 地震引起的井-含水层系统渗透性变化分析
        5.4.1 基本原理
        5.4.2 实例分析
    5.5 同震水位变化响应敏感度的空间分析
        5.5.1 响应敏感度的计算
        5.5.2 响应敏感度空间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华北地块区监测井效能评价与结果解析
    6.1 效能评价指标的选取
    6.2 效能评价模型的建立
        6.2.1 评价指标状态等级的界定
        6.2.2 基于AHP法与变异系数法的评价指标赋权
        6.2.3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6.3 监测井效能综合评价结果
    6.4 监测井综合效能评价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附图1 典型井对远场大震响应特征统计对照图
附表1 全球震例基本参数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从二个地下流体典型震例论台网优化与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二个典型震例及其分析
    1.1 典型震例概述
    1.2 异常的筛选
2 异常特征及地震预测情况分析
    2.1 异常井的数量与比例分析
    2.2 异常的测项类别分析
    2.3 异常的形态特征分析
    2.4 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布
    2.5 异常的时间分布及其时空演化特征
    2.6 异常特征与地震三要素关系
    2.7 从震例剖析得到的基本认识
3 基于强化场兆监测,实现源的过程追踪的台网优化与升级方向与方案
    3.1 以捕捉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兆为主要目的的全国基本台网建设
        (1)全国基本台网布局的优化
        (2)观测井(泉)内在质量的优化
        (3)数字化观测技术的完善与优化
        (4)要发展非常规测项
    3.2 捕捉源兆为目标的局部加密网建设
4 认识与讨论

(8)地下水动态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远场地震引起的地下水动态变化
    2.1 引言
    2.2 观测背景与数据
    2.3 水震波与垂向速度的形态对比
        2.3.1 P波和S波时段
        2.3.2 面波时段
    2.4 水震波与井-含水层参数
    2.5 水位同震阶变与渗透率变化
    2.6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地下水动态变化
    3.1 引言
    3.2 基于《中国震例》的统计概况
        3.2.1 异常数量与持续时间、震中距、震级的关系
        3.2.2 异常时间、空间演化特征统计
        3.2.3 异常持续时间与数量的相关性
        3.2.4 流体异常特征总结
    3.3 数字化资料中的高频异常信息
        3.3.1 概率密度分布法识别异常信息
        3.3.2 汶川 8.0 级地震前流体异常提取
        3.3.3 分析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孔隙压扩散引起的地震活动
    4.1 引言
    4.2 流体孔隙压扩散机理
    4.3 油田注水驱油引起的地震活动
        4.3.1 地震活动与油田注水
        4.3.2 孔隙压扩散系数估算
        4.3.3 诱发地震的频度与震级
        4.3.4 聊兰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
        4.3.5 结论
    4.4 盐矿注水采盐引起的地震活动
        4.4.1 孔隙压扩散系数估算
        4.4.2 盐矿区地震活动特征
        4.4.3 诱发地震的频度与震级
        4.4.5 结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鲁豫交界区地热开采引起的水位变化
    5.1 引言
    5.2 异常井构造环境与深井水位异常特征
    5.3 三维地下水流动模型
    5.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5.5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6.3 今后工作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个人简历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我国地震井水位观测网监测效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井水位观测网基本情况
    1.1井水位观测网分布
    1.2观测仪器布设
2监测效能评估分析
    2.1评估概况
    2.2观测环境
        ( 1) 观测井孔
        ( 2) 环境干扰
    2.3观测仪器
    2.4观测质量
        2.4.1数据的完整率
        2.4.2数据内在质量
        2.4.3观测站运行管理
    2.5预测应用
3评估结论与建议
4结束语

(10)我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台网调整与优化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我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台网现状
2台网布局与规模及其优化
3观测井的质量及其优化
4观测项目及其优化
5观测模式及其优化
6观测技术及其优化
7讨论与结论

四、我国地震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的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震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技术及应用分析[J]. 方园. 科技视界, 2021(30)
  • [2]地下流体台网数字化气体观测新型脱气-集气装置的研制与应用[J]. 高小其,何镧,刘佳琪,蒋雨函,樊春燕,李庆,王小娟,陈其峰,汪世仙,李志鹏,朱成英. 地震研究, 2021(04)
  • [3]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分析预报研究进展回顾[J]. 孙小龙,刘耀炜,付虹,晏锐. 地震研究, 2020(02)
  • [4]山东省地下流体数字化水位与水温监测效能分析[J]. 陈其峰,温丽媛,连凯旋,颜丙囤,冯恩国. 内陆地震, 2018(04)
  • [5]利用概率密度分布提取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资料中的高频异常信息——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J]. 王喜龙,贾晓东,王博,王熠熙,王俊,向阳,靳浩,付聪. 地震, 2018(01)
  • [6]基于井水位同震响应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研究 ——以华北地块区为例[D]. 宋洋.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7(12)
  • [7]从二个地下流体典型震例论台网优化与升级[J]. 车用太,何案华,冯恩国,马玉川. 地震, 2017(01)
  • [8]地下水动态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D]. 孙小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9]我国地震井水位观测网监测效能评估[J]. 刘春国,孔令昌,杨竹转,樊春燕,陈华静. 中国地震, 2015(02)
  • [10]我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台网调整与优化方案探讨[J]. 车用太,鱼金子. 地震学报, 2015(02)

标签:;  ;  ;  ;  ;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数字观测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