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与科技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发展论文,人文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0)06-063-04
人文素质是跨世纪人才的标记,是21世纪科技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可以说,哪个民族拥有了这种素质,哪个民族便拥有了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主动权。人文素质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环节,是推动科技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
一 人文素质概述
人文素质是指以人内心的精神世界为基础,以文化传统为负载所构成的人的整体素质的状况。本文中主要指主体的人文精神、人文意识、人文品质、道德水准和文化心理素质。它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综合素质,是一种以人为关注点,具有人文关怀的人道主义素质。与一般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科学素质等不同,人文素质体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主体意识的提升。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呼唤、追求和弘扬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对推动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曾起到了巨大作用,但这种主体性的膨胀,“人类中心论”的出现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出现了环境危机、精神危机等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如此众多的社会问题,西方后现代主义者希望从解构人、解构人的主体性角度来走出人类困境。有一种论点就是弱化人类主体意识,让人重新回到自然状态。事实上,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不可改变的。解决当前各种问题的关键在于既反对弱化主体意识、解构主体的人;又要“走出人类自我中心论”,才能升华人文的主体意识。
人文素质的提出,强调人类不能只满足于求生存的实践活动,而要更注重主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更注意主体的自我提升。人文素质提升人的主体性,最突出的便是使一种更高类型的主体即社会主体出现在人类面前。社会主体是人的自觉存在状态,是一切个人都自觉为人的存在状态,是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和人达到了自觉融合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代提出的人和人、人和自然的重大问题。人文素质力主提升人的主体性,力主人类从个人本位走向类主体状态;反对弱化主体意识让人回到自然状态,也反对“人类中心论。”
2.价值观的重新定位。
在人类相当长的历史中,人的价值追求以神为本位——神本主义。但神本主义的虚无价值追求,恰好压抑了人对自身生存意义的追求。在文艺复兴时期,自尊、自爱、自主、自由的人的价值观成为价值主导。张扬物欲也成为文艺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随后科技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出现,物欲主义泛滥,传统的价值观受到挑战,人类价值观念也出现偏颇,人类要求重新调整价值观念,矫正价值导向。
人文素质的提出,人文精神的张扬,对价值观进行了重新定位。它超越了传统的价值观,提倡重视道德伦理价值,注重自然生态价值的同时,追求终极价值。
现代社会对物欲的追求,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社会的唯一价值标准也只是能够带来效益,带来物质生活的富裕。这样,它最终会导致主张整个社会只重视经济的量。人文素质则超越了这种价值观,它不是把对物质的追求当作生活的唯一目标,不是把物质价值当作生活的唯一价值。人文素质使人们走出物欲的圈套,更重视伦理道德的价值。人文素质还蕴含一种生态伦理价值观。与科技把自然看作掠夺和征服的对象不同,人文则把自然看作不只是物质的和可计算的东西。人对它的开采和利用不能无所顾忌。正如绍伊博尔德所言的“在那为了好收成向超尘世的力量献上一块祭品的地方,在那地球本身被崇敬为母亲的地方,在那地球是神的产物的地方,决不能产生纯统治方式的联系。”(注: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这就将人与自然的功利关系、伦理关系融入更高的关系即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从而维护了生态伦理。
人文素质对价值观进行重新定位后,并不否定原来的理性价值、科学价值和技术所带来的物质价值。人文素质使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总定位在精神价值、人类价值和生态价值上,从而使社会一切价值观都维持平衡。
3.超越现实怪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科技的肆无忌惮的扩张,也使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于是,就有科学和反科学思潮的产生和二者的论战。人文素质超越了这个现实怪圈,一方面推动了科技继续前进。另一方面又使其破坏力得以避免。
首先,超越唯科学主义。我们应当承认,人文素质的提高必须以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物质财富作基础。有了物质基础,人类才能够进一步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但是,人文素质不推崇唯科学及其所带来的工具主义和价值理性。它认为科学不能包揽一切,科学本身也不能为个人的、社会的、经济的弊病提供灵丹妙药。科技所带来的危机和灾难,也必须由人类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来清除。
其次,超越反科学主义。在当今时代,虽然科学空前繁荣,但是反科学现象仍然十分普遍,甚至存在着反科学主义思潮。有人把现代战争、核武器、化学和生物武器的研制,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都归罪于现代科学。但是,人文素质作为一种开放包容的素质,在看到科技产生的双面影响力的同时,生发了一种责任意识,为科学作辩护。人文素质的提高,使科学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从而走出反科学思潮的包围。
二 人文素质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与科学技术能直接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相比,人文素质很难计算它的经济效益(如果说它可能有某种经济效益的话)。然而,科技发展,需要伦理道德等行为规范,需要理想目标和明确方向,需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总之,没有人文素质,科学技术难以持续发展。
1.人文素质为科技工作者培养创新思维提供必要前提。
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创新能力是科技发展的最直接动力。这种创新能力的形成,除与自身的科学素质有关外,人文素质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人文素质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自由的条件,使人的胸襟得以开阔,人的视野得以拓展。具有人文素质的科技工作者,在进行本学科研究时,特别是在思维通道受阻时,他就能不囿于本学科的限制,善于进行联想和类比,从而突破思维障碍,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正如丹皮尔所说:“人文主义者毕竟为科学的未来的振兴铺平了道路,并且在开扩人们的心胸方面起了主要作用。只有心胸开阔了,才有可能建立科学。假使没有它们,具有科学头脑的人,就很难摆脱神学成见对学术的束缚。”(注: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57页。)
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方法论原则,深深影响科技工作者的思维方式。自觉地、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哲学素质,从哲学的历史形态中汲取营养,有助于正确思维方式的形成,并是科学思维方式的一种补充。在科学研究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在解决新的问题时原有的实验手段和逻辑——数学手段不够用了,需要研究新的理论或新的方法,而新理论、新方法甚至新概念的产生,又离不开哲学的思维方式。因此,爱因斯坦提出,当代物理学家必须研究的哲学要广泛得多和深刻得多。
2.人文素质为科技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文科学的繁荣,相应地为提高国民人文素质准备了条件,从而使科技发展有了更为广阔和舒适的人文环境。科技的进步并不会自动带来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和世界的和平发展。现代,人们已经意识到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仅仅依靠科技的力量不可能完全解决,而且它们正日益成为科技发展的严重阻力。为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优化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马克斯·韦伯指出:“在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注: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纵观人类历史可以看到,人文学科的繁荣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文化环境。
人文学科的繁荣,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起了解放思想的巨大作用。比如,“文艺复兴运动把宗教神学所编织的僧侣主义、信仰主义、禁欲主义这些束缚近代科学发展的思想网络冲击得百孔千疮,从而使被作为婢女的科学获得最初的思想解放。”(注:童鹰:《世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无论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物质财富如何获得极大的丰富,人们同样不能忽视伦理、道德、审美、艺术、哲学、意识形态等人文科学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支柱性地位。
在未来的世纪,人文学科的发展将与科技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科技发展提供更加宽阔的人文环境。人文学科将使科学技术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生长点。
3.人文素质使科学技术的发展获得人道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力。许多新的道德伦理问题日益突出。一些文化哲学家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把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文明堕落、道德败坏、人性沦丧的祸根。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科技与道德的关系时曾尖锐地指出:“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7页。)
为了找回科学的人性,使科学人文化,必须对之加以引导和制约,人文素质便为科技发展规范了人道方向,使之不以牺牲道德伦理为代价。对科学方案进行人道主义鉴定,对新工艺进行道德评价,对科学研究进行伦理调节,对科学技术的使用进行人道规范,这些都是人文对科技行为调控的准则。只有对科学发展进行人道方向的调控,那么,高科技杀手、智能匪帮、“奥姆真理教徒”便难以立足。
为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道方向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工作者的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直接制约着科学技术的人道发展方向。科技工作者在对科技的探索过程中,必须关注科学的人类性效益,要求在把科技推向新的领域的同时,实现其积极的人类性价值。
4.人文素质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科学家创造力发挥的直接动力和政治、经济、军事等外部动力外,还必有包含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作为其内在的最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不仅仅是一种方法,科学“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注:《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76页。)。单纯的好奇不足以支撑科学的大厦,纯粹的个人兴趣也不能使科学事业发扬光大,只有当科技工作者具有一种深厚的人文素质并生发出一种人文精神来,他才拥有科技创造的最大精神动力,从而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文精神在科技工作者身上首先表现为一种奉献精神,一种敬业牺牲精神,这种精神是科技发展的直接动力,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活动是一种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并愿意为这一事业奋斗终生时,他才有了创造的直接动力。强烈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牺牲精神使科技工作者把探索未知的强烈激情转化为揭示自然界奥秘的人生理想,并与自己的情感、意志等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为真理为科技而献身的人生理想。
人文精神在民族传统文化中还集中表现为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民族情怀。这种精神和情怀超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是科技工作者以特殊的职业特点和行为方式报效祖国、投身科技的思想情操,也是科技进步的动力杠杆。
三 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建立新型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人文国民素质的低下水平已经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文知识的缺乏,人文意识的不足,人文精神的失落,使科技发展的前沿所提出的大量人文社会方面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崭新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建立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必须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行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是新形势下推出的一种崭新教育,它摒弃了应试教育、英才教育的弊端,克服了专门教育的单一性。它是整个国民的素质教育,其模式必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所谓多层次,是指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素质要求,施以不同水平的素质教育。多层次的道德教育是与我国社会现阶段多层次的素质状况相适应的。我国现阶段人文素质状况可分为四个层次,即低等人文素质、初等人文素质、中等人文素质和高等人文素质。根据我国现阶段人文素质的不同层次,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具有相应的层次性,即针对处于不同素质层次的教育对象,施以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水平和不同重点的人文教育。
处于第一层次的对象主要是我国大量存在的文盲、半文盲。对他们主要应该注重社会公德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并进行反伪科学、反封建迷信活动的教育。社会公德是为了维护日常的社会公共生活,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在生活、工作和交往中有一个良好环境而必须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伪科学和封建迷信则造成人们信仰的错位,造成许多社会悲剧,并极大地阻碍了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对此层次的人进行这些基本的教育,就意味着我国的人文素质的不彻底性,科技发展也就丧失了最起码的条件和社会环境。处于第二层次的对象主要是小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从小事做起。他们主要学习一些基本的人文知识,比如语言、历史、思想道德教育、美育等。同时,根据少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可以让少儿接受一些基本的道德概念和社会道德观念教育。第二层次的教育非常重要,这对个人未来的思想行为都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准备后继生力军。处于第三层次的受教育对象主要是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他们拥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和独立能力,但还必须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正确的价值引导,使他们的个人理想与现实要求相符。处于第四层次的受教育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由于受到分科教育和不同方面需要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仍有许多不足和缺陷。美国把面向未来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建构成文理交叉的立体体系。目前,我国高校也开始注意文理的融会,这是一个可喜的迹象。尤其重要的是,在所有的层次教育中,还要进行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是通过一定的宣传和教育,使现代社会的公民对自己理应担负起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产生自觉的认识。21世纪的中国公民显然也都有不可推卸的必然承担的责任,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科技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和任务,就在于唤起21世纪中国公民的普遍责任意识,并把这种责任意识推广到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