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来,以农村凋敝为表象的“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转型时期的一大顽疾,也是东方世界在西化浪潮下面临的重要问题。从“乡村建设运动”、“美丽乡村计划”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国一直在寻求一条适合自身国情发展的乡村建设之路。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乡村振兴战略列为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发展的乡村旅游5.0阶段,要倡导立足生命农业,对应心灵回归,还原乡村文明,落地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乡村已经不仅仅是城市人休闲的乐土,更是城乡共创的家园。本文从杭州•安溪,一个五千年古城遗址外围的传统乡村探索旅游视角之下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繁华水乡
安溪,北宋钱塘四镇,水陆交汇之要津,在现代城市发展之中,却是冷落在城市边缘,逐渐衰退。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安溪,恰是良渚古城遗址东北角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将是串联和展示良渚遗址完整城市体系游线上的重要节点,更是向世界展现江南水乡村落特色的重要途径,在全民旅游的时代里,如何抓住旅游,抓住乡愁的机遇,激活乡村活力,重构乡土文化,再创辉煌时代,是我们对水乡村落乡村振兴模式的一次探索。
安溪位于杭州市余杭中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的东北角,始建于北宋端拱二年(988),“南宋时为安溪市。”清朝为安溪镇。自古即为水陆交汇之要津。更是北宋钱塘四镇之一。
传统的安溪古镇主要为江南水乡小镇,产稻米、蚕丝、茶叶等,通过苕溪水上交通或者杭宁古道将货物运送出去,是一个传统的港口城市,舟船云集,市井繁华。建筑为传统白墙黑瓦木门窗样式,两层为主,主要街道上铺设青石板,可见当年经济财力的雄厚。
二、落寞古村
现状村落的水资源风度,因为西险大塘的建设,原来的苕溪水跟安溪村已经断开,传统的水街肌理已然失去,有安溪闸控制苕溪内外的水位。村中形成了大大小小多个鱼塘,水质较好。村中的河道因无法与苕溪沟通,水流动速度慢,又受生活垃圾的污染,水质较差。但水两岸的绿化植被确长势良好,有较好的景观风光。
村中主要道路为安溪路(长下线),南北向贯穿整个安溪集镇,北接苕溪北路,南接老104国道,宽12米,全长3.1公里,是村庄目前主要的对外交通道路。另外村庄东侧安西线同样南北向连接104国道和苕溪北路。安上线则东西向贯穿村庄,村中内部道路宽2-4米不等,现状杂乱、路况较差且不连贯。安溪路沿线多数建筑以及村内少数民宅建筑质量较差,村庄内部基本为现代江南一带的小洋房式样,传统的白墙黑瓦的民居建筑已经不存在。
随着大杭州的迅速发展与良渚片区的开发建设,越来越多的安溪人走了出去,离开故村,转迁到城市里谋求生计。传统村庄的村口、村中心广场等渐渐荒废,并且随着外来打工赚钱回村建屋,村庄慢慢向外扩张,村口的形象几乎消失。过去配套的公共服务建筑,也因乡镇建制的改变而限制荒废。村庄整体变得无序、杂乱,缺少文化,缺少识别性与归属感。
三、新水乡时代
良渚申遗的成功无疑为乡村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作为良渚古城遗产区的旅游配套功能,安溪古村将重现焕发活力。
设计对安溪村进行全面的摸底梳理,采用最小干预的设计策略,尽可能重新整理乡村肌理,将历史记忆中的蚕茧老街、四方街、村落水口等场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再复现。留下原住民经营与生活,使乡村旅游与村民居住同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利用村庄丰富的水资源,重新构建水乡的骨架。将清澈的鱼塘与断开的河道、水渠全部贯通起来,采用水系开挖、涵管埋设等方式,最终汇聚从村外流出,使村庄整个水资源活起来,保持水体自净能力,便于后期管理养护。前山港结合集镇内地坪较高,为满足景观蓄水设置翻板闸,平时控制水位2.0米,排涝时开启到底。安溪集镇内雨水排放系统均就近排入前山港,前山港北侧设置泵站引水,为东侧景观湖引水。景观湖结合集镇内地坪较高环境提升,适当提高景观湖水位,提升亲水效果,建议景观湖水位控制2.8米。切断所有地块的排水系统不进入景观湖,保障景观湖水质。对景观湖水体设置配水泵站,提升水位,引水缓流,改善水质。
设计对交通进行重新的梳理。沿着水系进行慢行系统的构建,恢复水乡一步一桥的特色体验。并尊重现代村民生活与旅游开发的要求,进行旅游集中停车与村民按户停车的方式,保证交通到达的便利性与停车矛盾的可协调性。依托现有主村路修缮后作为村中的主要车行道路,村中主巷弄满足车行入户的要求。同时又考虑特色慢行步道安全、漫游的需求,滨水步道主要人行,慢慢感受江南水乡雅致风情。
现有的村庄中的建筑,按功能类型分类,村居建筑以村民意愿为主要的设计依据,尽可能在尊重民意的情况下适当的引导,不建议恢复传统白墙黑瓦的建筑式样,而是针对现有砖混瓷砖贴面的建筑进行色彩建筑立面式样的协调,并提出建筑设计的引导导则,引导村民按导则自发进行建设与整治。针对历史遗留的公共服务建筑,在其原有结构基础之上,凸显地域建筑特色,作为乡村文化遗存进行文化展示与体验,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
结合旅游需求,在村庄的主要车行入口处设置游客服务中心,占地约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筑临水而建,设计以安溪特色的竹元素为主要建筑立面构成元素。设置游客中心、餐饮、办公、特色买卖等功能。并同时设计入口的集散广场,亲水观景平台,周边田野间结合现状田耕路铺设木栈道与观景台,穿过芦苇荡、竹林、田头,经过东岳庙,进入安溪集镇。游客停车场设置在路口西南面,停车场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可停车127辆,其中大巴车5辆,小汽车122辆。
主要旅游线路设计上,从游客中心出发,根据历史记载,将旧时苕溪上的广济桥进行复建,选址在现状东王禅寺边,采用三孔石桥样式,桥头西南面设计石牌坊,增加石碑介绍安溪古镇历史,形成进入安溪集镇的一个水口形象。经过广济桥,东王禅寺,进入四方街。根据现状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进行场地的重新整合,回恢复就是“四方街”的地名,并将安溪关、广济桥、东苕溪南北岸的历史场景以微景观雕塑的表现形式在四方街广场中央进行重现,是安溪古镇的核心历史人文展示。从四方街向北即进入了旧时的蚕茧老街。老街记忆尚有保留,设计对其文化进行重叠加深,运用青砖、白墙、老石板、木格栅等传统建筑材料,融入安溪特色的传统手工业,重现其历史人文风采,是安溪集镇内最主要的旅游风情街。四方街向西南方向有七八十年代遗留下来的安溪粮站,设计将其进行改造,传统青砖、白墙与现代玻璃幕墙、钢构件的的建筑材料进行碰撞,开挖水系形成安溪渡,将此处打造成一处文创主题园区,焕发新的人文内涵。
设计以地方性材料为主,重在凸显地域原乡风情,探索青砖、毛石、竹材以及农家废弃的石臼、砖瓦等在建筑与景观之中的应用,便于村民自建,更加凸显乡土文化与村民的场所归属感。
四、结语
旅游之于乡村就像一剂兴奋剂,其根源在于人的参与与回归。一个成功的旅游村落带来大量的游客,由此衍伸新的就业机会与村庄收入,更进一步之于村庄的复兴与发展。但追其根源,仍在于其旅游的吸引点。安溪古村有千年的历史文脉,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更有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之后带来的一系列福利政策与政府支持。在此基础之上,对村庄开展旅游设计与乡村整治,重在凸显乡村旅游的独特性与原乡村民的归属感。一个村落,只有原乡村民的存在,只有随着村落起伏变迁的家族的存在,才可以谓之为一个活着的村落。
设计以近百年安溪水乡变迁历程为依据,在保护传统村落肌理与自然山水环境基地的前提下,以水乡村落农旅振兴为切入点,融入现代创意,复建蚕茧老街,复苏村落业态,促进乡村产业、文创旅游升级,打造一个逛老街、赏民艺、居水乡、溯往事、忆乡愁的江南水乡田园。
论文作者:杨小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7
标签:安溪论文; 乡村论文; 村庄论文; 村落论文; 建筑论文; 旅游论文; 水乡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