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统一问题研究(笔谈)——西晋的统一:中华文化大一统理念的胜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西晋论文,中华文化论文,中国古代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4)05-0005-10
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刘禹锡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首咏史诗,以生动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西晋统一江南战争那势 不可挡的恢弘场面和摧枯拉朽般的磅礴气势。他那跳跃着的诗情,把我们的思绪带往那 逝去的时空彼岸。
1
自汉末军阀混战、三国鼎立,至公元280年,在经历了近百年的纷争与分裂之后,古老 的中国,又由晋朝(俗称西晋)实现了新的统一。
在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其实只不过是国家发展历程的表面现象,而造成分裂与 形成统一的深层原因,则是社会的政治矛盾运动与文化。
汉末所出现的深刻的社会政治矛盾,是汉代社会分裂并进而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深层 原因。众所周知,当时社会的两大政治矛盾,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统治阶 级内部的矛盾,在汉末都异常激化。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最终激化、形成了 声势浩大的黄巾农民大起义。黄巾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阶级和代表统治阶级 的国家机器,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力严重削弱,特别是行使国家职能的中央政府对地方的 控制力极度削弱。而在镇压黄巾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 争中发展起来的政治集团的力量则得以成长壮大。这些成长壮大起来的政治集团如曹氏 、孙氏、刘氏,都是不同政治利益集团的代表。
武装化的政治集团,都以诉诸武力的方式来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他们都以追求国 家的最高统治权为目标,都希望自己的代表能够登上皇帝的宝座,君临天下,一统国家 。而当矛盾各方即各政治利益集团都不愿放弃自己的政治目标、不愿妥协,同时又都无 力实现国家的统一时,以武装所支持的对立、分裂局面的出现就不可避免。因此,汉末 国家的分裂、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汉末社会政治矛盾激化的结果。它具有必然性, 但它又具有偶然性,是矛盾着的各方力量暂时平衡的结果。
2
对国家的历史走向产生重要影响的,不仅有社会政治矛盾,还有文化。具体政治矛盾 对国家的影响,具有直接性、暂时性,因为矛盾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文化对社会与 国家的影响,则具有间接性、长久性的特点。因为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走过了近 百年的分裂路程之后,国家又重新走上了统一之路。其原因不仅是社会政治矛盾的变化 ,重要的还有倡导国家统一的中华文化的影响。
倡导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先秦时期,中华文化大一统理念的倡 导有助于西周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地方分权型结构的国家。这种国家虽然还 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但周王与各封国之间所形成的政治上的天下共主关系、宗法上 的宗主与宗子关系、文化上的一体认同关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历史走向。
秦王朝的建立,国家新的统一,特别是在国家治理形式上所采取的中央集权模式,改 变了旧的地方分权乃至国家分裂形态,从制度的层面上强化了国家统一的文化意识。
从西汉王朝建立到汉武帝时期,是倡导国家统一的文化成熟时期。
3
这种追求和倡导国家统一的文化,深刻影响着汉代、汉代以后的国人。它是当时国家 虽经汉末的分裂、三国鼎立,但最终走向西晋统一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汉末政治动乱、三国鼎立的历史过程中,各派政治势力如曹氏、孙氏、刘氏三大政 治军事集团,虽然势同水火,在军事斗争中你死我活,但他们都没有放弃国家、民族的 认同,都认为自己与对立的各方同属一个国家,都自诩为国家统一的维护者,指斥别人 为分裂国家的罪人,都打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旗帜。
曹操是汉末国家政治资源的最大攫取者,他先后以司空、丞相的身份控制了国家政权 。他深知国家观念、追求国家统一的文化意识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所以他没有把汉献 帝的皇冠夺过来戴在自己的头上,而是“把皇袍当内衣穿在里面”,把汉献帝作为傀儡 ,用汉献帝的名义号令天下,为自己的行为披上了合法的、符合人们统一文化意识的外 衣。
刘备和孙权同样知晓追求国家统一的文化意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他们针锋相对地 打出“匡扶汉室”、“恢复汉家天下”的旗帜,指斥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为 自己的武装割据同样披上符合人们文化意识的外衣。
曹操生前多次拒绝人们劝其称帝的主意,个中原因可能很多,但传统文化的影响应该 是原因之一。如孙权曾劝曹操称帝,遭其拒绝。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曹操亦曾披 露心机:“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 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 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 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 然流涕也。”(《三国志》卷一注引《魏武故事》)。这种使曹操感动不已、令其禁不住 落泪的,不仅是乐毅、蒙恬那奉君事主、至死不渝的德操,还有那深深流淌在中华文化 血脉中的国家情怀。曹操尽管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但无论肯定还是否定他的人,凡 是读过他的文章、诗作的,都认为他是一位中华文化造诣深厚的人。曹操终其一生,无 论如何专权,都没有篡位称帝,都还向汉献帝俯首称臣。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废汉 称帝。曹丕为了既取代汉室,又不与传统文化造成激烈冲突,煞费苦心,最终找到了上 古尧、舜、禹禅让的依据,在力图弥合文化与现实政治的冲突中,完成了取汉而代之的 程序。清代学者赵翼对此评论说:“按裴松之《三国志注》引《魏略》:曹丕受禅时, 汉帝下禅诏及册书凡三,丕皆拜表让还玺绶。……丕皆下令辞之。最后,华歆及公卿奏 择日设坛,始即位。此虽一切出于假伪,然犹见其顾名思义,不敢遽受。有揖让之遗风 。”(《廿二史札记》卷七)令曹丕“不敢遽受”的,不是军事和政治力量,而是文化。 “曹魏创此一局,而奉为成式者且十数代,历七、八百年。”(《廿二史札记》卷七)可 见文化力量之盛大。
三国鼎立的时代,曹魏以天下正朔在己,自不待说。蜀汉与孙吴也都没有放弃自己为 正统的主张。三方都没有放弃国家认同,都认为自己与对立的各方同属一个国家,三方 都擎着国家统一的旗帜,以国家统一的策略,动员其民众,为其政治利益而斗争。
西晋的统一,不只是由于其军事力量,那气势磅礴、摧枯拉朽般的力量源泉,是那历 经千百年、流淌在中华血脉中的国家一体认同文化,是追求和倡导国家统一的价值观的 力量把中国人牢牢凝聚在一起。无论怎样交恶,大家都不放弃国家一体认同的理念。无 论怎样曲折和艰难,大家都要谋求国家的统一。正是这种文化认同力量,反反复复,多 次将历史上分裂的国家重新聚合在一起,多次推动着国家由丧乱走向盛世。正是这种力 量,鞭策着今天的我们,为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而努力。
收稿日期:200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