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及其实现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公益性论文,形式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活动,以实施教化、予人谋生和享用技能,直接或间接增进社会的福祉为目的。因此,教育的本质属性具有公益性。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其公益性毋庸置疑。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短板,而民族中等职业教育则更是处于洼地。鉴于民族中等职业教育强烈的效用外部性和受教育者的弱势地位,政府理应把民族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纯公共产品,担负起发展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四川把民族职业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强化民族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创立了特色鲜明的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在经费投入、资源分配、学生管理、就业等方面公益性特征突出。
一、教育的公益性内涵
公益,公共的利益。性质,事物的根本属性。教育的公益性是指教育具有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根本属性。随着近代以来义务教育等免费教育的实施,教育公益性质也逐渐体现在举办教育的公益性上。因此,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讲,教育的公益性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教育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举办教育坚持公益性。教育符合公共利益的性质是指教育产生的外部效应具有公益性。所谓举办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即教育供给上的公益性,指由政府主导,坚持办学上的非营利性质。简单地说,教育的公益性内涵包括结果的公益性和供给的公益性。
在经济学上,教育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性质被称为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产品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私人产品是指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可以按照市场规律由私人生产和供给。而另外一些产品由于其效应的外溢性而无法排斥其他人享用,私人不愿意生产或不能充分提供,必须以有别于市场机制的方式予以提供,由政府通过征税提供,如国防、公安等,这些惠及全体公民利益的产品被称为公共产品。事实上,人们对公共产品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不公平问题凸显,人们认识到市场经济会在很多方面失灵,如医疗卫生、失业救济、教育等等。要弥补市场的失灵,政府需要扩大公共产品范围,一些向普通大众和弱势群体提供的福利产品被纳入公共产品的范围。就教育而言,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对个人的影响无疑是最直接的,因此不能将各级各类教育一律视为纯公共产品,全部由政府买单。教育产品属性的认定随着教育的层级、种类以及受教育者的不同而有所区分。例如,一部分富裕家庭会为孩子选择私立的优质或特色化教育资源,这样,虽然教育的结果具有公益性,但是主要由私人供给。然而,对于社会效用较大且受教育者是弱势群体的教育层次和类型,私人无力负担或负担意愿不强的时候,随着公共财政实力的增强,坚持教育供给上的公益性,无疑是培养素质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持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应然选择。也就是说,供给上的公益性会促进结果公益性的发挥。这种情况下,教育就成为准公共产品或者是纯公共产品,是政府在买单,如义务教育、西藏的基础教育等。再如,2009年底,财政部、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财教[2009]442号),规定中等职业学校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读书,这样的政策设计正是照顾到受教育者的弱势地位,使教育供给具有公益性。
二、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的公益性
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的效用外溢性和受教育者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它的公益性属性。即,因为发展民族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巨大的社会效应,考虑到其受教育对象的弱势地位,举办民族中等职业教育应坚持公益性。
(一)发展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职业教育是与国家经济发展、企业竞争力以及个人就业联系最直接的一种教育。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关键期,职业教育的优质发展对提高劳动力素质、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改变长期以来低成本粗加工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中等职业教育是世界范围内举办形式最为广泛的职业教育。对民族地区而言,初中后流散在社会的青少年的就业和发展问题非常突出,大量家庭经济困难,在学校成绩不佳无法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如果不能享受到优质职业教育,缺乏进入现代社会就业的技能和途径,加之语言、文化等障碍,被隔绝在现代社会之外,封闭于落后的家乡,不仅不能实现脱贫致富,而且极易产生不平衡心态,容易被不良势力引诱,成为民族地区最不安定的因素。因此,为民族地区青少年提供免费且优质的职业教育,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现实和紧迫的要求。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提升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实现少数民族青壮年就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关系到民族地区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促进我国边疆稳定和保证国家利益的重要举措。
(二)民族中等职业教育供给上应具有公益性
从世界范围的经验看,“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纯公共产品,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①在德国,学生不仅能享受到免费教育,而且“参与双元制培训本身可以有一定的收入”,②这对家境一般或弱势群体的家庭而言无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德国,“六成以上的年轻人都会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技能,而在15-19岁年龄组中,未经职业技能培训的学生比例仅为2.3%”。③在我国,坚持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公益性的原因还在于受教育者的弱势性。我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的鄙视导致职业教育发展先天不足。比如,孔子就曾骂“请学稼”的樊迟为小人;宋代明文规定“工商杂类”子弟不得进入官学;明代社学不录“屠沽子弟”等。当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职业教育成为弱势群体不得已的选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在全国中职教育中的比重均超过80%”④,另据统计,“我国中职学生中80%来自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⑤对民族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受教育对象主要是民族地区的弱势群体,其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农牧民子女居多。鉴于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的效用外溢性和受教育者的弱势地位,我国政府应把民族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纯公共产品来大力发展。2010年,我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纲要》要求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国家对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迫切的要求和期待跃然于纸上。规划还提出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2010年,我国教育经费已经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也为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经费上的保证。当前,应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全免费的步伐,西部少数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的免费应首当其冲。除了完全免费读书外,优质教育资源的享有,全社会对就业的关心和保障,都是保障和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民族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实现形式——四川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
四川藏区“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简称“9+3”教育),是指学生在藏区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到成都等四川内地城市接受3年免费职业教育。2009年9月,“9+3”教育全面启动,截至2011年底,“9+3”教育实施3年,招收3个年级的学生共29399人。这些学生分别在80多所优秀职业中学或职业学院和内地学生混合编班共同学习生活,涉及这些学校的多个优势专业。应该说,“9+3”教育模式是民族职业教育公益性独创性的实现形式,它在多个方面实现了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的创新。
(一)四川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实现
1.政府在发展民族职业教育上承担主要责任
“9+3”教育模式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四川省级领导到各级政府和学校工作人员,都把“9+3”教育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强调和重视。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管理模式上,形成了从省政府(教育厅)—藏区州政府(州教育厅)—县政府(县教育厅)和从省教育厅—区(县)县教育局承担“9+3”教育的学校两条线的纵向管理模式,以及州、县教育厅和承办“9+3”教育的职业学校的横向协调沟通的管理模式。纵向管理主要体现在招生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的指导、督促和检查。横向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学生管理方面,包括藏区教育部门向每所承办“9+3”教育的学校派驻两名藏族老师,协助学校管理“9+3”学生以及寒暑假学生的回家和返校协调等。二是政府负责招生宣传。政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热线电话、藏、汉双语书面资料,宣传标语、现场咨询活动等全方位的宣传活动使老百姓深入了解“9+3”教育政策。三是重视“9+3”教育的科学研究,四川省教育厅设立“9+3”教育管理专项课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成立成都市“9+3”免费教育研究室,加强对“9+3”教育的学生管理、教学培养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着力推动“9+3”教育发展。
2.经费投入主体上移
在我国,按照“谁主办、谁投入”的教育经费投入责任体制,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责任主体在市、县两级。而四川“9+3”教育的经费投入主体在省财政负担,以专项拨款的方式下拨。2009年、2010年、2011年“9+3”教育经费来源见表1。
2009-2011年,中央、省投入计划的资金共7.19亿元,其中用于学生免除学费、补助生活费、工作经费3.1亿元,用于学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补助学校配置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及生活用具资金4.09亿元。按投入到“9+3”教育的用途,省财政拨款经费均可视为财政投入中的教育事业费。根据表1数据,以2009年为例,省财政和市县财政共投入26288万元,按2009年招生10400名“9+3”学生计算,“9+3”教育的生均事业费支出为25272元。而“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4262.52元”。⑦可见,四川将“9+3”教育投入责任主体上升至省财政,确保了对“9+3”免费教育的经费投入。
3.全免费有补贴的职业教育
“9+3”教育提供完全免费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杂费、住宿费、书本费全免,每人每年发放3000元的生活费补贴,往返学校的交通费用全报销,冬季羽绒服、春季运动服免费发放。另外,财政资金补助承担“9+3”教育的学校学生工作经费每生每年500元;投资改善承担“9+3”教育的学校办学条件,2009年每所学校投入300万元。由此可见,四川完全把“9+3”教育作为纯公共产品来供给,公共财政承担其全部支出,充分体现了民族职业教育的公益性。
4.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
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提供是“9+3”教育的重要特点。“9+3”教育提供的不仅是全免费的中职教育,同时也是优质的职业教育。承办“9+3”教育的职业中学是经过挑选的国家级或省级重点职中。而且,藏区孩子读的专业也是这些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就业前景最好的。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学生成才的核心外部因素,但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朝夕之间实现的,一所名校的成长可能会经历数年甚至是数百年的建设。在教育各阶段上,在初等、中等教育上体现教育公平尤为重要,然而,在我国,受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的制约,总体而言,城市比农村、内地比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质量高得多。基于这种考虑,我国实施了民族地区高考加分政策,建设了内地西藏中学,在内地优秀普通中学设西藏班、新疆班、预科班等等政策措施,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提供高质量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对中等职业教育而言,“9+3”教育是内地职业学校大规模接收藏区学生的首次尝试,表明了政府对藏区孩子接受优质职业教育的重视,这种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实现形式比起单纯的免费职业教育而言更具吸引力,更富公平性。近些年藏区高考的录取率比较高,但是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却明显低于内地,在初中和小学的辍学率也很高,“9+3”教育的实施正是为这部分失学青少年提供了出路。藏区青少年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占有,得以掌握职业技能,从而实现就业和发展。
5.搭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9+3”教育在教学管理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藏区学生和内地学生混合编班,而且通常编班的比例是藏区和内地学生为3∶7或7∶3,这样的学生组成比例恰到好处,既能促进各民族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不至于班级以民族为单位形成大的非正式团体,有利于班级内民族团结的形成。同时,藏区学生到内地读书,为他们创造了了解内地文化和社会的契机,有利于他们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另外,“9+3”教育搭建藏区学生走向内地就业的桥梁,各学校积极将“9+3”学生输送到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发达城市企业顶岗实习或工作,从而使“9+3”学生开阔眼界,学习到书本没有的实用知识和先进的工作、学习和管理理念。因此,“9+3”教育搭建了藏区青少年进入内地学习、就业和生活的桥梁,促进了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6.确保就业
就业是检验“9+3”教育实施成效的重要因素。强大的就业确保机制也是“9+3”教育的特点之一。为促进“9+3”学生就业,政府在军队、民族地区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招录等方面都为“9+3”学生预留了名额。例如,四川省计划从2011年起连续5年选征“9+3”学生参军入伍,“9+3”学生服役期间优先保送入学、报考军校、选取士官。2012年四川省委组织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公告,藏区乡镇事业单位从“9+3”毕业生中选拔工作人员共计1700名。逐步扩大了“9+3”学生直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名额,采取单独考试的形式,使愿意继续深造的“9+3”毕业生能够升入高职院校。积极将“9+3”学生输送到沿海发达城市企业顶岗实习或工作。同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9+3学生自主创业。
(二)“9+3”教育实施的重要意义
四川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概括而言,“9+3”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以下两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提高藏区人口素质,培养经济发展所需专业技术人才。引导藏区青少年进入内地,促进就业,使藏区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促进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四川藏区是内地与西藏的过渡交界处,“治藏必先安康”,稳定和发展的意义重大。但是,长期以来,四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半数以上的县属于贫困县,人均收入低,贫困人口比例高,2010年藏区农牧民人均收入只有四川农民平均水平的50%。四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原因很多:大型企业少,就业不足,封闭的社会和信息,藏区青少年很难进入到内地社会就业。而另一方面,藏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特别是直接为农牧业服务的基层畜牧兽医等科技人员严重不足,甘孜州“畜牧兽医科技人员编制有1558个,空编790个,乡镇畜牧兽医人员空编情况尤为突出,占空编总数的87.5%”。⑧“9+3”职业教育模式通过政府的强大动员机制,使无业藏区青少年零成本地接受内地优质职业教育,培养藏区经济发展所需专业技术人才,促进藏区经济发展。同时,搭建了藏区青少年通过学习知识进入内地的桥梁,在内地多元文化的氛围内读书学习成长,潜移默化地适应内地生活方式,逐渐进入内地的巨大就业市场,实现就业。我国内地城市化进程的实践也表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赚取非农收入是有效脱贫和维护稳定的方式。藏区家庭有一人就业,不仅可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并且可以引导整个家庭逐渐转变观念,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二是在后“普九”时期,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协调普高与职高均衡发展。四川藏区教育水平处于四川省落后水平,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高,职业教育发展落后,留不住人才,师资力量较薄弱,办学规模小,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质量不高,无法吸引藏区青少年入学。在OECD各成员国中,接受中职教育(包括学徒制培训)者的比例达5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是发达国家高中阶段教育的主流。长期以来,我国反复强调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规模要大体相当。2008年,四川藏区基本实现“普九”和“两基”任务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高中教育发展不够,职业教育规模较小。当年,“四川藏区在校中职学生只有7534人,而普通高中学生有21353人。中职和普高发展存在严重失衡,其比例是3∶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70.0%”。藏族人民通常偏向于选择文科方面的专业,导致理工科和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非常缺乏。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08年5月,四川省启动了“职教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然而,藏区自身的职教基础,显然不足以支撑这个宏大目标。要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目标,实施“9+3”教育,利用内地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为藏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同时,也积极支持着藏区发展职业教育,办好中等职业学校,使藏区内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规模由不到3000人发展到4000人。2011年,四川藏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1.5%,职普比提高到4.8:5.2,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规模相当。
①鲁昕,要强化职业教育公益性,职业技术教育,2010,8月第24期.
②李俊,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之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探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③辛斐斐,德国职业教育财政政策述评及对我国的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1期.
④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15期.
⑤于志晶,房巍,职教公益性研讨会——多视角的回应,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27期.
⑥代朗,四川全面推进藏区“9+3”,已免费招收近三万学生,四川新闻网,2012年3月29日,本部分数据由此数据分析得来.
⑦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国教育报,2010年12月7日.
⑧加强藏区“9+3”畜牧兽医免费职业教育的建议,四川在线,2011年1月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