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效益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教学论文,职业技术论文,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高教学效益所要研究的是:如何组织安排好课程使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具备某一职业最宽和最强的职业能力。当然,提高教学质量还牵涉执行中的诸多问题,本文着重研究课程组织安排,因为这是做好其它工作的必要前提。
一、社会急需的是高级技术型人才,而不少高职院校教学效益不高,所培养的仍是中级技术型人才,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宽不强,这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发达国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一般高于普通高校。例如1966年创办的法国短期技术学院,主要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高级技术员),“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法国经济状况逆转,失业率上升,十年前大学生失业率为10%,现上升为14%,但短期技术学院学生毕业后仍几乎全部就业”。但在我国,高等专科层次(主要是高专与高职)的就业率很不理想。据公布数字,1999年专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为54%,2000年只有44.9%,而普通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则分别是85%和90.12%,明显高于专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情况呢?有人认为主要是由于高等专科学校仍在培养社会不欢迎的“本科压缩型”人才。但实际上自1990年以来这种现象已经得到纠正,现在高专与高职的教学计划已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还有人认为这是由于社会需要人才的学历层次上移,专科生的需要量愈来愈少了,但在1997年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的起点学制却已上移到高等本科层次,而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学制主要仍在高等专科阶段。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中级技术型人才需要量逐年上升,增长很快,但到80年代后增长量开始放慢,到20世纪末每年增长只有1%左右。但在60年代开始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后,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要量又成倍增长,至今不衰。我国台湾地区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技术学院二年制(二技)学生人数1997年为16875人,1999年增长为40965人,两年中增加了142.8%。韩国将大学生很多而高级技术型人才紧缺的现象称为“富饶中的贫困”。
我国在1953年举办培养中级技术型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为社会提供的人才数以千万计,参照国外经验,我国发达地区对中级技术型人才的需要量可能增长不多,如果大力发展的高职院校不重视教学效益,仍然培养中级技术型人才,就必然出现就业率不高的结果。
二、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效益的探讨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效益涉及诸多方面,为了便于叙述,本文将分成“定向效益”、“衔接效益”和“整体优化效益”三个方面加以说明,但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定向效益”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同行业的知识、经验、技能大都不能相互代替,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课程都有其特殊性,这说明了按不同行业进行课程定向处理的重要性。讨论各类课程定向处理的目的是通过职业定向将可能多的学时用于直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1.按行业、专业对各类课程进行定向处理
(1)对普通文化课的定向处理
培养技术型人才要求具有相当于高中水平的文化基础,如果用中职学制培养这类人才,通常按行业要求对高中文化课作定向处理,使之能达到“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这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行业、专业范围所具有的文化课应用能力不亚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对行业、专业范围外的高中文化课内容作了某些删并(少量增加),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并不与高中文化水平完全相等。各行业、专业达到“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所需时间不尽相同,一般为普通高中总时数的50%-70%,大体用一年半时间。这样,就可以用3-4年的高中阶段学制来代替原先要用高等专科学制才能培养的中级技术型人才。同理,可以用与这种高中阶段学制相衔接的高等专科学制来代替原先要用高等本科学制才能培养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2)对基础理论课的定向处理
基础理论课可分为在本行业或更广泛范围内通用的技术基础课、在专业或专业群范围内的专业基础课两种。这些课程最初都借用工程教育的教材,没有技术教育自己的教材。如果照搬原教材,内容过多过深,必然挤占了专业课时间,其后果是理论虽有增强,职业能力却消弱了,不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要求。1990年11月在广州召开了全国高等专科教育工作座谈会,会后关于制订工程专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文件中第3条提出:“妥善处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关系”,“基础理论教育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质上就是按照行业、专业的需要对基础课进行定向处理,使能让出尽可能多的学时用于直接培养职业能力的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
(3)对专业课的定向选择
尽管对文化课、基础理论课作了定向处理,使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专业课,但专业课的时数仍然是有限的,很难适应专业范围内所有工作岗位的需要。为此,必须针对毕业生就业地区、单位对专业范围内各岗位的社会需求及具体业务要求开展广泛调查,从而确定课程及教学大纲。否则,学用不一致,教学效益就降低了。
专业课又是内容变化最迅速的课程,“知识更新”、“技术更新”都要在专业课中得到迅速反映,而基础课变化就慢得多。因此,专业课的定向选择应当经常进行,绝不能一劳永逸,教学内容陈旧是专业课教学效益差的重要原因。
学生在本行业内的各项专业能力往往具有一定的共性,这是因为专业能力具有共同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掌握了某一项专业能力,就有可能较快地掌握其它专业能力。因此,要选择典型的专业能力作为确定专业课程的依据。
(4)选修课的定向选择
选修课也是完成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充分发扬每个学生的长处,取得更大的成果。设选修课有多种途径,例如按照专业的多种需要分设选修课,让学生自己选择,就有可能覆盖各种社会需要。选修课还有可能发扬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长。例如有些学生在选修课中强化外文,有些学生利用选修课拓宽知识与技能,为掌握社会需要的某些综合工作能力打好基础。
(5)适当开放综合课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
职业能力的养成往往需要多门课程的组合,有些课程有一定需要但内容不多,最好与其它课程合成综合课,可以节约很多学时。有时甚至可以根据某一项专业能力的要求,将所需学习的知识、理论、技能都综合在一个课程模块内,更能节约很多学时。
2.定向宽窄的确定
定向愈窄,用于直接培养某一项职业能力的时数愈多,形成的专项工作能力愈强,例如按某一岗位需要采用CBE-DACUM法制订的教学计划往往可以使学生具有一毕业就能上岗的能力。但这些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学得较少,适应发展变化的能力较差,上岗容易转岗难。因此很多人对这种做法持有不同意见,提出了宽基础的要求。
适当拓宽基础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每个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都会不断发展变化,为了便于学习新技术,必须掌握较宽的基础;每个人的工作岗位一生中有多次变换,每次变换都要学习一些新知识、新技术,也需要掌握较宽的基础;终身学习日益成为每个人提高工作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需要,为了不断再学习,又需要具有较宽的基础知识。因此,“宽基础”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问题是基础理论宽到什么程度?有些职业范围较窄,且毕业生的需要量很稳定,转岗的可能性较少,如汽车维修专业,就可窄一些;有些行业的人才流动大都在本行业之内,如铁道、海运等行业,也可以适当窄一些;有些专业应用范围很广,人才流动范围很大,如机械、电子等方面专业,就要宽一些。
一般情况下,专业基础理论课及专业实践基本技能的定向可以窄些,可考虑本专业或兼考虑邻近专业的需要,技术基础理论课应稍宽一些,要能满足本行业范围内的需要;普通文化课应当更宽一些,大体能满足相当产业范围内的需要,例如,分别满足工业、农业、商业、医卫、财经、政法等范围内的需要。
(二)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效益
传统的衔接方法适用于普通教育,学制间的衔接通过普通文化课之间的衔接得以实现。在这一种衔接中,一个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如要报考高等学校,只要以普通高中的同等学历身份参加考试就行了,只考文化课,入学后所学课程只考虑与文化课的衔接,不考虑他已学过的专业技术课程。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中等技术教育与高等技术教育之间的衔接,可称为现代衔接。这种衔接不仅有文化课之间的衔接,还有专业技术课之间的衔接,从而可以在中等教育已养成一定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在高等技术教育中进一步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在中等技术教育阶段已培养成中级技术型人才,且两个教育层次的专业对口,就有可能在高等专科层次养成高级技术型人才。现代衔接是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方法。影响衔接效益的因素主要有二:第一,专业是否对口。第二,是否存在不应有的重复学习。
1.关于专业对口问题
在中职与高职衔接中,同样有“定向效益”问题。可以对中职所设课程作定向处理,分成符合高职需要的有效部分和不符合高职需要的暂时无效的部分(今后可能有用)。专业愈对口则有效部分愈大,教学效益愈高。然而,完全对口没有任何衔接损耗的情况是很少的,一般只能做到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完全对口,专业课很难完全对口;如果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不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各中职校的内容存在差异,连这一部分也不可能完全对口。
影响专业对口衔接效益的最大因素在于招生环节。例如我国原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中有专业518个,高职招生时不可能只对准某一个专业,而只能是对准一群专业,也即是说,要把518个专业归并成若干大类,每类包括一群专业。例如,我国台湾地区的“二技”招生时分30个大类。法国短期技术学院招收技术高中毕业生时分17个大类。大类分得愈细,招生愈困难,但如分得很粗,每个大类包括很多专业,定向效益就降低。这是我国今后必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影响衔接效益的另一个问题是招生中如何进行入学考试。欧洲不少国家对技术类高中实行国家考试,升学时不再有入学考试,但多数国家仍有入学考试。我国现行办法主要考文化课,加试一、二门专业课,这种考试很难考出学生已具备那些职业能力。高职的考试科目对中职往往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考试科目被重点学习,而非考试科目则被忽视,这样,学生进入高职后可能出现学习脱节,这又是一种衔接损耗。
因此,要改革招收“三校生”办法,最好让高职自主对口招生,在录取时采取入学考试分数与在学校内学习成绩结合考虑的办法,全面衡量学生入学后是否能与高职的教学计划相衔接。
2.关于重复学习问题
“三校生”入学后,重复学习是一项大的衔接损耗。重复学习所用时间本来应当用于增长新知识,学到新能力,现在却白白浪费,这就等于缩短了学习年限。
出现重复学习的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没有充分了解中职校毕业生已经掌握了哪些专业知识,具备哪些职业能力,没有用现代衔接技术来制订教学计划。甚至完全采用传统衔接方法,与招收的普通高中生采用同样的教学计划,所有中职已学过的专业技术课全部重复学习。
建议明令禁止高职院校招收“三校生”后仍然采用只考虑文化衔接的传统衔接方法来制订教学计划。普遍开展“中职与高职学制衔接方法”的研究,提高教学计划质量。并积极推广学分制,为彻底避免重复学习打好基础。
(三)职业技术教育的整体优化效益
职业能力,特别是综合职业能力,要建立在多类课程、多门课程的学习基础之上,只有这些课程的时数构成最佳的比例组合,才能形成最宽、最强的职业能力,这就是研究整体优化效益的目的所在。
1.制订教学计划时历来重视各类课程的时数比例,例如三类课程的时数比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数比例、各类课程内部的时数比例等,这是实现整体优化的重要保证。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规定等文件中有时对这些比例作了大体规定,这对重视实践教学、拓宽基础都起了一定作用。但也应看到,这些比例不应是固定不变的,不仅行业、专业之间有差异,即使同一个专业,采用传统制造技术与采用现代制造技术在课程设置与时数比例上也都会有差异。因此,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仍有必要。
2.实现整体优化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科学地确定每一门课程的时数。每门课程开设时数的可多可少,是降低效益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有:(1)教学大纲只列出知识点范围,不注明每个知识点的具体要求;(2)有些教师不很明确本门课的目标要求,只是照教材宣讲。解决的办法是明确本门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明确本门课在总培养目标中的具体培养要求,从而科学地确定每门课的时数。
3.实现整体优化还必须明确“加强”与“削弱”的关系。总学时无法改变,对某些课程的加强必然导致另一些课程的削弱。问题是往往只看到必需加强的部分,而对哪些部分可以削弱缺乏深入研究,如果任意减少其他课程时数,就可能破坏整体优化。
4.整体优化必须经过长期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反复调整时数才能逐步完善。
三、运用提高教学效益原理充分发挥现有各类高职学制的作用
我国现行的高职专科学制大体有三种类型: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三年制;招收中职毕业生的三年制(也有少量二年制)。这三种学制就教学效益而言,各有长处和短处,试分析如下:
1.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
我国的五年制是中专(含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职业高中)和高职一贯制。由于中专与高职同是技术教育,如果专业对口,定向效益可能很高;又由于将中专与高职统一在同一学制内,避免了重复学习,衔接效益也可能很高;再由于中专与高职统一设计成一份教学计划,整体优化效益也可能提高。因此,五年制可能成为一种高效益的学制。五年制毕业生在国内外受到社会的欢迎,就业率很高,这不是偶然的。
五年制的主要缺点为年限过长,这既不利于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也不利于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提高适应能力,有些学校采取中间分段,可以中间调整的做法,这虽然能解决一些问题,但如方向变化过大,又要付出降低定向效益的代价。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的五年制适合于举办职业能力范围较宽、培养职业能力费时较多而变化发展相对较稳定的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专业,这是因为这方面人才的需要量相对稳定,可以作长期计划,所用设备使用年限较长,不象计算机那样要经常更新。
2.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三年制
这一学制的优点是年限相对较短,文化基础较强,因此适应新情况、新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强,上岗后适应变化的能力也可能相对较好。
缺点是文化课的定向效益差,所能用于专业技术课的时数过少。一般说,这种学制适合于发展变化很快而专业能力范围较窄、培养职业能力费时较少的专业。例如信息技术、行政管理、财经、政法、商业等方面的某些专业。还可以利用外语基础较好的特点,积极发展涉外专业。
3.招收中职毕业生的三年制
这是一个问题很多而又希望很大的学制。问题很多是指不论是中职的学习质量、招收中职毕业生的办法,还是与高职学习的衔接效益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很大是指如果办好了这种学制,有可能是毕业生能力最宽、最强的学制,是终身教育的骨干学制,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学制,因而也是发展前途最大的学制。
关键是提高这种学制的教学效益。首先要提高定向效益和衔接效益,能招到合格的、对口的中职毕业生,并应采取高职校与中职校联合办学共同制订教学计划的方法来提高整体优化效益。最好高职校能单独自主招生,积极提高招生质量。为了降低衔接损耗,必须仔细分析中职的教学计划,减少重复学习,并采用学分制。在提高教学效益后,中职三年制再加三年,或中职四年制再加二年都有可能成为培养职业能力最宽最强的学制。
总之,发展与中职衔接的高职学制是很有前途的,如果教学效益高,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五年制所能培养的职业能力,又因年限短,可以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因此这种学制适用于各种专业,没有任何限制。办好了这种学制可以为建立与完善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作出重大贡献,可以帮助无数未读过大学的人们接受高等教育,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成“条条道路都可通向高职”。同时,接受这种学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相符合,又可以实现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