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安全演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园通常会统一组织一些安全演习活动,让幼儿练习逃生本领。为了检验中班幼儿以往的安全演习效果,我与班上老师商量,随机组织一次消防演习活动。为了使情境更逼真,活动一开始,我故意表现得很惊慌,大喊着:“着火了,赶快逃!”不想,班上孩子马上陷入一片混乱。反应快的部分幼儿急火火地往门外跑,却在门口挤成了一团,撞在了一起。有几名幼儿则不知所措,怔怔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了,而几个胆小的女孩居然吓得大哭起来。我只好赶紧出来维持秩序,安慰孩子。我一边处理相关事务,一边不免沮丧:孩子们早已忘了以前学过的如何有序、安全地逃生了,这次还只是一个班的演习,要是全园一起搞,还不知道会出什么乱子呢。我们都知道,安全演习的目的是让幼儿掌握安全撤离危险地带的本领,可这次安全演习,孩子们有的摔倒,有的撞伤,心理上不免留下阴影。看着孩子们脸上还没抹去的泪水,我陷入矛盾之中:是不是该事先告诉他们这只是演习?可是,若明知是演习,按我以往的经验,孩子们就会完全不当一回事。更让我困惑的是,这样的安全演习对幼儿是否有效?仅靠这样的安全演习是否能达到目的?幼儿园的安全教育究竟该如何进行?
安全教育应细水长流
教师应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联系实际,抓住时机。
1.应旁敲侧击,使安全教育常态化
教师可利用晨间、餐前餐后、离园前等零散时间,播放适合幼儿的安全专题片,让幼儿亲眼看见由于不注意安全而引发严重后果的事例,如触碰电源插座、出于好奇玩火、为捡滚落的皮球而落入水塘等引发的悲剧,从而帮助幼儿形成对电、火、水等有潜在安全隐患的事物的粗浅认识,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也可将发生在周围的有关高处坠落、烫伤、误吞药物导致中毒等事件及时讲给幼儿听,让他们引以为戒。在散步、游戏、自由活动时,一旦发现幼儿周边有不安全因素或幼儿出现不安全行为,就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还可将园内紧急疏散的路线图及一些安全标识贴在幼儿视线所及的楼梯间、过道、走廊上,使幼儿经过时都能看一看、说一说、记一记,将安全意识的“种子”悄然植入幼儿心底。
2.宜和风细雨,让安全教育通俗化
教师要善于利用讲故事、念儿歌、玩游戏、唱童谣、看表演等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还可组织一些主题活动。例如,在了解了火的用途和危害后,可开展“火灾来了怎么办”“认标志讲安全”“如何在火灾中安全逃生”等活动,通过讲解、讨论、情景表演等途径,使幼儿明白当紧急情况出现时如何快速离开危险场地。
3.可身临其境,使安全教育情景化
教师可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认识危险,设想自救方法。例如,事先有意在户外游戏场地堆放砖块、石头、树枝等障碍物,引导幼儿学习如何查看场地,排除安全隐患。
4.要齐心协力,使安全教育全员化
幼儿园安全教育需要家长及社会各方面人员的支持,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成为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参与者和合作者。(云南个旧邓红梅)
安全教育非一日之功
要使安全演习落到实处,需要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1.常规训练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引导幼儿遵守以下规则:无论何时进出活动室或上下楼梯都要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推不挤。一旦养成这样的常规,即使面对突发情况,幼儿也不会“挤成一团,撞在一起”,受伤的机率也会大大降低。
2.体能训练
体格健壮、步伐稳健、动作协调的幼儿往往不容易摔跤,而体弱多病、四肢无力、协调性差的幼儿就容易站立不稳、摔跤受伤,在紧急情况下还会给集体行动造成障碍。所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幼儿的体能训练。
3.速度训练
在实际的自救和他救过程中,幼儿的快速行动能力能为自己和他人争取生存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养成做事雷厉风行的习惯很必要。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专门的速度训练。比如,在生活活动中,我们可以经常让幼儿比一比谁的行动迅速;经常组织幼儿进行走、跑、跳、攀爬的速度训练。好的常规、好的体能和快速行动的能力,都能加快幼儿到达安全地带的速度。(湖北武汉马晓霞)
对安全演习的反思
演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在真正的危险来临时能调动起演习时所积累的经验,有序、安全地撤离。因此,我们的演习应考虑到当危险发生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且要定期开展演习,让幼儿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演习时的情境不妨设计得逼真点,只要让幼儿知道是演习,他们应该不至于十分害怕的,这样,等到真的发生危险时,幼儿也不会太惊慌了。另外,在演习前可以让幼儿通过照片、视频等了解灾难的可怕性,认识到演习的重要性,从而认真地对待演习,这也是很有必要的。(江苏连云港孙静)
演习应循序渐进
幼儿园的防灾演习应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从熟悉逃生线路入手,不断提高要求、加快速度;从单班幼儿的演习甚至是特殊幼儿的强化训练,到年级组乃至全园的演习,最后实现师幼合作安全、有序、迅速逃生的目标。教师可利用晨间锻炼等时段进行班内小型的演练,幼儿园每个月都可安排一次全园性的演习。教师要认真对待每次演习,仔细记录不同情况下所需的疏散时间,检验哪条通道是最合适的逃生路径等。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才能形成切实有效的应急预案。(江苏如东管晓琳)
随意性和非常态化是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中常见的问题。教师只有将平时每次安全演习活动都当成是真正的灾难逃生,而且有意安排在室内教育活动、进餐、午睡、户外活动等不同情景中,才能让幼儿了解在不同的生活、学习状态下正确、有效的逃生方法。幼儿园在开展安全演习时可以播放一段模拟灾难发生的音效等,这会使幼儿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紧迫感,即使知道是演习,也会比较容易“入戏”。教师还要注意不要在演习时拍照,否则孩子就更不把演习当回事了。(江西南昌傅佳慧)
案例中这位教师担心幼儿如果知道是演习,就会不当一回事。我认为,幼儿态度上不够重视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决定的,因此只要幼儿能在行动上听从指挥并迅速撤离就可以了。若一味想让幼儿信以为真,几次下来,可能会产生“狼来了”的效应,效果适得其反。对幼儿园来说,安全演习不但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而且应常态化地进行。全体教职员工都应知道在发生火灾或地震等紧急情况下自己的分工、职责。教师尤其要明确如何组织幼儿避灾、从哪条线路撤离、最终到达什么安全地带等。教师“心中有数”,幼儿“习以为常”,就能达到临危不乱、安全撤离的效果。(宁夏银川路晓红)
安全逃生要求幼儿做到以下几点:(1)听从指挥,冷静对待。(2)掌握基本的逃生方法,包括知道逃生路线,有序通过狭窄通道,下楼梯靠一侧走,等等。(3)知道不同险情下的自救方法等。教师可以一次抓一个点开展一些活动。例如,设计活动“窄窄的门怎么过”,让幼儿知道争先恐后会造成拥挤,只有排队通过才能又快又安全;设计活动“认识逃生路线”,让幼儿知道到安全地带怎样走最快最方便;设计活动“失火了怎么办”,让幼儿知道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吸入浓烟等。在日常活动中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例如滑滑梯时不推不挤,快速通过等。(江苏无锡凌亚娟)
专家观点:
安全演习是形式快速反应是关键
我们来分析一下,案例中的教师随机组织中班幼儿开展的这次消防演习为何效果不佳。演习的成功意味着幼儿能在短短一两分钟时间内撤离到安全地带,而要让幼儿迅速撤离,笔者认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带班教师的指令简明扼要,既能促使幼儿立刻停下眼前的活动,又不至于使胆小的幼儿恐慌过度。(2)幼儿注意力集中听指挥,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拖沓、不推挤、不踩踏。(3)幼儿的走、跑动作发展水平足以应对快速撤离的需要。(4)全园对于紧急时刻的撤离线路有明确规划,且幼儿对本班的撤离通道及行走线路留有印象。(5)带班教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湿毛巾交给每一个幼儿。由此可见,缺乏前期准备、良好铺垫的“随机”演习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
然而,具备上述条件并非易事。就教师而言,无论知不知道是演习,只要听到园里警报器拉响,一位带班教师就要迅速切断室内电源,并将湿毛巾迅速提供给幼儿;另一位带班教师则要在第一时间发出简明扼要的指令。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的指令可以有所区别。比如,对于大班幼儿,尤其是经历过几次演习的幼儿,可以明确地要求他们:“失火啦!跟着×老师,一个跟着一个,快跑!”对于小班幼儿,尤其是没有任何演习经验的幼儿或是行走还不够迅速、稳健的幼儿,教师最好能急中生智地用一句话创设情境,比如:“园长妈妈在外面发新玩具,赶快一个跟着一个出去!慢了就没有了!”对于中班幼儿,除了可以以上学期与下学期加以区分,更应当以幼儿的实际认知水平、动作水平为依据,分别参照小班或大班的策略,以引导幼儿尽可能减少恐慌、加快速度,奔向安全地带。烟雾起来时,教师还需要及时提醒幼儿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口腔。
就幼儿而言,能不能第一时间逃离危险与其反应能力密切相关。而提高幼儿反应能力的关键是在日常生活中高度重视幼儿的动作发展,在体育活动中经常性地训练幼儿一个跟着一个快速跑以及沿墙侧身跑,在平时生活中训练幼儿有序快速地上下楼梯。这里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幼儿园应尽最大可能将小班幼儿的活动室安排在主体建筑的一楼,既方便幼儿平时转换室内、户外活动场所,又方便幼儿在危急时刻快速到达空旷场地。目前有一些幼儿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将小班甚至托班安排在二楼及以上的活动室,这其实是不符合幼儿园的教学用房规定的。
再来看为什么不少幼儿不把演习当回事,会在演习中嘻嘻哈哈的问题。笔者首先想到的是,3~6岁幼儿是否真的理解“演习”或“消防演习”呢?为此,笔者特意进行了非正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有的小班幼儿认为“演习”就是“表演学习”,即根据语词发音解释概念。(2)大多数中班幼儿在被问到“什么是‘演习’”时都回答“不知道”。一些中班幼儿将“消防演习”理解为“消防员叔叔灭火”或“假装灭火给别人看”。(3)有的大班幼儿认为“演习”就是“假装着火了”,将“演习”概念狭隘化了。(4)一名才刚在幼儿园经历过一次消防演习的小班幼儿解释说“消防演习”是“假装着火了,教你怎么逃”,而在另一个没有经历过演习的小班,全班幼儿都回答“不知道”。这次非正式调查的结论是:(1)大多数中班幼儿都不理解什么是“消防演习”。(2)三个年龄段的幼儿都不能正确理解更为抽象的“演习”概念。(3)演习经历记忆犹新,有助于幼儿(包括小班幼儿)理解什么是“演习”。有了这种对幼儿已有认知及经验的粗浅了解,我们对于幼儿将“演习”视为“表演学习”或“假装着火”而做出嘻嘻哈哈、不当回事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笔者认为,安全演习只是一种预防和应对灾难降临的教育活动形式,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这种活动的开展也需要依据幼儿的身体动作特点以及心理特点,那么就很容易缺乏实效性。对于6岁以下的幼儿,教师其实是很难在制造紧张气氛与引导幼儿不慌不忙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全演习只是形式,而提高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重视幼儿的动作发展,以及平时训练有素,才是能否让幼儿在突发时刻逃避危险的关键。因此,教师平时就应对家长抱着孩子上下楼甚至进活动室的现象予以劝说,要让家长知道他们看似护子心切的行为有时恰恰是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若发现有的幼儿日常走路时脚尖先着地,稳定性、协调性、敏捷性都不理想,就要进行个别指导,给幼儿创设更多锻炼的机会。
至于案例中的教师因这次消防演习的失败而引发的“安全教育究竟如何进行”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幼儿园安全教育研究概括为以下几点:(1)各种各样的意外事故是对成人和幼儿的不定期警告,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应当抓住契机。因为意外事故的残酷性,也因为幼儿的好模仿,生活中的安全教育一般应给予幼儿正面的示范,而当发生在生活中的意外事故的主角是熟悉的同伴时,幼儿则更容易认识到意外事故的后果,这时开展安全教育就容易使幼儿引以为戒。(2)增强危机意识有利于幼儿及时躲避来自外界的对身体的威胁,幼儿园的安全教育要做的是加强幼儿对危险情境及事故原因的认识。由于幼儿即使身处危险之中也很难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只有到达危险的极限状态,才会以哭喊的方式求救,因此我们应首先了解幼儿是否已对存有潜在危险的环境有相当程度的重视。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幼儿对危险情境、有害物品以及事故发生原因的认识有别于成人(就笔者已有的研究结论来看,幼儿常常因果倒置)。正因为幼儿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缩小了生活中危险事实的范畴,所以加强幼儿的危机意识,引导他们正确分析生活中意外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是十分必要的。(3)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常与幼儿好动的天性有关,因此幼儿园的安全教育还需要对幼儿进行延迟欲求满足的训练。生活中,幼儿由于动作控制能力较差、词不达意等原因,容易鲁莽和冲动,这样一来,他们面临危险的几率也大大增加。所以,安全教育应当帮助幼儿逐步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做任何事情都应首先看一看、想一想是否安全或怎样更安全,比如,过马路时要看交通信号灯及前后左右,奔跑时要知道提前躲避障碍物,等等。平时教师还应提醒幼儿随时注意生活中有哪些安全隐患。(4)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可谓防不胜防,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应视提高幼儿的行动反应能力为预防意外事故发生的积极举措。我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以及其他专门的活动增强幼儿躲闪、奔跑、呼喊等快速反应能力,并通过模拟生活场景,让幼儿学习逃生、求救技能。比如,尝试跃过障碍物,尝试侧身弯腰快速行进,尝试通过在地面上滚动而扑灭身上的火,等等。(5)幼儿的安全认知水平有限,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必须重视让幼儿在体验中积累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经验。比如,有的教师让幼儿通过挤压几个鸡蛋的操作活动发现其直接后果,从而认识到生活中有序排队的必要性。
总之,幼儿园的安全演习也好,安全教育也罢,都只有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教育的关键点,才能发挥实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顾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