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最大的坑是什么
文/吴晓波 财经作家
图片来源:http://m.sohu.com/media/100182716
内容为王是个伪命题
我是一个常年的文字写作者,这些收费对我来说是常规意向的收费方式。早年的收费形式,比如说我们给出版社出版图书有稿费,我们给视频节目制作视频有广告费,知识从来不缺乏变现的通路。有变化的是这两年所谓的自媒体带来了内容直接变现的可能性。
本文利用WRF V3.5模式中的双参MOR方案和MY方案分别对2010年7月20—21日辽宁地区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在文中从地面累积降水量、降水强度、模拟强降水各种水凝物粒子随高度的分布以及最后对雨滴的一个细致的分析来对两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对比结果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我是2014年5月开始做《吴晓波频道》的,这几年时间里,我们在知识内容的生产、传播和变现等方面有很多尝试。传统意义上的变现方式依然存在,比如《吴晓波频道》每年会有一批广告收入,但也出现了新的可能性,即内容直接变现的可能性。
大家如果看《吴晓波频道》会知道,每个礼拜我会有1-2篇的专栏文章。如果你对比我以前在新浪专栏、中国企业家专栏的文章会发现,首先,我关注的领域并没有变化;其次,我在写作的风格和方式上也没有太多变化。
我相信遵行这样一个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以点带面的方式,对有效开拓学生自主复习的思维深度和思维广度也必有裨益!
所以,我们在谈知识变现的时候,首先我认为自媒体改变的并不是内容本身。那么自媒体改变了什么呢?
第一,改变了内容与消费者的之间关系。
传播形式的改变,带来了两个变化:第一,内容生产者靠内容本身就能实现盈利;第二,行业企业会利用内容完成它的商业传播价值。在这样的环境下,传播格局随之改变。
我在我的频道里写我的专栏,从第一天起,我就设置了一个环节叫“投票”,专栏写完以后,我会设计一个“投票”环节,一般会有4-5个题目。现在我们有几百万用户,用户对一个问题的观察,和你设置这个问题时的成见是不一样的,它自己会产生一种观点。
第二,在做自媒体的时候,我发觉一个内容生产者开始具备一种新的观念,叫 “产品”。
以前我们讲内容为王,其实这是个伪命题,真正的命题是:你的内容能不能被格式化?能不能变成一个产品?这才是最关键的。
全国秋季肥市场即将全面启动,中农控股相关业务单位早谋划、早部署、早动手,积极开展营销措施,确保完成销售目标,打赢秋季售肥攻坚战。
比如《吴晓波频道》当时上线的时候,在第一个月,我们就推出了失败值测试。我设置十几道问题,用户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以后,会对用户的回答反馈进行分级,比如65分、75分等,用户回复一个数值,可以找到对应的数值以及我给用户的评价。这是用新方式做出来的一个产品。
如果今天我再来做这个产品,我可能会增加一个支付环节。你要取得那个报告,需要支付3块钱才能看到。
自媒体收费是不是趋势?第一,我认为这是工具革命带给我们的福利;第二,自媒体的变现方式有很多种,如音频、视频、测试题,甚至未来有研究报告等。所以,自媒体的变现路径是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的。
如何把知识付费的效果放到最大化
资本与内容关系越来越密切,内容与消费也愈加紧密,这涉及到我们对当今中国传播的理解。比如你是卖花或者卖车的,面对的是一个大众市场,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来买我的花或者车,这是大众传播。
所有这些在之前我是完全不知道的,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小鹅通来获取。这使得我们在内容生产和传播上有了更多可能性。随着工具的不断迭代出现,我们今天谈的知识付费仅仅是一种开始,因为去平台化,让好的内容可以直接和消费者面对面。
大众传播和小众传播的区别是什么?
我在做《每天听见吴晓波》这个音频的时候,我下了一个决心,我使用了深圳的一个工具——小鹅通。小鹅通帮了我很多忙,比如:我每天发一个音频,到第二天,我就知道这个音频有多少人收听,用户是在什么时候退出收听的,大概的反馈是什么,每天有多少人订阅了吴晓波频道……
我能够想的是:我的这些内容是不是别人愿意听的?哪些人愿意听我的内容?我只要把我的内容做得好,做得精致,效果自然而然就会最大化。
在过往的很多年,我们的写作都是单向的,在自媒体出现后,出现了一个词叫 “用户”。有了用户以后,使得内容与消费者之间有了互动性,我们用技术就可以知道用户喜欢什么,或者不喜欢什么。
1982年,我和小熊一起考中学,小熊考了数学一百、语文九十一的成绩,当时重点中学分数线为一百九十二分。好在小熊多才多艺,凭特长可以加分,不过,手续自然是繁杂的,陈阿姨跑得几乎断气。等消息的时候,又见到熊老夫人,老夫人皱着眉头说了一番话。
纵观目前的幼儿园语言游戏化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这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效果。我们将现状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提取,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小众传播的特点是:专业性、很精致、互动性。
新技术会成为内容文化创作的工具还是颠覆内容创作的方式
我们能够在今天讨论知识付费,实际上是一个工具革命的过程。在这几年自媒体的创作过程中,这是给我最大的一个触动。
我原来是一个拿笔写作的人,后来开始用电脑写作。在很长时间里,我跟技术进步并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在自媒体环境下,有了很多可能,因为技术能够帮你获得更多用户,能够帮助内容传播得更广。
大众传播的特点是:单向性的,一个单点向多点发生的过程;它靠戏剧化来吸引人的注意力,特别直观;它是碎片的,它的信息是以单点爆发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基于ABC分类法的连锁便利超市生鲜农产品库存管理研究………………………………………………………… 贾子超(6/48)
但你会发现,今天的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圈层化的社会,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朋友圈是在知识、价值观层面跟你类似的人。所以你活在5-8个圈层里,所有的有效传播,都会在圈层中进行。这是今天发生的一个新的变化。当这些变化发生的时候,中国由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进入到一个小众传播的时代。
(2)政府大力支持和统筹协作。在政策上,美国将“完全、开放、无偿”的资源共享政策作为联邦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从国家层面保证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建立国家级别的共享平台,注重建设示范平台,形成典范效应,为各个领域、不同层级的科研单位的设备共享提供成功案例。例如美国的联邦实验室。
知识内容供应商如何快速有效找到适合的受众
我做了这些年的《吴晓波频道》,平均每天增加的用户有两千多位。看我们的用户增长曲线就会得知:如果当天内容非常好,会得到用户的转发,转发后就会带来新的用户。这是一个持久的工作,并没有投机取巧的方法。
如果你是一个内容生产者,有三点需要注意:你能不能找到一个有刚需的细分市场;在这个细分市场中,能不能够形成独一无二的风格;能不能在细分市场中,快速做到全中国的前三名。
如何把知识付费的效果放到最大化?这是一个特别抽象的问题。今天我是一个内容生产者,我从2014年7月开始做《每天听见吴晓波》。每天我都要寻找一个话题,跟大家讲5-6分钟。这5-6分钟要把一个知识点彻底讲透,这时候其实我很难去想怎么把付费的效果最大化。
这是一个内容生产者要做的事情。至于能不能快速获得用户,仅仅是这些工作的结果而已。
我认为内容付费最大的坑是:没有持续内容的生产能力。因为知识付费的场景是:用户付了钱以后,他还会续费。所以投机取巧的办法是没有意义的,还是踏踏实实地把内容做好,做一个可以持续生产内容的人。
有人问我,在圈层化社会里,我们的市场是因为互联网变大了,是不是也因为互联网变小了?如何在圈层里穿梭?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首先我觉得世界是变大了。比如我长期以来,处在一个特别小众的财经写作中,我做自媒体的第一天,根本没想过我的用户会到达几百万,我认为中国最大的财经类报纸,他们的发行也没有超过十万份,所以我的用户有几百万,我已经有很大的幸福感了。
教师利用学科优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将图片、声音、视频、文字融为一体,让学生置于互动的情境中,真实感受到具体而形象的内容,在多重感官受到刺激的情况下,学生能高度集中,迅速感知内容,产生探学的动机,增强与师生互动的意愿。
通过媒体传播是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基本手段。影视媒介研究表明,采用系列影视片能够对受众在传递信息和影响人们观点、意见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因此,本地区主流媒体更应该深入厂区、发掘历史、深挖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结合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制作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影视纪录片,擦亮齐齐哈尔“国家工业明珠”这张亮丽的城市文化形象名片。
第二,当我有了200万用户以后,也有了新的麻烦。比如在我们频道里要谈一个投资理财的问题,一个同样问题的背后,你要面对的是不同收入的各个阶层人群。对于一个月工资2万元的城市白领,和对于一个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他们都可能是《吴晓波频道》的用户,但是当我谈投资理财的时候,我是在对着谁讲?这对我来讲就是一个困扰的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给《吴晓波频道》里的用户做社群,把人从虚拟状态回归到社群状态。这个时候,世界又会被格式化、圈层化。这是一个新媒体的环境下,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困难。
在任何一个圈层中,我认为只要你有好内容产生,一定可以找到受众人群。哪怕他非常小众,那又怎样,只要找到他们,就有价值。或者,找到本身就实现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