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的基本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应具备论文,学术期刊论文,意识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辑人员的神圣职责,是把最精最美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读者,使出版物具有尽可能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的窗口,担负着传播和交流科学研究成果,活跃学术思想,直接或间接地指导科研部门、高等院校开展学术研究的重任。办好学术期刊,编辑至关重要。新时期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以下几种基本意识。
一、竞争意识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而竞争的本身就意味着优胜劣汰。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必须树立竞争意识,积极参与竞争。即必须由传统的加工稿件型编辑向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现代编辑转变。而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编辑,能否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是他的编辑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这就要求编辑站在特定学科领域的发展前沿,及时掌握、了解最新研究信息和学术观点,使期刊既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又为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可以说,编辑人员的竞争意识,是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前提。
同样,竞争也是促使编辑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手段。竞争可以迫使编辑开发自己的智力,更新知识,挖掘潜能,掌握学术动态,否则很难在竞争中取胜。竞争可以激励编辑不断寻求新方法、新手段改进工作,使自己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竞争是编辑创新、开拓、前进的动力之源。
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在办刊过程中增强竞争意识,就要有创办一流刊物的目标和愿望。无论是栏目设计、题目选取,还是封面设计、纸张采用都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从内容到形式,期刊的质量不断提高,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真正发挥繁荣学术、指导实践的作用。
二、信息意识
编辑的信息意识,是指编辑对信息的接收、加工和传播和本质、功能、方法、手段、效果等方面的认识、反应和评价的观念系统。在新形势下,学术期刊能否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看编辑是否具有较强的信息搜集、加工、分析能力,以及及时准确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料,进一步做好选题、审稿和编辑加工等项工作的能力。例如,在形势信息方面,要准确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跟上时代改革步伐,审时度势,综观全局,把最新的信息奉献给广大读者,使学术期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服务。再如,在学科信息方面,编辑人员应站在特定学科研究的前沿,及时了解学术研究的新项目和新成果,从而在审读、筛选稿件过程中,心中有数。此外,编辑人员还要掌握读者信息、作者信息、周边环境信息、发行信息等等。可以说,编辑的信息意识应贯穿在整个编辑活动的始终。
三、质量意识
质量意识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
所谓宏观质量意识,就是注重期刊的总体质量。具体说来,就是指期刊的“现实价值量”与“过期使用率”的辩证统一标准,以此来衡量学术期刊的优劣,判断其质量的高低。现实价值量要求学术期刊坚持为现实服务,研究现实问题,要反映当前改革的热点,尤其应当对改革实践中所遇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这个研究,应该是透过直观的表面现象或某些具体做法进行较深刻的理论分析和论证,对改革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实际指导,能在一定意义上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获得应有的社会效益,这就是学术期刊的现实价值量所在。所谓过期使用率,是指期刊放置若干年后,仍具有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有其历史意义。过期使用率越高,期刊的质量就越高。现实价值量与过期使用率的统一,作为学术期刊的质量标准,是总体上的质量要求。学术期刊要达到总体上的质量标准,就要求期刊编辑必须具有宏观质量意识。
所谓微观质量意识,是指对文章的具体要求,包括内在微观质量和外在微观质量。期刊的宏观质量是靠微观质量来实现的。应该看到,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前进一步,又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创造即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学术期刊的内在微观质量,集中体现一个“新”字。即对每一篇文章以是否有新意作为取舍的主要质量标准:看其是否提出了新问题,做出了新论证,得出了新结论;看其是否运用了新方法,变换了新角度,开拓了新领域。如果期刊编辑具有较强的微观质量意识,狠抓一个“新”字,使期刊的每篇文章都能或多或少地有所创新,那么,期刊从整体上就必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外在微观质量,一方面是指文章的语言色彩,诸如遣词造句、结构安排、标点使用、逻辑关系等方面的正确性;另一方面是指期刊的编排、校对、印刷、装订等物质技术质量。这一点对提高期刊质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达到了微观质量标准,才有可能实现宏观质量意识所要求达到的目标,真正使期刊在整体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使之正确引导学术事业的良性发展,促进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
四、改革意识
在信息时代,作为直接指导社会实践,反映社会理论水平与动态的学术期刊,应该在深层次上以较高的标准去追踪学术研究的新发展。这就要求期刊编辑对当前改革形势有全面的、正确的认识,树立一切服务于改革的组稿意识,努力克服知识上的老化和思想上的僵化,不断开拓学术研究的新领域。
从纵的方面看,能把握各个学科的发展趋势,不要用静止的、封闭的观点对待每个学科乃至每个领域。因为世界在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改革实践向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从理论上做出明确的回答,并且进行新的学术概括。要做到这一点,学术期刊编辑没有改革意识是不行的。
从横的方面看,各专业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当代科学的发展日益明显地呈现出各学科互相渗透、横向贯通的趋势,传统学科的分界也因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横断学科不断萌生而逐渐显得模糊不清。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分界,大胆涉足新领域,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同时,要敢于打开学术窗口,及时介绍国外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并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学术研究资料,逐步构成互渗互补、互相推进的各类知识系统。要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以此开拓学术视野,活跃学术空气。
改革就是破旧立新。精神产品只有具备了社会客观需要的新内容、新知识、新理论,才有生命力,才有存在、传播的价值。学术期刊编辑要勤于思索,善于独辟蹊径,在选题、组稿、加工及版式设计方面都要锐意创新,使期刊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践指导价值,同时还具有欣赏价值。
五、作者意识
编辑工作以作者的劳动成果为处理对象。因此,编辑在头脑中要明确树立起作者意识。离开了作者,编辑就会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艰难境地。正因为这样,编辑身边要团结一大批作者,通过工作关系和感情的沟通同作者建立深厚的友谊,抓住一切机会与作者交朋友。对年轻的作者,编辑要满腔热情地扶植他们,使他们的作品逐步走向成熟。对一些透视社会现象敏锐、认识水平较高、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作者,编辑要主动接近他们,及时了解他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从而发掘他们的优秀稿件,保证刊物的质量。
另外,编辑要尊重作者。在修改作者来稿时,对作者原文的观点、思路、论据、风格和篇章结构等,非经作者的同意,编辑无权修改,这是尊重作者的最基本的要求。对一些需要修改的方面,例如语法错误的改正、文字的润色、引文材料的订正等,要同作者开诚布公地切磋,千万不可越俎代庖。编辑要做到既保证刊物的质量,又对作者负责。
六、角色意识
角色是指一个社会人们的劳动分工以及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各种规定方式。在各种社会角色中,职业角色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编辑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它是与国民经济、国家政治等息息相关的、不可缺少的社会文化建设活动,同时,又是与物质生产技术紧密相连的一种具体的社会职业。在如今社会化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条件下,编辑也被置于社会文化建设这种社会化的活动之中,而不能独立存在。从系统论的角来看,作者、编者、出版者、发行者、评论者等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文化工作机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总目标下,相互协作,共同前进。在这个文化系统中,不管是哪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系统功能的发挥。编辑只是其中的一环,他既服务于作者,又服从于读者,他具有作者、读者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又依靠其他环节来发挥作用。在社会系统中,编辑有和其他职业相同的服务性质,也有异于其他职业的特殊性,这些构成了编辑的角色意识。
编辑确立角色意识,当自信、自立、自强。在一些人的思想意识里,总认为搞创作才是能力强、水平高,编辑低人一等,不能成“家”,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编辑不但能成家,而且能成大学问家,古代有孔夫子、刘向等,近现代的鲁迅、叶圣陶等,他们不但治学有方,而且在编辑工作中也有突出的成就。即使是职业编辑,牺牲了自己大部分的研究和著作时间,也不等于他就没有研究和创作的能力。须知,对优秀编辑人才知识深度的要求,不亚于研究人员和教师,而要求的广度又宽于研究人员和教师。编辑既是文稿的工艺师,又可以说是灵魂的工程师,和其他职业相比,没有丝毫值得自惭形秽的地方。当然,这种自信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才能得到,这是对文稿的掌握能力,也是对自我的肯定。
究人员和教师。编辑既是文稿的工艺师,又可以说是灵魂的工程师,和其他职业相比,没有丝毫值得自惭形秽的地方。当然,这种自信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才能得到,这是对文稿的掌握能力,也是对自我的肯定。
标签:学术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