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小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现实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416(2004)01-0006-04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焕发出了新的时代气息。这就涉及 到了对大同、小康思想的历史评价及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只有从理论上搞清这些 问题,才能正确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并从文化的高度把握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各种现实问题。
一、大同、小康与中国特色空想社会主义
大同、小康是中国古代社会理想追求的主题。如何从理论上对它加以界定,这是研究 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必须解决的问题。
空想社会主义是不具备科学历史观又主张社会平等的学说。列宁指出:“剥削的存在 ,永远会在被剥削者本身和某些‘知识分子’代表中间,产生一些对抗这一制度的理想 。”[1]随着原始平等的被破坏和人与人之间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就必然产生抗议现实 社会不平等的思想,出现对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的追求。马克思说过:“其实, 前期历史的‘使命’、‘目的’、‘萌芽’、‘观念’等词所表示东西,终究不过是从 前期历史对后期历史发生的积极影响中得出的抽象”[2]。“虽然不同国家人民对理想 社会的追求有不同特色,并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但说它是空想社会主义,则是从 它对后来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中进行的抽象。列宁认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有一些民 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即使不发达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被剥削劳动群众,他 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3]
恩格斯曾经认为,在早期基督教中反映的被压迫奴隶对天国的追求中,体现着“社会 主义”[4]。“他还称16世纪德国农民起义中提出的社会要求是发出了“消灭阶级对立 和阶级差别这一呼声”[5],“预测到了共产主义的情形”[6]。并认为它必将与体现着 社会发展必然要求的社会主义运动相合流。
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久远的大同、小康也反映着劳动人民的追求,可以称之为中国社会 主义思想史的源头。出现在儒家思想原创期的《礼记·礼运》)中关于大同、小康的描 述,在古代社会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作者主要论述如何“修礼”而达到“小康”, 至于如何从“小康”而到“大同”,则没有论及。大同作为中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不仅影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许多思想家,而且在科学社会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人们也 常常用客观存在来理解社会主义。吴玉章在回忆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时说 :“社会主义书籍中所描绘的人人平等、消灭贫穷的远大理想大大地鼓舞了我,使我联 想起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和中国古代世界大同学说,所有这些东西,在我脑子里 交织成了一幅未来社会美好远景。”[7]小康作为大同的参照,无论是“久困于穷,冀 以小康”[8],还是“众率财以助,积微以至于小康”[9],尽管表达的是自然经济下小 农的愿望,但也成为人们追求大同理想过程中的现实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小 康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了理论上的衔接,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在逻辑上的连 续性。
大同理想和小康追求并非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主流思想,更多地体现在劳动人民的理想 追求和少数知识分子的“异端”思想中,是对封建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化和对立化。因 而,它不是封建士大夫的理想情怀,而是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的萌芽形式。正确认识中国 大同、小康的理论性质,有助于从民族文化资源中把握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并进而打 破“欧洲中心论”的价值取向,消除教条主义的影响,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二、近代大同、小康追求及其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历史证明,在资本主义不甚发达的情况下,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可以统一在一起的 。在古代社会,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都处于萌芽状态,二者是直接融为一体的。只是到 了近代,二者才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分离。但是,即使是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它们 也存在必然联系。恩格斯在把德国农民起义领袖闵采尔称为空想共产主义者的同时,又 称他是“真正的民主主义者”[10]。列宁一方面称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最伟大的空 想社会主义的代表”[11],另一方面又称他为“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可分割时代的民 主主义者”[12]。
近代以来,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和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 西方的文明令中国人向往,资本主义的黑暗又使先进中国人与西方社会主义取得了共鸣 。他们以大同思想对资本主义进行判断,以小康追求探索中国的现实发展道路。这样, 就使大同、小康有了新的时代内容,决定了中国人民对社会现实发展道路的选择。
康有为把现实社会说成是“大苦海,大牢狱”,认为西方物质文明“皆创数千年来未 有之奇境。文明日进,诚过畴昔,然新业虽瑰玮,不过世界之外观,于民生独人之困苦 ,公德之缺乏,未能略有补救也”[13]。只有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实现“天下为公” 的世界大同,才能使人类进入理想境界。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实,他主张实行民主 ,使上下通达;开办企业,发展经济;建新式学堂,培养现代人才。在西方进化论思想 的影响下,他提出了“三世说”,认为封建社会是据乱世,资本主义是升平世,大同社 会是太平世。梁启超说:康有为的本意,是“世界非经过小康之级,则不能进至大同, 而经过小康之级,又不可以不送至大同”[14]。大同社会理想往往在实践上表现为小康 追求。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康有为,又无法解决如何从小康 走向大同的现实道路问题。但是,在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中却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人类 文明联系了起来,并且形成了中国特色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个思想体系。
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也是从大同、小康的传统出发,吸收西方文明成果, 寻求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他认为:“欧美强矣,其民实固,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 、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15]。因而,中国既要学习西方,实现富强;又 要采取民生主义,以实现人民的共同幸福。他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 主义,即是大同主义。”[16]为实现中国的发达,他制定了气势恢宏的建国方略,提出 了修筑铁路、建设港口、开发资源、实行对外开放的设想,并且提出:“我们的民生主 义,是做全国大生利的事,要中国像英国、美国一样富足;所得富足的利益,不归少数 人,有穷人、富人的大分别,要归多数人,大家都可以平均受益。”[17]孙中山以大同 为目标选择了社会主义,但又认为由于中国现实社会还不发达,所以还不能像西方社会 主义者那样,追求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他说:“大同世界,所以异于小康者,俄 国新政府之计划,庶几近之。”[18]而中国则是要实施三民主义,建设小康。孙中山以 大同确立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理想选择,以小康把握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并以此 为根据对资本主义进行判断,体现出了强烈的时代精神。
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不同道路。简单 地把大同、小康视为封建士大夫的情怀是不科学的。它体现着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社会的 历史积淀,具有普适性和超越性的价值。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的情况 下,我们更应注重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并使之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结合,培育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内源长生力。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大同、小康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大同、小康思想对近代以来的思想家发生了重大影响,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任何 追求社会进步的思想学说都必须借助已有的思想材料,并在根据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和社 会发展现实要求进行理论再创造中,使之保持与时俱进状态。
毛泽东青年时期就以大同为志,后来他又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 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他认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 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道路”[1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则为实现大同开辟了现实道路 。他还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20] 毛泽东虽未明确论及小康问题,但他非常重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他说:“共产党员 应该如像他们研究共产主义一样,好好研究三民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研究三民 主义的理论,研究如何使三民主义具体地见之实施,研究如何用正确的三民主义思想教 育人民大众,使之由了解而变为积极的行动。”[21]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与大同社会一样 ,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因而毛泽东也就忽视了小康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中国近 代以来的小康追求都有现代化的涵义,其内容是要求中国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 转变。邓小平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统一起来,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并且认为: “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22]。十六大根据全球化的趋势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实践要求,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这样,传统大同理想和小康 追求的内涵就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大同体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小康也由上古“有秩 序的封建礼制社会”变为中古“小富即安”的农民理想,进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我们不仅科学地确定了走向大同的现实起点,而且使现代化体 现出了生动的中国特色。从毛泽东向往大同到邓小平追求小康,标志了中国社会主义观 念的重大转变,小康的实践性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在把握世界文明发展方向中研究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从社会转型的背景中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大同理想和小康追求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原创性,它一经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可 以使人们在对美好社会境界的追求中,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从而超越工具理性, 体现出时代发展的要求。
十六大提出,在21世纪前20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 生活更加殷实。这就不仅实现了传统社会理想与现代社会主义的统一,而且使党的最高 纲领与最低纲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实现了一致。
江泽民说:“现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越来越明确的共识,就是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 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23]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 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任务,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这就使小康社会发展包含了新的 时代文明,使我们从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寻求现代化的新途径。
江泽民又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 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24]他提出把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统一起来,把人 的发展融入小康社会建设中。这就超越了传统小康追求,使其体现出了新的历史要求, 也可以使我们在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方式上坚持以人为本,从而使社会主义的优 越性有了新的内涵,也使传统大同、小康思想中的民本主义融入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之 中。
收稿日期:2004-02-19
标签:大同社会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小康水平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康有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