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困境的困惑——匈牙利三次大选及其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匈牙利论文,困境论文,困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五月,匈牙利举行实行多党制以来的第三次议会大选。执政的社会党志在必得。四年前他们上台时,整个匈牙利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他们在困境中艰难跋涉,曾有过窒息的感觉和夭折的危险,但还是顽强地挺了过来,由于决策对头和措施得当,终于“柳暗花明”走出了困境。经济取得显著成效,被国际舆论普遍看好,有些甚至认为“匈牙利有可能成为东欧经济发展的楷模”。然而,选举的结果是无情的,社会党又一次被赶下台,领导匈牙利经济走出困境的社会党在这次大选中获得最多的是困惑。
要解开困惑,有必要以三次大选为线索,回顾一下匈牙利这九年的曲折历程。
匈牙利是东欧最早发生剧变的国家之一,执政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工人党被迫下台。1990年3月25日和4月8日,匈牙利分两轮举行实行多党制以后的第一次全国“自由大选”,选举新的国会,在一片“打倒共产党”的叫喊声中,一些人甚至提出“选谁都可以,只要不选共产党!”的情况下,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左翼政党原执政的匈社工党分裂后成立的社会党和保持原党名称的社工党均在大选中失败。在登记注册的52个政党中,有19个参加竞选。根据第一轮选举投票,只有获得4%以上选票的前6个党才能进入国会。社工党因得票未达到4%而不能进入国会,失去参政机会。两轮选举的最终结果是:民主论坛得票42.75%,在国会中获得164个议席:自由民主主义者联盟得票23.83%,获92席;独立小农党得票11.14%,获44席,社会党得票8.55%,获33席;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和基督教民主人民党各得票5.44%,均获21席;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获11席。社会党虽然进入国会,终因没有一个政党愿意与它联合组阁而沦为在野党。不管社会党如何更名改姓,声明与共产党划清界限,都不能改变这个结果,由右翼政党民主论坛同独立小农党和基督教民主人民党联合执政。
民主论坛虽然上台了,但好景不长。1990年下半年发生了汽车工人大罢工,政府威信江河日下,接着民生论坛党内又发生丘尔考等人分裂事件,引起很大波动。在执政的四年时间里,全国生产下降20%,外债增加53亿美元,工业生产下降一半,农业生产情况更糟,物价上涨,失业人数剧增,贫困线以下人数达到1/5,预算赤字庞大,债台高筑,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广大群众对政府失去信心,称其为“一些好心的外行人搞坏了经济”,在新的一轮大选中只好另作选择。
1994年5月8日和5月29日,匈牙利又分两轮举行第二次议会大选。这次共有15个政党参加竞选。选举的最终结果:社会党获得52.85%的选票,从而赢得386个国会代表席位中的204个席位;自由民主者联盟获70个席位;原最大的执政党民主论坛在大选中惨败,仅获37个席位;独立小农党获26个席位,基督教民主人民党获22个席位;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获20个席位;其它获1个席位,尚有5个席位留待日后决定。包括工人党(1993年3月社工党更名为工人党)在内的其他9个政党因在地区党派代表选举中得票率未达到5%而不能进入国会。根据选举结果,社会党具有单独执政资格,但仍与自民盟组成联合政府。这个大选结果,是在意料之中的,丧失政权的社会党在这四年中卧薪尝胆,他们的“目标是使国家真正改造成为一个民主的国家,真正运用社会主义思想”,处于在野党地位不可能实现目标,但他们敢于制造这种气氛,这种气氛和人们的情绪一拍即合。与此同时,社会党成功地制定了竞选纲领,它针对匈牙利的时弊,将竞选纲领的重点放在经济和福利政策上。主张改造经济结构和实现经济现代化,在私有化问题上强调吸收外资和加强社会监督,在对外政策上提出外交为对外经济活动服务,处理好同邻国的关系。它特别强调,在人民生活普遍下降的情况下,改善生活福利待遇,减少失业,制止通货膨胀等,以缓解日益紧张的社会冲突。这样的竞选纲领符合民意,使社会党一举获胜。
社会党虽然上台了,日子并不好过,预算赤字达3600亿福林,对外收支赤字达40亿美元,毛外债达290亿美元,相当于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4,内债3.8万亿福林,几乎相当全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据说只要对外收支赤字再增加10%,国家就会完全失去筹措资金的能力,将面对经济崩溃的命运。
在严峻形势面前,霍恩政府开始改变政策走向,从主张扩大福利变为削减福利,宣布实行一系列紧缩措施。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改革国家财政体制,调整税率,加强对税收的监督,增设补充关税,对匈牙利货币福林进行了大幅度贬值,扩大出口,限制进口,降低贷款利率,刺激投资增长,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减少各种补贴,加速私有化进程等。社会党执政四年,政绩也是显著的,经济已逐步走出困境,高赤字、高债务,高通胀等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的痼疾已得到缓解,宏观经济不平衡状态开始扭转,转轨继续深入,各种经济关系逐渐理顺,市场机制初步确立。长期困扰匈经济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4年8%下降到3.3%,国际收支逆差从1994年40亿美元降至17亿美元,净外债由1994年290亿美元降至190亿美元。这一切都令社会党踌躇满志。
1998年5月10日和5月24日,匈牙利再度分两轮举行第三次议会大选。第一轮选举的结果表明,左翼政党社会党获得约30%的选票;右翼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的得票则为29%,其他参加选举的10个政党的票数都大大低于这两个政党。执政党与在野党得票相当,左翼政党和右翼政党难分胜负。这为第二轮选举笼罩了一片迷雾。第二轮选举结果是令人震惊的:右翼政党青民盟击败了执政党的匈牙利社会党。在议会386个席位的争夺中,青民盟获147席,社会党获135席。由青民盟组建下届政府,社会党只能敦促青民盟确保他们在执政四年中所取得的成果,并表示:即使处在反对党的地位,也将捍卫在过去四年中努力奋斗的成果。
三次大选,社会党在政坛上的地位跌宕起伏,带有些戏剧性,当他们第一次被赶下台时,曾经有舆论预测,“社会党二、三十年难以翻身”,然而仅隔四年,他们便奇迹般地在匈牙利政坛重新崛起。同样仅隔四年,在他们政绩蜚然之时,又意想不到地被对手击倒,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一是经济体制转轨的艰巨性和探索适合本国发展道路的曲折性。一个国家的经济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过去,匈牙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为地去“计划”经济,结果受到了经济规律的惩罚。在东欧各国中,匈牙利是最早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国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没有冲破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羁绊。剧变后由民主论坛、小农党和基督教民主人民党组成的首届联合政府,在执政的四年时间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等政治制度初步得以确立,政局比较稳定,但从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却步履维艰。社会党内集聚了一批卡达尔时期的经济改革专家,他们执政后,试图按经济规律办事,面对当时的经济状况,采取一系列紧缩政策,加大改革的力度,扩大开放的程度,这些做法,对改善宏观经济是有益的,对国家的长久发展也是有益的,使匈牙利经济在较短的的时间走出了困境,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广大群众的眼前利益受到损害,生活水平下降,贫困面进一步扩大,1/3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些做法也许从匈牙利的国情出发是迫不得已,曾有人用一个字概括匈牙利私有化的特点即“卖”。将3/4以上的国有企业出售给外国,还准备大量出售土地;为使匈牙利尽快加入北约和欧盟,处处紧跟西方,使很多人担心丧失国家的自主权,也使广大群众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样社会党的支持者减少,社会基础削弱。经济体制转轨,常常使执政党面临两难选择,而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改革需要成本,转轨要付代价,天上不会掉下一个发达的匈牙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原始积累时期是以广大人民的血泪为代价的,匈牙利的转轨实行“渐进式”,试图用较长的时间来消化这个代价,以避免引起社会的震荡。匈牙利“渐进式”的转轨既给执政党带来挑战,同时也给执政党带来机遇,“渐进式”毕竟使矛盾不会一时激化,社会党经过两年的努力,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作为执政党的社会党应该看到这个“好转”之中,有广大群众付出的代价,不管从舆论上,还是从政策上都应对广大群众付出的代价有所交待,然而社会党却将“好转”全都记在自己的功劳薄上,作为政治资本到处吹嘘,以为凭此就可在新的大选中取胜,从而放松了竞选工作,到头来,只能以执政党的下台去为他们实行的经济体制转轨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代价的沉重还在于社会党执政四年,在探索适合本国发展道路方面也是有成效的,匈牙利面积小,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拳头产品很少。卡达尔时期将匈牙利发展的主导功能定位在对外贸易上,社会党进一步提出了“外交为对外经济活动服务”的战略,使匈经济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经济从衰退低迷走到中速发展,被欧盟国认为最有条件的人盟国之一。如大选成功,乘势而上,今后几年前景看好。但现在是青民盟上台,虽说内外政策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但要兑现他们在大选中的许诺,国民经济每年至少要增长21%,而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青民盟若强行推行它的福利政策,势必又要造成国家财政平衡状况恶化,使匈经济重蹈复辙。匈牙利要走出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还有一个曲折的过程。
二是政党之间斗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从表面看,这次大选比前两次大选平静得多,轰轰烈烈的宣传少了,新闻媒体也将竞选宣传严格地纳入法制的轨道;各党之间的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缩小,值得在竞选上可作的文章减少。执政的社会党以为凭借经济的好转,采取稳扎稳打的办法,避免触动社会敏感问题,就如在球赛的下半场快结束前磨时间一样,对诸如向外国出售土地和在解决与斯洛伐克的多瑙河水坝争端等问题,搁置起来,采取“无过便是功”的策略便会成功。这显然被表面的平静迷惑住了,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对手估计过低,自以为是“春风沉醉的晚上”,完全淡忘了曾经处于在野党地位的卧薪尝胆的感受和处心积虑谋划上台的策略,自我感觉太好,缺乏换位思考。而实际正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青民盟虽是最小的国会党,但近几年来发展很快,它取消了对党员的年龄限制;宣布自己是代表中产阶级的政党,得到了中产阶级支持。由于各右翼政党近几年内讧不止,日趋衰弱,使青民盟脱颖而出,大部分右翼势力又将青民盟作为右翼势力的代表,在大选中,右翼政党纷纷联合起来充当人梯,甘愿为青民盟的候选人当选铺路,这是社会党始料不及的。就在社会党寡助的情况下,本是同根兄弟的社工党建议在第二轮选举中进行合作,却遭到社会党的断然拒绝,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
剧变后虽然匈牙利多党制的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等政治制度得以初步确立,但其政党政治还很不成熟,政党作为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产物和工具是同维持其阶级统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匈牙利这样一个小国,竟有十余个党参加竞选,这些党的阶级基础在哪里?青民盟自称是中产阶级的代表,殊不知匈牙利的中产阶级还未完全形成。
这次青民盟上台,有一定的偶然性,从某种意议上说,它是被右翼势力捧上台的,上台执政的准备不足,缺乏有效的施政纲领,它在竞选过程中散发的所谓《四十点纲领》之中,有的只是一些具体的许诺,并不是改善经济状况的有力措施。青民盟上台后难以得到各方面支持,它与社会党联合执政的可能性已基本排除,那么在国会内它将面对这样强大的反对党,它与几个小党联合,又找不到称心如意的,现在看来,最有可能的是与民主论坛和小农党联合执政,那么与小农党之间将磨擦不断,弄得不好,联合政府有可能中途夭折。就这样参加竞选的十余个政党“你方唱罢我登场”,比起西方成熟的政党政治,差距还大呢,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然,不管这个过程如何漫长,道路如何曲折,匈牙利的发展前景已经明朗:政治上,向议会民主、多党制过渡;经济上,向社会市场经济过渡;外交上,“回归欧洲”。不管是“左翼”政党上台,还是右翼政党执政,任何一个政党不会改变这个总体框架。而要按这个总体框架建成理想的大厦,取决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政党政治的成熟,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法制健全,人们享受比较充分的民主自由,政党政治才能日趋成熟;反之,经济濒临崩溃,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怨声载道,党派林立,情绪至上,人们选择的常常不是治国方略,而是空头许诺,政党政治只能成为乱哄哄的角逐场。与此同时,政党政治的不成熟,也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如果十余个政党“走马灯”式地上台执政,经济也将陷于困境。从匈牙利三次大选的情况,不难看出这一点。现在,“许多人对青民盟的执政能力信心不足”担心“匈近年来取得的经济成果被葬送”不无道理。
总之,匈牙利要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关键是经济体制转轨的深入和政党政治的成熟,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难免曲折和反复,其发展前景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