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技艺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覃勇鸿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本文通过对广西民族技艺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情况的调研分析,了解民族技艺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广西民族技艺产业今后的发展及民族技艺类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民族技艺产业;人才培养;发展对策
一、广西民族技艺产业发展现状
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文化资源丰富,民族特色浓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战略区位优越,原材料充足,拥有大量制作手工艺所需的原材料,如织锦、竹编、贝雕等可再生的天然原材料;其次是广西农村人口约占总常住总人口的45%,绝大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闲之时依靠手艺贴补家用,发展民族传统技艺产业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经过前期调研,广西民族技艺产业发展现状如下:
(一)企业分布及产业结构情况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广西民族技艺产业发展良好,全区民族技艺事业取得长足较快发展,目前全区民族技艺相关企业达1200 多家,重点分布在南宁、钦州、北海、桂林、柳州等地。但主要以“小企业”、“小作坊”为主。(见图1)
目前全区民族技艺企业产品种类主要有:陶瓷艺术品、织锦刺绣、编织工艺品、雕刻工艺品、铜鼓和银饰工艺品等,形成了北海贝角雕、钦州坭兴陶、博白编织工艺品、北流艺术陶瓷、河池铜鼓、百色壮锦和绣球、凭祥红木家具、梧州人造宝石等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
(二)市场发展前景
图1 企业数量及分布统计
据了解广西民族技艺产业产值规模约150 多亿元,其中出口约100 亿元,创意产业的兴起为传统民族技艺行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文化创意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将其作为支柱性产业,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民族技艺产业发展的步伐,较大程度促进了全区工艺美术作品、艺术衍生产品、艺术授权产品的开发生产,促进了广西工艺美术产业、传统手工艺企业的大力发展,为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民族技艺类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西民族技艺产业相关从业人员约100 万人,大部分从业人员为民间传统技艺相传,只有少部分中青年从业人员经过系统的培训学习,随着民族技艺产业的发展,每年民族技艺类人才缺口在4000 人以上,特别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制作能力的专业人才。目前民族技艺人才培养方式主要通过高等院校专业培养、师徒传授、家族传授和企业职业培训等,高等院校在民族技艺类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通过开设工艺美术专业或与工艺美术相关的专业进行培养,每年毕业的学生不足2000人,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家里只有一台电视机,可是晚上爸爸想看足球比赛,妈妈想看电视连续剧,女儿想看动画片。请你根据人物的身份和兴趣特点,设想一下他们之间会怎么说。
三、民族技艺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民族技艺行业的技工严重不足,后继人才短缺,年轻人对民族技艺缺乏兴趣,人员流动性大,留不住人才,人才出现断代,极大地影响了民族技艺产业的传承与创新。
(一)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地方企业以作坊式生产为主,没有大型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企业规模小,生产力低下,品牌影响力小。
3.加大民族技艺行业企业的宣传力度。首先,通过举办成果展览、创意设计竞赛等形式,提高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搭建合作与交流平台。其次,企业应加大对产品的宣传、展示、推介力度,努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营造良好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环境。
通过对广西民族技艺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高等院校民族技艺类专业布局较少,专业发展不均衡,由于长期社会观念的影响,民族技艺的手艺人社会地位不高,学生兴趣不大,相关专业招生比较困难,就业面比较窄,就业渠道有限。
(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应用到肉制品中替代硝盐发色作用的多为天然色素,主要的为如红曲红、焦糖色素、亚硝基血红蛋白色素、番茄红素、植物提取物等,但其机理是上色,而能否作为替代物的关键为其色度和稳定性。
3.产品陈旧,缺乏创意,附加值低,有特色的、原创性民族技艺产品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
四、民族技艺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对策
(一)促进民族技艺产业发展的对策
1.整合资源,做好顶层设计。政府及主管部门需进一步整合广西的民族技艺行业企业资源,建立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出台扶持政策,共同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广西特色民族技艺产业。
1.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结合还不够紧密,没有将行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表现在于用人单位对院校民族技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整体偏低。
2.拓宽视野,打破成规。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民族技艺生产企业应在研发新品种、新工艺方面加大投入,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艺术品位,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另外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和制作优良的创意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及消费需求。
近年来,定西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结合全市产业发展实际,抢抓国家实行的“粮改饲”发展机遇,提出将定西打造成“西部草都”的战略发展目标,在牧草产业发展上不断探索进取,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全产链发展格局。2017年底全市已拥有60多万hm2天然草场和21.33万hm2多年生优质牧草留床面积,发展适度规模牧草种植户10 044户。草产品年产量达到100万t,销售额6亿元左右。本试验立足当地土地资源优势,积极引进饲用高粱品种,开展不同品种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比较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宜当地旱作区种植的优良饲用型高粱品种,为旱作区饲用型高粱品种的选用和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今后估计船期难凑以及空箱不够等情况,会有明显改善。”胡晓说,相比航运,从公路运输到宁波转运,企业就要多承担每个标箱700元至1000元的费用。
4.政府相关部门成立民族技艺保护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民族技艺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对重点企业在拓展业务和市场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把民族技艺产业做强做大。
(二)大力培养民族技艺类人才的对策
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根据民族技艺行业人才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方面,应主动对接区域民族技艺特色产业,开设民族技艺、民族文化类专业,培养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民族技艺类人才。首先是相关行业企业、高等院校、民族技艺研究机构共建民族技艺人才培训基地及实训基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共同培养人才。其次是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参与民族技艺的人才培养,高等院校积极探索与企业、技艺大师等合作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
2.积极推进传承模式改革,建设系统化民族技艺传承创新课程体系。由于受到历史因素、地域、人缘因素等影响,在技艺传承方式上多采用口口相传、师带徒、父子相继的模式,不利于民族技艺可持续的传承与发展,人才培养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首先要形成符合规范、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将民族技艺进专业、进课堂,主要措施是组织技艺大师、非遗传承人、教育专家、企业骨干等成立课程开发小组,将民族文化、民间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按教学及认知规律进行收集、整理,共同创新工艺技术,共同研发新产品,编制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实施民族技艺课程教学试点。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聘请技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等进驻校园,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行基于大师工作室的现代学徒制,共同培养民族技艺传承人,有利于改善高等院校民族技艺相关专业“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状况,提升教学质量。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促进民族技艺类专业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基层农机推广效果,首先需要提高的就是相关推广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工作素养,这就需要拓展人才引进渠道,按照公正、公开的原则,并结合各乡镇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进行人才招聘以及人才考核,从思想上为工作人员灌输推广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另外,还可以通过定期对推广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农机技术培训,帮助其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及知识;还可以通过模范效应,以先进者为模范激发其他员工的工作热情,并将工作与绩效直接挂钩,充分调动工作人的投入和工作积极性,积蓄后备力量从根本上促进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开展。
五、结语
广西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大力发展民族技艺产业,培养高质量民族技艺人才,有利于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从业人员的创新创意设计能力,助推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
参考文献:
[1]刘永福.广西民族工艺美术人才的现状与培养[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2):156-157.
[2]邓春雷.试论广西民族手工艺如何在中职学校传承[J].商情,2013(17):112-112.
[3]姚磊.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发展调研报告[J].广西社会科学,2012(05).
[4]梁紫童.论民族技艺行业企业在当今环境下对创新创业及民族技艺人才培养的理解与需求[J].课程教育研究,2017(31):286-287.
作者简介: 覃勇鸿(1979.9.26-),男,广西容县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民族装饰艺术。
标签:民族技艺产业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发展对策论文;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