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心理的生物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人类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B844
一、人类心理生物学研究的渊源
自古希腊始心理本质一直是哲学家们争论的中心问题。集中表现为身心关系及物质与意识谁为第一性的问题。如哲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心理学研究中的先天决定论与后天决定论及心理生物学研究与社会文化研究。文艺复兴时期,以笛卡尔及后来的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强调了心为身之主,个体先天具有的观念对心理起决定作用。后来,洛克倡导的经验主义对此进行了反驳。随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一批生理学者对大脑功能、视觉、听觉、心理物理学进行了广泛研究,逐渐在心理学研究中建立了探讨心理的生物学基础,主张生物因素对心理起决定作用的人类心理的生物学[1]。并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人类心理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理论
人类心理的生物学研究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即宏观研究偏重从遗传与本能的角度说明决定心理的生物因素;微观研究则从细胞、分子角度探讨生物因素对心理的决定作用。
(一)遗传决定论研究
1.高尔顿的家谱分析研究
1869年,高尔顿选取了英国历史上977个名人及等量普通人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父亲、儿女、兄弟,考察统计名人与普通人家属中的名人数量。结果表明,名人亲属中,有名的父亲89人,儿子129人,兄弟114人,而普通人亲属中名人仅1人。数量统计证实天才是遗传的。[2]
家谱分析研究证实了遗传的作用,但难辨遗传与环境的影响并广遭非议,于时,有人提出了改进的研究模式——双生子研究。
2.双生子研究
具有相同遗传基因的同卵双生子是双生子研究的主要对象。研究一般分为:第一,一起抚养的同卵双生子与分开抚养者之间的比较;第二,一起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兄弟之间的比较。其研究指标国内外多采用智商。
詹森(美)对美、英及丹麦等国的多个研究分析后发现:无论是分开抚养还是一起抚养,同卵双生子较非同卵双生子智力有更大的相关。[3]
双生子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遗传的决定作用,但因实验条件及检测工具的差异,比较结果最终难以如愿。而用特殊训练的作用来代替成年累月的影响,是双生子研究呈现的新趋势,它根据智力的研究结果,研究不同的智力侧面与遗传的关系。
(二)本能决定论
本能思想可上溯至18世纪的官能心理学,当时的哲学家普遍认为动物的活动决定于本能,人的活动决定于理性。达尔文进化论提出后,自然选择理论证明物或人类,个体或社会的一切行为都是本能进化的结果。本能决定论日趋流行。
1.桑代克的本能论与连结学习
机能主义与行为主义者桑代克,最先进行动物学习研究,并将动物学习推演到人类学习,认为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间形成连结。即先天的反应连结与习得的反应连结。前一类是不学而能的是本能;反一类亦称习惯,是在本能基础上,受后天生活影响而形成的。[1]这种连结就是行为的基本单元。桑代克认为本能的载体起点是在受精卵结构或基因中。以此基本思想为指导,桑代克进一步提出了三大学习定律与六项附律,开启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2.麦独孤的本能论与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有目的,并由人的本能推动。他认为“本能是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心物倾向,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1]生物进化的过程,就是本能的分化与专门化过程,当然人的进化等级很高,与动物的本能是有区别的,人的任何一种本能都包括了知、情、意三方面心理历程。
由此,麦独孤创建了策动心理学。他承认本能有较大与较小;较高级与较低级之分,并将本能置于行为的核心地位。例如,麦独孤认为人类的情绪行为是本能产生了嗜好,由此派生肯定与否定情绪,产生相应的行为。而个人意志行为是较高级的本能所具有的微小冲动在与较低级的本能所具有的强大冲动进行斗争而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实现的。
麦独孤本能论否定了传统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心理学。并于1908年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引论》,成为社会心理学产生的标志。20~30年代后,由于行为主义的冲击,麦独孤的理论影响日渐减弱,但其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兴起,本能论再度成为热点。
3.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与精神分析运动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三个组成部分。潜意识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是人类行为的决定力量。潜意识的内容以被压抑的性欲为主,与风俗、习惯、道德及法制互不相容,其活动方式以避苦趋乐为原则,由于现实的限制,这些欲望不能总是毫无抑制地表现出来,因此有些人便患了精神病,有些人具有较好的防御机制,使本能得以升华而精神健康。决定人类行为的本能,弗洛伊德最先认为主要包括自我本能与性本能,后来受二战的影响,他认为,本能主要包括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前者包括了自我与性两种本能,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决定人们的积极活动;后者体现出恨和破坏的力量,向外表现为侵略、破坏,征服的动力,向内则呈现为自我惩罚、谴责、甚至自杀等。为了进一步说明本能的作用与表现,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的伊底、自我、超我三构成说,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的具体行为活动。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因过分渲染性本能,以致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受到广泛异议,最终出现分歧。当然无论是阿德勒的“天生自卑感”、“生活风格”、“社会兴趣”,还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等,无一跳出先天本能观念范畴。因此从本质上讲他们与弗洛伊德的分歧只不过是对本能的理解不同而已。[4]
40年代后,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进一步发展。哈特曼发展了弗洛伊德“自我本能”提出了自我心理学。他认为自我与伊底都是从同一种先天的生物学的禀赋——“未分化的基质”中分化出来的。[5]自我心理学的提出,使得精神分析学派超脱了仅适用于病态人格分析的俗巢。沙利文、霍妮、弗罗姆等精神分析学者对文化历史的重视,更使精神分析成为二十世纪人类行为研究中引人注目的运动。
(三)习性学研究与社会生物运动
1.习性学研究
习性学研究是指在生物体所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对其行为的研究。[6]这种研究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洛伦兹与廷伯格。
众多习性学家们在观察栖息地(事实上就是为尽可能地体现真实,不加外界人为影响)动物行为时,发现动物行为有相当大的固定性——特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系列固定的反应。并类推应用于人类,从而提出了“本能释放机制、释放装置及行为的遗传模式”等概念来解释行为。[6]习性学家认为人类的固定行为模式(如习惯)之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具有特殊性质的刺激(充当本能释放机制)激活了机体内的释放装置,而导致行为固定模式出现。如侵犯行为,洛伦兹提出了一种水力学侵犯行为模式理论,认为侵犯行为是本能力量集结到一定程度后,刺激体内释放装置而喧泄的结果。由此他认为侵犯行为是一种天性而不可避免。
习性学研究是依据客观的观察而进行的推断,其对行为乃至整个心理学研究意义深远。70年代后,由于威尔逊的推动,习性学研究逐渐向更深的领域发展,社会生物学日臻成熟。
2.社会生物学研究
1975年,威尔逊《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揭开了社会生物学研究序幕。威尔逊认为社会生物学研究旨在说明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人类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为基因而生存。其基本思想是“有机体只是DNA制造更多DNA的工具。”[7]
威尔逊认为,基因具有永恒性、再生性、复制的准确性、自私性等特征。其中自私性是最根本的,是操纵生物演化过程中各种表现形式的最终原因。适者生存乃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就社会生物学而言,适者非整个物种而是基因。
对“舍己助人”行为的研究是社会生物学的经典研究。已往理论难以阐释圆满。而社会生物学家认为舍己助人行为的产生,其本质是基因传递(保存)的结果,当因牺牲而获救的个体基因数量多于牺牲的基因时,为了保存大多数,基因便促使人体作出舍己助人行为。这种解释从全新的角度加深了人们对某些社会行为的理解,扩大了社会生物学的影响。
社会生物学研究,威尔逊认为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它揭示了潜意识的进化史。即行为决定于潜意识,潜意识由本能组成,本能又由基因决定,并通过基因的遗传复制传递。或者说人的基因序列中存在着各种行为的基因编码,支配各种行为。这种观点看似谎谬,但能从遗传学研究中找到许多依据,因而在心理学领域中产生了极大的轰动,然而由于其依据动物的行为而对人的推断,特别是基因决定论的观点易被政治家利用,成为种族歧视,暴力侵犯的借口,因此社会生物学运动也受到普遍的质疑。[8]
(四)人类心理的神经生理学研究
早期的神经生理学研究主要讨论大脑言语功能,布洛卡和威尔尼克分别于1861年、1874年证实了大脑内部特定区域与言语活动密不可分,他们开创了神经生理学研究的先河。
本世纪20年代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鲁利亚神经生理学研究,进一步将心理与生理过程联系起来。进入60年代,首先是R.Sperry的裂脑人研究区分了左右大脑半球的专门化功能;其后,D.Hubel等人视觉感受野与特征觉察器的发现,实证了个体先天能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技术和手段的运用,神经生理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选择性注意神经元的活动机制及大脑内成像的研究,记忆解剖学基础的发现,情绪与左右脑关系及其分子遗传学研究等。[9]所有这些研究对深入理解心理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有力帮助,同时也为心理的生物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三、人类心理生物学研究本质与发展趋势
(一)人类心理生物学研究的本质
首先,从发展过程看,心理生物学研究是自然科学成果在心理本质认识问题上的反映。远古时代,人类认为万物有灵,到古希腊,科学萌芽,德漠克利特等人便提出了原子说,奠定了以物质现象来解释心理本质的基础。中世纪科学发展停滞,灵魂论成为解释心理本质的基础。17、18世纪,古典力学的影响,科学史上出现了新的革命运动,笛卡尔等人吸收了机械力学的成果,提出了反射概念,认为人是机器,生命现象可以归结为物质机械运动,心理活动本质上就是机体对刺激的反射活动,与灵魂没什么关系。同样按照机械力学的原理,英国联想主义者利用观念、观念运动来说明心理活动的本质。这种心理本质机械决定论思想使心理本质的讨论逐渐挣脱思辩,开始了科学的研究历程。
19世纪自然科学飞速发展,心理本质的研究由机械决定论趋向生物决定论。首先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唾弃了灵魂支配心理或存在某种生命力支配心理过程的观念,机体本身的生物转化过程才是生命中的重要力量。其次,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建立了动物与人之间的联系。他认为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人与动物之间并不存在本质区别,后来,生理解剖、神经生理学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使心理本质讨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次,基本内容看,心理生物学研究是先天论与经验论,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决定作用之争的延续。无论是早期笛卡尔天赋观念,还是洛克白板说,以至高尔顿遗传决定论与华生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都归结于遗传与环境,先天与后天两种不同认识。随着神经细胞感受野,特征觉察器的发现,尤其是60年代后婴幼儿研究的发展,揭示了婴幼儿人生之初就具有的巨大潜力;心理语言说的提出,更是给人类高级心理能力的先天遗传作出了解释。心理的生物学研究从对立走向统一。
最后,从方法看,是对心理本质的还原。即将高级的心理活动还原到低一级生物学水平上进行研究,揭示其本质规律。理解心理本质。
(二)人类心理生物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人类心理生物研究仍具强大生命力
综观心理学的发展,虽然学派林立,但对心理本质认识无非就是两种:即人是被动的;或人是主动的。被动性又可分为先天遗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两个方面。前者包括了本能论与社会生物分子研究。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尽管一度曾成为心理研究的主要方面,但随自然科学的发展,典型的环境决定论难以成立,新行为主义随之而起,赫尔、托尔曼等在新行为主义理论中加入了生物因素,提出了“生物驱力”遗传,内驱力在行为中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同样,坚持人是主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在其主要的动机理论中,仍然强调了生物因素的重要性。认知心理学将人脑与电脑类比,强调人脑的生理结构对信息加工的重要作用,从本质上仍属于生物学研究。可以说,已往的心理学研究都日渐集中、统一到心理的生物学研究中,通过对心理的生理机制,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揭示心理的本质。
2.人类心理生物学研究转向社会生态文化
人类有别于动物,生物性只是人性的基础,社会性才是人的主导属性。人的社会性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人的后天环境中形成的,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对心理本质的讨论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而进行。事实上,遗传与环境之争中,强调任何一方面,或者说二者在心理发展中各占多少比例都是片面的。遗传对心理的影响总是间接的,离开了社会文化环境,遗传的作用无法体现,反之亦然。因此生物学研究必然要向生态文化研究转化,向社会历史决定论转化。
另一方面,还原的研究总是有限,无限制的还原毫无意义。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本质必究有别,还原研究必然要失去一些东西,将还原方法,视为研究的全部是不科学的。
总之,心理生物学研究吸收了自然科学的成果,在心理本质研究历史中处于主导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生物学研究将开创新的纪元,进一步探讨心理的微观生理机制,如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结合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等客观属性,在具体的生态文化环境中考察心理的本质规律,开展智力的生态文化研究,[10]从心理生物决定论向心理社会历史决定论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