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化学中硅酸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硅酸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引出
为验证硅酸的性质,制备硅酸凝胶,人教版教材化学必修1设计如下实验:在试管中加入3mL~ 5mL饱和溶液,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滴加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颜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停止。静置。仔细观察变化过程及其现象,我们能很快看到略带红色胶冻状物质生成。这里为什么要加酚酞以便控制反应液的酸碱度?在酸过量的情况下又如何?参照课本我们设计如附表所示实验。
实验说明在酸过量的情况下没能形成凝胶,调节pH至一定范围可形成凝胶。如果在饱和硅酸钠溶液中不滴加酚酞溶液,直接加入稀盐酸,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形成胶冻状物质的成功率较低。
附表 实验过程及现象
二、理论解释
首先,在酸过量时不是没有生成硅酸,而是生成的单分子能溶于水。只有当这些单分子硅酸逐渐缩合为多酸时,才能形成胶体、凝胶乃至沉淀。根据戴安邦先生的“硅酸聚合作用理论”,在硅酸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根据以上两种机制,在硅酸溶液pH不同时,羟联作用和氧联作用所占比例不同。在强酸性条件下,溶胶中主要以硅酸正离子存在,难以发生凝聚。在较强酸性条件下,以羟联反应为主,形成的胶粒带正电,胶粒间同性电荷相斥,生成稳定的溶胶,而不生成凝胶。在中性、弱酸性或弱碱性条件下形成的胶粒相互间排斥力降低,发生凝聚,分子量越来越大,直至生成的多酸骨架里包含有大量水的凝胶为止。所以上述实验中返滴NaOH溶液调节pH至一定范围可形成凝胶。同样道理,经实验证实,刚生成的硅酸凝胶在加入盐酸时能部分溶解。在较强碱性条件下,溶胶中主要以硅酸负离子存在,难以发生凝聚。碱性进一步降低,以氧联反应为主,生成的硅酸溶胶也相对稳定。所以溶液的pH成为硅酸凝胶形成的关键。也有人认为,纯净的硅酸溶胶是电中性的。
三、实验探究
形成硅酸凝胶的pH范围是多少呢?我们进行如下实验:在100mL小烧杯中先加入约20mL 15% 溶液,然后逐滴加入稀HCl,边加边振荡,测定其刚好能生成凝胶时的pH为10.65。同时对比在稀HCl溶液中滴加15%溶液,边加边振荡,测定其刚好能形成凝胶时pH为6.25(实验时室温约为11℃,所有pH用经4.0、6.0、9.0标准液校对后的复合电极pH计测定。盐酸的浓度为 1 m01·)。
另外,浓度对形成凝胶有何影响?我们向6%、 8%、10%、12%、15%、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2m01·的稀盐酸,用酚酞指示至溶液呈浅红色,均能很快直接形成凝胶。改用1 m01·的稀盐酸,发现在8%、10%和12%的硅酸钠溶液中先形成溶胶,再形成凝胶,整个过程约2min~4min。而在6%的硅酸钠溶液中形成胶体、凝胶所需时间更长,约十几分钟。甚至改用0.5 m01·的稀盐酸和以上几种不同浓度的硅酸钠反应也都能形成凝胶,只是需要的时间不同而已,在溶胶阶段的时间更长。由此可见,浓度对硅酸凝胶形成的影响远不及pH关键。
四、结论
据此我们认为:1.溶液的pH是硅酸凝胶形成的关键。硅酸凝胶形成的pH范围约是6.25~10.65。课堂实验以10%的溶液和1 m01·的稀盐酸反应为佳。2.在强酸性溶液中溶胶粒子带正电,在碱性、中性或微酸性溶液中溶胶粒子带负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