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世界与文学取向_文学论文

未来世界与文学取向_文学论文

未来世界与文学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来论文,世界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影响文学命运的未来世界格局

人类行将跨进二十一世纪。除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外,如下三大历史命题所表现的世界格局将会影响到文学的命运:这就是和平、社会主义与现代化。

第一,二十世纪下半叶,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追求。虽然世界并不平静,局部战争仍然连绵不断,霸权主义为了自身的利益仍不惜诉诸战争,但第三次世界大战毕竟没有发生,反霸反战力量不断发展,各国都致力于发展自己的经济。这方面,联合国机构、核威慑和人类的良知都产生了作用。然而两极冷战的结束和世界向多极的发展,确实又存在若干不稳定因素。美国学者亨廷顿曾提出“文明的冲突”这个命题。他认为,在未来岁月里,世界上的三大文明,即基督教文明、依斯兰教文明和儒教文明会发生冲突乃至战争。他的见解并非没有一定的根据,近几年发生的许多战争往往都与宗教冲突有关。例如波黑战争、阿富汗的内战以及长达半个世纪的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等。但亨廷顿对儒教的叙述并不确切。严格地说,儒教并非宗教,但儒家文明的影响在东亚确实广泛存在。他对于儒家文明的观点与由于新中国的崛起和日益强大,从而在西方产生的“中国威胁”论可能有关。是的,在未来多极的世界里,地球是更安全呢,还是更危险?这不能不成为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掌握了核弹头和远程导弹,包括生物武器在内的其它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全球性的冲突与战争,人类的命运便不堪设想!在那种情境中,文明也要毁灭,文学又有什么作用呢?

第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前苏联的瓦解和东欧各国先后易帜,使西方谋士欣喜若狂。他们断言,二十世纪的最大成就便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他们曾经期待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会像多米诺骨牌那样相继倒下。可是,他们没有想到,中国不但没有倒下,相反,连续二十年经济高速增长,提前完成翻两番,朝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踏步前进!当然,也有人说,中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那么,到了二十一世纪,世界上的社会主义运动还存在不存在?中国是否真正会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当然也是人们所关心的。倘若社会主义都不存在了,社会主义文学还能存在吗?社会主义文学的命运难道不是跟社会主义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吗?

第三,百多年来我国一直处于落后挨打的状态。我们错过了西方曾经发生的促进现代化的两次科技革命。今天人类又面临新的科技革命的门槛,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显著成就,特别是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建设成绩更举世瞩目。然而我们在前进,别的国家也在前进。那么,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我们到底是真正赶上世界上的先进国家,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呢?还是仍然赶不上人家,继续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倘若国家继续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那么,我们的文学的命运又会怎样呢?

无疑,在讨论我国文学未来的命运时,上述三方面的问题理应先得到回答。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又是经济利益的集中的表现。人类的战争归根结底多出于经济利益的冲突。战争与和平的问题确实关系到未来人类的命运。世界多极化固然隐含着多极的冲突,但也隐含着多极合作的可能。联合国的成立及其采取的维护和平的行动,虽非都恰当和有效,但在消弭战争的扩大方面,应该说还是取得可贵的成绩的。面对人类发生毁灭的可怕前景,人们的良知还是产生作用的。在当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历史条件下,文化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必然会促进文化的全球化进程。而联合国则是政治全球化的大舞台。在未来岁月里,进一步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各极的合作,在调节各国各区域性集团的政治冲突和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大力促进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应该相信,仅仅是文化或文明的冲突,是可以避免战争的。

前苏联的瓦解和东欧的易帜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只能说明它遇到挫折。历史从来都不是笔直地前进的。历史前进路途中迂回曲折并非罕见。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没有人会料想到十月革命会在俄罗斯取得突破;苏联瓦解后,也不是很多人都认识到中国能够顶住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压力,岿然不动。中国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加上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前进,以及各国社会主义力量的重新聚集,包括西欧各国左派的重新执政,都表明未来社会主义力量方兴未艾。

共产主义理想仍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已为我国各族人民规划了二十一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蓝图。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存在和必将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我们一定要满怀坚定的信心。

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和民族存在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这是由于一定的历史条件所造成的。而条件的变化又往往会使某些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进入先进的行列。关键在于要善于抓住机遇,并勇于迎接挑战。当今世界正为我国提供了空前难得的良好机遇。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利用电脑网络的普及,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努力把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都学到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迎头赶上发达国家,超越发达国家,并不是不可能的。到下世纪中叶,我国的现代化不仅能够实现,而且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全力以赴,还可能提前实现。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根据上述关于未来的基本认识来考虑文学的命运,来透视未来发展中文学的诸问题。

二、未来岁月与文学的本质特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人类精神凝结的花朵。它所存在的历史既已久远,其本质特征自然相当稳定,不会因为短时间的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很快变化。如前所述,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未来岁月中,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微机技术和太空、海洋技术的不断开发、更新,必将给我们带来一个物质文明和物质财富空前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人与人的关系与肯定会产生相应的新变化。但这些变化仍然不足以改变文学作为人类精神创造物的稳定性本质和系列特征。

人类的精神产品有两类:一类是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它们的目的都在研究和揭示客观对象的特征和规律,从而帮助和指导人们去改造世界;另一类是文学艺术,它们的目的则在于把人自身的本质对象化并按美的规律去塑造,从而满足人们审美欣赏的需要。从哲学上说,无论科学还是艺术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而意识归根结底是存在的反映,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自然是能动的反映。科学讲究实证,崇尚抽象思维,从而深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艺术重视情感,偏重形象思维,贵在从审美感受上整体把握对象。

但人类意识的产生自来并非只是个人运思的结果,它总或多或少地继承前人的思想资料,并吸取和参照同时代其他人的资料。因之,它们都并非纯个人意识,而是社会意识。文学不仅是艺术中的一种,即依靠语言作为传媒手段的艺术,区别于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传媒手段不同的其他艺术门类;而且它还是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即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区别于不以审美为目的,而以认知和价值判断为目的的政治、道德、法律、宗教、美学、哲学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列宁曾认为,对事物的规定性的认识,应把握“这个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多种多样的关系和总和。”(注:《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38页。)他还指出“人对事物、现象、 过程等等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无限过程。”(注:《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39页。 )文学的本质也正是多侧面多层面的。以语言为传媒、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是它的本质,与哲学、宗教、道德、法律、美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一样具有服务于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性,也是它的本质。虽然,作为上层建筑,它又因自己的审美功能而产生某些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性。对于后一点,我们只有从它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的考察中,才能看得更清楚。

总之,文学作为社会现象,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正如所有的系统一样,它的本质特征是由它的组成要素以及结构和功能的不同而定的。同是文学作品,往往也因组成要素和结构不同而产生功能的差异。例如,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就因组成要素与结构的差异,而功能也不完全一样。

三、文学与未来语言的关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要弄清它的历史定位,首先就要弄清语言与它的关系。而未来的文学自然与未来的语言也分不开。

音乐以音符、音调、旋律作为自己的表达手段;舞蹈以形体动作及其韵律作为自己的表达手段;绘画以线条和色彩作为自己的表达手段;雕塑和建筑则以不同质感的物质材料作为自己的表达手段。而唯独文学却以语言为自己的表达手段。那么,语言又有什么特点呢?

语言是一种符号。不管用声音还是用文字,它都是一种符号。

卡西尔说,“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注:卡西尔:《人论》。)确实,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发明了种种的符号,而且许多符号都是成体系的,语言就是一种成体系的符号。如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指出,它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组成,也即由词与义组成。两者的关系是人为的、任意的,彼此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某一声音或文字符号所以代表一定的事物和意义,全靠人们之间的约定俗成。一定语言对于不懂这种语言的人群来说,它就变得毫无意义。

并非任何语言都能无条件地构成文学语言。文学语言虽来源于日常语言,却又不同于日常语言。文学语言应该是一种审美的、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

首先,文学语言必须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因此,它往往需要借助修辞的手段,或用比喻,或用象征,或用夸张,或用白描,或用通感,使语言具备塑造色彩鲜明、动作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的富于张力的效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就是通过夸张性的修词而形象突出的语言。

其次,文学语言还要富于情感性。文学作品像所有的艺术一样都要以情动人,要把作家所体验到的情感传达给读者,因此,文学作品的语言就要充满情感,要寻找最有情感表现力的语言。如比较“我爱你”与“我爱死了你”,在一定语境中后者就显得情感更强烈更感动人。

再次,文学语言还要有想象余地的含蓄性。它不宜过于直白、板滞、一览无余。比如用“云想衣裳花想容”来形容女人的美丽,就显得含蓄而富于想象的余地。

复次,文学语言还具有作家的个性。文学语言是创造性的语言,它必须带有作家创造性的印记和个人的色彩,从遣词用句都具有个人独特的色彩。它往往突破常规,违背语法。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的诗句,就违背语法,全由名词排列成。

最后,文学语言还要富于时代性。每一时代都会对语言作出自己的发展和丰富,包括词汇和语法。文学语言理应反映出时代语言的特色。如果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语言来描写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生活,那就会显得滑稽而可笑。

古人说:唯陈言之务去。这说的就是文学语言区别于日常语言的一种要求。尽管任何语言系统中基本词汇和语法都是相对稳定的,但在作家那里具体使用起来为达到新鲜的陌生化的表现张力,就会有种种创造,文学语言的上述特点决不会随着未来语言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毫无疑问,未来语言是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百年来现代汉语从词汇到语法都在不断丰富和变化中,其中有好多外来语和外来语法成分,还有新造的词汇和语法。随着时代的前进,由于社会生活产生新的变化,人类科学和思维出现新的发展,未来语言产生新的嬗变,也是必然的。未来的文学语言必然富于未来的时代性的色彩。不过,即使那样,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还是不会改变的。

四、文学的未来存在与发展

在未来的时代里,历史既然为社会主义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那么,社会主义文学的继续存在和发展自然也就在所必然了。

正如前面说过,社会主义文学在性质上是与资本主义文学有区别的。而社会主义文学区别于资本主义文学的特征在于:

第一,它是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社会主义既然要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家作主人,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然都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社会主义不但符合人民的眼前利益,也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所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与为人民服务正是一致的。为社会主义服务包括为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文学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又蕴有丰富的文化内容,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会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是在所必然的。政治是经济利益的集中表现,也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必要中介。文学艺术正是要通过自己所含的意识形态内容,通过政治这个中介,才能服务于经济基础。

第二,它应该是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学。这是从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派生出来的特点。社会主义文学自然不应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它要着力于传播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传播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也就是说,它应该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思想倾向。自然,社会主义文学的题材和主题都非常广泛,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并不是作家强加上去的,而是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呈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时代的社会生活必然产生与资本主义时代不同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必然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那么,这种生活所蕴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内容,以及先进人物身上所表现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光芒,也就必然会在社会主义文学中得到强烈的体现,成为社会主义文学的思想主流。

第三,社会主义文学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既然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在于消灭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宏伟目标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的文学艺术自不例外。共产党对于文学艺术的领导主要是思想领导和政策领导。思想领导的目的在于保证文学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倾向性。政策领导的目的则在于保证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能够沿着广阔的道路获得繁荣和健康发展。这种政策领导也包括通过政策对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既禁止反社会主义的黄色的作品在市场上流通,也保证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倾向的文学艺术作品占据市场的主要份额。

当然,社会主义文学还有其他的一些特征,但最主要的是上述三条。它规定了社会主义文学区别于资本主义文学的本质。

标签:;  ;  ;  

未来世界与文学取向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