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物史观实践论看先进生产力与党的先进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践论论文,唯物史观论文,生产力论文,先进性论文,先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人类社会实践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集中体现
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的论述中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在新的世纪保持党的先进性,首先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就从唯物史观实践论的高度揭示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集中体现在,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把握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关注的焦点,也是无产阶级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的关键。马克思在为无产阶级政党创立科学的世界观时,提出了生产劳动实践的概念,由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上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指出一切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种“物质生产活动本身就是生产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注:《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选读》,第110页,人民出版社,1978年6月第1版。)因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注:《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选读》,第28页,人民出版社,1978年6月第1版。),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实践论的核心思想,也是我们理解“先进生产力”范畴与党的先进性内在联系的关键。从马克思唯物史观实践论与生产力范畴的内在联系看,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是一个哲学范畴。生产力指的是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能力及其结果,“实践”与“生产力”的内涵都指的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活动,因此不能离开实践活动来理解生产力,也不能离开生产力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此需要作一历史考察。
在马克思之前,生产力只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魁奈、斯密、李嘉图、萨伊、李斯特等人的经济学著作中,使用过“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的概念,但他们只是从经济学意义上使用的,并没有把生产力与人类社会的本质、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因此,生产力的唯物史观实践论的涵义并未得到揭示。马克思在创立新的哲学时,从对“劳动”范畴的研究入手,揭示了“生产力”范畴的唯物史观实践论的涵义。
由于近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劳动范畴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他们只是看到了劳动对社会财富的作用,没有揭示出生产劳动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按照国民经济学家的意见,劳动是人能够用来增大自然产品的价值的唯一的东西”,“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只是以赚钱活动的形式出现。”(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0页,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6,第1版。)撇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片面目光,马克思将整个人类劳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发展的历史置于自己的视野之内,这就看到了物质生产劳动活动与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本质联系。
马克思在考察经济学对“劳动”范畴的认识史时发现,早期的政治经济学家对劳动活动还没有从它的普遍性和抽象性来加以把握,把劳动只看作是人的一种特定的、特殊的外化。例如那些把私有财产仅仅看作对人说来的客观存在物的货币主义者和重商主义者,似乎是一些拜物教徒、天主教徒。到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阶段,经济学家已认识到财富的本质不是某种特定的劳动,不是与某种特殊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某种特殊的劳动表现,而是一般的劳动。这已经提升了劳动活动的普遍性。值得指出的是,哲学家黑格尔对劳动活动在哲学认识上的贡献:“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真正的因而是现实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2页,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6,第1版。)然而“黑格尔只知道并承认一种劳动,即抽象的精神的劳动。因此,黑格尔认为劳动的本质,就是那一般说来构成哲学本质的那个东西”(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16-117页,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6,第1版。)。
经受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洗礼的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黑格尔的“劳动”概念上,他立足于工业化时代人类劳动活动的巨大成果,看到了在工业时代,“一切财富都成了工业的财富,劳动的财富,工业不过是完成了的劳动。”(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69页,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6,第1版。)看到了“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0页,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6,第1版。)。马克思批评以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指出“迄今人们从来没有联系着人的本质,而总是仅仅从表面的有用性的角度,来理解这部心理学”(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11页,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6,第1版。),因此总是不能把握社会的本质。马克思认识到,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好准备。“工业是自然界、因而也是自然科学跟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的关系”,“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的诞生,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所以,在他那里有着关于自己依靠自己本身的诞生、关于自己的产生过程的显而易见的、无可辩驳的证明。”(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4页,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6,第1版。)到这里,马克思的新哲学世界观的基础——唯物史观的实践论已经形成。马克思从生产力上(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上)揭开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谜:即人的本质、人类社会的本质就存在于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之中。这样,马克思就以物质生产劳动活动这一唯物史观的实践论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掀掉了几千年来笼罩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的唯心史观,也从根本上克服了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从而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建立在了唯物史观实践论这一科学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
考察马克思对劳动范畴研究的历史是要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是与生产力观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马克思是在对生产劳动活动的研究中形成了他的物质实践、社会实践观,这种实践观是以生产力为核心和基础的。因此,无产阶级政党要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要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就必然地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一旦脱离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就会脱离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就会看不清历史发展的方向,其先进性就必然会减弱或完全丧失。江泽民同志强调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实践论的高度,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哲学基础和社会基础,是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规律的哲学概括。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其失去政权、失掉人民的信任,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能够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个惨痛教训值得引为鉴戒。
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把唯物史观实践论的标准——生产力标准,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保持先进性的客观准绳
由于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实践的集中体现,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这就使得作为唯物史观实践论的生产力标准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制订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成为检验无产阶级政党实践活动成效大小的根本标准,也为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提供了客观准绳。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践论揭示出: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动的过程中。在近代,工业革命将科学技术并入了生产过程之中,生产成了科学的应用。而在二十世纪的后半期,科学技术更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实践与物质生产实践越来越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巨大力量。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变更决定生产关系和整个社会的变更,这就使得无产阶级政党在制定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时要高度关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党的先进性,这一点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发展的历史中得到了有力地证明。
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历史前进是我们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诞生后,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就在于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路线。尽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遭受过挫折和失败,但由于党的纲领路线是一步步地完善发展,正确地体现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就能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在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期间虽然经历了“十年文革”的重大挫折,但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以生产力标准为根本的哲学武器,对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科学的总结,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据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我们党制订了改革开放的新政策,“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9页,人民出版社1993.10,第1版。),最终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党的十五大上又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条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对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人民伟大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反映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不仅经受了新的历史的考验,而且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使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同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相合拍,并与时俱进。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联系还表现在: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标准,它还是检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是检验党的一切实践活动成效的根本标准。1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4页,人民出版社1994.10,第2版。)依据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思想,江泽民同志在论述“三个代表”时又首先强调了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为我们党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注:《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第4页,红旗出版社,2000.6,第3版。)
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标准,之所以是检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标准,是因为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的核心。生产力客观的、现实的显现着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和效果,它以人类社会全部实践的成果检验一个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真理性,检验其正确性的程度。这种检验是客观的、动态的、开放的,而且会以新的实践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不僵化、不枯萎、不凝固化,这是生产力标准的本性。它能够牢固地保证实践观上的唯物主义基础,防止在“实践”的旗号下塞进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东西。因此,要彻底地、一以贯之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牢牢地抓住生产力标准。这正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的角度看,生产力标准具有双重的优越性和品格:即生产力标准不仅具有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功能,而且具有检验党的实践活动效果的功能。生产力标准的内涵,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这种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原型”。其他实践活动例如政治实践活动就是从生产实践这种“原型实践”中派生出来的,是为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服务的,并且是由生产实践活动所决定的。在当代,从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的科学实验实践,现在在知识经济潮流的推动下,这两种实践活动又在高科技产业这种更高的形式上统一起来,从而使当代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发展到包含着更多的知识、科技含量的高水平的创新型的实践。这种实践活动更体现出了探索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征,从而使世界走向了新的全球化时代。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现在面临和可能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很多,而且往往错综复杂、相互交织,但归根到底,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调整完善生产关系,根据经济基础的发展自觉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不相适应的部分。”“看看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勇于实事求是地纠正,以利我们的改革和建设不断向前迈进。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论述是对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坚持和发展,他把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党的建设,与党的先进性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必将在党的建设上发挥根本的指导作用。
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是统一的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这个统一首先表现在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才能够始终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一贯强调,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这是党的先进性的阶级基础。那么这个阶级基础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什么关系呢?弄清楚这一问题,对于我们领会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创新意义,认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统一是很重要的。
首先,我们来看工人阶级产生的历史条件。工人阶级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工业生产力代替农业生产力的产物。没有这种社会化的生产方式,没有工业生产力对农业生产力的取代,就不会产生工人阶级。从这个历史条件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是工人阶级的利益要求。当然,在工业生产力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是一个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工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资本家的富有和工人阶级的贫困。但是,又是工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造成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阶级矛盾,使工人阶级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而这是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基础的,也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其次,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和掌握国家政权的条件下,看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一致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这部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和历史使命的纲领性著作中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页,人民出版社,1972.5,第1版。)因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决定力量,是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不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会失掉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对于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来说,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就更显得紧迫和必要。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和较量中,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尽快改变中国的贫困面貌,那就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维护好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也就难以保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无产阶级政党一定要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面对国际竞争的新形势,面对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新的论断,是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命运兴衰原因的深刻揭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世纪搞好党的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并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再次,从新科技革命引起的新的产业革命即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看,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工人阶级依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此,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时代对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要求,而不是对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偏离。
应该看到,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勃起,工人阶级队伍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但在工厂中开机器的是工人阶级,在实验室里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大批科学技术人员也是工人阶级,这一部分的工人阶级人数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正呈猛烈增长的趋势。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并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使越来越多的工人成为“知识工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构成的终身教育将使工人阶级科学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从而使工人阶级在知识经济时代依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这样的工人阶级新变化的条件下,讲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正是对党在新的历史时代坚持自身先进性质的理论回应吗?如果我们无视生产力在当代的巨大发展,无视新科技革命已经引起的并正在继续引起工人阶级队伍深刻变化的时代现实,要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那只能陷于空想,最终被历史发展的趋势所淘汰。
标签:实践论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 劳动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