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边疆民族与边疆地区研究_中原文化论文

论古代边疆民族与边疆地区研究_中原文化论文

论古代边疆民族与疆域研究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疆域论文,边疆论文,古代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我国古代边疆民族、政权与疆域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所特别关注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三个问题。但由于研究者所持的观点和对史事的理解乃至研究的取向不同,尚有不少分歧与争议的问题,急需严肃认真地对待和解决。

一、从实际出发,依据历史的本来面貌进行研究

历史上的民族与疆域,特别是边疆的民族与疆域,既是国内边疆史地研究的问题,同时也是与邻国的历史相关联着的问题,应正确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在研究中要有务实求是的精神,把握历史上人民间长期友好往来的主流,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偏见与隔阂,才能使研究取得融洽的氛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研究我国古代民族与疆域,究竟是以什么时期的版图范围为依据,以什么样的尺度为标准?目前看法尚未统一。有的提出应以今天的版图范围为依据,凡属于今天版图范围内的民族、土地都要写,不属于今天版图范围内的民族、土地不能写。有的提出应以清朝统一以后和外国帝国主义侵入以前的版图范围为依据,凡在历史上属于这个版图范围内的民族、土地,都属于我国的民族、土地,超出这个范围内的就不是我国的民族、土地,不能以古代人的中国观念为依据,也不能以现代人的中国观念为依据。

历史事实证明,民族、国家与疆域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民族和国家,才有民族和国家的疆域,这是不言而喻的。历史上的民族、国家与疆域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结构的模式在发展变化,其内容与思想在发展变化,其幅员的大小也在发展变化,不能以一个固定的模式定版图范围,不能削历史之足以适其履。历史发展的真实是,在历史上的版图范围,有时大有时小,有时伸有时缩,不是大也不行,小也不行,伸也不行,缩也不行。对历史上边疆民族与疆域研究的准则,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的本来面貌,写包括各民族、政权和土地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疆域。当时版图范围,有多大,就写多大,达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既不能把属于版图范围内的民族、政权和土地写出去,也不能把不属于版图范围内的民族、政权与土地写进来。这就是研究我国古代民族与疆域所应遵循的依据和标准。有了依据和标准,还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做保证,因此要求对每一民族,每一件事,每一地址,每一观点,都要在实际操作中做到论据确凿,分析准确,出言有理,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的依据和标准落在实处。

二、要树立在民族、国家与疆域研究中的同一性史观

任何一个国家,都毫不例外有它自己的政体结构的模式与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和特点。在我国古代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为“家、国、天下同体”。在奴隶社会时,是家大夫、国诸侯、边四夷;在封建社会前期,是家编户、国郡县、边四夷。在“家、国、天下同体”时,民族分华夏,区域分中外,制分同服同制与同服不同制,不管是统一还是分裂,同在一体之中,同属一体内部的事。到封建社会的后期,由“家、国、天下同体”发展为“家、国同体”,不分华夷、不分中外皆为中华,皆为中国。在同为中华、中国的一体内存多民族和多制。其初是多中国王朝、列国、列部并存的中华一体,后来发展为全国统一的中华一体。在“家、国、天下同体”时,全国最高统治者既是中原的皇帝,也是四夷民族的天子。进入“家、国同体”后,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则成为各民族的皇帝。

在“家、国、天下同体”和“家、国同体”的不同时期,曾出现两次全国性大统一:一是秦统一后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多制的天下一体国家;一是元统一后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多制的中华一体国家。无论是“家、国、天下同体”,还是“家、国同体”,都是由“多元一体和一体多元”结构而成。民族是“多元一体和一体多元”,区域是“多元一体和一体多元”,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态与类型乃至意识形态,也都是“多元一体和一体多元”。“多元一体”是指由多元的来源而结合为一体;“一体多元”是指结合为一体后存在着多元,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转化和升华。这是我国民族、国家和疆域整体结构的最大实际和特点。

民族、国家和疆域是三位一体的整体结构。民族是构成国家的社会实体,国家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只有民族的联合和统一,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才能有领土的完整和统一,正因为如此,统一是民族和国家的最高的权益和最高的准则。从历史上看,民族统一、国家统一、领土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总趋势。我国各族人民在维护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中,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合则存,分则亡”,“乱则废,治则兴”。在研究这三个关系上要达到同一性的认识,既不能损伤和破坏本民族和国家人民的尊严,更不能损伤和破坏其他民族和国家人民的尊严。这是研究民族、国家和领土的同一性准则。

三、研究古代边疆民族与疆域归属的理论依据

在研究古代边疆民族与疆域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民族和疆域的归属问题。其确定民族与疆域的归属的理论依据,往往由于所提出的理论不同和在认识上的差异,而出现截然不同的看法。

其一,“王天下”与“君天下”的含义。“王天下”与“君天下”的“天下”,是个国家领属和管辖的政治观念,它不具有今天的“世界”的含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指王的势力所能管辖到的土地和王所能臣服的臣民,并非把一体外的民族和国家都包括进来。其领属的标准是对最高统治者服事和受制,无服事和受制的民族和国家不属于王或君的土地和臣民。这是同我国古代的“家、国、天下同体”政体结构相符合的。属于五服内为服王事、受制于王,在五服之外的则视为一体外的“荒外”。无论是在一体内的中国,还是一体内的四夷,允许不同制,但在同服事于王这点上则是相同的。服事和受制是区别一体内与一体外的标准。

其二,民族和国家是地域观念,国界从来也不以民族的血统、语言为分界线的。在对历史上的国界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是站在反侵略和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土地完整的立场上,反对在研究中提出的“自然疆域论”和“民族原则论”的谬论。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在欧洲没有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政府管辖几个不同的民族”,“没有一条分界线是与民族的自然界线,即语言的分界线是相吻合的”。所谓同一血统的祖先和同一血统的语言、习俗和文化的民族,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所有的民族无例外的都是在长时期内由多血统的民族混血而形成的。至于同一血统的共同的祖先是把自己民族祖先与传说中的人物挂勾而编造出来的“系谱”,是一种虚构,而氏族才是真实。因此,在研究古代民族、国家时不能用血统论,更不能以同一血统的语言做为依据划分国家领土的界线。相同的语言的民族,可以居住在不同的国度。在对我国古代民族、国家与疆域研究时,应特别注意和警惕这个问题。血统论既会有伤于本民族的形象,也会有伤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感情。

其三,在对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与疆域的归属研究中,涉及到对贡纳制的理解与认识问题。我国古代是个“多元一体和一体多元”的多民族、多制的国家,在一体内“同服不同制”。由于在一体中的民族、制度发展不平衡,实行不同制是属于内部的事。马克思指出所有的征服者会出现三种可能,其中之一就是征服民族让被征服民族的“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贡纳制在古代奴隶制时代的“受贡国家”,它体现着在财产关系上“当作直接的统治与奴役关系的国家存在”。这种贡纳制在我国后来被保留在封建社会中,它的最高发展是赋税制。因此,不能说贡纳制在财产关系上不能体现隶属关系,应当看成是一体内的民族与政权对中原王朝隶属关系中一个重要的依据和标识。

四、重新认识在边疆民族地区设制中的几个问题

对于设制的问题也应当从国家的整体来认识。制是多制,有在中原所设的制,也有在民族地区所设的制,是同服同制和同服不同制。不能说,同服同制是制,同服不同制不是制。主要讲三个问题:

其一,羁縻制是属于一体内的外制的设置。羁縻制是由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中原不同所采取的不同制和不同的统辖方法。羁縻的本义是“系联”,并引申为“约束”。其施政的方针是“因其故俗而治之”。贡纳制是对中原王朝所表示出的隶属关系的一种方式,是服事制度和贡纳制度。羁縻是指在一体内的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系联的不同。其初是以氏族部落系联,后又发展为以地方民族政权系联。自汉以来,中原王朝在民族地区设置官府,一是于其地设统辖当地民族的都护、校尉、都尉、属国,二是于其地直接设郡县。唐时接受魏征的建议“偃武修文”,并采纳温彦博所提出的仿郡县精神于民族地区设羁縻府州,任其首领为都督、刺史,并世袭,规定其贡赋版籍不上户部,但同被视为唐的“编户”。或派汉官监督,或委其某官职代为监督,或不派汉官,同归命于中央朝廷。羁縻府州与在中原设的府州同隶于道之下。唐在全国一体内实行两种府州制,是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一次重要的改革。辽承唐制,于边境民族地区设属国、属部,置部族节度使、王府、大王府,把属国、属部纳入道的管辖之内,设司管辖,“各有职贡”,“大者拟王爵,小者准刺史,命其酋长与契丹人区别而用”。有的人认为唐的羁縻府州制和辽的属国制谈不上是制,只有州县才是制,实际上偏离了我国古代同服同制、同服不同制的一国多制的实际和特点。

其二,在地方的中原州县设置系统与地方民族设置的系统。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经常出现和存在的,如何看待汉族以外民族建立的地方设置也就成为一个问题。有的认为女真族在地方所设的猛安谋克,与中原的州县不能相比,其城是军事城堡性质的,城制小,谈不上是地方的行政设置,讲设置和建城史都不应从猛安谋克算起。这种观点从我国是个多民族而且各民族在进入国家以后就有其设置和建城史来看是行不通的。以中原设置做为依据和标准,这就意味着把我国古代本来是多制的设置史变成一个单一的中原设置史。金朝女真族所建置的猛安谋克,经过改革后纳入州县设置系统之中,与州县同隶属于节度使之下,猛安拟防御州,谋克拟县,各有品级。州县主要管汉人等,猛安谋克主要管女真户,州县下为村社,猛安谋克下为村寨。村社设里正,村寨设寨使,掌同里正。户口计帐,三年一籍,按期逐级上报,最后到部呈省。猛安谋克与州县各自成系统,有自己的完整结构和职能,隶属关系与州县同。就因为它不与州县相比,而被排除在地方州县一级的设置之外,是对少数民族设置史的否定,是对少数民族在地方开创的文明史的否定。金继承辽制,取消了南北面官制度,取消了羁縻府州制度,在全国实行民族的不同设置,是历史的一个进步。在研究边疆民族地区设置史时,都不能以中原州县为尺度,以郡县为疆域的标准,否定郡县以外的羁縻府州和少数民族的设置。

其三,藩附有一体内的藩附与一体外的藩附。在处理这两种性质不同的藩附时,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一体内的外与一体外的外的不同,要掌握服事、受制和不服事、不受制的不同。就藩附这个称谓而言,属于一体内的民族和政权为一体内的藩附,属于一体外的民族和政权为一体外的藩附,藩附主要是建立在主从的关系之上的。在我国一体内称藩的情况也有不同。在奴隶社会中藩国是指中原诸侯列国,称边远地区民族为藩服,后来称中原为藩镇,中原外为藩国。在全国的中国王朝、列国并存时,因关系不对等,视其所属王朝为藩附。在古代把一体内的藩附也曾用到邻国的方面去,互通使节,互交聘和贡献、赏赐。但这不能与一体内的藩附完全等同起来,实际上应看成是在阶级社会中两国统治阶层间的经济文化交往的一种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更大的程度上有利于研究和处理一体内与一体外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标签:;  ;  ;  ;  

论古代边疆民族与边疆地区研究_中原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