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金融阔步前行
文/葛雪刚
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剧,养老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养老涉及多方面内容,但是都离不开金融媒介的融通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养老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国际上养老金融发展经验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机构、媒体等开始关注养老金融话题,这不仅是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我国养老事业的关键渠道。近年来,我国不断重视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把发展养老服务金融作为其重要环节之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支持养老服务金融发展的政策文件,为我国养老服务金融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基础。
2013年9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该《意见》首次提出将老年金融服务作为养老服务业的一部分,并提出要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同时明确提出要引导和规范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信贷、保险等产品,这成为国家层面首次将养老和金融结合在一起的指导文件。2016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12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2017年6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2018年2月11日,证监会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2019年4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9年5月14日,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养老金融白皮书《各就其位,蓄势待发—制胜中国养老金融市场》;在政策鼓励和支持下,金融机构加快在养老服务金融领域的探索和创新,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机构逐渐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养老产业金融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初步明确了养老服务金融的发展路径,为我国养老服务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指引。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如今,为老年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已涵盖了健康医疗、养老养生、健康社交等全生命周期,并逐步构建出综合养老金融“生态圈”。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6.5万亿元,预计2022年可达10.2万亿元。
我国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金融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服务养老产业,需要产融深度融合,实现良性互动循环,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创新和金融科技创新强度。建议主要围绕“增加融资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两个维度,积极破解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服务瓶颈,积极提升养老产业金融服务效率,明显降低养老产业融资成本。资本市场融资更有助于降低养老产业融资成本,应积极发挥我国资本市场融资服务功能,积极推荐养老产业领域的优质企业到科创板、创业板以及中小板等上市融资;鼓励大型养老机构公开发行债券融资等。
养老金金融指的是为储备制度化的养老金进行的一系列金融活动,其对象是制度化的养老金资产,目标是通过制度安排积累养老资产,同时实现保值增值。具体而言,养老金金融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养老金制度安排,旨在人口老龄化成为世界趋势、养老金制度体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可持续性困境的背景下,通过政府、单位和个人责任分担建立多支柱、风险分散的养老金制度体系;二是养老金资产管理,旨在保障养老金资产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收益最大化。
作为养老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养老服务金融指的是除制度化的养老金以外,金融机构围绕全体社会成员养老相关的投资、理财、消费及其他衍生需求采取的一系列有关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金融活动,其本质是通过金融创新保障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具体而言,养老服务金融涉及两方面的服务内容,一是养老财富管理,包括工作期以养老为目标的财富积累以及老年期养老资产的管理和消费,旨在开发跨生命周期内平滑消费需求的专业化金融产品,如银行业的养老理财产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基金业的养老目标基金,保险业的商业养老保险、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以及信托业的养老信托等;二是养老金融便捷性支持,包括适应不同年龄段人群需求的软件设计以及适老化改造等硬件设施的完善等等。
养老产业金融指的是为与养老相关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的金融活动,其对象是养老产业,目标是满足养老产业的各种投融资需求。养老产业金融业态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化养老功能逐步兴起,养老产业需求不断增加,但由于养老产业具有投资额度大、回报周期长等一系列特征,需要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持。
利用WPS xls表格构建数据库,借助软件SPSS21.0做统计学处理,药物使用情况、患者对药学服务满意情况均采用数(n)或率(%)形式描述,经过秩和检验或χ2检验组间数据结果,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涡轮流量计安装时应确保流量计的上游前、下游后具有一定长度的直管段,一般要求上游直管段长度不低于20D,D为管道公称直径,下游直管段不低于5D,以消除旋涡流等流体流速分布不均产生的测量误差。流量计应工作在仪表系数曲线线性区域内,瞬时流量应在分界流量以上,以保证其测量的准确性。要特别注意脉冲放大器的选型和配置,其选用和正常运行直接关系着工况流量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工控网络安全态势分析技术首先要对各种对网络安全性有影响的网络要素进行检测和获得。影响网络安全的要素非常广泛,既有时间上的,也有空间上的。对要素进行采集和获得之后,要对这些安全信息均采用分类、合并、关联等信息分析手段进行信息融合,然后对融合后的安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获得当前网络的整体安全状态信息,最后根据已有的网络安全态势信息对网络未来的安全态势进行预测。
政策不断完善,养老金金融步入新的轨道
对于炉膛进行 分析主要包括炉膛入口 、炉膛出口烟气 、炉膛内部吸热 以及各种损失 。炉膛入口由入口燃料 以及热空气带入 组成,而炉膛内部吸热 由水冷壁吸热 和二级过热器吸热 组成,各计算如下。
1.企业年金制度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企业年金办法》的出台,将自愿建立改为自主建立,并增加国家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同时增加了一系列包括企业年金关于税收及财务管理的执行依据、企业年金方案变更和终止、缴费中止和恢复、企业年金待遇领取方式等内容,此外,还降低了企业缴费和总缴费的上限,对企业缴费的分配差距进行限定,明确了企业缴费的归属机制,一系列规定使得企业年金制度得到进一步规范,更有利于维护雇主和职工的个人权益。
2.商业保险在养老领域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明确。《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商业养老保险是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意见》还确立了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目标,从四个方面具体部署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一是创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二是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三是推进商业养老保险资金安全稳健运营。四是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通过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立卡,定期派出医疗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督促患者及其家属保持正确的治疗依从性程序和健康的心理生活方式。通过社区护理的管理和干预,能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冠心病高危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医院、社区和居家保健治疗共同管理疾病,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是我国在当下越来越严重的老年化社会慢性病管理的趋势。
3.公募基金行业服务个人养老投资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养老基金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养老基金产品开始进行规范化的运作阶段,标志着公募基金行业服务个人养老投资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意味着个人养老投资者将拥有更多、更适合的养老投资工具。《指引》从产品类型、投资策略、投资比例及运作方式、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经理要求、适当性安排等方面对养老目标基金的推出进行了详细安排。
从养老产业金融来说,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鼓励PPP、地方政府养老产业专项债、商业养老保险等各种金融
多方协同发展 养老产业金融持续发力
政策性支持和引导是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出台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在鼓励各地发展适宜的养老产业之外,通过一系列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推出,进一步明晰了养老产业金融发展方向。
一方面,通过大力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降低外资进入门槛,在推动市场性金融手段创新的同时,不断加强政策性金融手段的规划范化进程,从而更好地为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医养结合成为政府养老产业金融支持的重点方向,从 2017 年发布的各类与养老产业金融有关的政策可以看出,医养结合领域是商业养老保险、产业专项债、PPP 的重点投资领域,这为养老产业金融的发展明晰了重点方向;此外,养老产业金融市场监管日渐呈现规范化趋势,金融工具的杠杆性和投资者的非理性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会放大产业风险,引发企业危机,因此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如规范政策性金融工具,明确投资领域以及整顿养老产业金融市场,加强 PPP 项目规范管理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养老产业金融工具的规制和管制,以促进养老金融产业良性快速发展。
2017年以来,养老金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一系列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为我国养老金体系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撑。2017年12月18日,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企业年金办法》,2017年6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2018年3月2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2018年4月12日,财政部发布的《财政部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一系列政策规定从不同方面为我国养老金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政策支持。
从2013年养老产业元年起,经过近5年的发展,养老产业从萌芽阶段逐步走向产业化和规模化阶段。产业内成熟优质的企业和机构渐增,产业盈利增长回归正常值,社会资本逐步涌入,符合时代发展的商业模式正在形成,这都意味着养老产业的成熟度不断提高,向产业成长期迈进。
随着老龄化程度、消费意愿、消费能力的逐年提高,消费力将进一步释放,加之健康养老产业先行者在养老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上的摸索与逐渐清晰化,我国将逐渐走上养老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在规模化连锁化过程中,大部分企业难以长期大量依靠自有资金,这就给资本方带来机遇。
企业的规模化初期是金融机构进入的最佳时机,在企业探索出成熟商业模式之后,快速通过资本的力量进行机构并购整合、品牌植入和模式推广,形成区域化甚至全国化布局之后,资本通过企业上市形成退出通道,获得资本溢价,从而实现双赢。
2016年养老产业并购出现热潮,经过一年发展,被并购方大部分并入并购方产业体系内,但同时也有一些并购方经过一年探索,由于没有找出养老业务与其主营业务的协同点,就丧失了持续并购动力,不再把资源和资本大量投入养老产业,转而回归主营业务,寻找其他产业方向。
总结来看,多业务集团性上市公司主要以并购方式进入养老产业,能否持续在养老产业内深入,关键是是否拥有清晰的产业布局方向,同时与其原有业务的协同性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经过产业产业并购高潮及其发展结局,在未来三年内大量有并购意向的企业布局将更加谨慎,大多数没有形成成熟战略的企业,将会逐渐放弃在养老产业内的摸索,大浪淘沙,留下的企业将凭借其成熟的模式、可信赖的品牌优势,通过养老业务与其主营业务的协同化发展,最终获得产业爆发的红利。
养老需求多元 助推养老服务金融快速发展
自2000年前后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据预测,未来数十年间我国还会继续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养老储备意识开始增强,出现了养老服务金融需求的产生,从而推动了近年来养老服务金融产品的出现,但总体来看,养老服务金融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经验不足。
在我国的老龄化过程中,伴随着家庭小型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家庭之外养老服务需求开始增长,国家层面愈发重视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养老服务业成为未来发展重点,甚至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衣食住行、生活照料、用品生产、医疗服务、文化健身娱乐等众多领域都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养老服务金融需求将面临爆发。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数十年高速发展,广大公民收入也不断提高,为养老服务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养老服务金融市场前景广阔。
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正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在互联网+时代,金融科技也开始快速发展,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在资金、风控技术及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合作更加密切,养老服务金融发展也将步入快车道。一方面,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普及,大大提高了中老年人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官方网站、网上银行、手机APP、第三方平台等互联网平台,为中老年人提供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普及金融理财知识,同时也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成本,有效扩大客户群体;另一方面,智能投顾快速兴起,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个人投资偏好,结合长期投资目标进行个性化资产配置,将助力提升养老金投资科学性和专业性;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将有效提升养老服务金融的精细化和安全性。总体来看,在一系列金融科技的推动下,养老服务金融发展速度将获得进一步提升。
养老服务金融产品的创新,核心在于提供真正符合居民养老需求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化的需求。首先,金融开始根据客户群体特征研发设计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第二,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行业机构在业务手段、产业领域、业务范围上既有很大的重合之处,各自又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之处,通过跨界合作,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化产品方案转变,将有效推动养老服务金融产品的进一步创新,可以更好地契合养老服务金融需求;此外,通过不同业态融合推动产品创新,特别是将养老服务金融与养老产业结合发展,是跨界合作的另一重要趋势,养老产业初期投入高、投资回报低,需要长期资金的支持,而参与养老服务金融的资金也有长周期特点,因此金融机构可以开发与养老产业匹配的保险、理财、基金等新型产品,用金融连结养老供需端,可以有效实现双赢目标。
在政府政策性手段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从PPP、养老产业投资基金到养老产业专项债,以政府公信力为基础,号召社会资本大力投身养老产业。具体来看,一方面,作为PPP重点支持的领域,养老产业PPP项目逐步走向规范化,减量增质是发展趋势,财政部对PPP项目标准的细化,明确养老PPP主要支持保障型基本养老服务和改善型中端养老服务,规范养老PPP项目库的同时,也缩小了营利性养老项目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在PPP政策收紧的同时,养老产业基金蓬勃发展,产业基金的设立较为灵活,投资领域更加宽泛,并且有成熟的风险防范体系,是推动养老产业发展最有力的金融手段,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各大上市公司,积极成立健康养老产业基金,基金投向涉及养老产业整个产业链的不同细分领域。从2013年开始我国养老产业逐步从萌芽阶段逐步走向产业化和规模化阶段。产业内成熟优质的企业和机构渐增,产业盈利增长回归正常值,社会资本逐步涌入,符合时代发展的商业模式正在形成,这都意味着养老产业的成熟度不断提高,向产业成长期迈进。但总体来看,我国养老产业目前仍然处于规模化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老龄化程度、消费意愿、消费能力的逐年提高,消费力将进一步释放,加之健康养老产业先行者在养老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上的摸索与逐渐清晰化,我国在今后几年将逐渐走上养老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企业在单一城市的单点机构很难形成规模效应,难以覆盖更多的老年群体,因此现阶段企业一般先在单个城市进行连锁化布局,探索出成熟的连锁化商业模式之后,再进行城市扩张,为实现全国性布局奠定基础。
医疗和养老具有天然的结合点,医养结合领域将是未来养老产业金融投资的重点。从2017年发布的各类与养老产业金融有关的政策可以看出,医养结合领域是商业养老保险、产业专项债、PPP的重点投资领域,这是由于除医疗服务以外老年人的刚性需求就是以康复护理为核心的轻医养结合领域。
因此,医养结合型机构将成为未来最具盈利空间,最具资本价值的投资领域。在2018年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家卫计委更名为国家卫健委,同时负责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进一步说明在大健康备受关注的背景下,医养结合是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需求和供给不匹配制约养老服务金融需求实现
根据披露信息,2017年基本养老金收益率为5.23%,高于同年企业年金5.00%的收益率。尽管基本养老金安全性至上,但是各地委托投资运营的养老金是总结余的一部分,而且充分考虑了当期养老金支付需求,在此情况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应该具有较强的风险容忍度,可以承受短期市场波动,以时间换空间来获取长期收益,充分发挥养老金的长钱优势。但是,基本养老金采取保底保收益的模式,那么相关资产配置必须以合同期为限,投资趋于保守,实际上是牺牲了可能获得收益来确保本金安全,不利于基金长期保值增值和积累壮大。
与此同时,随着《职业年金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部分地方如新疆、福建、海南、河北、山东等开始先期探索职业年金的投资运作模式。在投资运作过程中,职业年金取消了企业年金中的理事会模式,全部采取法人受托模式,但与企业年金法人受托有所不同,一个企业年金计划对应一个受托人、一个托管人和若干个投管人,而职业年金按照省级运营,一个省可设立多个计划。那么就形成了一个省多个计划、多个托管人、多个投管人一对多模式。这种情况下,受托人与市场上的托管人、投管人如何进行匹配,既能保证公平竞争又能提升市场效率,这就要求进一步厘清其业务管理模式。
经过几年的发展,养老金产品在减少投管人多账户运作,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投管人的配置需要,产品线都呈现高度相似性,以混合型、固收型产品为主。而且由于配置其他投管人产品组合层面不收费,投管人没有外部配置动力,更倾向于完善自身产品布局,导致了各家投管人之间产品的同质化。从养老金产品的需求来看,除了企业年金、基本养老金、职业年金都将养老金产品纳入投资范围,对养老金产品均有着巨大的需求,但是三类养老金的客户和产品需求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和不同,而目前的养老金产品同质化难以满足未来多样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应该引起养老金产品发行人密切关注和重视。
养老服务金融的目标是满足全体国民更高水平的养老需求,这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全体国民的共同追求,但其发展的必然前提是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财富积累。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相对较长时期的计划经济时代,职工实行的是长期的低工资制度,农民的收入也十分有限,长期内没有积累相应的财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资逐步市场化,我国经济社会也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尽管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催生了相当大一部分高收入群体,但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长期处于高位,更大规模的国民收入尚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其有限的财富积累极大地限制了养老服务金融需求的实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养老服务金融市场潜力的发挥。
新教认为所有信徒都可以有能力通过自己阅读《圣经》而理解上帝并进而与上帝沟通,人们并不需要乞求好像高人一等的宗教“专家”——神父乃至教皇。新教贵格会甚至提出了“灵光(inner light)”思想,认为上帝是每个人心中固有的。[2]
满足最小装机功率下的船舶波浪增阻数值计算研究……………贾 腾, 董国祥, 高玉玲, 李传庆(2·18)
乳化剂是微乳剂配方的关键性因素.一般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HLB值对温度的变化很敏感,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对温度变化不敏感,但其在低温下的溶解度显著降低[5].实验中乳化剂用非离子型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复配,其HLB值在13~15之间.
一方面,养老服务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养老功能名不副实,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日渐认识到老年人养老金融服务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发了诸多的针对老年人的专有金融产品和服务,但从本质上来看,现有养老金融产品没有实现养老金融服务需求导向,大多数金融机构只是在养老的旗帜下推出的大众化金融产品。
另一方面,中长期养老服务金融产品匮乏,养老长期投资难以发挥,从目前我国养老服务金融市场提供的产品供给来看,跨市场的养老服务金融产品的期限普遍较短,银行养老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平均为163天,基金行业推出的养老金融产品多属于开放式,信托业的养老金融产品则通常采用3+N的模式,保险系养老理财产品封闭式以1-2年为主,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养老服务金融市场的中长期产品匮乏的事实。
除经济基础之外,养老服务金融实现发展壮大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国民有相应的养老储备意愿和能力,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广大国民的养老金融素养相对滞后。
一方面,养老金融储备意识不足,抑制了养老财富积累,尽管目前我国储蓄总量位居全球首位,但国民的储蓄目的却并不是只是养老,其中子女教育、医疗等占据着重要内容,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数量还不太多;另一方面,养老金融专业认知有限,限制了国民养老财富积累和消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金融市场也迅速发展,对广大居民的影响也逐步加强。
由于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养老服务金融的专门法规,现有的制度规定也主要零散分布在各个部委出台的各种支持养老服务业、保险业等政策之中,相关监管机构也没有出台专门的指导规定,对其业务范围、从业机构、服务标准、业务流程等内容进行界定和规范,从而导致我国养老服务金融市场监管机制有所缺失。
在此情况下,由于老年人金融知识缺乏,风险意识不足,加上近几年,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而现有监管体系对非法融资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监管,一些非法机构以养老理财为幌子进行非法集资等活动,导致了国民养老投资理财受骗事件逐渐多发,扰乱了养老服务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
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市场发生结构性风险是未来五年金融行业的主基调。2018年3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等加强金融监管的政策法规。这意味国家层面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的防控,强监管是今后金融市场发展的政策环境。
4.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的发布,标志着酝酿十余年之久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终于落地,自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同时,《通知》还指出试点结束后,根据试点情况并结合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制度建设的实际,有序扩大参与的金融机构和产品范围,将公募基金等产品纳入个人商业养老账户投资范围。
手段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是政府政策重点鼓励方向。但金融工具的杠杆性和投资者的非理性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会放大产业风险,引发企业危机。
作为PPP项目的重点投资领域,近两年大量的养老产业PPP项目入库,单从具体发展来看,项目质量参差不齐,项目执行规范不清晰等问题屡见不鲜,2018年4月24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示范项目规范管理的通知》,对核查存在问题的173个示范项目分类进行处置,其中涉及到养老项目8个,被处置原因大都是项目融资未落实、项目未落地和合同尚未签署等项目推进搁置问题。
但总体来看,广大居民的金融专业知识比较匮乏,对于金融政策法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金融风险等尚未形成良好的认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广大国民对于养老金融产品的选择。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养老金第三支柱设计有三大核心要素,一是税收优惠,二是账户制,三是投资工具多元化。2018年《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拉开了我国养老金第三支柱探索的序幕,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试点是基于产品制建立的,在税收优惠的实施以及操作方面都存在极大的不便。
《通知》还指出试点结束后,根据试点情况并结合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制度建设的实际,有序扩大参与的金融机构和产品范围,将公募基金等产品纳入个人商业养老账户投资范围。因此,为更好地推动各行业协同参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就必须加快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顶层设计,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明确账户制为基础,进入专门的第三支柱账户的资金都能享受税收优惠,而不区分资金具体流向,操作和监管都比较便捷,也利于不同行业以同样的标准参与;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的方式和力度,并将多元化的投资产品和投资工具共同纳入到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来。从而通过顶层设计的完善,推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快速发展,已完善我国政府、单位和个人责任分担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结构。随着我国养老金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养老金积累规模也将逐步增加,养老金保值增值的压力也不断加剧,因此必须创新养老金管理产品和模式,在保障养老金资产安全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养老金的投资收益。
第三步:唱班歌。全员起立跨列,中队长发出“下面开始唱班歌”的指令,声音要求洪亮、清晰。全体队员听到指令后,齐唱班歌。要求全体队员昂首挺胸、精神饱满、声音洪亮。班歌内容应积极向上,旋律铿锵有力。提振员工士气,激发工作积极性。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
一是要发挥养老金长期资金的优势,目前国内养老金市场化投资无论是考核还是投资理念上都趋于短期化,不利于基金的保值增值,应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创新养老保障产品、养老金产品等方式进行长周期投资,克服短期资产波动和流动性低等风险以获取长期风险溢价。
总体来看,养老金金融和养老服务金融的最终目标都是为广大国民提供更高水平的养老财富,从而为实现更加体面的养老提供经济基础,养老产业金融的目标则是通过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国民更加体面的养老提供服务保障,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二是要适当扩大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投资范围,除了不能投资万能险与投连险外,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投资政策基本一致。2013年人社部23号文将信托、基础设施债权、银行理财、特定资产管理计划、股指期货纳入企业年金投资范围,扩展了投资品种,也显著降低了年金收益波动。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将其他一些投资品种,如非公开定向债务工具(PPN)、同业存单、港股通、资产证券化等也应考虑纳入年金投资范围。
商业银行亮剑养老金融
优化养老服务金融市场环境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金融相关政策集中于宏观规划,对于具体的政策导向与配套细则尚不明确,导致养老服务金融市场发展目标不够清晰,监管制度尚不完善,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金融政策,系统推动我国养老服务金融健康发展。
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养老服务金融业务提供法律支持和保证,确保养老金融市场的长期和平稳运行;另一方面,在明确养老服务金融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如财政贴息、专项补助资金、成立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为金融机构发展养老金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还应明确监管框架,养老服务金融则具有典型的混业经营特征,应根据不同部门的监管职能,有针对性制定养老服务金融的行业标准、服务流程、风险监控等,以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国民养老金融素养的提升是保障养老服务金融有效需求实现的必经之路,包括养老金融能力的提升和养老金融意识的提升,然而,目前我国国民养老财富基础不足、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养老金融能力和意识的提升。因此应通过多方发力,提高国民养老金融素养。
一方面,应调整初次分配政策,重视我国初次分配过程中公平,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同时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第二三支柱补充养老金制度,通过政府、单位和个人责任分担提高老年群体的收入水平,以此提高国民的养老财富基础进而保障国民养老金融消费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应不断整合多方力量提高国民养老金融储备意识,政府应加强养老规划的引导,提高居民的养老准备意识,金融机构应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整合并发挥行业力量,加强养老服务金融知识的普及,以此增强养老服务需求方的需求意愿,从而变国民的养老服务需求为有效需求。
在现有养老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性不足、针对性不强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充分挖掘不同群体养老金融的潜在需求,不断加强养老金融理论研究和产品创新,将产品目标导向明确指向通过增加老年收入进而提高其老年生活品质上来。
首先,产品要有创新性,要根据老年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养老金融产品,例如通过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性,根据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不同,创建不同的养老服务金融产品,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金融服务需求等;第二,产品类型应多样,除了传统的储蓄、保险、贷款等业务外,还包括针对养老的理财业务、遗嘱信托等新业务;此外,中长期产品不可或缺,从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来看,中长期投资的收益也更加稳健更有效率,因此养老金融产品更适合中长期的属性,应进一步深入挖掘投资者的养老需求,开发个性化、多元化的、生命周期式的养老金融产品,促使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
虽然起步较晚,但我国的养老金融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其中,银行业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作为新兴的“必争之地”,不少银行已将发展养老金融上升至全行战略的高度,加快布局,加紧探索。
前10年,中国的“银色经济”就像一张白纸,并没有多少商业机构去探究其挖掘潜力和发展模式。但最近几年,随着养老金融概念的出现,商业银行也开始行动起来,他们想借用不同的颜色在这张白纸上画出美丽的图案。
随着养老金融业务的不断开展,各家银行各显神通,从行内服务架构、到产品输出都在不断地改变和创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有多家银行设立了专门的养老服务机构:中国工商银行养老金业务部、浦发银行投资银行部(业务负责)、招商银行养老金金融部、中国银行养老金业务部、中国民生银行资产托管部(业务负责)、兴业银行普惠金融部养老金融中心等。
事实上,养老产业已成为银行业拓展新增长点的一片新蓝海。据悉,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大型银行均已通过企业年金业务介入养老金融。其中,作为银行业养老金融发展模式的突破之举,2015年,建行获国务院批准成立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银行系首家养老金管理公司由此诞生。可以看到,以金融为核心,通过打通养老基金管理、以房养老、长租公寓、养老服务等节点,建行布局了一条完整的养老产业链。
中国农业银行也在积极构建多层次的养老金融信贷体系,先后出台了《养老服务行业信贷政策》《养老机构贷款管理办法》。据悉,2018年,农行在养老机构和养老社区发展领域累计投放贷款逾20亿元。2019年,农行更是将养老金融明确为七大战略新兴业务之一。其实早些年前,农行就开始部署养老金融,并出台了《养老服务行业信贷政策》和《养老机构贷款管理办法》,金融支持多个养老机构和养老社区,2018年累计投放贷款逾20亿元。成为泰康集团西南地区第一个养老项目“泰康之家蜀园”的独家金融全面合作伙伴。
目前,钾肥市场总体供应量减少,但钾肥需求支撑较弱,新单采购意愿不强。复合肥企业正处于秋季备肥生产周期,将对钾肥市场起到需求支撑作用;全球钾肥市场供给偏紧,贸易商探涨可能仍存。预计短期内国内氯化钾价格将高位持稳,重点关注国内钾肥大合同谈判情况。
北京农商银行在今年也加大了对养老金融产业的投入,该行充分将金融科技、金融服务、金融创新与首都社会发展相结合,以“北京通-养老助残卡”为载体,以银行网点及各养老服务机构为依托,以政府各项养老民政优待与待遇的提升为契机,立足首都特色老龄化特点,建立养老事业、养老产业与养老金融同步发展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打造有首都特色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其他商业银行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着养老金融,“银色经济”似乎成为各家银行的“香饽饽”。
不过,对此,有业内专家强调,首先要做好的是和政府及政府性金融机构的沟通和统一。目前,我国包括支持地方政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发展面向大众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产业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均已出台并落地实施,保持和政府及政府性金融机构的步调一致,有利于银行业为养老金融产业赢得更好的政策环境。而更加明确的监管政策和落地实施细节,也需要银行业积极与监管层进行沟通,以期创造更好的市场政策环境。
与此同时,银行业应整合资源,完善内部体系,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综合利用资源向既定目标发力。目前,我国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尚处于零散状态,大多数银行并没有将养老金融设定为独立的业务板块。因此,银行机构应尽快着手进行完整部室体系建设,并推动产品多元化、特色化发展。业内人士认为,以保险行业为例,现阶段我国共有5家专业性的养老保险公司,已经形成了完整健全的产业链,这也是银行业未来可以努力的方向。
完善生态体系 破解养老产业金融服务瓶颈
我国养老产业要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金融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服务养老产业,需要产融深度融合,实现良性互动循环,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创新和金融科技创新强度。
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特别是养老服务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建议围绕“增加融资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两个维度,积极破解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服务瓶颈,积极提升养老产业金融服务效率,显著降低养老产业融资成本。
积极提升股权融资占比,提高股权资金回报
股权融资能够明显降低养老企业初期财务成本,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股权融资对我国养老产业的重要贡献:一是扩大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渠道,特别是要鼓励来自政府机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国有企业等长期稳定的资金,或者境外低成本资金,进入养老产业股权投资市场等,源源不断地为我国养老产业提供股权资金支持。二是积极给予股权投资基金和管理者财税政策优惠,提升养老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回报水平,降低基金运营管理成本,做大我国养老产业股权投资市场。三是积极完善养老产业领域股权投资基金的正常退出机制和退出渠道,给予股权投资基金更多信心和更稳定预期。
大力开展融资增信服务,提高债权融资效率
Android操作系统维护着自己的一套事件分发机制,Android应用程序、触发事件和后台逻辑处理,都是根据该机制一步步向下执行,恶意软件的敏感行为也不例外。若能在事件传送到终点前将事件截获并对其操作进行一定修改,就可以有效地抑制恶意行为的效果,这就是Hook机制。
泵站设置在涝河渠道左岸,采用立式管道离心泵。涝河滩地片区与贤庄周围片区管线在泵站上游分开,两片区进行分组轮灌,各管道设置控制阀,以控制管道水流方向。两片区均采用一级干管布置,干管设给水管,田间为当地自备软管灌溉。
债权融资仍然是我国养老产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债权融资的提供者主要是银行机构,但是因为养老企业的资产构成以及现金流等问题,缺乏有效的第三方担保,因此,大力发展第三方提供的信用增级服务,特别是充分发挥融资担保机构重要作用,是助力养老企业满足银行机构授信条件的有效办法。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国有企业、金融机构以及产业专家的作用,积极组建服务养老产业融资的专业担保机构,降低信息不对称,优化资金风险分担机制,提升养老产业银行信贷融资效率。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降低融资成本
资本市场融资有助于降低养老产业融资成本,应积极发挥我国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大力推荐养老产业领域的优质企业到科创板、创业板以及中小板等上市融资;鼓励大型养老机构公开发行债券融资;积极发展REITS等资本市场融资工具,为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这有助于提升养老产业股权投资市场的吸引力。
鼓励发展非银金融服务,满足融资多样性需求
要发挥我国金融体系综合服务功能,特别是要提升保险、信托、租赁、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充分利用自身风险承担特征以及金融功能,积极开发符合养老产业需要的特色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养老产业多元化融资服务需求。另外,要积极发挥保险公司作用,进一步提高我国商业养老险深度,提高保险公司在养老体系中的参与度,鼓励研发商业性长期护理险产品,为参保人提供质优价廉的长期照护服务。
与保险和基金公司相比,银行在其渠道布局、客户资源、品牌信誉等多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已经成为零售金融市场最重要的流量入口。并且银行在三大支柱业务中都承担了账户管理人的角色,虽然业务介入深度不同,但聚集了大量用户。在韩国、中国香港等地,我们也观察到,银行通过以个人财富管理为切入口,成为保险或基金等个人养老金融产品的核心流量入口。麦肯锡建议,银行应牢牢把握客户触点,输出优质资产,争做养老金市场“财富+养老”一站式服务商。
随着个人寿命的延长,养老金和私人财富管理的边界日益模糊,消费者对两者的需求日益重叠,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将成为未来养老产业的核心趋势。银行应综合考虑养老金融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成为一站式服务商。
银行已成为中国最为领先的财富管理服务商: 银行在全国各地的机构渠道覆盖面广、渗透率高,已是多元化的保险和基金产品的销售平台和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的主渠道。2017年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报告显示,31.5%的消费者通过银行获取养老投资和理财产品,远远高于保险(13.9%)和基金公司(11.2%)的比例。通过提供广泛的资金服务,包括存款、贷款、信用卡等,银行和客户建立了高频接触,积累了大量数据,包括消费习惯、资金状态等。
(4)骨料:采用碎石,5~25 mm连续级配,累计筛余量为:20~25 mm,30%;10~20 mm,80%;5~10 mm,95%。石子的含泥量控制在1%以下,其性能指标应符合GB/T 14685—2011《建设用卵石、碎石》的要求。
银行在商业养老金领域独具禀赋,可通过打通账户体系和数据壁垒整合客户触点: 中国第二、第三支柱当前的渗透率很低,对于许多消费者而言,私人养老金管理仍是一个空白领域,而银行在渗透这一空白市场方面独具优势。银行掌握了消费者的多种账户,包括储蓄、信用卡、养老金等,可以通过打通数据壁垒让用户在一个网站、一个账户、一张报表上了解自身整体的资产水平和收益情况,同时为用户整体投资规划、养老生活规划、税收筹划等增值服务的建立提供数据和运营基础。
银行应从客户需求出发,建立养老+财富管理的专业服务能力,将触点转化为流量: 随着保险理财意识的不断加强,私人财富管理和商业养老保险内容相互渗透,国内消费者希望得到“财富管理+养老”一体化的专业建议。国内领先的零售银行已初步建立了一定的财富管 理服务能力,用户消费决策的核心影响力正逐步从产品提供方转移至银行,提升了银行在价 值链中的话语权及利益分配。
国内目前养老金管理和规划专业能力仍处于相当初期的阶段,麦肯锡建议,银行应在财富管理的基础上,通过自建或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方式建立养老金投资顾问能力,关注长期投资回报,为客户提供包括养老金在内的全方位资产配置建议。同时,银行也需要持续优化理财产品组合,扩大投资者的可选产品范围。
比如,渣打银行和香港宏利保险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为客户提供强制性公积金产品的同时,在银行网点设置MPF专员,为用户提供长期退休储蓄规划咨询服务,形成一站式的退休养老服务解决方案。此外,渣打还通过PRUDENTIAL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满足其多样化退休财富管理需求的保险产品方案。
银行系的资管公司在资产端的资源和数据风控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全面的客户的信贷信息等资料,可以为养老金投资管理方提供适合养老金投资特点的优质资产,从而实现养老金融闭环。
就像逛超市喜欢“商品琳琅满目”一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标准配置的养老产品随着消费者对私人财富管理和养老金融投资的需求日益增加和重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标准配置的养老产品,对投资产品的多样性、灵活度和回报率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显示,安全稳健、保值增值仍是影响调查对象养老投资理财决策的最主要因素,以外投资灵活度和良好的金融机构信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与保险公司相比,基金公司的产品通常投资回报更高,设计更为多元灵活,能够有效迎合在投资理财方面变得更加精明的消费者。结合美国富达、先锋基金等公司的成功经验,麦肯锡建议,国内的公募基金公司应继续发挥自身的投资管理优势并积极推进投资者教育,以提升品牌影响力。
公募基金公司在国内养老金三大支柱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投资管理人的角色,公募基金投管人占到第二支柱市场份额的40%,过去6年的平均收益率为6.34%,高于保险、券商和银行投管人。年金投资和养老目标基金投资管理在产品工具范围和投资管理年限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公募基金应充分发挥投管优势,在年金投资业务上进一步提升大类资产配置和非标资产投资能力,而在养老目标基金投资上则应以提升长期投资能力为核心,并匹配相应的支持机制。
加强第二支柱中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和非标资产投资能力: 在年金市场中,公募基金公司只能扮演投资管理人角色,为机构客户提供年金养老金产品。由于年金市场发展较为成熟,且公募基金公司无法扮演受托人角色,对委托人的影响较小,前端的销售、客户运营能力不是核心竞争要素,因此需着重进行投资能力的建设,主要包括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和非标资产投资能力。年金产品具有较为多样的投资产品配置,包括股票、债券、非标资产等。但传统的公募基金多专注于单一类别的资产投资,不强调大类资产配置;同时投资限制较多,不允许投向非标资产,缺乏对应的投资经验。而部分同样作为投资管理人的保险公司已经通过为自身的险资做资产管理配置积累了丰富的大类资产配置经验,且自身非标资产选择较多,例如基础设施债权等。因此在年金投资上,公募基金公司应积极建设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与非标资产投资能力,同时进一步夯实股票投资的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
建立稳定长期的第三支柱养老基金投资理念,匹配长期投资导向的支持机制: 参考国际模式和证监会的政策引导,养老目标基金产品的定位是长期持有、长期投资的产品。但是目前国内公募基金公司背负较大的短期回报压力,人员流动性较大,大多尚未在核心投资团队形成长期投资理念共识。麦肯锡建议,公募基金公司应针对养老基金产品建立一套稳定长期的、公司层面认可的投资理念,维持养老金投资管理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匹配长期投资导向的能力培训和团队管理机制,包括:在投研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对长周期的经济形势的判断,如宏观经济走向、人口老龄化判断等,优化资产配置的下滑曲线;在管理机制方面,避免短线排名,加强对基金经理的长期投资业绩的考核和激励。
第一和第二支柱属于对公投资管理业务,核心是夯实投资能力; 而第三支柱属于消费者业务,且面向的不仅是现在的基金投资者,还有大量对金融投资缺乏了解的消费者。他们在投资养老基金产品时,很难通过对专业 能力的判断和比较(如历史业绩回报、投研能力、资管管理规模等)进行筛选,而是更倾向于直接选择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信任度较高的基金公司。
投资理念教育是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核心抓手:当前的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银行理财和保险产品进行养老投资。根据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17),通过购买股票或者基金进行养老投资/理财的人数仅占13.2%,大大低于银行存款/理财(30.2%)和商业养老保险(20.5%)。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消费者缺乏对基金产品和基金投资的认识,从未接触过基金产品,或由于短期炒作连连亏损,不愿选择基金产品作为养老储蓄投资的手段。因此公募基金公司需要持续推进多渠道的投资者教育及服务,通过海外案例分享、数据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提升对基金产品的基本认识,倡导长期持有的基金投资方式,让消费者意识到应选择长线投资的方式,养老基金产品风险稳定,收益可观,与养老需求的匹配度高。
不同于基金投资用户,多数养老目标基金的消费者缺乏对基金产品的深入认知,而各类养老目标基金产品推出市场的时间较短,短期内业绩差异不大且缺少长期业绩信息,因此品牌知名度成为投资者对基金产品选择的决定因素。我们建议,公募基金公司应在消费者和监管机构面前树立养老金融的专业形象,提升社会认可度,从而提升客户渗透率,获得监管部门政策红利。具体举措包括发布研究报告和指数、参与组织学术论坛等。
未来的10-20年里,随着65后步入退休行列,消费者对于健康养老服务的消费意识和习惯将不断转变,对健康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将显著增加且日益重叠。以领先的保险、银行、基金为代表的养老金金融企业都已在医养服务产业进行不同程度的资本布局,可考虑积极探索构建健康养老服务生态圈,一方面满足消费者“养老+健康”的端到端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和粘性;另一方面反哺养老金融业务,提升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对冲养老金融产品的长寿风险。
对于目前阶段,麦肯锡观察到两种主要的参与模式:一种是重资产模式,通过自有物业提供养老金融产品、地产销售及养老照护和医疗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另一种是轻资产模式,通过科技和金融驱动,以健康管理和科技信息平台为核心,与健康医疗机构和养老社区运营商形成生态结盟,提供保险金融+健康管理服务。
在轻资产模式中,科技能力和信息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以美国为例,由于其充分市场化的医疗体系,“保险+健康”服务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已非常普遍。从美国联合健康集团的经验看到,完善的信息系统已成为其在健康保险+服务产业链布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集团旗下专门设立的健康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专注于核心系统建设和业务数据分析,一方面能够通过科技赋能提升保险公司的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协助其保险业务,加强医疗行为监控,有效降低赔付成本,推动风险管控。
养老产业生态圈战略的想象空间巨大,但目前多数企业仍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行业整体营利性低、回报周期长、生态伙伴管理难度大等,还需要继续不断的思考和积极探索,生态圈的构建任重而道远。
推动“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也将是未来的重点。在当今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等产品广泛发展的时代,利用金融科技可以加强对老年人身份、生物识别等信息安全的保护,有利于加快国家养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也有助于推进与户籍、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信息资源数据的共享。
养老金融的广阔发展前景让人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可以优雅地老去”。
标签:养老事业论文; 产业金融论文; 人口老龄化论文; 经济结构调整论文; 养老服务论文; 规范化发展论文; 社会关注论文; 金融媒介论文;